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吃什么蔬菜可以壮阳:古代性文化研究—— 社·桑林·云雨略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2:09
古代性文化研究—— 社·桑林·云雨略考

2007-10-27 11:07:30|  分类: 古代社会研究 阅读197 评论6   字号: 订阅

 

 关键词: 社   桑林  社稷   桑社  春社  古代性文化  云雨  浪漫主义

 

社,古时指土地神,也指祭土神或祭土神的地方,所谓“伐鼓于社。”通常,在社坛附近种植桑树,因此又称之为“桑社”。古代在营建邦邑之前,先要建社,并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社日举行的赛会,称之为“社会”。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日子。《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这一条记载,在《艺文类聚》一二引《帝王世纪》中则作:“祷于桑林之社。”)

民间社祭仪式也很隆重,举行这样的悦神活动的目的在于祁盼五谷丰登。这是一个众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无论男女老幼不限,因此是一个绝好的社交场合,尤其是为许多男女青年寻求自由爱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般说来,在先秦时代如西周、春秋时代,男女交往还是自由的,只是到了礼教文化兴起后,才有了“严男女之大防 ”、“男女授受不亲”之说。这从众多的古籍中可以印证。《墨子·明鬼》:“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乐而观也。”作为社木的桑林,是男女自由性交(即所谓“野合”)的场所。所以“桑林”、“桑间”,后来就成为中国语言中表示淫秽之所的隐语。

除桑林外,古代还有某些水边也成了情侣们的欢会之处,著名的当数郑国溱洧之水,(补充一句,据笔者初步考证,古代的废止的墓穴往往也是情侣们的欢会之处,但凡隐蔽之所皆可)。据古籍记载有:

《初学记》卷一五引《五经通义》:“郑国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推想起来,那是一幅令人们向往的仕女风俗画:社日这天,一群青年唱着美丽动听的歌谣,相约而来,与各自心爱的人儿相会。此时正春暖花开,春水荡漾,溱洧水边相爱的人儿倾诉衷肠,互赠信物,私订终身。钟情的小伙,被美丽的姑娘所迷;怀春的少女,羞涩地投入小伙宽广的怀抱,情至浓处,情侣相邀于桑间林下……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

又据传说,大禹就曾与涂山女交媾于桑林之中: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注:“言禹治水,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台桑,应为桑台,就是桑社中的社坛,又叫“春台”。春台是祭社闹春的桑台。《吕氏春秋·当务》:“禹有淫湎之意。”即为此意。

《淮南子》高诱注:“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祭社为的是有个好收成,而在望天收的古代,雨水对农作物至关重要,故每逢天旱之日,人们便在社中举行祭祀雨神的活动。《左传·昭公十六年》:“有事于桑林,斩其木,不雨。”

 

“云雨”一词典出何处呢?战国宋玉《高唐赋·序》中记述的楚怀王游高唐,与巫山神女共进枕席之欢,因为怀念巫山神女,立“朝云庙”的故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后世以“云雨”象征男女之事正是出自此处。宋玉在《神女赋·序》中对神女的美貌大加夸饰: “楚襄王(怀王之子)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曰:‘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王曰:‘状如何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

 

这段文字讲的是楚怀王巡游高唐时,偶遇巫山神女。巫山神女“愿荐枕席”于楚怀王,看来这位“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美丽的神女还是个多情风流的女神,尽管这只是一个美梦。神话历来就是这样的,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世界上往往是人愈是美丽,也是多情的,真善美集之于一身,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无限遐思的空间。

 

作者  渔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