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李维斯专卖店在哪: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7:2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规划纲要(2008—2012年)的通知
陕政发 〔2009〕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已经2008年第3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县域工业化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强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七大工程顺利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三日



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
(2008—2012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省政府决定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县域工业化工程。

  一、实施七大增收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农村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东部省份平均水平的40%,在全国排第28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全会提出,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到2020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实施七大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农产业比重逐步加大,农民收入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50.9%,工资性收入占到39.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到10%;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1%,二三产业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从外省经验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内,主要来源仍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目前我省第一产业总量不足,二三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一产业空间大、见效快,同时又能为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因此,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农业领域的增收潜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

  (二)实施七大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1∶1,高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省内不同区域之间农民收入水平也十分悬殊,西安市、杨凌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4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商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更大。通过实施七大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综合开发,既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也必将推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三)实施七大工程是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迫切要求。西部强省首先是经济强。实施七大工程,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和农村财富快速积累。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广阔的农村市场活力增强,必将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实施七大工程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增加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

  二、实施七大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目标任务。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以解决投入问题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强化措施,严格考核,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劳务输出和农民创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430亿元,工资性收入100亿元,加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确保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增加60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3.6%。届时,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二三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1%;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6%,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1%,农民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八年不懈努力,力争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承载。科学制订七大工程实施规划,认真谋划七大工程承载项目,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七大工程实施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资源整合、多元投入。按照存量优化结构、增量重点倾斜的要求,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放大资金效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小额信贷为支撑,吸引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坚持政府扶持、群众主导。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三、实施七大增收工程的主要任务

  (一)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2007年我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29公斤,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省份相比明显偏低。今后五年,依靠科技进步,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省内粮食基本自给。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继续组织实施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以及千万亩粮食重大实用技术推广行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对粮食生产重点县扶持力度,力争2012年粮食单产提高到270公斤,总产达到1300万吨,增加农民收入20亿元。

  小麦以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两个区域为重点,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全面实施良种统繁统供,着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关中灌区推广适时晚播、机械条播、氮肥后移、早冬灌技术,渭北旱原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力争2012年小麦单产提高到285公斤。

  玉米主攻关中夏玉米和渭北、陕北及高寒山区春玉米,推广紧凑耐密型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加大地膜玉米推广力度,稳步增加关中夏玉米种植面积,着力提高陕北、渭北春玉米生产水平,调整渭北种植模式,力争2012年玉米面积达到1900万亩,单产提高到320公斤,增加农民收入8亿元。

  水稻在汉中、安康主产区全面推广旱育抛秧等增产节本技术,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力争2012年单产提高到415公斤。

  马铃薯在陕北主产区扩大种植面积,普及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三项关键技术,建设高标准丰产栽培示范区,推广模式化规模种植,力争201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00万亩,其中地膜马铃薯300万亩,单产提高到190公斤(折粮),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

  (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果畜结合,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打造陕西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到2012年,全省果园总面积达到1850万亩,水果总产达到18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030万亩、总产1200万吨,果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主要依靠新增挂果面积和提高果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150亿元。

  推广关键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新增果园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加强新品种选育和良种苗木繁育,加快老果园更新换代。在苹果生产上着力推行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和认证,到2012年新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5万亩。加强洛川苹果生产、科研、营销、加工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省果业加快发展。

  坚持果畜结合,生产有机果品。大力推广果畜沼循环模式,积极建设生态果园。在果业集中产区优先发展畜牧业,使果业大县同时发展成为畜牧业大县,解决果园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以畜促果,良性互动,在抓好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的同时,加快建设3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果园病虫害防治中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对龙头企业新建气调库、产后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系统进行补贴,对龙头企业果品出口创汇实施奖励,对龙头企业深加工技术改造贷款予以贴息。加强现代化果品市场建设,开展果品期货交易。

  优化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度向北扩展苹果种植,积极发展山地苹果,在渭河以北形成苹果集中产区;在黄河沿岸和无定河流域形成红枣集中产区,在秦岭北麓形成猕猴桃集中产区,在秦岭南坡浅山地带形成柑橘集中产区。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时令水果。加强果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冰雹灾害频发地区加快建设果园防雹网。完善补贴政策,鼓励果农实施果实套袋、果园种草和机械化作业。

  (三)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0万亩,增加农民收入80亿元。

  支持重点县建设。利用陕北、渭北地区自然资源和关中地区科技优势,通过多渠道增加投入,扶持建设一批设施蔬菜重点县(区),带动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专业化育苗。在设施蔬菜基地县建设一批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化育苗主体,保障设施蔬菜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在全省建设一批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进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切实保证蔬菜质量安全。

  (四)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

  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施板块推进,促进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省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360万吨、70万吨,畜牧业纯收入由46亿元增加到100亿元,畜牧业为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由167元增加到400元,分别增加1.2倍和1.4倍。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澄城百万头生猪大县、正大标准化养殖、杨凌本香自繁自育等科学养殖模式,加快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推进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区域板块推进战略。在渭北果区以及关中、陕南地区,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区)建设生猪大县,力争2012年全省建成年出栏50—100万头的生猪大县20个,形成渭北果区和陕南、陕北三个优势突出的生猪产业带。在关中加快实施高产良种奶牛扩繁项目,建设关中高产奶牛产业带。在陕北实施白绒山羊改良项目,建设肉绒兼用的白绒山羊产业带。同时,扶持建设一批肉牛、奶山羊生产基地县。

  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关中5万头高产良种奶牛引进项目,扶持建设一批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加大奶牛、生猪和秦川牛良种补贴力度,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

  加强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监管。加强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完善市、县级动物疫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置能力。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中药材、茶叶、蚕桑、水产养殖、干杂果经济林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力争到2012年增加农民收入65亿元。

  利用陕南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加快构建药源生产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加工生产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基地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力争201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50万亩,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农民收入30亿元。

  抓好茶园建设、良种繁育、茶叶加工、品牌开发、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促进茶叶产业迅速发展,今后五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万亩,新增茶园54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5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

  继续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改造提高陕南桑园,适度发展陕北桑园,着力提高养蚕效益。逐步建立蚕种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养蚕积极性。加大蚕种场改造力度,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力争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年发种150万张,产茧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

  加快建设水产良种场、标准化池塘,实施老塘改造,推广网箱养鱼、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力争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0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加快建设核桃、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到2012年,核桃面积发展到430万亩,产量增加到7.2万吨;红枣面积2509万亩,产量250万亩;花椒面积272万亩,产量5.24万吨;板栗面积500万亩,产量5.38万吨;柿子面积100万亩,产量57万吨。干杂果经济林共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

  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就近就地转移,推动农民创业致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今后五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50万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00亿元。

  加强职业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四免一补”(免收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扶持政策,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培训项目,到2012年全省培训150万人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0万人次。从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每年筹措一定资金,帮助1万名农村新生劳动力免费到技校接受二年中级工培训,扶持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

  搞好就业服务,打造劳务品牌。加强与劳务需求量较大地区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设立陕西劳务输出办事处,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信息服务等工作。精心培育“蓝田厨师”、“米脂婆姨”、“宝鸡技工”、“秦巴茶艺”等传统和优秀劳务品牌,提高陕西劳务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建立培训、就业和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利益。

  扩大就近就地转移,支持农民创业致富。以县域工业园区、关中百镇建设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财政贴息、社保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最大限度吸纳农村劳动力。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技推广、运输营销、农资配送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业,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发挥技术、资金、信息优势回乡创业,积极提供培训指导、项目论证、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七)县域工业化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2年,县域工业企业由4.8万户增加到6万户,县域工业增加值由1455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和从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左右。

  完善发展规划,建设县域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划建设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以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为大工业配套、开发优势资源为重点,培育一批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做大现有企业,推动存量升级。筛选100户规模以上企业,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植县域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支持1000户高成长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提速增效。加快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一批核心技术项目和技改项目。抓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支持10000个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困难。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县域工业项目,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县域工业投融资体制。推动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银企合作。

  建立考评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办事程序,完善服务措施,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和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评议制度,完善中小企业维权工作体系,畅通民营企业投诉渠道,查处侵害企业的不法行为,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实施七大增收工程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都要按照存量保结构、增量保重点的要求,加大对七大工程的支持力度。省财政新增设5—7亿元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粮、果、菜、畜等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场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市场信息、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整合用途相近、性质相似的支农资金,建立用规划控制方向和环节、用项目落实责任主体的资金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投入奖补机制,省财政对实施七大工程成效突出的市县给予奖励。认真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补贴种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全面推行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政策,逐步将设施蔬菜、马铃薯、秦川牛、蚕种等纳入补贴范围。创新财政支农机制,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农民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改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挥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确保小额信贷投放年均增长30%以上。在现有5个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基础上,扩大设点范围,力争每县至少设立1个小额贷款公司。省上设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推广“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林权、果园等长效经济作物和大型农机具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稳步推进苹果、红枣、奶牛、能繁母猪等政策性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果汁、小麦等大宗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继续开展农村信用户和信用村镇评定工作,积极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在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促进省农林科学院尽快投入实质运行。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产品开发为单元,以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科技园区为平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建立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信息传播、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从单纯的公益性服务向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四)用好土地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搞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修和改造提高基本农田。加大陕北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淤地坝建设和涧地、滩地改造,开发利用榆林北部风沙滩区的土地资源。

  (五)推进扶贫开发。加大整村推进力度,着力改善水、电、路、田等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全面完成重点村扶贫任务。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供应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1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立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互助资金为依托、社会捐资为补充的互助合作资金,支持群众发展生产。实行扶贫动态管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简称“双超县”)以及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前十名的县(简称“十强县”),调整退出国家和省级扶贫重点县范围。对退出的重点县,以前三年享受优惠政策的平均值为据,原则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方式保障退出县既得利益,鼓励脱贫摘帽。

  (六)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提升示范村,带动推进村,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争取到2012年,将全省40%的行政村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30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1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区),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七)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粮油、果蔬、肉类、乳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从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信息服务、技术引进、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扶持,争取到2012年全省建成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增强创业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认真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确保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形成以县道为骨干、乡村道为基础,城乡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办好杨凌农林卫视,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九)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举办陕西金秋果业博览会,参加全国性农产品交易会,提高陕西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培育农村流通主体,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继续搞好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三年内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农垦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经营性和公益性分离的原则,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增收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县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二)明确责任主体。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和市、县、区政府予以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程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实施,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开发办和市、县、区政府予以配合。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和县域工业化工程由省级相关厅局牵头,市、县、区政府组织实施。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七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完善考核机制。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制订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绩效考评体系。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精神,加强农民收入统计调查监测工作,将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市、县、区领导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省上每年对“三农”工作成绩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名列各市前列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对“三农”工作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两年在各市排倒数第一的县(市、区)给予通报批评,主要领导不得提拔。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鼓励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到村帮助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民主选举,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搞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附件:1. 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2008—2012年)

     2. 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规划(2008—2012年)

     3. 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2008—2012年)

     4. 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规划(2008—2012年)

     5. 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6.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7. 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8. 水产养殖发展规划(2008—2012年)

     9. 干杂果经济林发展规划(2008—2012年)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规划(2008—2012年)

     11. 县域工业化工程规划(2008—2012年)

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改善流通环节 促进农民增收 商务部试点周末车载蔬菜市场 促进农民增收 商务部试点周末车载蔬菜市场 促进农民增收.. 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 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金山区实施“百千万”新型农民培养工程 吉林日报 - 我省将深入实施“七大工程” 广东新目标:建设文化强省 全面实施七大工程 2009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中央一号文)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启东市农民增收的情况 关于在全区实施品牌塑造工程,促进教育大振兴实施方案[------青山湖教体信息网-----... 析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影响启东农民增收的几个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的几点具体建议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一) 岱岳区新型农民增收致富路上唱主角 云海工程”实施情况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