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机场:初二三·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王曜君·《中考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3:02:50
课堂实录
    
文章和题目是“母子”关系
    “老师,做阅读题是先看题目呢?还是先读文章?”王老师无论走到哪儿都会遭遇这个问题,经典学堂里也不例外。开场,王老师特意花了五分钟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王老师说,不看文章直接做题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阅读的精妙之处。千万不要把阅读题提供的文字当做“死材料”,它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文学精品,如果囫囵吞下,那你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如果边读边“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那才是高手。王老师语锋一转亮出了“大白话”:哪个出卷老师会闲来无事出一道和文章无关的题?文章和题目是“母子”关系,题目肯定来自文章,不顾文章地割裂做题不仅累,也无效。
    
“0分”与“满分”的距离
    课前,每位同学都拿到了《2006年语文中考卷》阅读题。《古井》一文的第二题:“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例进行赏析”,此题6分,当年全市的平均得分为1.6分。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地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请赏析——
    一位学生亮出答案:“这句话描写的是高地古井井面映着天,体现了古井的深沉,人们不断望着井中的自我,幽闲,回忆无限。水滴是那样自然,由小到大,同时显现了古井的深幽,人们对古井的喜爱、亲切的感情,人与景物完美融合的人文魅力。”
    “觉得自己水平比他高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如他的请举手!”手陆陆续续举起来了。
    “如果你是阅卷老师给几分?”“满分吧?”有同学试探。
    “是啊,这么优美的文字,估计作者自己也会大呼完美。但是——它的得分只能是0分!”
    满堂皆惊。
    王老师一语道破天机:这位同学不是缺少表达的水平,缺少的是表达的准确性!
    什么是“赏析”?从来没有觉得名词解释有这么重要,大家都竖起了耳朵。“赏析”就是“赏+析”!王老师进一步解释:“赏”就是品赏体现特点的重点内容(包括字、词),“析”就是分析其特点。
    “这段文字的描述对象是谁?”“古井!”
    “映着人的头脸,描述了古井的——”“清澈!”
    “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说明了古井的什么特点?”“水是动感的!”
    屏幕上出现了正确答案:“用倒映天空,映照人脸,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天空人脸由模糊而清晰,写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
    “答赏析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同学总觉得赏析题应该写得细腻、漂亮、全面,其实花哨恰恰是为了掩饰自己‘心中无底’,平实无华的往往是一针见血的。”
    再举一例:“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请赏析——
    “这句话描写了我的行为,我被古井的魅力所吸引,感到古井的力量,突出了古井森森幽邃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对它的美好回忆和期待,为下文我的回忆铺垫。”——能得几分?
    “0分吧?”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将信将疑。“没错。再看:此句话描写了‘我’的手因井沿太冷而被‘吸住’,好不容易才脱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手被井沿粘住写成被井沿“吸住”,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古井的井沿的冰凉。得几分?”
    一位女生大胆给分:“2分!”“这个‘阅卷老师’合格!还有一分失在表达不够精准。正确答案:用手觉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写出古井的阴凉。直奔主题!”
    
几个很有价值的解题动作
    王老师趁热打铁亮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阅读题的解题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什么是读懂?”“就是理解。”“这位同学的回答比读懂本身更难理解。”王老师冷不丁的“将军”将得一教室笑声,“读懂什么?读懂三大内容!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好比《古井》,写出了古井的与众不同,特别值得我怀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步骤二: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明确的是什么?明确的是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甚至要留意‘特殊规定,比如不超过20个字(包括标点)。要求不超过20个字,你回答5个字能对吗?肯定不完美,肯定要失分!一般正确答案最多相差5字之内。”
    步骤三:两次筛选,锁定区间。
    “审题后要迅速反应,第一次筛选找到相关信息;第二次筛选要选出关键词句。”
    步骤四:整合要求,明了表达。
    “其中有两个动作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筛选与整合。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几个很有用的名词解释
    审题要细致到什么程度?“题目中任何一个字词都是有用的!”王老师的指点令人大开眼界。
    “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根据全文”,说明特点不在某一段里,要在全文中一段一段寻。什么是“概括”?就是筛选,就是有选择地抄!可能是从文章中直接摘抄的,也可能需要半抄半写的,也可能需要自己归纳的。什么是“特点”?说白了,就是“特有的,与其他井不一样的地方”!
    再看阅读题中第二篇文章《牵手》:“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向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什么“含义”?王老师提醒大家,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文中意思,字面上看是“手拉着手”,文中有两层含义:既说明女儿在母亲的牵引下成长,也体现了女儿和母亲相依相爱永不分离的关系。
    “简要写出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什么是“理解”?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就是叫你“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重点词语是什么?“天经地义”、“地久天长”,就是表达了妈妈对女儿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女儿对妈妈的爱与信任是永远不变的。
    “概括”、“特点”、“理解”……都是小学里就熟悉的词语,但是别看它简单,还真是难住不少初中生,就是抓不住要领,王老师的“名词新解”让大家有了“温故知新”的新鲜感和“有的放矢”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