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吧魏小霞:(续六)《‘视听文化’与‘文字文化’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1:41

《‘视听文化’与‘文字文化’比较》(续六)

张晓春导演

 

“说实话,为这篇游记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思想斗争了很长时间。
  秦代兵马俑陪葬坑,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故就称之为秦始皇兵马俑。
  同样是这一个秦代兵马俑陪葬坑,史学界里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这是宣太后的陪葬坑。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证据,但同样都不能说服对方。
  开始我为这篇文章取的题目是《秦代兵马俑游记》。后来一想,我不是历史学家,至今史学界尚未能得出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秦始皇还是宣太后,那我还是随大同吧,反正这个景点上面也真真切切地写着秦始皇兵马俑几个大字,于是,我就用这个题目来为这篇文章命名。”

【以上摘自天涯文学『乐东』文益思散文(五)——秦始皇兵马俑游记2010-12-17

 

“学术界轩然大波:秦始皇兵马俑跟始皇无关?

在兵马俑的研究界,陈景元一直被视为异类,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先祖秦宣太后!

该观点与主流截然不同, 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后,一直被视为秦始皇的陪葬品看待。因此,多年来兵马俑研究学界不但对他的观点避而不谈,就连他的名字也都被刻意回避。

陈景元今年69岁,既不是考古学界的权威,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建筑学方面的学者,退休之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浩大的秦陵建设,都是建筑学上的事,地宫结构、施工方案、土方运输以及陵墓建筑的布局、主轴线方向等,绕开建筑专业自搞一套,实际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19745月,新华社记者蔺安稳知道了情况。回京后不久就写了内参,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2396期,标题“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将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于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篇文章已经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消息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当时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进行妥善保护。

而当时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化馆的负责人都不知道此事,很快就打电话询问。

据陈景元透露,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文化馆的同志讲,出土陶俑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很远,当时对坑的大小、内涵、时代和性质等很多重要问题,他们都说不清楚。他们是反复商讨并请示县领导后才决定不上报,待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再向上级汇报。

对于内参上的报道感兴趣的还有江青,在批儒评法运动中,江青认为秦始皇是法家的典型代表,而新出土的兵马俑则为批儒评法运动提供了最好的实物资料。

她批评下面对于这一重要发现没有及时上报,并指示考古工作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

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陕西文物部门的专家一起来到临潼,现场考察后疑问反而在更广的人群中扩散:这附近没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远处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会放在如此远的地方呢?专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属主等问题仍不敢下肯定的结语。

但在《试掘简报》中,却对兵马俑的主人做出了判断。

陈景元了解这些背景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当初对兵马俑的属性并没有准确的学术判断,完全是在政治压力之下做的判断,这难道不叫人起疑吗?”

【以上摘自2005-12-0815:01:42 来源: 人民网(北京)

 

“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兵马俑确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秦宣太后比吕不韦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么会有后人的东西呢?许多带铭文的兵器不可能跑到宣太后的陪葬坑里来的。他认为兵马桶坑的主人是秦始皇。陈景元的观点遭到完全否定。”

【以上摘自西陆空间异见: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2007/11/07 

 

‘兵马俑’出土已经快四十年了!在如此漫长的时空里,中国的思想界、美术界始终如一的对‘兵马俑’‘文化’保持沉默,‘兵马俑’的‘学术’‘研究’毫无进展!中国有‘学术’吗?!中国有‘文化’吗?!

‘兵马俑’出现于‘政治’‘敏感’时期,是否因此影响了‘兵马俑’‘文化’‘学术’‘研究’的停滞?!

如果是这样:

中国的‘文化’‘学术’由此止步不前,毫无建树!

如果是这样:

中国的‘文化’‘学术’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如果是这样:

中国的‘文化’‘学术’‘彻底’‘回归’‘独尊儒术’的‘至酷’!

 

‘兵马俑’‘视听文化’的美学创作原则,正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兵马俑’‘视听文化’的美学审美基础,正是中国本土‘老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兵马俑’‘视听文化’的面世,有力地回击了中国‘文字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6/20/201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