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爆黑刀视频:农民增收的几点具体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08:12
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面临着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要解决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年伊始,即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农民增收良方,惠及9亿农民,引起了各级的关注。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社会工程中,农民是主体,是这个工程的实施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要动员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开增收门路。农民增收的潜力在农民,动力在农民,希望也在农民。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为54.83万人,其中已实现转移的31.3万人,未转移的尚有23.53万人。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9.86万人,女性13.67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18-35周岁的为6.43万人(其中女性为3.89万人),36-45周岁为6.35万人(其中女性为3.77万人),46周岁以上的为10.77万人(其中女性6.14万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为21万人,高中及以上为2.53万人;从技术结构来看,无一技之长的为19.13万人。从上述数据中看出,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最突出的问题:一是18-35周岁的占比少;二是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无一技之长的比例高达81.3%。下面我们从农民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增收建议。(一)作为农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应该“走出去”。“走出去”才能“带进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每个村里,凡是“富起来”的农民,几乎都是曾经“走出去”和正在“走出去”的农民。一般来说,“走出去”的地方越远,眼界就越宽;“走出去”的路线越多,思路就越广;“走出去”的时间越长,发财就越早;“走出去”的胆子越大,生意就越旺。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农民至今还仍然没有这种“走出去”的勇气。这里说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外出打工,找活干,卖力气,也包括外出经商,像温州人那样走遍全国各地。吕四、天汾一带先富起来的“群体”,就是通过前些年外出维修、推销电动工具才掘到了今天富裕生活的第一桶金。还包括外出学技术,尤其要学本地人所没有的技能和手艺,一些新兴产业,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所需要的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劳动力强度较大的如轻纺、服装、针织、机械等行业,尤其是马达车工、横机工、套口工以及车、钳、铣、磨等工种更是员工奇缺,虚位以待,给外出的劳务人员提供了就业空间;也包括外出开眼界,看看外边的世界到底“精彩”在哪里。第二应该“忙起来”。“忙起来”才能“活起来”。人多地少,大量的能量和潜力,都以“剩余时间”的形式虚度过去。本来一天可以干8小时的活,可干了4小时就完事大吉。本来一周可以7天下地,但2天就料理完毕。本来一年四季都应该忙这忙那,而却有一到两季是在休息。无论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闲着”是不能生财的。所以,增收要先从“忙”开始。不管干点什么,先让自己“忙起来”。一可以忙精耕细作,让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调优补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促进增收。二可以忙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让自己的东西增值增利。如果已经有了一笔资金积累,可以顺应时代潮流,乘民营经济大发展之机大干一番。三可以忙生产和生活服务,既方便别人,也有利自己。四可以忙信息搜集,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五可以忙学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第三应该“带起来”。村干部是农民兄弟的一部分,互为邻居。在农村,一个新的种养项目要想推广,不管你讲得怎样头头是道,比如怎样简单易学、效益何等之大、前景如何可观,说破了嘴也只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被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折腾怕了,做事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那么,推广致富项目谁来做给他们看呢?这个任务自然落到村干部身上。南阳镇的光明村支部书记袁彬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好例子。村干部带头示范,带动农民增收有3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成功。应该说,村干部不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市场知识都要高于普通群众,发展致富项目的成功系数比较高。二是便于群众学。村干部发挥出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发展,经验和教训都可手把手地交给群众,减少群众损失。三是群众被带动起来了,容易造就气候,便于产业化形成。 (二)作为政府,又该为农民增收做些什么呢?能不能“走出去”和“忙起来”,除了农民自己的积极努力以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上下两个方面都有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是大有希望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增加“三农”投入,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投资向“三农”倾斜,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政策。我们认为政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市委、市政府化大力气进行城乡环境整治,改善了人民郡众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农村的家畜家禽的饲养区缺乏统一规划,养殖区与农民的生活区连在一起,周围的群众意见大、矛盾多,因此迫切需要做好农村养殖区的规划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支出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应纳入财政预算。在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上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一要实行并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培训内容要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技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骨干培训,加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广泛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三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培养劳动者的吃苦精神,教育青年农民守法经营,勤劳致富。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机械制造业实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实行补贴,让广大农民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实惠。 4、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可以把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凭借企业的科研实力,促进农产品换代升级。如何扶龙头企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建立企业时扶,一个是在建立与农户的买卖关系(即订单农业)上扶。凡是开办龙头企业的,政府可以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起来后,企业最关心的,是供货渠道;农户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按合同收购。这可以通过企业向农户支付定金解决。举个例子,如果企业应向农户支付合同金额30%的定金,不妨这样分解:企业自己支付10%,政府垫付20%,交易结束后,由农户或者企业归还给政府。如果生产或市场出现了不可抗拒的变化,政府可以把垫付的资金作为补贴,以补偿企业和农户的损失(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政府即使不以这种方式补助,也要以其他方式救灾)。这样的制度安排,应该是一个三赢的结局。通常情况下,政府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企业支付了定金,会竭尽全力去兑现合同,合同兑现了,政府垫付的资金也就收回来了。相反政府还会从中获利。企业运转,会有税收。农民增收了,会拉动消费,营业税和一些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也会增加。从企业的角度看,政府垫付了一部分定金,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利用政府在农民中的信用和权力,确保农民按合同交货。对农民而言,定金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可以解决生产金不足的困难;同时有了定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市场风险,可以埋头搞生产,只要不是懒人,都可以致富。这样做下来,就是很好的企业加农户结构,就是很好的订单农业模式,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也就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5、加快发展家庭二、三产业,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关方面要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扩大家庭二、三产业投资,促进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要确保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用电,特别是在生产加工的旺季,不能拉闸限电。如目前正值青蚕豆、青豌豆加工时节,加工保鲜企业一旦用不上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另外,象孵坊等在禽蛋的孵化过程中必须确保用电,否则整个生产就会中断。因此,在全国性的电力紧张情况下,应当优先保证他们的用电。此外,如有可能,应尽量降低电价,让他们降低成本;二是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三是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6、积极向外输出劳务。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一是深入调研,了解劳动力资源和就业需求等情况;二是成立外出劳动力协会,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各种信息;三是做好培训和发证等工作,提高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四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方便,减免或取消有关收费;五是积极提供法律服务,保护外出劳工的合法权益。  7、把加大无公害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要认真落实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省政府“菜篮子”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继续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植品牌农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设立了较高的标准,要与世界市场接轨,就要严格按照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要求,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的农产品,培植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基础。要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进行一次从土壤、水体、大气到农业投入品等进行全面监测,逐步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品种(种苗)多抗化工程、投入品无害化工程和生产技术标准化工程。把安全质量的关口前移到产地源头,把质量主体追溯到生产经营者。二是要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质量标准体系上要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技术规程、投入品管理等地方标准,实现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化。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标准的实施。搞好宣传培训,把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明白技术”,便于农民接受和实施。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把“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地推动下去,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与农业标准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尽快建立健全世界各国农产品质量标准资料库,掌握相关国家和地区食用农副产品监测的标准、要求与内容。并结合实际,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步伐,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规范化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和农产品标准体系。三是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力度,培植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取得进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通行证,要鼓励和支持有基础、有实力的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8、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生产。(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行信贷倾斜。农信社要取消对贫困农民要求抵押担保的限制,向低收入农户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因为贫困农民更需要资金扶持。(2)继续做好挂钩扶贫解困工作,用足、用准、用活扶贫资金,防止扶富不扶贫或资金被盗用。(3)以富带贫,以帮促富。鼓励高收入农户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就业、生产和生活等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9、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1)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对纳入低保范围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应保尽保。其中对五保户给予全额补助,对其他贫困农民给予差额补助。(2)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据了解,覆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较大,基层干部怕麻烦,农民群众有疑问。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解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让贫困农民有病能及时有效治疗。(3)建立农村老人生活保障制度,每年按实际生活困难情况,由政府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解决老人生活来源问题,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4)减免贫困农民子女中小学学杂费,发动社会捐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农民子女上大学深造。(5)加大农业保险的投入。 10、鼓励在外乡贤支持家乡建设。(1)发挥外地办事处的作用,广泛联络在外乡贤;(2)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3)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感情;(4)优化社会环境,吸引在外乡贤回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