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顺射箭馆团购:四川政协报多媒体报刊宣愚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6:25
宣古愚巧计购元宝
·张春岭·
宣古愚(公元1866-1942),江苏高邮人,清朝监察大员,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以清朝遗老的身份做了寓公。他善绘画,喜收藏,以收藏古钱币为主。曾为了一枚铜钱,三次去张家口,直到买到手才甘心。他所藏的元朝供养钱最有特色,曾著有《元钱秘录》。袁克文曾拜他为师,跟他学诗词。抗战期间,地下党员徐平羽,曾为宣氏抄书、保管古董而常住宣家。张宗儒在《宣愚公先生传》中写道:“终岁衣一大布袍,手污面垢,不事洗,而肴馔必丰,食兼数人量,海上学者凡治金厂,训古式,又词章书画或精鉴赏,无不竞趋先生之门,每月必治具小集,谈论古今,时出所藏珍异,相互观摩,往往日昃而不知倦。”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录了宣古愚收藏银锭的故事。原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些旧式家庭中,还存放有不少的金、元、明、清时代的银锭,有方锭、圆锭、马蹄锭等多种样式,那个时代这种东西也是古董,如果这些家庭急需花钱,就只有把这些银锭卖给银楼,银楼加价百分之三十收购下来,收藏古董的人去各银楼搜购的时候,价钱高到一倍以上是很正常的现象。南京路裘天宝银楼的人由于和陈存仁很熟悉,告诉他有80多种金元明清时期的元宝和银锭,白银的纯重达5000多两,曾经问他有没有人收藏这种元宝作为古玩?陈存仁虽然喜欢,但手中没有闲钱,于是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几位富豪收藏家,他们有的说恐怕私藏白银有违法纪,所以不敢问津,只有宣古愚听了笑而不答。
宣古愚得到了陈存仁的消息,表面上看起来若无其事,内心里却将这个消息作为一条重大的线索,于是他一番乔装打扮,——其实也不需要打扮,他腹大腰圆,平时就爱穿宽袖大领的棉布袍子,老花眼,又戴一付远视眼镜,本身就像一位乡下老人——怀揣一个清代同治年间的元宝,冒充乡下佬前往裘天宝银楼要求兑换法币。银楼的伙计说只能按银价再加百分之十,宣嫌少,指明要见经理。经理看他一身乡下人的打扮,说给你加价百分之十已经很客气了,这种元宝我们这里多得很,你要是要的话,也不过加价百分之二十。宣古愚装做不懂,要求看看那些元宝,经理真的当即搬出了80多种元宝。宣又问这些元宝进价多少?卖价多少?经理说进时加价百分之十,卖出加价百分之二十。“此话当真?”宣古愚步步紧逼,“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经理也不甘示弱。“你所有的元宝一齐卖给我!”宣古愚话一出口,经理的脸都变白了,但因为有言在先,只好忍痛把80个元宝都卖给了他。最后只说了一句话:“这种元宝,本来要照银价一倍才肯卖,现在便宜给你了。”
陈存仁后来又去宣家诊病,宣古愚特地带他去自己的藏宝室,让他开眼界,只见四个保险箱中的元宝多到无法计算,陈问他在裘天宝只买了80多个,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宣古愚得意地说,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到各银楼去搜购,才有这样的成绩。
陈存仁曾向丁福保建议,将宣古愚所藏元宝拓片保存,但宣古愚说:“拓尽管拓,我要监视着,每种只能拓一张。”可惜直到现在也没有见到这批元宝的拓片流传。宣古愚逝世后,陈存仁曾经打听过那些元宝的下落,宣的子女们竟然都说不上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平羽到北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动员宣古愚的后代将其祖父的收藏捐献国家。最后宣古愚所藏的元代供养钱一百四十枚精品,经其孙子宣森之手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