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贤妻男当番外:第11课第二章第十论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1:56

第11课第二章第十论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

(2010-04-28 10:42:26)转载 标签:

摄影理论

影像论

宋醉发

文化

分类: 我的理论文章和点评他人

第11课 《影像论》(宋岗著)

第一篇 影像创作概论

第二章  后期创作概论

第十论  影像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

 

影像纪录作品与影像艺术作品并列,是影像作品的子概念。

影像纪录作品指通过瞬间影像来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影像作品。影像纪录作品的摄影应符合客观写真度,影像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应符合客观原像度和客观原语度。影像纪录作品的子概念主要有影像新闻作品和影像纪实作品。以往常用的新闻摄影作品和纪实摄影作品等概念所指的大部分,都属于影像纪录作品范畴,可以大致对应为影像新闻作品和影像纪实作品。

 

一、影像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过程

 

影像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后期创作 = 再现性像语经营 + 再现性文语经营。

 

文学艺术创作用经营来表述,源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的“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后期创作的经营,是实现审美目标的创作用心和具体操作行为的总和。

影像纪录作品的后期创作,虽然不乏在史上经典作品中被忽略的例子,却从未有过后期创作不作为的例子。事实上,那些后期创作被摄影主体忽略的,都由非摄影主体的创作主体加以经营,没有任何影像纪录作品可以缺少再现性像语和再现性文语的经营,只不过非摄影主体后期创作的代劳,一直以来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未被承认罢了。从理论角度来看,非摄影主体的后期创作应该被认可。再现性像语和再现性文语的经营者,都应该算作创作主体的一部分。

1、再现性像语的经营过程

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像语经营,就是通常说的“后期制作”。

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像语经营过程,可以分为定向、调图、出本三个环节。其中,定向和出本,是决定摄影原像组成和呈现样式的宏观经营环节,调图则是确定摄影原像细节如何进行改变的微观经营环节。

、定向

定向,指分析摄影原像,最后确定具体操作向度的像语创作决策性环节。定向决策,不仅要确定作品的后期创作是否走向纪录;还要再确定走向纪录时,再确定是以单幅形式,还是以组照形式来进行呈现。

、调图

调图,指通过电脑及相关软件,对摄影原像进行影像视觉效果的调整。在这个环节,影像纪录作品的作品本像,将得到严谨的确定。

、呈现

呈现,指通过洗像或喷绘等手段,制作出影像作品文本的实物版本,选择适当环境向目标受众呈现。

所谓实物版本,是相对于数字版本而言的。数字版本以电子影像画面的方式,存在于电脑或网络中。数字版本具有虚拟性。实物版本,以相纸、菲林、画布等实物为影像呈现的载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2、再现性文语的经营过程

影像纪录作品的文语创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命题和说明文字写作三个环节。

、审题

审题的目的在于决定作品文语的向度。就像出门前思考戴什么帽子一样,一看天气,二看心情,三看自身条件(包括年龄、身高以及服装打扮的搭配等)。

一看天气。审题的“天气”,就是发表作品时的形势,以及社会焦点所在。如果影像纪录作品的内容与社会焦点有关,就要按照形势的需要来做决定。这种决定包括命题向度和发表时机等。

我大学时的摄影老师比较会看“天气”,他把“文革”时拍的影像纪录作品藏了近二十年才发表。1986年,他一举拿下《十年一瞬间》大奖,后来还以“文革”时拍的影像纪录作品为主,出版了畅销世界的摄影画册。如果他缺乏观测“天气”方面的智慧,那么他不仅不会获得以后的巨大成功,甚至可能在“文革”期间引火烧身,闯下大祸。

二看心情。审题的“心情”,就是对所摄事物的一种主观情感,不管是爱还是恨,不管是赞美的激情还是批判的怒火,都与审题决策有关。

三看自身条件。审题的“自身条件”,就是作品本像(或摄影原像)的具体情况。与作品本像不搭调的一切文语,都必须放弃。

、命题

命题,即构想、确定标题。这是审题的继续,也是审题的一个终点。审题确定了向度,那么,命题就要落实到文字。

单幅作品的命题,有时成于摄影环节,有时成于再现性像语经营过程,或像语经营结束以后。单幅作品的命题,可以产生于任意时候的一次顿悟,或者一次充分的解读。

组照作品的命题与单幅作品不同。组照作品的命题,一般有总题和分题之分。总题是组照的总标题。分题是组照每个画面的标题。由于组照作品的命题需要全盘考虑,因此,组照作品的命题一般只完成于各个分像的像语经营之后。

影像纪录作品的命题,不可以像影像艺术作品那么随意。一般来说,讲究的命题,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先追求概括性表述的准确性,然后追求语言的风格,最后还要通过符合客观原语度的检验。

好的影像纪录作品的命题,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命题不存在终结,一幅影像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都可能是恰当的命题。

、说明文字

说明文字,主要围绕被摄对象的“五个W”来展开。一般来说,说明文字追求的是:准确、周到、简洁、朴素、生动。

单幅作品的说明文字一般不超过百字。

组照作品的说明文字分为总的说明文字和分图说明文字。总的说明文字往往以“编者按”的方式出现。分图说明文字常常仅以分图标题的方式出现。

说明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因影像缺失而无法体现被摄事物的新闻“五个W”。当然,即使在影像中已经体现到位的“五个W”之某个,说明文字仍然可以给予必要的强调。

 

二、再现性像语的经营

 

再现性像语的经营向度,主要有描述和证述二种。

再现性像语的描述,可能是关于作品主体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的描述;可能是关于作品主体存在状态、产生原因或未来发展趋势的描述;也可能是关于作品本像相关事物之间关系(例如情感关系、对比关系、环境关系等)的瞬间描述。再现性像语所描述的,具有可感性,丰富性等特点。

再现性像语的证述,是作品某种态像或符号关系引发的一种在作者和目标受众意识中可能进行对比、分析、推理、判断,从而产生关于事实,以及道理、情理等方面的证明性的判断。再现性像语所证述的,不仅需要形像思维,还需要逻辑推理等抽像思维来辅助感悟,具有认知性,明证性等特点。

对于影像纪录作品而言,不管再现性像语是描述,还是证述,都是围绕作品本像所反映的客观瞬间真相展开的。画面中任何一个与描述(或证述)有关的主体态像或现场细节的真实,都需要在后期创作时得到合理的经营。

什么样的摄影原像,可以成为影像纪录作品?换一句,也可以这么问:什么样的摄影原像,可以经营成有较高价值的再现性像语?

这是后期创作开始前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摄影主体,答案或许并不一样。

如果创作主体意识到,摄影原像的再现性像语在有价值的向度上已经充分显现出来,或者创作主体相信经过调图,有充分显现的可能性,这样的摄影原像,就没有理由不进行再现性像语的经营。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什么样的再现性像语属于较有价值的向度?这不是后期创作时创作主体才回答的问题,而是创作主体长期以来早已在内心回答过的问题。尽管每个具体的创作主体答案或有差别,但是,根据以往大量的经典作品来分析,千差万别的答案可以汇成一种相对的共识:呈现社会重大事物的现场态像,呈现民族、民俗风情,关注各个领域具有历史地位的领军人物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关注那些有人文意义的,即将消失的社会现象,关注离奇的、极端的或有趣的被摄对象等等,都是再现性像语较有价值的向度。

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像语经营,不宜过多地演绎技法。这是因为创作目的在于显现事物本身,而不在于显现技法。技法是手段,不是目的。过多地炫耀技法,会将受众的视线引向诸如构成、光影、色彩等效果,从而减弱了受众对被摄事物本身的关注度。有不少作品,过多地强调画面构成或视觉冲击力,没有考虑普通老百姓的读图习惯,常常将朴素的被摄对象拍成色彩或构图都有点异样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虽然可以吸引眼球,却不值得提倡。

再现性像语的经营,在形式上应该追求朴实,在内容上可以与时俱进。影像纪录作品的像语经营,既不可以没有具像,又要做到忠实于摄影原像,只有这样方可实现像语过程的真实,只有这样才属于再现性像语经营。

具体来说,再现性像语的经营,主要分为定向、调图、呈现三个环节。

1、定向

再现性像语的定向,不仅要确定像语的表达向度,还要确定以单幅成本,还是以组照成本进行表达。

、单幅版本

单幅版本,指影像纪录作品仅有一幅画面的文本。

在我看来,选择单幅成本的影像纪录作品,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较大的信息量,较新的视觉角度,纪录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影像。

所谓较强的独立性,指影像纪录作品的瞬间态像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能够独立地反映被摄事物发生(或存在)的社会意义。如果不具有这样的独立性,要么放弃单幅呈现,要么寻求组照构成,成为反映被摄事物多个二维空间之一。

所谓较大的信息量,指再现性像语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辅之以简短文语后,能够充分体现被摄事物的“五个W”。如果辅之以简短文语,仍然无法充分反映被摄事物的“五个W”,可以放弃单幅呈现。

所谓较新的视觉角度,指影像纪录作品的内容并非人云亦云,不具有重复性。对于是否新颖的判断,缘于创作主体经验和阅历的横向比较(与同时期同类作品比较)和纵向比较(与历史上同类作品比较)结果。如果比较的结果有重复或雷同,作品再现性的价值就有可能不那么高。但影像纪录毕竟不同于艺术创作,部分重复或相似,作品依然有价值。

、组照版本

影像作品的组照呈现,指作品文本有三幅(或三幅以上)影像成组的呈现。也称专题摄影,或系列组照等。

在我看来,选择组照呈现的影像纪录作品,应属于有一定时间或空间跨度的,关于有思想深度的重大题材,焦点题材,或奇趣题材的影像再现。

所谓时间的跨度,指的是组照呈现的各幅分像的拍摄时间可以拉开距离,或许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年、几十年。

组照的时间跨度往往在纪录摄影子概念纪实摄影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那些曾经让世界记住的经典纪实组照(专题系列)作品中,有较大时间跨度的,占很大比例。

组照的时间跨度有时候也体现在一些观念艺术的纪录摄影中。一些观念(或行为)艺术作者,很愿意在不同时间的同一地点,用一组影像纪录画面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变化(或时代变迁)。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不认为这些纪录行为艺术的摄影属于艺术摄影,这就是纪录摄影,所不同的是,它纪录的是艺术活动而已。

所谓空间的跨度,指的是组照呈现的各幅分像的拍摄地点可以拉开距离,或许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或许是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

组照的空间跨度往往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摄影中得到体现。例如,一些团队摄影的组照,把几乎同时,但却是不同地方的抗震救灾的抢险现场影像,拍下后整合成专题新闻摄影作品进行呈现。

并非只要有不同的三幅以上摄影原像,都能构成组照呈现。在我看来,构成组照呈现的摄影原像之间,应该具备以下关系:

①、摄影原像之间应该具有反映同一事物或相同主题的关系。

②、摄影原像之间应该具有反映同一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关系。

③、摄影原像之间应该具有互相补充、互相应证的关系。

④、摄影原像之间应该属于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组照的整体性,具有风格统一的关系。

组照呈现,在反映被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尤其是信息量方面,较之单幅呈现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组照呈现较之单幅呈现,前后期的创作难度更大。毕竟,要有变化而又不离题地拍好数幅,远比拍摄一幅复杂得多。

确定了单幅呈现,还是组照呈现之后,后期创作就进入影像调图制作的精细阶段。

2、调图

适合影像纪录作品调图制作的软件有很多种,photoshop软件一直是最典型的一种。因此,在这个创作环节,以photoshop调图软件为例来论述。

不论是胶片照相机拍摄后经过扫描得到的电子版摄影原像,还是数码照相机直接得到的电子版摄影原像,影像的色阶、对比度、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等似乎总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自动调节色阶、对比度、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等,常规的曝光,自动调图可得既符合客观原像度,又较为满意的视觉效果。如果后期创作采用手动调图,则调节色阶、对比度、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等,不应显著超出自动调图的幅度。

所谓色阶,也称色彩指数,是表示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在数字图像处理时,指的是灰度分辨率(又称为灰度级分辨率或者幅度分辨率)。图像的色彩丰满度和精细度是由色阶决定的。PHOTOSHOP软件中的色阶图,可以显示画面不同亮度的分布。此图一般以横坐标来表示色阶指数的取值,标准尺度在0~255之间。0表示没有亮度,黑色;255表示最亮,白色;而中间是各种灰色。将坐标中的黑、灰、白指针横向拉动,可以改变整体影像的黑、灰、白的深浅情况。在图像处理中,调节色阶(level)实质就是通过调节直方图来调节不同像素值的大小来改进图像的直观效果。

所谓对比度,指画面中不同色块之间属性的差异程度。Photoshop软件中的对比度主要指影像明暗层次的比值,也就是从白到黑的渐变层次。对比度越强,从白到黑的渐变层次就越少,反之,渐变层次就越丰富。

所谓色彩平衡,指PHOTOSHOP软件中,可以校正图像偏色的一种调节功能。调节色彩平衡,可以控制图像的颜色分布和强弱,使图像整体达到色彩平衡。

如果表像创作主体手动调节过度(俗称“调爆”),将使影像的视觉效果与摄影原像因相差过度而有失真感,这样的后期创作,超出了客观原像度。

同理,对于图像的其他基本指标的调整,以及最后根据构图观感进行的画面裁切等,幅度都不应太大。

在我看来,符合客观原像度的调图,效果是否美观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真实性的观感,给目标受众一种贴近现实,如亲眼所见的影像效果。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在符合客观原像度的前提下,上述关于影像指标的调图变化效果,远不如裁切来得惊人。裁切并非全是为了在构图中突出作品主体,有时候,裁切也是为了突出那些能够证明(或暗示)再现性像语某个“W”的陪体。对于影像纪录作品来说,有些重要的陪体类似于现场的证据,这些重要陪体是否得到彰显,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裁切及基本指标调整之后,调图环节大功告成。不过,调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影像作品的后期创作已经结束,仅仅意味着影像作品的文本定型了。

3、呈现

影像纪录作品后期创作的呈现,将确定作品的呈现平台、呈现样式、呈现边饰和呈现氛围。具体如下:

、呈现平台

影像纪录作品现的平台,主要分为投稿平台和展示平台。投稿平台一般来说只是作品的非正式呈现平台,展示平台才是正式平台。

、投稿平台

投稿平台面对的目标受众一般来说是媒体编辑或影像展赛的评委。呈现的特点是,观看空间和观看样式不固定,画幅虽然不大,但作品大多颗粒细腻,精制且耐看,除了关于作品的说明文字,还须附上体现创作主体具体情况的个人信息。

多数摄影展赛征稿规定,来稿不得装裱。因此,用灰、黑或白的细线(或粗线与细线组合)进行画幅勾边,是常见的美化观感的一种技巧。

、发表平台

发表平台面对的目标受众一般来说是普通观众。呈现的特点是,观看空间和观看样式相对固定,画幅可大可小,颗粒大多比较细腻,作品说明文字里一般不会详细体现创作主体的具体情况。

、呈现样式

影像纪录作呈现的样式,主要分为像纸式、印纸式、布(膜)式和电子式。其中,电子式为近年才有的非实物式。

、像纸式

像纸式,也称相纸式,指以像纸为影像画面载体的呈现样式。这是最传统的影像作品样式。常见的像纸规格(单位:英寸)有:4×3、7×5、8×6、10×8、12×10、16×12、18×12、20×16、24×20、30×24……

常见的像纸有光面和绒面二种。为了便于制版,或者便于扫描,影像作品一般都选择光面。

现在通过暗房的放大制作来进行像纸式的呈现已经很少了,大多都是将影像制作成一定规格的电子图像,喷绘到像纸上,形成像纸式的呈现。

像纸式在制作电子图像文件时,作品精度一般不低于250dpi。讲究一点,可以设在300dpi,甚至更高。

所谓“dpi”,是Dots Per Inch的缩写,指一平方英寸内像素的含量。通常也称为图像精度,或图像分辨率。在图像面积不变的前提下,dpi越小,图像清晰度越低;dpi越大,图像清晰度越高。如果像纸版本的图像达不到250dpi,则近距离观看时,会有一些类似于马赛克的虚糊感。

像纸式的优势在于,易于辨别影像层次是否丰富,易于观察影像色彩、颗粒、反差等效果。像纸版本黑白、彩色皆宜,影像作品图像质量一目了然。但像纸版本也有负面环节,例如,制作成本较高,且大幅的作品不易于携带,易于刮损、折损、受潮等。

、印纸式

印纸式,主要指通过印刷,在报纸、期刊、图书、海报或纸质宣传品中的呈现方式。

报纸是影像纪录作品在媒体上发表的传统模式,也是影像新闻作品或影像纪实作品的主要呈现样式。

在报纸呈现常见的规格有:横跨版、整版、半版、横通版、纵通版、四分之一版、小窗版;常见的重要性称谓有:头版作品(头题作品、肩题作品、一般作品)、二版作品、三版作品……其中,头版头题作品,往往是有较高价值的影像纪录作品。

报纸呈现的优势在于发表平台较为正规,传播范围较广,影响较大,而且相对于展厅来说,报纸版本呈现与受众见面的时间较长,作品不易损坏,易于长期保存,易于邮寄或携带。报纸版本的弱势在于颗粒不够精细(报纸版本的影像精度一般为150dpi),常常只有黑白效果,视觉快感受到局限。而且,如果创作主体身份不是记者,一般摄影主体即使创作了报纸版本,也很难得到报纸呈现。

在期刊或图书(简称书刊)中呈现,也是影像纪录作品发表的较为重要的传统样式之一,是影像新闻作品或影像纪实作品常见的呈现方式。

书刊印刷的影像精度一般不低于200dpi。如果是高质量的画刊或书籍,作品精度也常设为300dpi。

书刊呈现样式的优势在于发表平台较为正规,作品颗粒精细,黑白、彩色皆宜,不易损坏,易于长期保存,易于邮寄或携带。书刊版本的弱势在于传播、影响范围受到发行量的制约,而且,如果创作主体身份不是记者,一般摄影主体即使创作了报纸版本,也很难得到呈现。当然,自费出刊或印书并非不可以,只是要做到那样,发表成本很高。

、布(膜)式

布(膜)式指将作品喷绘于布、膜(菲林)、厚纸等物品上,再安装于橱窗、广告牌等载体的呈现样式。

布(膜)式呈现的特点是画幅较大,可以远距离观看,有的与环境相互映衬,蔚为壮观。但布(膜)式呈现的制作一般比较复杂,有时候成本也较高,而且不易于邮寄、携带,不易长年保存。

布(膜)式呈现中,喷布的颗粒较粗,但远看效果并不觉得颗粒太粗。喷厚纸的颗粒比喷布的细腻,常见于一些室内宣传栏。喷膜(喷菲林),颗粒较之喷布或喷纸,可以更为精细。一般适合于灯箱类型的呈现。

喷绘布(膜)式的影像精度一般不低于72dpi。如果是高质量的菲林灯箱,影像精度也常设为200-300dpi。

、电子式

电子式是网络时代最流行的一种呈现样式,也是呈现平台最低的影像作品发表样式。

电子式的优势在于制作简便,有特色的作品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流传,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无限放大。作品可以存储于U盘或存储卡,便于携带,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等发送至世界各地,便于传送或复制。不足之处在于让受众觉得观看方式不够正规,不容易引起重视。

影像作品的电子式,依据分辨率的高低,俗称为:小图、中图、大图。

小图,指精度(dpi)较低的数字图像文件。压缩格式(JPG)的小图电子文件一般小于100K[1]。

中图,指精度(dpi)较高的数字图像文件。压缩格式(JPG)的中图电子文件至少大于100K,小于1M[2]。

大图,指精度(dpi)较高的数字图像文件。压缩格式(JPG)的大图电子文件至少大于1M,常常大到几十M。

小图的优势在于,方便通过电子信箱、手机发送,或在网站的网页里进行投稿。特点是,传送速度快捷、简便,便于通过电子浏览器进行观看,但因为分辨率不够,图像不宜放大观看,也不适合转成像纸版或书刊版的实物文本;中图的分辨率比小图高,优势是可在电子屏幕里放大观看,但分辨率的不足,仍不适合作为影像作品放大的实物文本;大图分辨率一般较高,适宜影像作品放大的实物文本,但在电脑里打开、传送时,速度比较缓慢。

、呈现边饰

影像纪录作呈现的边饰主要有裸饰、线饰、衬饰和框饰。

、裸饰

以书、刊、报纸等方式呈现的作品画幅边缘,往往没有修饰性装饰。这样的边饰称为裸饰。

、线饰

以像纸方式呈现的作品画幅边缘,往往通过电脑打印,为作品添加黑、白或灰色的装饰线条,这样的边饰称为线饰。

、衬饰

以像纸方式呈现的作品,常有通过卡纸衬托来形成画幅边缘装饰,也有在像纸上割出白边来装饰的,这样的边饰称为衬饰。

、框饰

将作品装裱入框,不论是镜框,还是油画框,都称为框饰。

、呈现氛围

作品的呈现氛围主要有展厅、橱窗、印刷品、网页等。

、展厅

展厅属于作品正式亮相的一种呈现氛围。影像纪录作品的展厅呈现大多在美术馆,特点是室内观看,比较安静。面对的受众大多具体一定的摄影常识和文化素养。

、橱窗

橱窗属于作品非正式亮相的一种呈现氛围。影像纪录作品的橱窗呈现大多在街头,特点是露天观看,氛围比较噪杂。面对的受众,也具有随意性。

、印刷品

印刷品属于作品正式亮相,并进入历史的一种呈现氛围。影像纪录作品的印刷品呈现,特点是书本观看,品读氛围具有不确定性。面对的受众,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电子屏幕

电子屏幕既可以作为作品正式亮相的平台,也可以作为作品非正式亮相的平台。影像纪录作品的电子屏幕呈现,常见的有网站、博客、微博、手机、电视屏幕等,与传统报刊等“他媒体”不同。电子屏幕呈现是一种“我媒体”呈现。创作主体想怎么发表就怎么发表。不论是大图,中图,还是小图,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叱咤风云。网络的自由、自主发表模式,使影像纪录作品的呈现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

 

三、再现性文语的经营

 

影像纪录作品的文语,属于再现性文语,应符合客观原语度。再现性文语应慎用那些复杂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如下:

1、白描,指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主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刻画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对主要描绘对象进行粗线条地勾勒。

假设作品本像是一群特警在街头演练解救大客车内的人质。

文语:北京特警在街头演练几秒钟解救大客车内人质。

分析:白描是影像纪录作品再现性文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影像纪录作品的画面往往已经是一种关于作品主体的影像白描,所以,文语应对画面中无法体现的部分进行说明。这个文语说明的重点是“北京”和“几秒钟”,这是画面没有体现的部分,也是菲律宾发生枪杀香港乘客事件后,人们关注的重点。

2、借代,指不直接说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作品主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作品主体名称的修辞手法。恰当的借代能够为再现性文语增添活力。

假设作品本像是一群少先队员在植树。

文语: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

分析:这种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的写法,较之一般文语更生动、鲜活。

3、设问,指为了强调某种观点或引人关注而有意进行的提问,并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恰当的设问能够使再现性文语引人关注。

假设作品本像是被台风刮倒的大树和广告牌。

文语:昨夜台风强度有多大?读图便知。

分析:自问自答,可使图文引人关注。但是,这种手法要慎用。有些时候,自问自答显得多余而做作。

4、拟人,指把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形态的修辞手法。

假设作品本像是早上北京城里的雪景。

文语:昨夜好大雪,北京盖上了厚厚的白被。

分析:盖被子本来是人才有的举动,用于城市,是一种拟人手法。

5、拈连,又叫“顺拈”,指将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的修辞手法。运用拈连,可以使表达更富于联想。

假设作品本像是教室里一群小学生翻开书本。

文语:孩子们翻开书本,翻开了新学期的生活。

分析:这种文语虽然生动,但不适合严肃题材的影像纪录作品(尤其是具有批评内容的影像新闻作品)。

6、双关,指利用词语本身的多义性,及词语同音、谐音产生的多义性,有意使语句言此及彼的修辞手法。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假设作品本像是小学生参加台北一零一大楼登楼比赛。

文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努力更上一层楼。

分析:“更上一层楼”,一语双关,寓意较深。

7、夸张,也称夸饰或铺张,指运用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些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来强调作者的某种感情、情绪,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假设作品本像是有些白发的讨薪农民工。

文语:辛苦数月,讨不着工薪的农民一夜白头。

分析:“一夜白头”虽然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很恰当地表现了农民工要不到应得工资的愁苦心情。影像作品的文语在使用夸张手法时,必须慎而再慎。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使作品失真。

8、反讽,又称反语,指为了批评、讽刺的目的而故意采用某种貌似歌颂、赞扬的词语的修辞手法。反讽的本义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分析。

假设作品本像是北京“天上人间”夜总会衣着光鲜的男女在消费高档洋酒的场面。

文语:……在“天上人间”的时尚消费者视金钱如粪土,何其潇洒。

分析:“视金钱如粪土”原本是古人送给那些拒绝贪污、腐败高官的褒奖用语,用来赞美他们清廉品格。但是,用在这里,却是极大的反讽。反讽在再现性文语中属于极少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

9、反问,指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反问时,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目的在于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无可辩驳,具有一种理直气壮的气势。

假设作品本像是农民工孩子走进背景是高楼大厦下的小学校门。

文语:……谁有权力在入学问题上歧视农民工子女?

分析:文语的观点其实是:谁都没有权力在入学问题上歧视农民工子女。用反问来表达,文语确实做到了理直气壮。

10、在诸多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复杂多变的一种。比喻,指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一个事物比做另一个事物。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或印象。说明道理时,比喻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比喻可细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较喻(又名强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博喻(又名复喻)、互喻(又名回喻)、譬喻、饰喻、引喻等。并非各种比喻都适合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文语。

明喻(Simile),指用像、如、似(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比喻。

假设作品本像是刘翔等运动员的起跑。

文语:刘翔等人如一支支离弦的剑冲出起跑线……

分析:本体是“刘翔”,喻体是“剑”,比喻词为“如”。这是明喻,形象且生动。由于这样的比喻比较老套,文语虽然合格,却不算优秀。

暗喻(Metaphor),暗喻又叫隐喻,指通过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词语,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一种比喻。

假设作品本像是刘翔等运动员的起跑。

文语:刘翔等人是一支支离弦的剑冲出起跑线……

分析:本体是“刘翔”,喻体是“剑”,比喻词为“是”。这是暗喻,与明喻效果较接近。

倒喻,指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

假设作品本像是刘翔等运动员的起跑。

文语:一支支离弦的剑,刘翔等人冲出起跑线……

分析: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不过,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文语,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放弃明喻或暗喻,而使用倒喻的。毕竟,倒喻不够简明。

借喻,指直接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的一种比喻。

假设作品本像是刘翔等运动员的起跑。

文语:一支支离弦的剑冲出起跑线……

分析:本体“刘翔等人”被喻体“离弦的剑”取代而省略了,虽然不少读者认识画面中的刘翔,但是,不确切说明是刘翔等人,不符合影像纪录作品再现性文语应准确、明晰的特点,因而不甚恰当。借喻这样的修辞手法,必须慎用。

较喻,指把被比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相比的比喻。较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往往兼有夸张的意味,主要用来抒发强烈的爱憎感情。

假设作品本像是刘翔等运动员的起跑。

文语:刘翔等人冲出起跑线,比一支支离弦的剑还快……

分析:这一段文语用了较喻手法,不甚合适。虽然作者表达赞扬刘翔的主观情感可以理解,但是,较喻在这里显得有点夸张而失去真实感。

分析了五种不同的比喻,其他比喻的应用,均可以此类推。

再现性文语的经营,真实感最为重要。比喻是一种再现性文语需要慎用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复杂的比喻,不提倡在影像纪录作品的再现性文语中使用。



[1] “K”是一种表示电子文件大小的字节单位缩写,表示千字节。

[2] “M”是一种表示电子文件大小的字节单位缩写,表示1000千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