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女神系统:如何认识中医中药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4:26
   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可以说是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治疗学,而《神农本草经》则是中医的药物学。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是相对比较近代一点的医学专著了,他与前两部相比还是有概念上的差别:前者是医学理论,后者则是临床应用。严格地说来,《伤寒论》并不包含在我前面所说的两千年前就已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中。但《伤寒杂病论》不仅保留了失传的古代方剂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还教给了我们许多具体的辩证与治疗法则。
  不知道有多少网友读过上述几部中医经典?如果你认真地读过,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神奇与伟大。在没有纸张的远古年代,祖先写成如此完美的作品并有幸留传至今,实在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就让我们回到那远古的年代,从那个原始的角度去领略一下我们先祖的智慧吧:
  
  黄帝经常坐在大殿,与歧伯 讨论医学。一般都是黄帝向歧伯请教一些人的生理与病理知识,还有诊疗方法。歧伯一一作答,令黄帝茅塞顿开,听到妙处,黄帝总会说,我要沐浴之后,将先生您说的这些知识,刻到玉版上,藏在金柜里,留给后世。
  
  黄帝从歧伯那里学到了医学知识,然后他也会去教导雷公。这一天,雷公问黄帝关于经络的知识。黄帝说:经络这东西太重要了,它能决定人的生死,能致病也能治疗人的疾病,不能不懂啊。
  
  我先从肺的经脉说起吧:肺的经脉是从人的胸腹中间那地方开始的,然后向下走,与大肠发生联络,之后又调头向上,经过胃的上口穿过膈,布于肺和气管,然后又横着走向腋下,沿着上臂前侧走到肘,再走到手腕,沿鱼际走到大拇指端。它还从手腕后面一点的地方,分出一支,沿着中指走到前端。
  这条经络若是不正常了,就会发生一些诸如咳嗽,肺部胀满,哮喘等疾病。根据情况你只要针刺这条经络上的一些点,就可以消除上述的疾病。
    现代医学至今弄不懂这些经络,解剖,也找不到这些经络通道。因为经络既不是神经系,也是不淋巴系,它又象是血脉,却又不同于血管,但多种方法都能够证实这些经络线的走向与黄帝描述的完全一样。
  现代技术证实了黄帝所说的这条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也证实了黄帝所说的治疗效果。可我们的问题是,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条经络的呢?  完美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是指《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我们构建的,而并不包括此后任何的中医理论,并且不包括伟大的《伤寒杂病论》。至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类的医药作品,虽然很了不起,但那完全是后人的理解。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并不神秘,就象我们说的矛盾差不多,是指事物的两种状态。古人将纷繁杂乱的自然事物,概括为两大类,这是很科学的分类方法。比如:白天为阳,晚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有阳的规律,阴有阴的规律。阳的东西偏于动,阴的东西偏于静。阳偏热,阴偏寒。阳向上,阴向下。等等。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分类,古人又把事物分为五类,叫做五行,用水木金火土来表达。这五种性质的物质相互之间的关系,又用相生与相克来表示。
  这没什么迷信的,请注意不要将后来运用阴阳五行分类法去算命的那些东西跟阴阳五行理论等同起来。
  
  水这种物质很润,它有向下走的特性,所以中医说水性润下。火呢,则叫火性炎上,是有热的性质,有向上的趋势。金呢,坚硬,质量较重;木呢则有生发生长的性质,有曲有直。土呢,性情敦厚,能包容很多。在地球这个我们生存的环境中,金木水火大都包在土中。这还是一种归类方法,请再次注意。
  
  在此基础上,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上述这五种物质的特性规律进行分类:声音分为五类,1、2、3、5、6。如,颜色分为五类,红、黄、黑、白、青。
  
  再分到人体:心、肝、脾、肺、肾。古人称这几个器官是五脏。这是重要的脏器。古人并没有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研究人体,因为当时也没有那个条件。但古人却知道这五个器官很重要,这和经络的发现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不理解。和脏相对的是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古人认为,五脏具有收藏的性质,所以过去的脏字就是藏字或者月旁加个藏字,而腑具有仓库一样的性质。
  
  用五行分类方法,心与火同,肾与水同,肺与金同,肝与木同,脾与土同。
  五色中,红与火同,黑与水同,白与金同,青与木同,黄与土同。联系起来,则心与红属火,肾与黑属水,类推。于是,中医的望诊中,便通过看五官部位的一些异常颜色来推测五脏的病变,比如,面有黑色,便是肾的异常,面有红色是心的异常,面有白色则是肺的异常等等。这是简单的说,其实还有很多相互的关联,包括了经络的关联,十分详细。但用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逻辑,很容易说这是不科学的。
脏腑的功能与经络
  中医的脏腑分类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略有些区别,这个我们一定要大大地注意了,不然会钻牛角尖的。
  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既是指某个脏器,同时也包括了一些相关的功能,不能认为就是那个解剖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比如说,中医的心,既主管血脉还主管神明,就是说既有现代所说的心脏的部分,还有现代大脑的部分。再如脾,现代医学中的脾,其实是淋巴系统中的一个最大的淋巴结,而中医的脾,则包括了整个淋巴系统,甚至还有现代的胰腺等。这是比较专业的东西,我们尽量不去深入讨论。
  反正五脏主管了我们身体的最重要的功能:心主血、肝主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肾主骨。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喜、肺悲、肝怒、肾恐、脾思。等等。我们常说魂飞魄散、神魂颠倒、意志不坚,而这些其实都是来源于中医的。
  正因为五脏很重要,所以人体对五脏被保护得也相对较好,如果人有病,一般是先病经络,再病腑,而后才病脏。但一旦脏病,就难治了。在了解中医的情况下,当病在经络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就好了,病在腑的时候,针灸一下或是吃点汤药,也就好了。而病在脏,黄帝和歧伯说,那就是半死半生了。
  你看现代人,常发生一些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等的病,那大都是病到五脏了。而这些病其实在之前是有征兆的,只是由于人们不重视,没能在病经络和病腑的时候及早治疗,才一步步发展成了大病。
  中医一直是强调人们要注意养生,注意小病及时治疗,不要等到大病的时候,再治疗就晚了。现代医学也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张仲景的书中甚至说,晚上有了病,要马上吃药,不要等到天亮。养生和预防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致病的因素有这么几大类:
  第一类,自然界的一些气候因素:风、寒、湿、燥、署、火(热)。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正常气候和不正常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多会令人生病,而正常气候则不容易让人生病。正常气候就是春天是由寒渐暖、夏天由暖变热、秋天由热转凉、冬天则由凉转冷。冬天该冷反热,我们叫暖冬,那是不正常的,人就容易生病。春天该暖了,可天气还是很冷,那也不正常了。中医说该至而未至,就是该来的还没来。还有不该来的来了,都是不正常。不正常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
  这些不正常的气候会让人容易生病,但能否生病,还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现在叫免疫力,中医叫正气。外界不正常的气候,中医称为邪气,正邪对比,邪胜则人病。
  第二类,情绪:
  过喜会伤害心,过怒会伤害肝,过悲会伤肺,过于思虑会伤脾,过于恐惧会伤肾。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喜伤心的例子,思念或思虑太多,不爱吃饭,就是思伤脾的例子。总爱生气的人,肝功能爱出毛病,大家都能找到例子。受了惊吓有人会尿裤子,那是因为恐伤肾,肾控制膀胱的能力不足了。这些都是过度的例子,如果不那么过度,但天长日久,慢慢地损伤,最终会导致五脏发生病变。这也是大概,由于五脏之间还有相互作用,所以病因病情会比这复杂得多。那是专业问题,不做过深入的讨论。
  第三类,饮食劳作与外伤:跌打损伤、虫蛇咬伤、酒色、劳累这些因素同样会伤及经络脏腑。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防病与治病
  在我们了解了人体以及致病的因素之后,那么自然而然地,我们首先应该躲避那些致病因素,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养生与预防的部分,这是中医的重要内容。有许多工作人在讲这方面的知识,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
  
  做不到养生,再加上情绪和外伤之类的因素的作用,人就有病了,那么如何治疗呢?中医有一整的方案,我们叫做理法方药。
  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些,生理学病理学的东西;
  法,就是治疗的法则。什么法则呢?就是纠正偏差,恢复平衡。人体也分阴阳的,前面说的脏及以其经络就是阴,腑以及其经络就是阳。中医说的气是阳,血是阴。致病因素中,风属阳,寒属阴。火属阳,湿属阴。如果气受了病,那就叫阳受病,如果血受了病那就叫阴受邪。腑受病,是阳病,脏受病是阴病。如果受了风邪,就是阳邪,如果受了湿,就叫中了阴邪。邪是不正之气的意思,不要和迷信的东西混了。人体中的阴阳原本是平衡的,受了邪以后就不平衡了,那么我们根据不平衡的状态和程度,给予调整,使之恢复平衡,人就不病了。具体法则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为期等等。
  方,就是组方,用药也好,用针也好,都要拿出个方案来,这就是方。
  药,中医把药物也分了类,分类主要是按味道来分的,苦、酸、甘、辛、咸五种味道,也分属五脏。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同一种味道又按寒热的特性再分,分为寒、凉、温、热。这样一分,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如果受了热邪,那我们就用寒凉药物,反之,则用温热药物去调整平衡。而五味归属五脏,你就可以针对五脏的虚实进行补与泻。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