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大金珉硕:试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3: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吕健伟 韩宝军 日期:2009年09月02日 访问次数: 423
吕健伟 韩宝军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素质的竞争。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这样的职业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健康的职业意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奠定成为社会职业人的坚实基础。
一、何为“职业意识”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较为稳定的、并以其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机能,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而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会经历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山猪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答道:“您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磨牙了。现在磨尖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可见,预先做好的准备,就是考验来临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能够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培养起他们良好的职业意识,无疑会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的优先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并最终获得成功。
三、怎样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意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而言,以下八种意识,是他们进入职场的必备钥匙,也是高职教育实施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途径。
(一)授人以渔,培养学习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要求从业者知识总量必须快速增加,而且要求从业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意味着社会上所有的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因此,终身学习是从“襁褓到坟墓”的学习。那么,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传授他们一些理论、知识、技能,莫不如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会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西方有句名谚:“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成为真正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视行动,培养实践意识
有学者认为,当今的高职教育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吃的就是专科教育的“剩馍馍”。这种认识虽然有些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我们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挑战惰性,培养质量与效率意识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效率是指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在职场上坚持质量效率第一,就是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以创造新的机遇。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最困难的恐怕就是克服懒惰。这种懒惰不仅表现在生活态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高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懈怠、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任何事情的“懒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格外耐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渗透,使学生养成变被动地接受任务为主动地承担任务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懒惰,逐步树立质量与效率意识。
(四)开阔视野,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关于竞争,《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所谓“君子之学,不为则以,为则必要其成”。也就是说,人一定要自强不息,要有竞争精神。竞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只有存在竞争,只有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发挥潜力。但是,竞争又是离不开合作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这不仅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要沟通协作,也要求每一个个体要团结合作。在现在的职业活动中,既需要强烈地竞争,更需要主动友好地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伴而生、相离而失的。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必须要对症下药,要从开阔视野入手。有句广告词这样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带领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强大”,即真才实学、豁达包容,又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渺小”,即他人的优势、世界的广大。一个视野开阔的人,既可以享受竞争的快乐,又能够品味合作的愉悦。对于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样的品质是最重要的。
(五)以身作则,培养敬业与奉献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重理想向重现实发展,从重意义向重利益演变,从重集体向重个体转化。当然,关注自我与现实并不错误,但如果过多地倚重这方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培养学生的敬业与奉献意识往往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讲,敬业就是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加以研究,有恒心,不怕苦,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奉献是一种只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但勤奋敬业、奋斗不息的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敬业、乐业、勤业,都需要奋斗不息、坚持到底、奉献社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认真、敬业、奉献、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去影响学生;其次要积极鼓励、倡导学生主动奉献、勤奋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敢于拼搏、敢于负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六)培养忠诚与诚信意识
忠诚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未来从业人员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俗话说:“百年言论,千年诚信。”对于从业者来讲,忠诚与诚信,既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在职场上不可缺少的德行。
其实,现在的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而最欠缺的是那种既有能力又很忠诚的人。比如有的大学生进入单位后,总是抱怨干活多报酬少、老板苛刻、自己可怜,于是要么占公家便宜,要么心浮气躁,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时候会泄露公司情报,这些看似无有大碍的举动,就是缺乏忠诚、诚信的现实表现。
可以肯定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忠诚与诚信意识,是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法宝。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师要把过去传统的说教变成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忠诚与诚信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凝炼、提升,形成道德的内驱力,于平常之中体验做人的道理,做到知、行、信的统一。
(七)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教兴园战略的实施,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必然使得社会对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要求,其中有很大一方面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力。这些素质都是现代的企业迫切需要的。
要跟上这样的创新潮流,保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被时代淘汰、不被职场淘汰,就必须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特别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让学生做机械的“搬运工”,要通过启发、诱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开拓、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灵活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去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培养学生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分析、发现身边事物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八)未雨绸缪,培养企业文化意识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它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财富,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会萎靡不振,当然也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注重自己企业文化的培养与形成。对于进入企业的任何一个人,企业都希望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
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必须要培养起他们强烈的企业文化意识。当然,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可能是形而上的,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未雨绸缪,帮助学生形成未来需要的企业文化意识。比如,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企业文化像花一样”,它包括花叶、梗、根须三个部分。所谓“花叶”,也就是凸显在外面的现象部分,表现在企业中就是员工能够看得到的标准、手册和口号等;所谓“梗”,是指企业的规则、规定和行为方式等;所谓“根须”,则是指企业的潜规则,这是决定性的东西,不管是梗还是花叶都在有根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通过职业岗位操练、专业实习、到企业中经受实践锻炼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卓越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自欺欺人。职业意识的教育应该贯彻于高职教育过程的始终,既要有目的、有计划,又要有实施、有训练、有效果,使学生尽快树立职业理想、进入职业角色,为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5]黄桂珍,姜晓梅.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引导策略[J].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