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害人不浅 番外:第十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长善救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30:45
长善救失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意】教学有四种失误,作教师的一定要知道。教学时,有的一味贪多,有的失于太少,有的不能专一,有的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心理各不相同。明白这些心理,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增长优点而改正过失的。

  【今读】

  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先当学生,才能当先生。教是为了学。教者必须知学,才能教。

  这里总结的教学四失,十分精辟。

  教学的进度,既是教的进度,也是学的进度。多了,可能是积极性高,利于“博”,但容易食而不化;少了,可能专心致志,利于“专”,但效率又太低;难度小,利于培养信心,但难以深刻;畏难不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常是学习的积极性出了问题,虽不好高骛远,但“思而不学则殆”。把握好这个度,实在不易。在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教学的进度是因人制宜的。但真正的恰到好处并不易。在班级授课制的状况下,把握好这个度,在客观上更有其难度。在大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的问题。但再分层,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绝对的相似是不可能的。人是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稍稍思考一下,学生受“四失”之害的不乏其人,他们需要细心、耐心的帮助啊!学者四失,也是教者四失。我们的“教”不也常“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吗?学者四失,常为教者四失所造就也。

  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原理,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从现有的学校条件以及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它有两条标准:一是教育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于该时期内在学习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以达到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遵守为他们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教育教学过程的参加者花费最少精力的标准”。这种标准的意识,如果贯穿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成效将会大大地提高。

  这里论述的重要教学原则——长善救失: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缺陷。况且,缺点常常是放错位置的优点。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时时都应当把握的。长善救失,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看学生浑身都是毛病,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判断的错位,常常导致教育的混乱。教师有时对学生过分的“爱”,也会导致教育的混乱。优点视而不见,缺点喋喋不休。过分吝惜表扬,过分地膨胀批评。

  亲情,是人世间最圣洁的感情;师生情是人世间最真诚的感情。本应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正面作用,由于滥用,效果常常是它的反面。

  以亲情为例:在教育上,父母对孩子的亲情,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和无法替代的,它是孩子成长的基本动力源泉。学习动力不足时,父母的期望使他们振作;孤立无援时,父母是坚强的后盾。父母是一棵大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风刮折了树枝,挺挺腰;雨淋坏了叶子,无怨地落在地上,任人践踏。除了义务和责任,父母什么也没有想过,甚至连义务和责任的字眼也没有想过。一切天经地义,不需要任何理由,做得自自然然,做得无怨无悔。这是做父母的共同情感,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情感。中国的父母,表现得更为突出。

  然而,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父母的亲情,也会给孩子带来包袱和灾难,而且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好心办的坏事。“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分的,不是少数,也不是部分,而是相当大的部分。大多数家长,忘记了自己的求学历程,非要把孩子当天才来要求,有的要求即使天才也无法做到。别人的孩子淘气,有足够的耐心,对自己的孩子则不然。一个教师对学生,极有耐心,一道题可以讲一遍、两遍、三遍、五遍不烦不躁,而对自己的孩子,讲第三遍就怒发冲冠了。孩子问的,父母不懂,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大发雷霆,埋怨孩子上课时为啥不好好听讲。这种情况,也并非只是教师所为。之所以如此,除了面子,是因为亲情抑制了理性和智慧。自己完全可以想得通的道理,被情感抑制了。自己明明知道,学习是一个过程,只有妖魔鬼怪才可能过目不忘,才可能全无一点障碍。天才也不可能如此!对自己的孩子,就不讲这些道理了,感情用事非常严重,恨铁不成钢,由着性子来,根本不考虑它的效果,做了许多揠苗助长的事情。

  对待孩子,要少一点唠叨。因为唠叨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诉说,是一种有害的无目的情感喧泄,其特点是见什么说什么。唠叨的结果,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引发逆反心理,结果连正确的也不听,还会影响与孩子的感情。一些母亲对孩子含辛茹苦,孩子却不领情,原因常在此。孩子们说,唠叨固然是要有的,但不要太多,不要超过可以接受的程度。

  调整心态,拿出一颗平常心来,像要求他人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就会发现:你的孩子也是好孩子,他有许多你并不具备的东西;孩子的表现也常常会超出你的期望。

  亲情应在理智的把握之中,让亲情升华!

  师生情应在理智的控制之下,让师生情升华!

  【链接】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斯多克斯)

  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学习条件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布卢姆)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在无需细读的时候,学会略读的技巧是很有帮助的。(贝弗里奇)

  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所引起的思索的强度。(富兰克林)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朱熹)

  练习是对同一学习任务的重复感知或重复操作。 (奥苏伯尔)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家长和教师的首要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

  教师应该善于找到通往每个孩子心灵的门径。(苏霍姆林斯基)

  子弟教不率从,必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张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