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歌曲大全100首:200811亚当-斯密二百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13:44

亚当-斯密二百年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价值来源观,但是也接受了两种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因此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学说。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它的生命力在不断地延续。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大卫-李嘉图精心的充实和修正了亚当-斯密的经典经济学体系,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也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一、亚当-斯密驳斥和否决之后提出的是什么?

其一、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在分工理论中,他强调劳动分工将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他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其二、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无形的手”。

他认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却“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其三、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

认为当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此,亚当斯密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

其四、亚当-斯密是如此厌恶行政干预。

在代表作《国富论》中,有一个关于“国资委”们的典型观察:

“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与中国:

20世纪之交,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向中国人民介绍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终于冲破种种类类的政治干预企图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这就是改革开放。

从严复到现代,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在实现理想中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样注意到这种进程中出现的缺陷和迅跑遗留的空白,因为我们所倡导的哲学就是批判哲学,正如中国经济学的领军人物林毅夫教授认为:央企改革的思路基本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思路进行的,但因为古典经济学工具本身存在缺陷,导致央企改革不尽如人意,表现好的央企都集中在垄断性强的行业。

林毅夫教授观点的进一步阐述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垄断性本身就违背了市场原则,而非垄断性行业则陷入了通钢困局。林毅夫教授没有说到的是现代中国的改革仍然受制于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这是一个很难在短时间走出的困境――它是一个更大的困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困局主要的是我们社会自身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并非完全是人为的。

1、社会需求的不足。

社会分配的严重失衡,而这个失衡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一个大数字被13亿所除,都是一个小数。中国的这一个特性,当它与商品经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运行系统的效能就受到了制约。商品经济是依市场和需求运作的,一只无形的手决定了商品生产只能最小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即只满足社会购买力所能支付的部分,它把生产力的发展牢牢地限定在社会购买力所允许的范围。

如果中国的商品经济只限于中国社会自身范围内的发展,它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有限的。于是就陷入了向美国销售又不得不购买美国国债的困局。  

所以说做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已经决定了他的系统效能所发展生产力范围,那么解放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设计能够使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2.私有化的困局。

商品经济是以私人经营管理为特征的,所以在商品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措施与思路中,必然从两权分离改革思路展开,增加企业活力的内容,随着放权让利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劳动者经营者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形成生产无政府状态,之后又必然采取宏观调控进行治理整顿,所以就必然产生一放就乱,一乱就不得不控,一控就死的不良局面。  

政府在此种情况下就被夹在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的夹缝中,处于两难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程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是就本质而言,两者是无法相容的,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试图调和这种矛盾的经济学家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完成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勇气可嘉,但最终劳而无功。  

3.商品经济只体现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

所以它只会使少数人先富起来却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它是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天然工具和标准手段。所以在走出这一步之后必然要寻找其他使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有效手段。  

不同的手段是为实现不同的目的而准备的,不同的目的,自然要求不同的手段工具来保证其得以实现。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用产生剥削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手段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缩短东西差距的目的。只能使之愈演愈烈。  

4.对自然资源无限制掠夺性开采。

为了实现持续营利,人为地扩大制造社会需求,对自然资源无限制掠夺性开采,必然招致大自然无情地报复。  

一次性消费兴起,与其说是为了讲卫生倒不如说是为了卑鄙无聊地营利,不能增加消费效果的劳动不断地增多。如忽视产品的质量而重视产品的包装。人们为其目而不为其腹,难怪以致有人买椟还珠。  

5.个人自由利已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

商品经济做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与之适应的价值标准消费观念,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自私自利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自由利已主义价值观念,奉行个人至上,私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组织原则。在消费上一味攀比,永不满足,而不断竞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价值观借尸还魂,在社会主义大地上死灰复燃,不断腐蚀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的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包括这个时期的其他经济学在内,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包含两个大的方面:

1)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2)是商品的价值又是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得和支配的劳动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进一步说,这种购买到的能支配劳动的生产物,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工人应得的工资外,还要给资本家以利润,给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

但是,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终于来临了,人们认识到,以前的经济理论只强调了生产和成本,却忽视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经济学的大树分出了枝干:

一个枝干是以李嘉图为代表,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后来成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石。马克思继续沿着劳动价值论这条线索,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性质,并成为号召广大无产阶级投身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另一个枝干就是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因为新古典主义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也叫做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四、“新古典学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古典经济学,称为“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四代的发展:

1、早期阶段,称为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2、始于20世纪70年代,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4、20世纪末开始的有了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观点和代表人物: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的学术观点:

1871-1874年经济学界发生的“边际革命”,指的是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

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有了两个新的特点:

1、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2、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1、萨伊(1767—1832年)

萨伊,法国人,与英国的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对斯密学说的态度截然不同。

萨伊继承了后者,重点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并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的。

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萨伊进一步创立了二个理论:

1)“三个统一体”的分配理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2)“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市场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影响巨大的。

萨伊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长达一百多年时间,作为自由放任经济的理论基础,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

1)商品供给恒等于生产者的货币收入;

2)生产者的货币收入恒等于他们的货币支出,货币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

3、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国民经济会自动实现均衡。

2.马尔萨斯(1766——1834年)

马尔萨斯,英国人,牧师,后成为教授。是著名的人口理论学家,后来转到研究经济学。两个理论:

1)关于人口理论:

可以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来理解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长只有按算术级数,而且因为收益递减规律,土地上的食物产量增长会起来越慢,就象一只慢慢爬行的乌龟;而人口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1, 2,4,8,……),就象一只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人口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和贫困。

马尔萨斯提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残忍的。他说:“一个出生在已被占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从他父母那里获得衣食,社会又不需要他的劳动,那么他就没有权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这个盛大的筵席上,是没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离开”。这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的体现。

因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问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责和抨击。中国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时候把马尔萨斯划入了“敌人”的阵营,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论,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关于经济学理论: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同时代的英国人,进入晚年的经济学界的泰斗李嘉图,发现了自己理论中间存在着矛盾,即价值规律和利润的矛盾及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矛盾,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用化名把这个矛盾揭穿,李嘉图一气之下死了。马尔萨斯又站出来承认那篇文章是他写的,马尔萨斯成名了。李嘉图的学生在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了李嘉图的日记正好记了他找到马尔萨斯的事情,又引来一些人对马尔萨斯人品的攻击。

马克思批评马尔萨斯是个“小人”。马尔萨斯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李嘉图理论上的矛盾,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规律,并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后来成为凯恩斯理论基础。

3.约翰.穆勒(1806—1873年):

英国人约翰.穆勒,是西方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新古典主义过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说是综合性的折衷主义体系,其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是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书,其流行时间为1848年—1890年,大致相当于马克思定居伦敦的时期。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位既没有杰出经济学观点而又不得不令人关注的人物。

1870年前后,新古典学派正式与古典经济学决裂,响亮地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下面两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4.庞巴维克(1851—1914年),

奥地利人庞巴维克,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故又被称为边际效用学派。庞巴维克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边际效用论和时差利息论。

所谓 “边际”,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增加的”或“额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块面包时会得到一个与吃第一块不同的效用,这个增加的效用就称作“边际效用”。

1)边际效用论理论的三个要点:

第一,一种物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

第二,人们对物品的价值的主观评价是以物品的稀少性为条件的。

第三,物品的最终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他认为人们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他得到结论是“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市场上同类商品数量越多,则价值越小,反之亦然。”

2)关于时差利息论。

这里的利息包括了资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润等,他把物品区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并提出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由于所处时间不同,它们的价值便有差别,并且“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这一理论就是现在理财学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的学术观点与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马歇尔(1842—1924年):

英国人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二本教科书。他在这本书中,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约翰.穆勒的学说以及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杰文斯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等的理论兼收并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华,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从而建立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后面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都源于此。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分配理论:

1)均衡价格论。

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

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即“供给与需求相反,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供给少”;

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均衡价格规律,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需求量和供给量也相一致,就会形成均衡价格”,他还分别用曲线图予以说明。

2)分配理论。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取决于各自的均衡价格,这些生产要素归劳动、土地、资本、企业组织的所有者。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英国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受到新兴的美国和德国工业的剧烈竞争,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日益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需要新的辩护理论以对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剑桥学派的理论因运而起。

剑桥学派集19世纪经济学之大成,以新的融合折衷的理论,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矛盾,这是它在西方经济学界得以广泛流行的背景。

自一战后,英国日趋衰落,2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空前严重。特别是1929年爆发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于严重困境,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也濒于破产。

原属剑桥学派的凯恩斯于1936年以叛离传统理论的姿态,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抨击他称之为“古典学派”的马歇尔、庇古的观点,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求新的出路和理论根据。

然而,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经过修修补补,迄今仍是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货币理论方面,剑桥学派以提出货币数量说的剑桥方程式著称。1917年庇古首先把马歇尔在这方面的论点公式化,以后罗伯逊在1922年出版的《货币》一书中,J.M.凯恩斯(在30年代以前也是剑桥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对剑桥方程式和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又有进一发展。

马歇尔大综合: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庇古。

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J.S.穆勒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

2、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

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三次大的革命,即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有四个特点:

1、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

2、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3、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4、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所谓微观经济的革命,是在有限概念之间建立无限的无缝连接,其方法论类似于中庸之道,在两个端点之间有竭尽全力的求索。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 “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其二、凯恩斯主义承认市场本身无法保证充分就业均衡,需要财政政策开辟新就业门路。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

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其三、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第三代:新兴古典经济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

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

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四代:

在20世纪末,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

1、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

2、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

3、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结束语:

经济学始终在进步,尽管各个社会有自己的进步历程,但是相互之间的影响决定了人类步伐的逐渐的统一。未来的世界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