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原理:和泪而歌的生命绝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9:18:24
——————————(4)——————————
',1)">
和泪而歌的生命绝唱
——赏析李煜的《虞美人》
文  碧台幽莲
在盛唐诗苑肥沃土壤中孕育和萌发的另一种新芽——词这种新文体,应运而生,而且抽枝展叶,呈现出勃勃生机。到了晚唐五代,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继“花间鼻祖”温庭筠之后,蜀地和南唐涌现出不少花间派大词家,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位极人君,治国方略欠缺,却是花间派词风的集大成者。他的词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歌咏宫中生活、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要风格;后期主要是抒写亡国之痛的人生哀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对故国的怀念,对自身奢靡生活的痛悔,艰难玉成,和泪而歌,既写出了词人的深痛巨创,又成为那个豪杰争雄时代的缩影。这一时期,他的词风以婉约悲凉、沉郁凝重为主要风格。
《虞美人》是他沦为亡国之君后的经典之作,是一首和泪而歌的生命绝唱。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绝命词,“冲破了花间藩篱,在词坛上独开出一片新的题材领域。”(程郁缀语)
据说七夕是李后主的生辰,亡国之前,每年此天,南唐举国上下为他庆生,宫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今一朝沦为阶下囚,身边冷冷清清,一种无法挥去的伤感和万般的痛悔如同潮水般袭来,如是他写成了此词。
李后主命歌妓于七夕之夜演唱该词,一来是苦中作乐,二来想抒发亡国之恨。没想到此举触怒了另一个人——宋太宗赵匡义,结果李煜因此词招祸而被鸩杀(其实死了爱恨了无痕,活着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作为一代亡国之君,以前他奢靡享乐,所用非人,耽于国事,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作为一个词人,他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尤其是这首词,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因而被千古传颂,经久不衰。
此词以问答的形式,情景交融,以问起兴,以答作结,笔调高亢,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词人亡国之后悲恨交加的心理活动。全词是以白描手法,来抒真挚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中“春花秋月”概述的乃花前月下之良辰佳境,这一美景曾留下世人多少爱恋缠绵的故事,曾留下多少人诚挚的祝愿,曾留下多少人美好的憧憬。可是此刻,词人却无心品花读月,心中感慨万千。
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真乃异峰突起,出语惊人,词人对生活的厌倦,对人生的绝望之情跃然纸上。词人何以会对生活厌倦对人生绝望呢?原来却缘“往事难忘”。回想昔日,自己贵为一国之君,何等的尊贵!何等的显耀!何等的欢愉!何等的自由!而今己身已是阶下囚,言谈举止不自由,世事沧桑,往事如同过眼云烟,这怎能不引发他“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呢?越是怀想,越是痛彻心扉,正因为如此,尽管年年春来,岁岁花开,月缺月圆,又怎能让李煜释怀?
人们常说“情由境生”,但“境”又何尝不是由“心”造呢?因为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只是环境的勾连,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心境。在时光流转,故国难再的极其悲苦的心境之下,那煦暖的东风似乎也只能带给他无尽的烦恼和挥之不去的绝望哀伤。词人在万般悲苦之际留下了“只是朱颜改”的无奈叹息,是的,时间所能见证的是诗人痛失祖国的悲痛自责和他朱颜的憔悴不堪看。
至此,词人的悲慨之情一发而不可收,神来之笔不期而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原本无色无味无形无状无轻无重,可是词人却以水状愁,赋予愁以形、质、量,可谓佳句天成,让人读来有春江之水波涛起伏、连绵不绝、汪洋恣肆、奔腾倾泻之感。
“愁”字,是全词的词眼,统摄全篇,使全词在语气和情感上前呼后应,自如流走。在沧桑巨变、血风泪雨的洗礼中,历史完成了对一代亡国之君的悲剧经典塑造,因此这首词不失为一首真正的充满绝望、痛悔和血泪的生命的哀歌。有人曾经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虞美人》是最好的佐证。
五代时期的南唐已成为历史的云烟,李煜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说,可是他的词,尤其是这首和血而歌的生命绝唱将在苍茫斑斓的文苑中熠熠生辉。

',2)">

茶 魂 制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