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化透明玻璃价格:苏州的老杜与小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38:26

苏州的老杜与小杜

(2011-06-20 22:58:26) 标签:

杜步雪

苏州话

《悲惨世界》

小杜

林语堂

文化

不要误会是谈杜甫和杜牧,那真是太远了,且与苏州的关系不大。这里要谈的是两个与苏州结缘的外国传教士杜步雪兄弟。他们是来苏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中的先驱。杜步雪去世后,为了纪念其人传教的功绩,教会曾把养育巷中的礼拜堂命名为思杜堂,今按照谐音变成了使徒堂,一笔抹杀了杜步雪的心血与功劳。

还是在清末,大杜小杜弟兄就被派遣到了苏州,进行他们的传教事业。对于西方教士来说,他们并非爱中国的文化,他们爱的乃是中国的人民,在他们眼中,这些人也是上帝的子民,他们受派遣,正是来传导福音,拯救这些子民的。基于这样的理想,他们对传教相当热心,两人住在大卫巷的洋房中,后来老杜把家人也带到了中国,一家人就住在大卫巷里。

杜步雪是一个自持甚俭的主教,对传教热心,为人诚恳,学得一口苏州话,使人联想起《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

有一年,他冒着严寒到吴江传道,深入各个乡镇。在镇上旅舍,早上忽然发现大衣被窃,杜步雪寒不能禁,报官缉捕。吴江官员不敢怠慢,义和团之后的中国,洋大人东西失窃,问题很严重,马上派出干员侦查,结果在一家当铺中找到了,原来只是一袭油光无毛的线呢大衣,一问朝奉,这个贼偷了衣服来当,也不过当得一元钱而已。干员们不敢相信,拿来请杜步雪确认,真就是被窃的大衣。朝奉当然不知道是偷来的大衣,一帮干员看也就一元钱的当费,也不能得罪了当铺的主人,自己摸了一元大洋把大衣赎回,还给了杜步雪。杜步雪这件大衣已经穿了数十年,还是外出布道时的礼服呢。

杜步雪虽是主教,却甚和蔼可亲。西方传教士虽然都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宗教虽然说起来是毒害人民灵魂的鸦片,这里且让我照一向灌输的理论来说,但人品有好坏,所作所为就存在天差地别。老杜学中国话,学到一个口头禅,他喜欢用“然而”。

据别人回忆,譬如说:“今天天气冷啊”,老杜会说:“然而今天天气冷啊。”“饭吃过没有?”老杜也要加“然而”,说成:“然而你饭吃过没有?”登坛讲道时,每两句,总忘不了“然而”一下,简直牛头不对马嘴,坛下听的人忍不住笑,而老杜还以为是自己讲道幽默的效果,更是“然而”个不止。

再说小杜,这位先生却有些道貌岸然,脾气暴躁,性喜斥骂。平日里学了不少市井中骂人的话,却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了炫耀自己学习苏州话的成绩,他即在讲道中叶会骂上几句,对那些异教徒,偶像崇拜者,多神教者,他总有些愤愤,有时候开口就骂。林语堂曾说一国语言要学得骂人话都会,才算真的通了,小杜倒是林语堂的信仰者。然而,这里我也要然而一下,林语堂的理论还要加点限制,即还要知道这些骂人话使用的场合,如果场合不对,还不是真通,反而会搞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边小杜骂得不知所云,那边听众哄堂大笑,小杜倒搞得红头涨脸目瞪口呆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大卫巷里还有一个修女高老太,也是外国人,六十多退休了,教廷要她回国,回国才能享受退休金,但她真爱上苏州了,宁愿放弃退休金也不回国,或许人老了,家乡也没什么亲人了吧。这位高老太夏天喜欢赤着上身操持家务,这倒并非奇特之举,过去车坊、郭巷一带,夏天里妇人们都是赤裸上身的,顶多扎一块类似肚兜的三角形布片,只有姑娘才穿上衣。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还见过这样的场景,偷偷在远处拍过一张照片,不知放到哪里了。

高老太在苏州就靠教堂的一点接济过活,吃的不过青菜豆腐,生活过得还不如苏州的小康之家,但她也乐此不疲,直至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