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淘客网站模板: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8:30
今年再次参加了省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有机会与省内教研、教学高手交流,深感幸甚,乐甚。

  命题工作全满完成后,为了消除在“狱中”的单调与无聊,组长孔先生适时组织全体命题及审题人员进行了教研、教学研讨。其中,就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孔令凯、陈树元二位特级教师发表了真知灼见。

    孔令凯老师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四多四少”。
    一是写字教学弱化。年级越高,写字越差。教师写字也差。学生写字难看,姿势不对,错别字多。因此今年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增加了错别字减分比例,每错一字减1分,最多减10分。
    二是语法教学淡化。实施新课改后,语法教学不成体系,只分列了四种:词性、词类、句子结构、复句类型。课标中规定的“语法知识不做考试内容”,造成了语法教学的缺失,与高中教学不接轨,与高考脱节。学生作文、表达病句很多,无法修改病句。
    三是作文教学无序化。各版本教材无一系统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写不成论文、总结;大学生错别字连篇。母语教学很不过关。
    四是空洞讲解多,深入品味少。只对文章整体把握、分析,涉及到思路与方法时,不能给学生以指导。教师对语言赏析、品味少。
    五是照本宣科多,独立钻研少。年轻教师不知如何教,教参图解化。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离开教参无法上课。缺乏自己独立的钻研,教师看课文读不过五遍,照搬他人思想。
    六是无效劳动多,学生收获少。课堂上充斥无数无效劳动,学生不能深入文本,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收获却很少。
    七是讲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生字词读音抄在黑板上,教师该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掌握检字法,学生只做题不读书,课上听不到读书声。阅读量太少,课文读不熟,读本不订,连要求读的课外名著都读不完,学生看得少。九年级上、下课本甚至都不讲。文言文也只讲16篇。写作量不足,每两周一篇,写日记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我认为写日记不如写随笔,写感悟,抄一些好文、好句。
    陈树元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低,有教材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因素。
    一是教材的阅读无序,没有编出非常实用的教材。这是教学者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是教师问题,表现在:
    1.教师功力不够。读(包括阅读、诵读)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以言传身教的指点;教师缺少体验和实践,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足。
    2.缺少“三性”:好多语文教师缺少韧性,每项训练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教师缺少“惰性”,喜欢越俎代庖;教师缺少悟性,完全听信教材、教参,不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和教师的体验。
    3.课标虚化,教材不科学, 教师缺乏独立建设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语文教学蓝图,自己要学会设计,要有处理单元的能力、处理课文的能力。目标不准,过多、过高、过少都不合适,教学目标必须确立得当。课上的过浅,主要是任务过多,目标过多,“一课一得”最有效,得得相连,课课、单元间相连,造成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4.注重形式,缺乏实效。一是多媒体,二是分组学习。多媒体有长处,直观,可以增大容量。但它必须适时、适量、适体。文学作品不适合用多媒体教学,说明、议论等文体可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适量即该用时用,要为教学服务,必须辅助教学。如《小石潭记》,有的注释,没必要搬上多媒体;背景资料没必要在一开始就交待,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有助于阅读理解时再打出。教师也缺乏处理、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小组学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补充方式,语文学习主要靠自己阅读、感悟,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讨论解决。小组学习要培养,还要调控。
    下面是我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内容与上面二位专家或有交*。
    1.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大多考虑怎么“教”方便,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得有趣。盼学生“自主”,又怕学生“自主”(怕学生思维活了驾驭不了课堂);虽然口头上喊“课改”,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又回到“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上去。
    结症:教学观念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更新。
    2.缺乏正确的教材观。
    把讲授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讲教材。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某某篇课文如何讲,教材中的课文要不要都讲,生怕漏掉课文中的一丝一点,丢掉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使教学依旧摆脱不了依赖教参处境,致使教学永远也“大”不起来。
    结症:摆不正上语文课与使用教材的关系。(对“教材无非是例子”没有深刻的理解。如今课改的理念是——用语文教材去上语文课,而不是上课专讲语文教材)
    3.对现代文教学极度漠视。
    以往在“大纲”统治时期,有明确的“基本篇目”,平常的考试以及中考都围绕这些“基本篇目”命题,因而教学似乎有了牢固的“抓手”,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规定的死死的,那时教师对现代文阅读异常重视。实施课改后,中考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的一点就是现代文阅读命题并不出自教材,如何对待现代文阅读,许多教师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教材内的现代文,要么一节课讲一单元,要么置教材中的现代文于不顾,随意找若干篇替代品应付了事。教师的最大疑问是:既然中考不考,那还教什么?
    结症:为考而教。
    4.教学中的以“练”代“读”。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考采取的是“选文+练习题”的形式,这是笔试的通常做法,当然也暴露出这种形式的某种弊端。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就以跟着中考指挥棒为由,效法中考的这一做法。对某篇课文不是做整体的教学设计,不考虑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往往也是出几个联系体,让学生做做,然后订正一下答案,这篇课文的教学就算完成任务了。
    结症:片面理解中考的导向作用。
    5.课堂讨论过多过滥
    有的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几乎都煞有介事地要学生“讨论”一番,至于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地欠周到。似乎是组织讨论了,教学气氛就活跃了,场面就生动了。至于所提问题该不该讨论,应怎样组织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就算是应该讨论的问题,教师也往往是问题一摆,让学生充分“自由”了,至于,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也没有及时地适当的反馈。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组织讨论就是落实“合作学习”,这无疑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
    结症:追求表面的浮华和热闹。
    6.哑巴阅读,很难听到琅琅读书声。
    教学中朗读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读书的方法就只剩默读或浏览,常课文如此,短课文也一样。有的教师说朗读是小学生的事,到了初中强调朗读没有什么必要。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常常有一篇课文学过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不准字音,多数学生读不流利的现象发生。
    结症:忽视朗读的记忆功能及语感培养的作用。
    7.作文教学上的盲目性
    作文训练无序,想当然,作文题目信手拈来;作文批改老一套,通常是篇篇见红,评语泛泛,无视学生的感受及需求;作文指导空对空,不讲求方式,无重点;教师不“下水”,甚至有的教师不会作文,写作能力远不及水平较高的学生。
    结症:由于自身缺乏写作经验,在课标“淡化文体”、教材无写作序列编排的情况下,不善于总结、归纳。
    诚然,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上面种种,我们也只是摆出了一些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愿各位同行能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