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杨过txt:职业倦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48:12
二问:新闻职业倦怠是怎样产生的? 赖国洪2011-6-1

    很多新闻从业人员都遇到过职业倦怠现象。作为特殊岗位,新闻采编的职业倦怠和其他岗位职业倦怠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新闻职业倦怠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看法。

  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新闻采编是一项崇高的职业,由于从业人群相对较少, 至今在外界看来多少还带有一点神秘色彩, 许多人把它当作神圣的、受人尊重的岗位,也是最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正义和良知的化身,只要到了这个岗位,就能救世济民,向一切不公平、看不惯的事情说不。许多人正是带着这样一个美好愿望,走进了新闻单位。
    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新闻记者总体上还是受社会尊重的。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的东西就不可能完美。新人进单位后就会发现,这个职业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神圣、耀眼,也不是想像中那样被人理解、受人尊重,甚至在有些场合,还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被人歧视。单位内部也并非一方净土,也常常会有让你觉得有辱于职业尊严的事情,让你看不顺眼,与理想中的新闻单位大相径庭。舆论报道方面,也常常会碰壁,并不是你想写就能写,想批评就能批评,由于种种条
件限制,一些负面报道就是写不了,即使写了也不一定刊发得出去。有时批评报道刊发后,不要说对方经常会找上门来与你纠缠不休,还会受到来自对方的人身攻击、打击报复,周边人还不一定理解你,你只能黯然伤心掉眼泪。
    作为新进的从业人员,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旦发现工作实际与所渴望的职业期待和角色形象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对这种职业失去兴趣和动力,觉得新闻职业也无非如此,甚至有一种蔑视。这种状态既影响工作,又影响个人的成长。这种现象除了个人太理想化因素外,与目前舆论环境也有关,社会上确实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新闻工作的现象。

  写作职业化后,工作、心理压力比较大
    现在新闻从业人员当中有一种说法,“三年是老记者,五年是老老记者”。言下之意,新闻职业是吃青春饭的,做了三年刚刚好,五年之后时间就太长了,应该换一种工作,不然就乏味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记者职业倦怠症,原因之一是许多人觉得记者职业辛苦,工作、心理压力比较大,不想呆得太长,没必要把记者行当当作自己的终生职业。
事实情况也大致如此,许多人是冲着对写作的爱好进入新闻单位的,在此之前,仅仅停留在爱好的层面上,想写就写,不写也无所谓。可是一旦到了岗位,进入角色,作为一份职业,要面对任务和考核,不是想写才写,而是必须写,不仅要比写得多,还要比质量,不能出差错,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爱好一旦变成职业,就会有压力、有负担。这时有的人就会烦恼、厌倦,产生职业倦怠感,一提到工作就会头痛,想离而远之,而且从业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越严重。再加上新闻单位大多是人事制度改革比较早的单位,许多单位推行人事代理制,实行人员宽进宽出的政策,流动性比较大,竞争激烈,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更增加了压力。有个别的甚至突然不辞而别,让人不知其所以然,后来经了解,才知是由心理压力造成的,是因为压力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遇到压力,没适应过来,又没及时得到调节。

  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从事某一行业的兴趣、积极性、创造性成正比,越是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兴趣越浓,积极性、创造性也越高,要不然就索然乏味。记者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书写者,既记录历史,又推动历史,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受到社会尊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角色价值观与从业人员价值观的冲突。有的人不再认为从事新闻职业有价值,对新闻职业失去兴趣,因此产生失落感,陷入观望和彷徨;有的干脆跳槽,从事其他行业。出现这种落差的原因,既有社会影响、氛围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原因。
    本人与同行接触当中不时听到对岗位的抱怨,说从事该行业辛苦、赚钱少、没前途等等,也有部分人改为从事行政、经商、办厂等行业。这种现象大部分发生在有一定阅历的人的身上,他们越是有阅历,越是有观察、比较,其价值观念越容易定向。
    新闻职业与经商、从政等其他职业相比,确实赚钱不多,个人仕途也不看好。能够从事这个职业,坚守这块阵地,就要把新闻职业当作一项终生事业来追求,而且要吃得起苦,甘受清贫和寂寞,不能为外界喧嚣和物欲所迷惑。

  内部环境和管理机制不和谐
    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和潜能的发挥与单位内部环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工作环境好,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就越有活力,潜能也越是能得到发挥,反之亦然。
    新闻单位业务性较强,以业务为重,一切考核和评先进、职务职称晋升都要以实绩和业务水平为标准。如果工作环境不好,评先进、选拔任用等不是以业务和实绩为标准,而是依据背景、人际关系,其员工个人价值得不到正确体现,就会产生不满、愤恨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岗位的厌恶、反感。这也是员工“跳槽”的原因之一。而且专业性越强、创新性越强的岗位,对单位的价值取向越是敏感,反应也更是强烈。
    员工的精神状态、工作表现像“体温计”,是衡量一个单位工作氛围、管理机制的标准,工作氛围越好,管理越有序,员工就越是安心工作,越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出成果。

  工作透支、体质下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对工作表现有较大影响,身体健康,则精力充沛,情绪高昂,对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反之则对工作失去兴趣,精神颓唐,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新闻工作创新性强,工作艰辛,投入比较大,许多人健康透支严重,患上颈椎病、肩周炎、神经衰弱、高血脂、胃病等各种职业病。由于人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患倦怠症,对工作表现出厌烦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笔者也有这方面经历,有时对工作会出现厌烦情绪,工作效率大幅下降。身边也有许多人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白加黑工作,结果得了颈椎病、肩周炎、神经衰弱等疾病,只好靠推拿等临时诊疗维持状态。如果出现这方面的职业倦怠症,不及时治疗,还会致病情恶化,产生心理疾病。
    新闻单位应该在生活、工作上多给员工予关心、支持。如果内部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复杂,就会给员工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不但不利于员工倦怠症的恢复,而且导致进一步恶化。因此,有条件的新闻单位要经常组织一些休养活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进行调节。
  (作者单位: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