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发烧友激活码:革故鼎新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9:29

革故鼎新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贾 陆 英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革故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为革除旧弊,创立新制。过去多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在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我国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往往取决于当政者能不能保持“革故鼎新”、“求变图强”的精神。执政之初,雄心勃勃,励精图治,廉洁勤政,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执政时间长了,既得利益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惰性增长,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纲常废弛,就会在表面的太平景象之下蕴藏和积聚起种种矛盾。这些矛盾日渐尖锐,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骤然爆发,朝政也随之由盛转衰。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革朝政或改朝换代。历史就是这样,革故鼎新则进,贪图安逸则退。“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等名言警句,就是那些有远见的、清醒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对当政者的告诫。

 

       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在《北京日报》撰文,历数“清朝错失八次革故鼎新的历史机遇”。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几乎同时,1649年(顺治六年),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虽有“康乾盛世”,出现一段辉煌,却仍恪守祖制,未能革故鼎新,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清朝同中国历史上其它皇朝所处时代不同。其时,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已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日本、俄国也经过变革而逐渐强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却闭关锁国,多次堵塞了向西方学习的渠道。道光朝,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但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进行改革,却继续封闭,狂妄自大。光绪朝,戊戌变法是历史给清朝最后一次图强维新的机会,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将这场维新变法葬送。到了宣统初年,清政府虽曾想做一点改良,但为时已晚。革命派已经对清朝的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辛亥革命将冥顽不化的清帝赶下历史舞台。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以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领导中国人民在90年中干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大变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有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他还指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代。国家要摆脱落后的、不发达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要转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实践呼唤着改革创新精神,又孕育、培养和造就了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既是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的理论升华和哲学表达,又是中国人民在解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时代课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时代精神。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 “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一片欢腾,人心思变。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针对当时一些人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不理解甚至不接受、不赞成的情况,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该文给予充分肯定。他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旗帜鲜明的支持下,一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党心民心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迈进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了“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任务,并且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3页)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是对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邓小平有感于积弊太多太重,多次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关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1页)关于改革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关于改革开放的范围,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关于改革的评价标准,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抉择。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具有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144页)江泽民在领导党和人民把改革开放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创新问题。首先,把创新提到治党治国之道的高度。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32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37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37——538页)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江泽民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拘泥于一些具体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31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37页)第三,突出强调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江泽民指出:“无论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还是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看,我们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45页)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24页) “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92页)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46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并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他强调指出:“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这篇讲话中,他特别强调了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密切关系:“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胡锦涛还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广大青年锐意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前人。……青年人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着巨大的创造活力,是实现创新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创新过程中要注意把革故鼎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又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开创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在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三大上的祝词 》)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