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四中历任校长:【征文·往事】故园情深(社团推荐)|榕树下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5:32:35
【征文·往事】故园情深(社团推荐) 文 / 杨波海

    我虽从小生长在农家,但已久不荷锄扶犁、挥鞭赶畜,那种踩在刚犁过的土地上的感觉,软绵温润,令人顿生对土地的亲切感、依恋感、踏实感。故园情深,如这土地般厚重。

 

    1998年农历九月,我终于了却了我深藏已久的一桩心愿,在老家为父母盖了三间瓦房。父母都已年近花甲,平生辛劳,耕织持家,抚育了我们兄妹四人,实属不易。自我懂事起,我们就住在不知哪辈子祖先传下来的老屋里,这老屋是背靠土崖、面临深沟的一孔土窑,烟熏火燎,幽深昏暗,我们一家六口就窝居在里边。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已十多岁,我们家新批了宅基地,那时生活困难,无钱盖房,父亲和大伯硬是靠一镢头一镢头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平地打了一院地窑,未等新窑干透,我们一家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由于潮湿,年幼的小弟落下终生腿疾。这地窑是平地上挖的深院,一到雨季最怕水淹,许多个电闪雷鸣之夜,令全家心惊胆战,不能安寝。平常进出的洞坡坡度很陡,极不方便,随着父母年事渐高,上下进出已渐渐力不从心,加之两位弟弟相继成家,有了子女,居住拥挤,所以到1994年,父母就从地窑搬了上来,暂时住在洞坡旁原来的一间牛棚里,这一住就是四五年。

 

    这牛棚原是土坯泥墙,茅草苫顶,父亲搬进去后,将顶上的茅草揭了,换了新瓦,但棚内狭窄简陋,一盘土炕占去了一半空间,这间草棚是父亲当年亲手盖起的牛棚,现在他和母亲却住了进去。我深知我的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一生为生活、为儿女而操劳,到老了,却甘愿独守清贫,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父母一生都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拓展生活的空间,到老年却宁肯把宽敞明亮和幸福留给子孙,而把狭窄简陋和艰辛留给自己。我常想,父母不正是那躬耕于土地、竭尽全力,默默劳作的老黄牛吗?

 

    父母虽身居陋室,独守清贫,但却豁达乐观,小小的生活空间,总被母亲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父亲人缘好,平时门前的场地上,总有一伙老人谈笑,小孩嬉戏,晚上,小屋的土炕上总坐满了人一起看电视,拉家常。父亲自己似乎无简陋艰辛之感,但作为长子的我,每次回家看望父母,走进父母的小屋时,总有一股酸楚和负疚之感涌上心头。好几次,我提出给父亲盖房之事,都被二老断然拒绝。父母很理解和体谅我们,工薪阶层,多年来单位效益不好,孩子上学、住房都得要钱,城里的日子也不容易,这样一拖又是几年。

 

    那年九月间,我和妻子终于下了决心,要为父母盖房。父母晚年应该住得好一些,应该过得更好一些,这是我们的责任,否则,我们也将抱憾终生。虽然我们也并不富裕,但是我们还年轻,来日方长。于是,扒掉那间小屋,在原来地方盖起了三间瓦房。上梁的那天,亲邻们前来帮忙庆贺,年迈的父母忙前忙后,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意。略识文墨、做过多年村干部的父亲在开场白中竟“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联:“居旧屋安贫乐道,盖新房知足常乐。”横批是“除旧布新”,我大为惊叹折服。这对联是父亲的心声,也是他和母亲一生的写照呵!

 

    父母搬进新房以后,我的内心终于得到一丝慰藉。日子似乎又归于平淡,但我依然对故园一往情深。因为那里有我的生身父母,有如父母般的父老乡亲,我生于斯,长于斯,她对我那深厚博大的爱,含辛茹苦的养育,我终生都报答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