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龙被打:中华宫廷“计时水钟”考略——探询 秦?咸阳水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20:42
中华宫廷“计时水钟”考略——探询 秦•咸阳水钟
作者:寒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00    更新时间:2007-6-2     【字体:小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关键词
光钟 水钟 火钟 刻漏 砂漏 滴漏
中华水钟——铜壶刻漏
“日晷”是古老中华最早的太阳钟(光钟),其阴影的方位可以表示时辰,影像的长短即可代表季节。后世将其造就成“华表”。如此艺术化大众化的“日晷”形象,成为中华都市的象征和标志,也是“表示”权贵与尊严的太阳钟。
伴随日晷的发展,自有多种计时方式问世 ,而流水刻漏计时,一直是水钟发展的主流。事实证明,清朝以前的数代朝廷,都曾使用流水刻漏计时,这毕竟是历史事实。
•全唐诗补编 7  金鼎烹炮过百味,铜壶刻漏转三更。【 见《鉴戒录》卷八《屈名儒》。】
•北京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漏刻计时,古已有之。北京鼓楼二层原有作为计时工具的铜壶滴漏,早已遗失,仅存一单只漏壶藏于南京博物院。
•创制世界首台自鸣报时钟!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十五六岁时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研究的潜质。那时,他得到一幅“莲花漏图”(莲花漏是一种计时器,由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制而成)。
•元太史院内灵台上有一个铜壶刻漏,就是郭守敬制作的莲花漏。1276年前后,郭守敬制作了一架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献给元朝的宫廷。
•七宝灯漏高一丈六尺,用水流推动机件自动运转。机件中有云珠和珠梁,梁的两端有龙头,可以用来调整水流的缓急。七宝灯漏里有12个抱着时辰牌子的木偶,轮流走出来报时,还有4个木头分别去撞钟、敲鼓、击钲、打铙,报告时间。七宝灯漏后来被人们称做“大明殿灯漏”,是一种独立的机械性计时仪器,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自鸣报时钟。
•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网络版,明成化十七年(1418年),卫指挥李泰增砌台基,副使涂裴铸置铜壶刻漏,后置更鼓与铜钟,为战时鸣钟报警,平时击鼓报更之地。
•从实物和史料中可以推知,鼓楼的铜刻漏共有四个漏壶,遂级向下滴注,其目的是保证最下一级漏壶水面稳定在一个水平线上,以达到计时的准确。漏壶旁立一铙神,利用水动力与机械原理相结合,每刻钟铙神自动击铙八下。

工程师陈凯歌在检测铜壶刻漏龙口流水
•一方墓碑侵略铁证,12月28日拂晓,英、法联军开炮猛轰广州城,双门底(今北京路)拱北楼等被毁。•拱北楼上存放的中国最大计时器——元代铜壶刻漏惨遭破坏。敌军攻占观音山各炮台后,从制高点向城内发炮。题匾称“拱北楼”。楼上置元代的“铜壶刻漏”(古代的计时器)。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广州,楼毁于英军炮火,铜壶刻漏亦被打坏。同治三年(1864)重建拱北楼并修复铜壶刻漏。
•镇淮楼位于淮安城中心,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代曾在此置铜壶刻漏,用以报时,故称谯楼,通称彭楼。
在以上历史记载的事实中,从未提及中华数代宫廷,使用“单级刻漏”计时的水钟。也没有“铜壶滴漏与滴漏计时”之说。而事实证明,中华水钟确实是“流水方式”的多级刻漏计时。从而质疑“铜壶滴漏”计时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则是理所当然的事!
铜壶滴漏——值得反思
清朝及其以前的各个朝代,朝廷官方计时的中华水钟,均称其为计时「刻漏」。只是到了清代,清宫对“铜壶漏刻”进行过一次“革新”,制作小型一体化的“兽耳八卦壶”[将传统的多级漏壶,改变成只用两只壶并融为一体]。从此,悠悠中华才有“铜壶滴漏”之说。这是近代的事物,有铭文资料可查。详见以下图片及注解。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高51cm,上口径32cm,箭尺长48cm,宽2.3cm。
此滴漏形似腰鼓,壶外分别有八卦图、洛书图、海水江崖、篆刻铭文等纹饰。壶肩下方设两兽耳式提柄。壶内主体为播水壶、受水壶、箭尺,此外还有与箭尺相连的浮舟、滴漏管、灵气管、虹吸管、长柄活塞、唧筒、寒暑盒等部件。
滴漏是古代利用滴水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因壶内附有计时刻的箭尺,故又名漏刻、刻漏、漏毫。利用滴漏受水壶内水位变化而影响浮舟的位置高低,并直接带动着箭尺的升降,当箭尺上升时,人们便在时刻线上得到准确的计时。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制作采用了西方传入的有关唧筒原理,利用活塞抽水的功能,将受水壶内的水重新抽到播水壶中,使壶中的水循环往复使用,进而将传统的多级漏壶,改变成只用两只壶并融为一体。同时箭尺上镌刻96时刻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使计时更趋于精确。因此,这件铜壶滴漏具有近代半机械性能,也是清宫制作漏刻的一次革新
从以上注释中可知“清宫制作漏刻的一次革新”,此为首创「滴漏计时」之典故,也是中华“铜壶滴漏”之源。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把传统的多壶,综合成单体一壶。将多级漏水计时,改成一级滴水。其小型化[形似腰鼓,篆刻铭文],这在工艺上算是个进步。要实施滴水,压力不足缺乏动力,而流水只能持续几分钟,故在技术上是个倒退。
另外,在注释中对计时误差等级及其使用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均无记载。要从实用的角度上讲,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只是个失败的革新,充其量就是个摆设型的玩物。
问题还在于,已往以“滴漏”为典范,把清代之前的“铜壶刻漏”,包括西汉的“铜壶漏一”,都给错误的补注或另注释成“铜壶滴漏”,大有张冠李戴,画蛇添足之嫌!博物馆、字典与课本中,还把一层搂高的四级“铜壶刻漏”与仅高26厘米左右的“铜壶漏一”,都统称为“铜壶滴漏”,如此颠倒事实与改写历史,其错误影响极其深远。例如:中学《历史①》给西汉「铜壶漏一」的注释是:
中国古代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用漏壶计时。漏壶的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少计算时间,因此后人称作水钟。上图漏壶壶身刻有“千章铜壶漏一、重三十二斤(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四月造)”。这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线上辞源―《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以铜受水,刻节。《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晷漏肃唱。《...〔~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亦称“铜壶刻漏...》。
目测广州冼运行制造,拱北楼上存放的中国最大计时器“铜壶水钟”以及西汉的铜壶漏一。即可看出以上二者铜壶的容量,相差甚远!现在试验铜壶刻漏,不难发现“铜壶滴漏”,这只不过是个推理可行之说!漏水缝隙很容易堵塞,滴水失控,就是个致命的问题。“铜壶漏一”耗水量太小而动力不足,无法适应与抵制环境(气温、气压、气流、干湿度)变化的影响。可见一字之差,造成鲜为人知的千古之谜,而倍显草率!
西汉•铜壶漏一  ——蜡油火钟
历史上朝廷官方使用的水钟,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以水压为动力,同一时间盛水容器流漏的水量相等。中学历史教材中,以及陕西茂陵馆的铜壶漏一,容量过小缺乏动力,就不可能是“滴水计时”之器!如果早认识到“兽耳八卦壶”没有实用价值,单壶小型的“滴漏计时”就不复存在。自然就不会把“铜壶漏一”说成是铜壶滴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