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大宁:语文教学:在意会中感悟词语的灵性之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59:43

语文教学:在意会中感悟词语的灵性之美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1-5-19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下文/袁光明[导读]词语教学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言传”,而是一种心灵的“意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袁光明(湖南省益阳市第三中学小学部,湖南 益阳  41300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76-02
    摘要:词语教学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言传”,而是一种心灵的“意会”,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对词语的情味、意蕴进行开掘,使词语更加形象化,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体会词语的灵性之美,儿童的心灵才能具有诗情画意,必将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让富有感性情趣之美的语文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陶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意会;感悟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是根据作家杨夏丹的作品改写成的一首诗歌,共四句话。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第三、四句一问一答的句式,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紧贴儿童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明快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新农村的美景。引导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时,边读边想象新农村的景象,了解农村一座座新房中,小学校最漂亮。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表演、交流,并集体评议,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我采用小组读、师生对读、学生接力读、配乐表演读等形式练习朗读,读出设问句的语气,读得充满自豪感,并表达喜悦的心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采用教师引背,学生看图背,先背喜爱的段落再背全文。最后,以“我们的(   )最漂亮”为主题,拓展思维,让学生练习说话。
    请看师生对话:
“小学堂里的老师很漂亮呢”,学生一语惊人。
“我们的数学老师最漂亮,长得很美,像仙女一样好看”,学生神秘兮兮地说。
我不假思索地问道:“是吗?数学老师很美?你懂什么美?”
“美是讲人长得漂亮,很好看”,学生迫不急待地回答。
“漂亮是什么意思?”我追问道。
学生快速回答:“漂亮就是好乖嘛,像学校花坛的花一样红。”
“恩,一样红是什么意思呀?”老师想知道。
    “红就是很漂亮,花大多是红色的,香气迷人。”学生又忙着补充道:“李老师和花一样美,一样漂亮好看;她心底善良,和蔼可亲,对人很好,是个美女……”
    在没完没了的交谈中,孩子们对“漂亮”的解说越来越精彩,我不由得暗自佩服他们的聪明,伶俐。一群六岁的孩童对“美”竟能作出如此精辟的诠释令人惊叹,对“美”的解读充满灵性和诗意,可谓高深莫测。他们学会由人的美貌透视人的内在品味去把握“美”的实质的功底,让我自叹不如,无地自容。以上词语教学片段避免了空洞地释义,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词语进行模糊性感悟和理解,让词语释义回归于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情境里体悟词语之美,这样的解字释词,意会胜于言传,学生获得鲜活有效的语言积累。美的生活是极富感染孩子的,创设纯美的生活情境和诗意的语文课堂,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快乐和谐的的生活环境引起他的认知和反思,培养一个情感丰富,真实的自我。由学生释“美”使我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字释词”的无奈与为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教学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言传”,而是一种心灵的“意会”,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文本中每一个词语有着丰富的意蕴与色彩,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查阅字典上的解释来理解词语,学生获得的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自己心灵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因而缺少灵动与生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还会窒息对词义的灵性感知。教师要对词语的情味、意蕴进行开掘,使词语更加形象化,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体会词语的灵性之美,儿童的心灵才能具有诗情画意,必将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让富有感性情趣之美的语文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陶醉。
    事物的概念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细微的差异很难区分的,是很模糊的。课文中有些词语,只需学生有模糊的理解,不必深入透彻,弄得烦琐。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是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种心里现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字词、句子、段落,不一定都要字字注释,句句分析,学生有模糊的理解就行,多留空白让学生去琢磨和习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唯看得不太真切,反而让人诱发探究心理,产生遐想,头脑中出现看似朦胧的画面,如入其境,如见其境。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在模糊的理解中,诱发好奇与想象,获得审美愉悦,感受语文之美,可以达到个性化阅读的境界。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些词语就说明语言不足以表达其准确的意思,如“遐想联翩”、“柳暗花明”、“思绪万千”等。人们在理解时还需要联系生活经验,用直观思维和想像去补充,甚至借助动作、手势、表情等媒介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如“含情脉脉”、“温文尔雅”、“回眸一笑百媚生”等词语,这足以说明思维和想像是丰富的,而语言的表达有时是乏味而无力,贫谈而模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一种没趣的解字释词练习,比如要孩子们对“居然”、“品格”、“清幽”等词语作出解释,这种连编辑词典的人都感到苦难的“解词”工作,自然会难倒了小孩子,学习效果事倍工半,让学习语文的激情如烟消云散,让语文的诗意之美荡然无存。由于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用文字解释词语,有时就不容易被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可采用“非注解性”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体现阅读教学的魅力和语言之美。在文本中有许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说得基本正确即可;不必苛求,无须言传,这并不影响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其实,我们成年人对许多很用的词语也往往很难注释出来,更何况小孩?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补充,完善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在多次“意会”的学习中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下册《触摸春天》这课有一句话:“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里的“流畅”是什么意思?老师放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了四种意思:1、顺利,通畅,没有阻碍;2、行走方便,随意,不蹒跚;3、走路不停滞,无拘无束;4、步行灵便而自如等个性化的理解。这些回答虽然不很确切,但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也说明学生对“流畅”一词是意会的。这样的解字释词读已经难能可贵了,不必非要小孩说得完整无缺,准确不可。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可以“言传”的,但也有许多词语只能“意会”就行,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确切。学生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认知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自我探求的兴趣。这样,小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理解就活了,让学生感悟词语解说的简单之美,创新而极富灵性之美,不会照搬《汉语词典》的解释去机械地死记硬背。
    认知心里学表明,正确认识一个概念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一个新词的准确理解同样如此。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接触了一个不熟悉的词语,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意会,以后在其它的语言场景中,就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比较严谨的概念。我们成人学习新词何尝各个去翻阅词典呢?某些词语一时难以理解,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领悟。不但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以至整个文本,都可以“注重意会,放弃言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可能对课文已经大略读通了,但在语言表达上是欠缺的,这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该下功夫的阵地。学生阅读文本,应该如入其境,如见其人,这就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阅读时的想象与体验,头脑中出现与文本相似的具体情景,感受特定的环境气氛。学生在意会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表象,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借助遐想进行精彩描述,对话交流,实现个体语言与文本语言有效地接轨,彰显个性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