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优秀刑事辩护律师: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5:01

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营

(2011-05-27 08:31:33)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理论 原文地址: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营)作者:启良春华

预习,顾名思义,即“让学生预先学习”。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一节课如果教师事先了解了学生预习的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推进预习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要完成哪些任务,预习时提不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如此一来,许多学科的预习就流于形式,教师事先难以模清学生预习的情况,课堂教学中不知道那些知识该讲,那些知识不用讲,只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从而失去了预习的意义,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过程中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知识作适当检查即可,不必作为重点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二是没有对预习加强管理和监督,事先没有认真梳理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我认为,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是提高预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预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带着这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般说来,预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掌握,如文科中时间、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做重点讲解,需要学生探究的是哪些难以理解的结论,抽象的概念、定理、规律等,因为通常情况下理解这些知识不仅需要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还要前后搭联,对所学知识做系统的思考。

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提出了以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对标题、框题、结论、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的反复思考,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理解初步得出结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然后在让学生考虑对多数课题都适用的一般问题,如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段在本节教材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一段我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依据等等。同时把自己整合、提炼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用简炼的语言记在自己的问题记录本上。教师在上课前收取部分同学的问题记录本,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自己讲课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则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善、充实、生成、释疑,验证自己预习时的想法,并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如上文所说,让学生预习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疑难问题记录在案;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开展问题竞赛,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高度,教师则通过小组加分、分阶段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长期这样坚持,学生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还可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的良好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