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魔戒txt:研讨会专家发言:中央电视台《纪事》制片人刘鸿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1:16
“2005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获奖作品研讨会
研讨会专家发言:中央电视台《纪事》制片人刘鸿彦
http://av.people.com.cn/GB/28140/43852/44833/55986/3906179.html

2005年12月01日11:03 【字号大中小】【留言】【关闭】
发言摘要:对于DV初学者来说,就是做什么东西能够有效果,能够成功,我觉得首先拍身边熟悉的东西,就是你的私秘关系。DV最容易成功的一点就是你的私秘关系。
发言全文
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制片人刘鸿彦:前面几个老师讲了很多的内容,跟我的一些想法相同,我想不再重复了,为了尊重大家的时间。另外,我觉得可能我是做媒体的。在座的几位老师,只有我在媒体工作,我想更多的说一些跟我的背景相关的内容。
在我做制片人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栏目播出过两部DV作者做的节目。因为我们栏目是一个周期很长的栏目,能够达到这样播出水准的作品非常少。将近三年的时间,只播出了两部,一部是在2004年年初,是一个武汉大学的毕业生,他在他毕业的那一年,拍了他的一个同学,毕业的时候怎么找工作,用了一年的周期。另外一部就是今天上午刚刚播出的片子,是南方报业集团的一个记者,拍的福建的高三的毕业班,也是一年的跨度,拍了毕业班的学生,在这一年当中经历的一些事情。对于我做媒体来说,作为真正业余的DV作者,他们的作品能够在媒体当中播出,其实这种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我想说,对于我们这次参加比赛的大学生也好,还有对于以后可能会参加比赛,包括对纪录片有兴趣的业余的创作人也好,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拿DV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是为了获奖,还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播出?我认为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表达。其实纪录片最根本的是一个个性化的表达。对于业余的作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你想表达的东西,你通过你的方式来表达。
这次因为我看到的节目不多,只是昨天晚上看到了获一、二、三等奖的几部片子,我觉得这里面真正能够表达的非常好的作品,不算太多,有几部,有的被动的表达,有的主动的表达。比如《无烟煤店》和《父亲 大棚 菜》是主动的表达,有一些东西是被动的在表达,甚至他不知道他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在拍摄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就抓到了什么。我还是说一点,如果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这次我看到的很多片子,我感觉大家受到的禁忌太多了。刚才有位同学说他拍他奶奶,他奶奶跟他讲有什么东西你不要拍了,他自己也就没有拍,他自己就给自己画了很多的框框,每个人给自己的创作加了很多的框框,其实我从我做媒体的角度,如果从政治把关的角度来讲,都能够播出,只要稍加个别言语的修改,都可以播出。我想说这点就是想鼓励大家,我们是一个个性化的创作,这是我们大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设太多的禁忌,包括形式手法观念题材的选择。这点对于刚开始接触创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把纪录片看的太沉重了。纪录片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对于拥有DV这个机器的作者来说,纪录片就是你们的一个日记的书写。你在书写日记的时候,你受到的禁忌应该是非常少,因为日记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创作东西,我不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受到更多的禁忌,这样的话,你才能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否则已经背负上了作为一个媒体记者应该背负的东西,你自己就把这个包袱背上了,而这些东西是不想让大家过早背负上的。现在更多的是个性化的东西反倒欠缺。从我看到的几部作品当中,我觉得一个是影像的个性化表达,我觉得做得好的并不太多。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会用个性化的拍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念,或者自己的想法。影像相对做得好的,我觉得应该是《父亲 大棚 菜》和汕头大学的《梦想的启航》,我觉得这两部片子,在影像上的感觉,试图用影像表达一些内容,跟他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还有一点误区,我不知道是不是媒体带给大家的,大家觉得纪录片的东西,再加上DV,这两项相加,是不是就等于“晃晃悠悠”、“黑糊糊”,相对有点杂乱。因为我看到的有些片子,我觉得就是有这样一些问题,大家不注重影像的东西,不注重剪接,不注重画面的美感,这些可能是媒体传播给大家的误区。真正好的纪录片,在各方面都是做得非常优秀的。
还有一点,就是DV。因为DV这个东西拥有它以后,就是我想拿它做什么?对于DV初学者来说,就是做什么东西能够有效果,能够成功,我觉得首先拍身边熟悉的东西,就是你的私秘关系。DV最容易成功的一点就是你的私秘关系。我们组播的第一部片子,就是拍他同班的同学和另外一个班的同学,这两个同学都是跟他非常熟悉的。这种私秘关系就是保证了你跟他们的交流,你如果没有媒体记者或纪录片人跟对象打交道的技巧,你就从你身边的人做起。我觉得大家还是从身边的方面做起的,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是容易成功的一个点。从身边做起,一个是符合DV的特点,因为DV的距离感是非常近的,还有对于初学者是比较容易驾驭的,比如拍你的奶奶,拍你的父亲。还有就是周期可以保证。比如像我说的拍同学的孩子,他是一年的周期,他也在上学,同时他也可以随时观察他的拍摄对象,这点确定最后的成功是有保障的。
做的不够好的一点,大家还没有完全的充分利用好私秘关系。没有呈现出来互动。比如《父亲 大棚 菜》的片子,是一个儿子在拍父亲的生活,但是除了我在开头的时候,知道这个孩子告诉我他拍的他的父亲,他在片子当中给自己设置的角色,和他传递出来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媒体的记者,在拍他的父亲,他不是一个作为儿子在拍他的父亲,他缺少互动的东西。如果说这是一个日记的话,至少应该有日记的书写者本人参与到片子当中来,我觉得这点不够。这点在大部分片子里,大家都是把自己首先放到了(不管什么关系进入的)媒体记者的角度,而不是说真正的把自己亲密的关系放进去,你为什么不放进去,这样片子做出来可能更灵活一些。
还有一点补充一下。还是从传播的角度考虑,还是更多的考虑观赏性。这点刚才高老师也提到了,毕竟你的作品如果是传播不出去,可能他的功能和影响最终会比较小。传播上的考虑可能从选题到剪接到拍摄,各方面可能都要考虑传播的因素,包括字幕的用法,解说词的写法用法,这可能都是要考虑进去的。我举个小例子,比如《无烟煤店》这个片子获得一等奖,我觉得他的字幕打得特别小。他可能在学电影字幕的方式,但是不利于传播。举一个小例子,可能对于大家来说有一点启发。
其他的不多说了,最后我必须感谢的是人民网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做了一件对纪录片发展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以后还要继续举办,我觉得非常好。谢谢。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苏瑞)
相关专题
·视听专题

相关新闻:
·研讨会专家发言:莱克基金会张平杰 2005年12月01日

·研讨会评委发言:纪录片创作者杜海滨 2005年12月01日

·研讨会总结发言: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 2005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