铁丝陀螺 日本科学家:教学反思――思品作业的处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33:43

教学反思――思品作业的处理

[日期:2010-05-07] 来源:  作者:宝坻二中 闫立萍 [字体:大 中 小]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都采取先讲课,后做练习的模式。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形成观点,最后再通过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在讲第六课时,因为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对此学生也很感兴趣,所以在原来备课的基础上,我又临时添加了近几年来的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用的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延长了许多,导致课程练习上的作业没能当堂讲完。于是我把课程练习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了学生,后来学生的把作业交上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情况很糟糕。

其实这种情况,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孩子们很反感课下写作业,尤其是大的题目。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通过思考,在本节课备课过程中,我逐一把课程练习中的每一个练习题都认真看一遍,把其中涉及到的材料、案例穿插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析、讨论各个问题,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形成了观点而且完成了作业。对于选择题,我也把它变成一个个小问题,在课上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思考、探求答案,讲完课后再做选择题,学生一目了然,几分钟就完成了,使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获得了成就感。

我个人感觉通过这种整合课程练习资源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困顿与超越

点评:

闫立萍老师遇到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所进行的探索是有益的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

严格地说思想品德作业问题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下乡听课调研中发现老师们总在反映这样的问题.期间,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相关的研讨.其实,老师们的困惑是受限于对本学科课时安排、新课程的理念、课程资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业观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至.下面仅就思想品德学科的部分特点和要求谈几点看法.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依据认知规律的要求,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感知、体验才能生成一定的情感,经过一定的认识、引导、规范才能生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升华情感.即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然后使学生在生活中将要求变成自觉的行动,即外化为行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在过程与方法上下功夫,花力气,想办法.这个过程与方法当然就包括了反馈与矫正环节.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各个环节截然分开,相对独立不可改变.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也是复杂的,面对课堂上多变的、层出不穷的问题要求我们游刃有余,有经验的老师多在练习的环节上不留痕迹,但又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与自然.

课程标准在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时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意味着本学科在弱化理论知识,注重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宗旨,又遵循认知规律,无论是教材内容的设计还是课程练习的设计在体现实践性上都是一致的.很多题目关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还有很多题目模拟了生活实际,让知识还原于产生的生活源头,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所以学生对于课程练习中的很多题目是不陌生的,特别是材料分析问题、探究与实践类问题、也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讨论研究的空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说有很多题目是教材中没有但又适合教学中加以利用的.教师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也要学会选择运用.

另外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其中就表现在课程练习中相应的练习题目可以灵活运用:适合情境创设的可以用于情境创设,适于补充完善问题的可能借用过来,适于辩论的问题还可能成为课堂的精彩片段.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可起到节省时间的作用,可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从量的角度来说,课程练习兼有教学材料的补充作用,可以选择运用;作为巩固反馈材料也可就目标要求部分进行选做.

从书写来看,基老师在用这些题目,有些问题在课程进行中即可完成.

许多老师在做课时基本上会将材料用活,一个宗旨: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正确的,得当的.任何对教材与课程练习僵化理解、被动应付、可能收效甚微,教师自己在困惑中不得求解,学生也会越来越感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是个负担.至于个别学校不执行国家课时计划,使思想品德学科处于没有课时或者站立几个脚趾的地位,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老师了.

 

                       宝坻教研室 杨春国

                          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