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织布】---回忆那童年的往事6 - zuorido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54:11

【织布】---回忆那童年的往事6

童年回忆 2008-06-16 22:19:06 阅读0 评论0   字号: 订阅

    我的童年,是在妈妈的纺车声中入睡的,那‘嗡嗡 吱’的声音,虽然单调但非常的亲切。

       不管酷暑寒冬,几乎每个夜晚,妈妈在打发我们钻进被窝以后,总是在炕上放一架纺车,点一盏油灯独自纺起线来。油灯把纺车的影子投射到墙上,样子怪怪的,我们弟兄几个,在被窝里打闹一顿,终于熬不住困,一个个在催眠曲似的纺线声中睡着了。

         我的童年是穿粗布衣服长大的。现在的衣服一打上‘纯棉’标志就身价倍增,其实我们小的时候,连用的褯子都绝对是纯棉的。那时,‘洋布’的衣服是奢侈品,洋布颜色鲜艳,不像粗布就是黑或蓝两种颜色,女孩子最多就是穿个‘高粱红’。洋布衣服脏了特别好洗,并且很快就能晒干。那时做件洋布褂子是要等到过年或是走亲时才能穿的。我童年的衣服一般是‘拾’哥哥的,等我穿小了再传给弟弟。

          妈妈是村上有名的纺织高手,她织的布细致耐穿,并且会织‘花条布’,做门帘或褥子面。那时,我们家有全套的纺织工具,没有工具或是技术不全面的人家可以拿棉花来‘入伙’。妈妈织的布不光够我们全家穿用,还有四邻八村的人家拿棉花来兑换布匹。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从小都是穿的很整齐的,那个时候,有些人家大人孩子穿的破破烂烂,一家子拽那么一两床被子盖。

         现在的孩子们肯定不知‘粗布’是何物了,就是有一点岁数的人,也未必知道粗布制作的全过程。正好我的妈妈在我家里住着(老人还是更愿意住在乡下老家)。刚才我又特意请教了老人,下面我把粗布制作的方法介绍一下,留做纪念。

         棉花收下来后,先要请‘工房’轧掉棉籽,然后弹成细花。在家中,第一道工序是把细花用高粱杆一根根搓成‘bu jie',然后,上纺车纺成一个个线穗子,接着,把线用柺子绕成‘线把子’。下一步工作是‘浆线’,就是把面粉放到水中淘洗,洗去面筋(我们有一顿好菜吃了)把‘线把子’在面浆中浸透揉匀,然后上锅蒸熟,晾干。再往后是上‘chen zi'(想不起细节了),然后上‘lao zi’(中间有轴 缠线用的工具),再后来是‘纤’线,那是要有很大动静的,先是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场子,在一头一排摆上一片“lao zi",‘lao zi'的个数看布的宽度而定,在地上订一溜钉子,一根根的线绕过钉子,穿过杼形成了经线,在另一头,‘sheng zi’被架到两只板凳之间,经线被慢慢缠上来,隔一段垫一根高粱杆,防止乱了线。这个步骤非常关键,怕风刮脏了刚浆好的线,怕雨淋湿了刚晒干的线,怕动物们闯进来弄乱了刚顺溜好的线,我们小孩子早被哄得远远的,要看也不能太靠前。

        把'sheng zi'架到织布机上,再一根根的穿过‘zheng',经线就算完工了,当然,纬线也早已经准备好了,把线倒到梭芯里,把经线隔一根分成上下两部分,梭子就在中间一下一下穿过,每穿一次用脚登着使经线上下变动一次,把杼向纬线推一次,每完成一个过程布就向前走一线的距离。周而复始一下一下走下去。

        你能看明白吗?我的朋友。反正我都快累死了。

        好几年以前,就有个宏伟的计划。想自费建一个民俗博物馆。把我们当地的老古董们收集起来进行展示。有些要现场演练。这其中当然要包括纺织技术。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动手,一是时间,这要拿出相当的精力用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二是客观条件,预算最少要有四十万资金,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五亩土地,(按清末富农家庭设计)第三 要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要把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堆死物的堆积,这样,做好了谈何容易。所以,到现在想法还没有付诸行动。看到那些富有人文意义的东西不断消失,我时时有一种紧迫感。

        等我们的妈妈们过世了,我们的儿子们还知道他们的祖辈穿得什么吗?还认得‘马勺’‘笆斗’‘糊箱子’‘火镰’‘豆油灯’‘风戽楼’吗?

        不该被忘记的并不光是历史。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0)|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我竟然成了直头发!!!!!! 真想把博客砸了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