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美人鱼沈桑榆txt:改革创新楚天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6:40

改革创新楚天阔

: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韦忠南

 

    ■引子

 

    1992年10月19日,北京。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指出:“过去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明确提出:“全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依据党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具备的这一宝贵思想品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内容,写进了党章,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

    今天,湖北共产党人在中央和省委领导下带领6000万荆楚儿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谋“弯道超越”,兴“两圈一带”,推“东西两区”试验,促“跨越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荆楚儿女开始了春天里的耕耘、创造。

    人们至今对一句广告语耳熟能详:“活力28,沙市日化”。沙市日化,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曾是那个年代誉满全国的名牌。这一切,皆因当时的沙市人胸怀改革志,敢为天下先。

    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在国内先行试点。

    谁吃了这个螃蟹呢?沙市人。当时,沙市机床一厂生产的摇臂钻床供不应求,他们联合改组4家吃不了与吃不饱的企业,组成5个专业厂,第二年产量就达到了1000台,并首次获得国际金奖。后来,全沙市工业企业推行横向经济联合与产品发展战略相结合,组建了若干个企业群体,这些企业群体优化组合,促进了一大批知名产品问世。

    当其他地方还在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的时候,沙市人率先打破这个格局,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如在213种主要工业品中,指令性计划的只有1种,指导性计划达152种,市场调节的有60种。

    在劳动用工体制方面,他们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实行了长期工、轮换工、季节工等多种形式,并对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了统一的商业、社会保险。

    这些当时全国闻所未闻的事,沙市人想到了,做到了。

    1981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沙市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沙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当时,全国学习“沙市经验”:该集中的集中,该分散的分散;大的管住,小的放开;对城市要放权,对企业要“松绑”;宏观要控制,微观要搞活。

    与时俱进者,眼光自放远。

    1988年12月25日,省五次党代会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争取用二三十年时间,实现湖北国民经济在中部全面崛起的任务,使社会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以上,居中部首位。1988年至1992年为启动阶段,经济目标是人均达到300美元;1993年到2000年为加速阶段,经济目标是人均达到1200美元;2001年到2018年为起飞阶段,经济目标是人均达到2500美元。

    一届又一届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打基础,谋长远,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终于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2005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5年过去,2010年湖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比1988年提出的未来30年目标还要多一半多。“十二五”大幕拉开,省委发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动员,与时俱进的湖北共产党人目光盯得更高更远,“十二五”末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0000美元。

    10000比2500多多少?多三倍。

 

    二

 

    全中国真正称“大”的城市,“大武汉”名副其实。“大武汉”的昨天和今天,是湖北与时俱进的代表。

    改革开放进程中,武汉一度徘徊难前。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的经济总量,逐渐落到了南京、成都和宁波等城市之后。

    不发展就退步,不改革创新就落伍。武汉人对这个道理,认识实在太深刻。

    新世纪以来,省委确立“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决策之后,武汉市确立了以创新谋发展的思路,调结构、转方式、探新路,一年一个样,雄风再起。

    科技创新最具爆发力、最具含金量、最具赶超的现实性。科技创新是武汉崛起的一个重要抓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湖北乃至中部的智力密集区、创新的高地,是继中关村之后的我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全球三大光纤传感器生产中心之一。

    大交通托起“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内,挖地铁,修高架,建环线;通往城市圈,6条高速通道和多条城际高铁连起“1十8”;省外,武汉到北京、上海、广州的高铁或通车或即将通车,都只需4至5小时。

    大产业托起大武汉。冶金、汽车、建材、石化等产业成为“经济大厦”的支柱。武钢的钢产量比“十一五”前增加了293%,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7%,吨钢耗新水降幅达78%。

    前些年发展的滞后,使武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近两年武汉正在迎头赶上。“十一五”末以来,两年内武汉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达5000多个。

    坚持的决心,坚定的信心,来自时不我待、瞄准目标、顶住压力、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精神!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过去5年,武汉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总量从3000亿元跃至550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升至第五位。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经济总量要突破1万亿元。

 

    三

 

    近两年,两个热词,在湖北家喻户晓:弯道超越、跨越发展。

    两个热词,凝聚着省委和6000多万荆楚儿女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凝聚着湖北人民抓住机遇、奋勇拼搏的战斗精神。

    2008年的冬天相当寒冷,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寒气逼人。

    次年1月13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时任省长李鸿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湖北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超越,常常发生在“弯道”处!

    李鸿忠说,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持续加深之时,我们一定要看到困难和挑战中蕴藏的重大机遇,看到变化和转化中蕴含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因势利导,强优汰劣,调整经济结构。

    扩大内需保增长,2009年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15年新高;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居中部之首;全省粮食连续6年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2009年,湖北逆势而上,当年经济增长1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弯道超越,我们做到了!

    去年底,刚刚上任的省委书记李鸿忠语重心长地说: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再次彰显湖北与时俱进的魄力和决心。

    中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都比较高。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指出:“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看到周边强劲的发展态势,我们要有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紧迫感。”

    我省唯有与时俱进,跨越发展,才有机会提档进位。

    省委提出:“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荆楚儿女踏上跨越发展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