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无敌系统:童年往事·露天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20:45
童年往事·露天电影

2008-01-09 20:33:29|  分类: 怀旧篇·如歌岁月 阅读213 评论46   字号: 订阅

 

 与众多的同龄人一样,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电影。那时候没有电视,农村文化生活的确匮乏,只有看电影。为了看一场电影,不惜跑十多里甚至二十多里地,也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电影的消息,就去看,甚至没事时就到处找电影看。看露天电影成了我们儿时唯一的最大的乐趣。

 

那时候人们思想很淳朴,每看一场电影后总要挂在嘴边讲讲。大人们在一起搞事时就讲些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我们小孩子张着耳朵在一旁听着。现在的年轻人看了真别笑话,听说刚解放时候,中国许多农村的群众从没看过电影(事实也是这样),说有一次在某地放映电影《白毛女》时,观众中有个人怒火中烧,愤愤不平,端着枪就要去朝恶霸黄世仁开枪,幸好有人说明这是电影,才制止了这场闹剧,否则银幕就要穿个窟窿了。这也难怪,当电影第一次呈现人的面前时候,对它充满一种好奇心,许多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在它刚刚诞生时,人们对它由不知到渐渐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小时候经常在我家后面大队小学的操场上放电影。有一次在去的路上,大人们边走边谈论些有关电影的事。其中有一个很聪敏的小伙伴问了个很古怪的问题,他说:“天天看打仗的电影,打仗的电影看完后再看什么电影呢?”这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人赶忙答道:“打仗的看完后就看种田的电影,田是种不完的,所以种田的电影也看不完。”这句话总算给我们一颗定心丸,再不会担心没有电影看了。现在想来还真有点是杞人忧天,不过在那时有这种想法也不算太无知。那时农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人们的文化生活落后。存在决定意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观念,知识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这句话对我所引发的哲学思考一直延续至今,世界是无限的,世上的知识也是无限的,生命不息,求知不止。是啊,想起那时的我,眼界是何等的狭小,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心,欲知而不能知道。其实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始终探索宇宙奥秘呢?长大以后,我才逐渐知道除了战斗故事片外,还有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反特片;后来知道有许多外国电影如《买花姑娘》,我小时候特爱看朝鲜电影,现在有许多片名已淡忘了;再后来还有古装爱情片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刘三姐》等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再后来又知道有什么港台片、外国片、什么武打片、生活片、警匪片等等,总算大开了眼界。比起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进步多少了。

 

小时候的我非常崇拜革命英雄,喜欢看战斗故事片,如《地道战》、《地雷战》、《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记忆很深的是,七十年代中期,大约是七四年的冬季,有一回听说要放电影《闪闪的红星》,都说蛮好看。听到这个消息,着实把我兴奋了好一阵子。每到有电影时,人们总是喜欢撒点谎,说些爱看而又没有看过的新影片。其实一次也没有看到,心里那种期待的滋味只有自知了。学校里流行一种画书(土话,即小儿书、娃娃书),同学们之间争先恐后地传看。我不是最先看到这本画书的,等传到我手中时书已经有些旧了。我从小非常爱书,对喜欢的书,爱不释手。我用几本别的画书与同学换了这本画书,这就是绘画本《闪闪的红星》(以后还有电影版本《闪闪的红星》画书)。晚上回家后,急不可耐的恨不得想一下子看完,以至于因此耽误了做家务活。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翻着,一个可爱的小英雄潘冬子的形象开始进入我的脑海中。潘冬子,一个小小的共产儿童团员,从小投身革命,同恶霸胡汉三进行着机智而又勇敢的斗争。。。。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刻鼓舞着幼小的我。是啊,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和平年代。比起潘冬子,我真的幸运多了。饮水思源,我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的红色江山。这本书我自己已不知看了多少遍,只可惜后来这本心爱的画书弄丢了。当然心里还是想看《闪闪的红星》的电影,只是这一天来得太慢太慢了。

 

俗话说,心想事成,这个心中的梦想一直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日。那是一个麦绿菜花黄的时节,天气还有些许寒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学校这天只上了半天课,下午放假,同学们传得沸沸扬扬,说晚上在相邻的庆丰大队放电影,当然不是别的电影,想必大家已猜出几分了,那就是我朝思暮想、期盼已久的电影《闪闪的红星》。这天放学回家,我把这个消息告知乡亲们了。下午,我赶忙寻猪草,做家务世,早早的就去烧火做饭(大人们在社里忙农活,做饭一般是小孩子的事情)。三四点钟时,我就吃饭后,到村里约伴一起去。一路迤逦而来,四处菜花正黄,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眼看太阳快下山了,我们紧走慢行,走了好几里的乡村小路,总算来到放映场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场子已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赶快找个好位置坐下等。上些年纪的人都知道,看露天电影都喜欢抢个好位置,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去迟了只有靠边站的份了。站在两边看电影,根据人眼睛的视觉特性,看银幕上的人,总是有点变形。话说回来,看了比没有看到的强些,凑合将就地看吧。好不容易盼到天黑,不远处噼噼地响起了发电机声音,闻到一股汽油味,电影即将开演了。盼望已久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当人的梦想即将要实现时,真的反而如梦一样,亦真亦幻,让人琢磨不透。影片一开始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红星闪闪发光,伴随着振奋人心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进行曲。。。。。。虽然时过境迁,至今那一幕幕宛然浮现在眼前,记忆犹新。清晰的彩色影片,思想艺术和创作水平之高,观后受益匪浅。后来在脚东街上又放了这部电影,我再次去看了一遍。影片中的歌曲,《小小竹排向东流》、《映山红》等,是我们那时爱唱的歌。还记得那时有《闪闪的红星》年画,我家里大门上也贴过这张年画,没事时我总爱去欣赏欣赏它。

 

七十年代后期,在官垱公社修建了一座露天电影院,自此街上就热闹多了。只要不下雨,三天两头就来一场电影。虽说只有五分钱的门票,可不知拦住了多少像我一样的影迷。在温饱还没有解决以前,哪有闲钱看电影。高高的一道院墙,有多少人因为无钱买票而被拒之门外,隔断的是一种乡情。有的人为逃票,先是求爹爹告奶奶,求守门者高抬贵手放行,不然就是翻脸不认人,恶言污语,甚至大打出手。露天影院,当时人们戏称之为“电影圈”。露天电影是那时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乡亲们相聚在一起看电影,关系多么融洽。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是一生一世难忘的。电影,这是个与生俱来深受人民喜爱的娱乐工具。露天电影已成为昨日黄花,将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对它的那种情结却是永远难以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