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专项预算调整:旧城河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9:46

旧城河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02 15:10:28 / 个人分类:老苏州记忆

查看( 36 ) / 评论( 3 ) / 评分( 0 / 0 )

闻苏城今年将修治平江、桃花坞、干将河等多条河道,完全恢复中张家巷河等,欣慰之际,查阅了古代苏城河事中几段关于淤河浚河的旧事。

作为水网城市,苏州在唐中期,水陆双棋盘格局就基本定型,至宋更加完善。从《平江图》可看出,整个河网将高耸挺秀的古塔、壮丽的寺观殿堂、精美雅致的园林、洁静幽深的街巷、粉墙黛瓦的民居街坊和星罗棋布的石桥串联在一起,创造出了水与城市融合一体的生活空间。

便捷的河网,带动了苏城人口的集聚和空间的扩展。明中晚期,苏州成为全国工商重地后,繁忙的商事、繁重的生活,开始打破苏城原有的河网格局。从《平江图》与明《吴中水利全书》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对比中可发现,由于手工作坊的积聚,河道有了明显增长,以至明末“城内河流三横四直外,如经如纬尚以百计”,总长达到了87~92公里,为苏州历史上最长。

清康乾盛世,苏州陆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造成了苏州人口的猛增。也带来了居住空间的膨胀和生活生产污水的增多,河道被侵占被污染。在侵街的同时,侵河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居民在河道旁“叠屋营构,跨越侵逼”,甚至有“侵占过半”之。特别是阊门一带的商业区,由于持续繁荣,民舍店铺“渐占官路,人居稠密,五方杂处,宜乎地值寸金矣”。河道淤塞,甚至被填平后建房开店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统计,清代是苏州城内河道淤塞最多时期,共填去了河道47条(段),约23公里,占历史上废弃河道总数的大一半。其中大部分位于古城繁华的西北部(阊门内外)。加上战乱,也有造成苏州河道的淤塞甚至消失,如顺治初年清军入苏烧杀不停,就有大量败瓦颓垣倾堵河壕;太平天国战争,又有不少烧毁的房屋废墟,倒进水道。

此类淤河现象,清朝苏州各级衙门,曾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治理,如乾隆十一年,苏州知府傅椿,就疏浚城内诸河,“凡三横四直支渠小港以及学宫之玉带河,均加疏浚长6733丈,共用土方14438方,帑银4248两”。但在此后直至清嘉庆年间,竟停止浚河达50余年,使得苏城“积久未修,壅塞渐甚”,引发了多条河段的自然淤塞,此时苏城河道只剩了57公里。嘉庆元年至次年,苏城终于全面疏浚了一次河道。主持地方官,还记有《重浚苏州城河记》,并立石刻碑(该碑现于苏州城隍庙内)。同治十二年,衙门也曾疏浚过苏城河道。光绪十六年,江苏巡抚刚毅,还命守城士兵,浚通城内诸河,苏州有档案记载,“光绪十七年,浚大日晖桥官河,自桥口至枣市桥洞止,捞起砖石无数。”但始终没能恢复明中晚期“如经如纬”的水网盛景。

    钩沉旧事,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