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推荐的股票怎么样:绿色魂(党旗礼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59:25
刘 芳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18日   24 版)
不久前,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又一次登上了塞罕坝,走进掩埋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塞罕坝林海的创始人王尚海的墓地。
当年发起造林大会战的马蹄坑就是撒下王尚海骨灰的地方。石碑不大,附近摆有几束已经凋萎的鲜花,但从那淡淡的颜色中仍呈现出昔日的花容;一个空空的酒瓶立在他的碑下,说明不久前又有人在这里祭奠和缅怀;他的一幅画框,已经倾斜,我们帮他扶正,画像经风吹日晒已经斑驳,但那憨厚而又刚毅的外表仍彰显着他不屈不挠的刚烈性格。
簌簌作响的松林遮天蔽日,挺拔的落叶松高达20多米,横成排竖成行,像训练有素的军人,列成方阵,欢迎人们的到来。微风起处,树身有序地摇摆,犹如无数面战旗迎风猎猎,好不壮观!层层叠叠的大树,摇动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声响,像是在演奏着一曲悲壮的哀乐,使人立刻进入了一种庄严肃穆和无限遐想之中。
王尚海祖籍山西,家境贫寒,只念过三年私塾,曾参加过抗日民兵组织,1944年入党。在他就任承德地委委员、承德地区农业局长的时候,一纸调令,于1962年调他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任党委书记。他一到坝上便和工人们一起架起一排排简易的窝棚,又找来几口大锅开始做饭。吃的是莜麦面和窝窝头就咸菜,有时用酱油兑点开水当汤喝。
尽管这样,1962年栽下的6000多亩树苗,成活率只有8%,人们开始灰心了,绝望了,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在坝上年平均只有零下1.4摄氏度的气温,最冷时可达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山区根本不能长树。从坝下其他地方引进的树苗,虽经百般呵护,但终因水土不服,在坝上扎不了根。怎么办?他当过兵,正在你死我活的冲锋现场,绝不能后退。场党委统一认识后,决定要采取一切措施,坚定大家继续战斗的决心。为了稳定大伙的情绪,他和场长刘文仕率先把全家从承德市搬来,他全家7口人就睡在一条土炕上。他老伴当过县妇联主任,就让她组织妇女养猪开荒种菜保障后勤供应,连他十来岁的孩子也跟着插秧机在后边补苗,全家人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一心扑在坝上植树上。
稳定军心以后,他深知搞林业不同于在战场上打敌人,必须有科学创新精神。既然坝下的苗不能在坝上成活,为啥不能组织这些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们进行科技攻关呢?他和场长一起组织一部分人开展科研,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培育出能适应高寒气候生长的种苗,在塞罕坝上扎根、生长、成活了。
1964年春,他们组织了“千军万马”齐上阵,在离总场只有5公里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谁也不准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这一战就是30多天,去时还是青年小伙,回来时都胡子拉碴,变成一个个“小老头”,因为连着多天不洗脸不理发,一心都倾注在造林上。他们栽种的1000多亩落叶松的成活率在94%以上。塞罕坝第一个人工造出的大片绿色,像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鼓舞和激励着塞罕坝人,向绿的深处奔去了……
去年7月,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率领本系统所有厅(局)长来到塞罕坝林场开会,不过,他们不是观花赏景的,而是来追寻、探讨和总结塞罕坝精神的。凡来这里的人都无法想象,在这片地处高寒而又荒凉的沙漠,林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竟将这里打造成一座浩瀚的大林海,共造人工林112万亩,森林覆被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79.4%。不但有效地阻止风沙入侵京津,还保护了水源,增加京津更多的蓝天。是什么力量和精神促使他们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在“瓜菜代”的年代里把荒原变成绿洲的呢?贾治邦激动地说:“老一代人为塞罕坝林场立下了不朽功劳,我们一定要把塞罕坝这面旗帜举得一代更比一代高,让它更鲜艳、更明亮,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坝上回来,我不时在想,这个使我魂牵梦萦的塞罕坝啊,你那无与伦比的美景和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犹如绿色的魂一样正感染和净化着所有游人的心灵。让我们向涛涛的林海,向所有塞罕坝人,向我们心中久仰的王尚海等前辈创业者们,献上我们由衷的敬意和赞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