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在中国有无家庭:中国环境网-听国际大师讲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0:13
听国际大师讲城市 日期:2010-11-25  作者:王强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复制链接  

#TRS_AUTOADD_1290593401046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90593401046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90593401046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90593401046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290593401046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王强


  小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曾经羡慕地看着国外城市的图片,图片上那些玻璃构建的高楼大厦和千奇百怪的小轿车,都标志着现代城市的生活。但曾几何时,所有这些都很快地来到中国,来到我们身边。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仅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城市化率就由2000年的36%提升到了46%,但在这一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城市化过程中,却未出现过城市研究的大师。或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虽然速度很快,但却粗糙的基本特质吧。


  我曾经接触过两位国际大师,他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2004年,我邀请了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大师彼得·霍尔教授参加了《与彼得·霍尔爵士对话——交通与世界城市》的大型主题讲座暨研讨会,实际上这位享誉国际的城市研究大师是第一次光临中国内地城市。


  这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活动,且影响深远。这次学术活动的出资者和主要组织者安邦集团,此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空间战略领域的翘楚公司,并涌现出了一批学者。而后来加入进来的共同组织者同济大学,在活动结束后邀请彼得·霍尔教授成为学院的荣誉教授。


  记得那天是2004年7月25日,彼得·霍尔教授专门为此次研讨会准备了翔实的材料,70多岁的老人,整整在台上讲了一天,除了午饭以外,中间没有休息。精神之矍铄,态度之敬业,观点之充实,让我们不得不汗颜与钦佩。许许多多的上海城市规划与交通专业的政府部门年轻的官员、专家、学者乃至同济大学的学生都来聆听并与大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与这位可敬的老人一别之后,很长时间我与大师没有再见过面,但我一直在关注大师的思想和研究动向。


  据我所知,作为城市研究的大师,彼得·霍尔教授回到英国以后,牵头主持了一项数百万欧元的欧洲POLYNET 研究项目。此项目主要研究了西北欧八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比较了各城市群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以“流”为起点,用数据来说明八大城市群多中心的程度和内涵。


  6年之后,我与安邦集团总裁陈功先生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绍兴论坛,我从此次会议获悉最后一届世博论坛将在杭州召开,而杭州论坛将会邀请彼得·霍尔教授再次莅临中国并作主题发言。


  2010年10月6日,我在大会会场再次看到了彼得·霍尔教授,他那天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城市和宜居城市是相同的吗?》。在演讲中,他首先采用了MoriMemoryFund 的全球影响力城市指标体系评估一些亚洲城市。然后,大师又指出了全球下一轮创新潮流趋势及地理影响。最后,大师对全球的创新城市进行了分类,即传统意义的国际大都会,如伦敦、巴黎、纽约;舒适的阳光城市,如旧金山、温哥华和悉尼;还有新兴的艺术城市,如格拉斯哥、毕尔巴鄂、曼彻斯特等。


  作为演讲的结论,彼得·霍尔教授指出,没有单一的公式、没有同一类型的城市,对创新城市的判断还需要一些先决条件并且也期待近似疯狂的设想变成现实。


  在杭州为期两天的世博论坛中,我还见到了另一位世界著名的城市研究大师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现在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事务学院荣誉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比邻而居——重构我们的城市》。他认为,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严重忽略了社区,而社区其实是城市的构成核心,社区攸关整个城市的活力。


  弗里德曼告诉我,他主要研究的是规划理论。他认为,规划就是从知识到行动。第二天,在为同济大学规划系博士生讲授规划理论的讲座上,他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方法论,即VISA矩阵(V——Value,价值,I——Imageof Reality,现实的形象,S——Strategy战略,A——Action,行动)。


  那天,等他演讲完毕,我第一个向教授提问:为什么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表象呢?因为我认为信息反映着表象,事实上我们很难真正抓住现实的本质,只能靠表象来解释问题。教授的回答是,现实的表象就是现实本身,结果是双方还是没有知识接口。


  在与两位大师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西方城市研究的泰斗级大师,其实也是各具特点,各有特长。而所有的这些差异都需要今后在中外城市研究的交流中,加以深入探讨,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研究才能跟上世界水平,今后中国才会出现真正的世界级的大师。


  而我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国际上做城市研究的人物,总的意思还是非常希望能够看到真正值得尊敬的国内学者。现在这个领域,杰出的人物是有的,但毕竟还非常稀少,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也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的城市化成就斐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出现大师,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也证明了中国的城市化质量也亟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