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女另聘: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31:12
成都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工匠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高浮雕手法,精雕细刻,无论是葡萄的颗粒还是海兽的面目都清晰可见,技法堪称一流。其图案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与中国传统纹饰和唐代其他铜镜的风格,有很大不同。这铜镜因此而充满神秘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多谜之镜”。
唐代铜镜
花样百出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面素背小铜镜。最初的铜镜都是素背的,没有任何装饰图案。西周以后,镜背开始有了简单的纹饰,但制作工艺还是较为粗糙。春秋战国至汉代,铜镜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纹饰图案更为多样化,还出现了文字镜、画像镜等。但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生产制作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直到隋唐时期才有了改变。
隋唐时期是铜镜铸造业的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人们对铜镜似乎情有独钟,一面小小的铜镜被唐朝人玩尽了花样,做足了文章。镜子的外观形状除了传统的圆形、方形,唐朝人还把它制成了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钟形、盾形等各种形状。装饰图案更是不一而足:瑞兽、凤凰、鸳鸯、蜻蜓、蝴蝶、葡萄、团花、宝相花和人物故事等。唐代镜子还采用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在这些图案上镶金错银嵌宝石,这哪里还是普通的生活用具?分明是一件件精美无比的艺术品。对比之下,现代人的玻璃镜,除了在镜面的清晰度上有优势外,可真的要自愧不如了。
难怪,唐代诗人们总爱把铜镜与美人一道写入他们的作品里,如王建《开池得古钗》:“美人开池北堂下,拾得宝钗金未化。凤凰半在双股齐,钿花落处生黄泥。当时堕地觅不得,暗想窗中还夜啼。可知将来对夫婿,镜前学梳古时髻。莫言至死亦不遗,还似前人初得时。”又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春天的花丛之中,或在隐秘的闺房香楼,美人手里拿着精致的铜镜,对镜梳妆,镜子映照着美人的娇美容颜。这样旖旎的景象总是让诗人们产生无尽遐思,诗情大发,也就在所难免。
镜中之谜
兼收并蓄的大唐气象
在唐代形形色色的铜镜里面,最为奇特的一种是雕塑有海兽形象和葡萄图案的铜镜——海兽葡萄镜,这种镜也被称为瑞兽葡萄镜、禽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成都市博物馆馆藏的这面海兽葡萄镜,1976年出土,镜面直径13.2厘米,青铜质。整个器形规整,刻画精细,纹饰交代清楚明了,轮廓也非常清晰,应该是一模出品。由于含锡量较高,铜质呈现银白色,镜面隐有光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铜镜背面被大小不等的三层圆圈分隔为三个区域:第一层用连续的团花纹装饰边缘一周;第二层以葡萄藤叶作地纹,在边缘处饰以葡萄纹果实,内侧为十余只展翅飞翔的瑞鸟;最里面的一层同样以葡萄叶藤蔓为装饰地纹,镜背中央置一腹下有孔的卧兽,自然形成了镜钮。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镜钮周围是六只形态各异的海兽,它们有的匍匐爬行、有的跳跃奔跑,宛如一幅海兽嬉戏图,充满生活情趣。工匠采用了难度较高的高浮雕手法,精雕细刻,无论是葡萄的颗粒还是海兽的面目都清晰可见,雕塑技法堪称一流。
这面铜镜上的葡萄纹和海兽图案,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它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纹饰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也与唐代的其他铜镜存在不少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使它充满了神秘感,甚至还有外国学者称它为“多谜之镜”。不少古今学者也因此而兴趣盎然,进行了许多考证,其说法也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把这些疑问放在唐代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来考察,也就不足为奇了。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初唐后期至盛唐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大唐王朝最具活力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文化艺术欣欣向荣。而唐王朝的内外政策也非常开放和宽松,对异域文化兼收并蓄。这些都吸引了各方外国人士来到中华交流、学习,其中不仅有官方的使节、留学生,也有民间的商人、艺人、工匠和从事各种行业的行家里手。由于大唐王朝的繁荣与富庶,其中有不少人从此就在中国定居下来,因此大量的外来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也就传播到了中国各地。那时,在长安繁华的大街上,各种国籍的人、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汇在一起,热闹非凡。甚至还有一些唐朝人把异国他乡的奇装异服、葡萄美酒当成一种时尚而竞相追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集高超的铸造水平、艺术表现力且兼容中外文化内涵的海兽葡萄镜,就不是偶然的了。
海兽葡萄镜(综述)
(一图)海兽葡萄纹镜,唐,面径11.9cm。(现藏故宫博物院) (二图、三图皆为仿品)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鼎盛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中衰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繁荣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既有艺术的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纹饰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这个叫法为现代学者所广泛接受。另外一种常见叫法“海马葡萄镜”,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 鲁讯在《看镜有感》中也曾提到“海马葡萄镜”,可见民国时期仍有较多人受《宣和博古图》的影响。建国之后,渐渐的通称为“海兽葡萄镜”。另外,亦有少部分学者称之为“葡萄瑞兽镜”、“葡萄海兽镜”、“葡萄天马镜”、“葡萄鸾兽镜”、“瑞兽葡萄镜”。
从考古资料来看,海兽葡萄镜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唐代海兽葡萄镜在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东道、淮南道、岭南藤州均广泛使用,唐代海兽葡萄镜丝绸之路向西传入西域今中国新疆、今西亚伊朗等地。向东传入今日本、朝鲜等,向北传至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米鲁辛斯克等。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其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镜背纹饰系高浮雕,主题图案以葡萄和海兽组成,主纹饰的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区为数只海兽相互追逐嬉戏,海兽之间为蔓枝葡萄的叶子和果实,外区为飞禽葡萄蔓枝叶实;另外一种被大家成为“过梁式海兽葡萄镜”,画面虽被分为内外两区,但是内区的葡萄枝蔓却沿着中间的分割圈伸入外区,外区虽以葡萄蔓枝为主,但是还间以飞禽走兽和小型蜂蝶之类,有些边缘亦有装饰。海兽葡萄镜的尺寸是几厘米到三十多厘米之间皆有。从拍卖会成交记录来看,高价铜镜尺寸一般在十七厘米左右。
海兽葡萄镜的仿制自宋代开始,明清仿制的也时有发现。但由于仿古镜在铜合金的配料比例上不同,因此铜镜外表的色泽也各有差异。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黄中发红,明镜黄中发白,清镜为黄铜色。宋金信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线条粗放,显得板滞,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唐精致,也不如宋镜。
海兽葡萄镜屡创拍卖市场高价
与其他同时代的青铜器等文物相比较,铜镜的市场价位明显偏低。2004年之前,铜镜只是出现在杂项里,中国嘉德拍卖公司2004年春季起在推出了历代铜镜专场拍卖,战国、唐代铜镜的表现异常突出,接连创出拍卖价格的新高,其中海兽葡萄镜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高度,代表了唐镜的最高水准,受到铜镜收藏家的追捧。
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唐代圆形伏兽钮过梁海兽葡萄镜,版模清晰,全镜为银亮的水银古,直径为173mm。最终以14.3万元成交。2005年,仍然是在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直径150mm的海兽葡萄镜拍出了40.7万元。2006年,上海正德拍卖一方直径177mm的海兽葡萄镜拍出了88万元的天价。近几年,精品海兽葡萄镜的价格趋于平稳,一般保持在十万元左右。
海兽葡萄镜作为铜镜制造工艺巅峰时期的唐代的典型题材,无疑后成为今后大家追捧的对象。投资海兽葡萄镜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铜镜市场攻略: 紧盯海兽葡萄镜
作者:苏勇 文章来源: 点击数: 389 时间:2009-12-08 10:35
和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在书画市场中所具有的高端地位和恒定价值一样,在铜镜拍卖市场上,汉唐铜镜也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但上拍数量多于其他各代,而且成交价格较高,并一直呈上涨的趋势。而广为人知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则是当今铜镜市场中最受追捧的主力品种。为何海兽葡萄镜能够在拍卖场上取得如此佳绩?收藏投资者又应当如何鉴别真伪判断价值?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青铜器鉴定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霍海峻先生。
海兽葡萄镜领涨铜镜市场
翻看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记录可见,在目前铜镜拍卖成交价格普遍不高的状况下,(2009年秋拍中国嘉德铜镜专场中,占总数80%的铜镜以不足2万元的价格成交。)海兽葡萄镜的价格高于目前铜镜成交价格的平均水平,在已成交的200多面海兽葡萄镜中,有84面以高于两万元的价格成交。几乎占到的总数的一半。同时更有8面铜镜以40万元以上的高价成交,其中崇源国际在2007年以92万元成交的唐代瑞兽葡萄镜位居首位。
霍海峻介绍,与在拍卖市场上的大掀波澜不同,目前在一级市场上,海兽葡萄镜的价格与其他类型铜镜的价格相差并不大,处于同一量级,四五万元就能买到一面尺寸规整、品相上乘的铜镜,绝大多数的普品仅在万元左右。可见,步入拍卖市场的海兽葡萄镜在人们的追捧下,已然跑赢了铜镜拍卖市场的大盘,成为能够带来超额市场收益的“绩优股”。
海兽之名不准确
和许多人一样,本刊记者在初见海兽葡萄镜时,除了被它耀人眼目的光泽和精湛的做工所吸引,更被镜子上的纹饰所迷惑,看似毫无关联的海兽和葡萄为何会被装饰在一面铜镜上,这之中隐含了怎样的秘密,蕴含着古人怎样的诉求?
霍海峻介绍,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纹饰图案充满神秘色彩的它,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通过近些年的研究,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唐代之所以将这海兽和葡萄置于一处,是因为二者都是海外引进之物,当时的人对它们普遍持有喜好敬畏的心理。以海兽来说,它头似狐狸,身似骏马,似狮非狮,似虎非虎,据推断这样的形象应当是当时的工匠依据外国进贡的猛兽演化而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当国家昌盛,万民敬仰之际,才会有外邦进献珍禽异兽的事情,例如在汉代,西域小国就曾向当时的汉帝国进献过狮子等野兽。而且,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些野兽的出现往往被看做四海升平,国富民强的先兆,是祥瑞至极的好事,因此连带着这些野兽也在被工匠们加以外形改造后,冠以了瑞兽的名号。霍海峻说,海兽葡萄镜的叫法并不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这类铜镜的正确称呼应当是瑞兽葡萄镜。
将祥瑞的海兽巧妙地置于枝蔓弯转的葡萄之中,在营造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寄托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海兽寓意祥瑞的出现,以颗粒众多的葡萄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更以贯穿二者之间的长长枝蔓表达对长寿的向往。蕴含如此深厚内涵的瑞兽葡萄镜,自然会被人们珍视至今,价值高涨理由充分。
磨镜药令唐镜银光夺目
通观位于成交价格前十位的海兽葡萄镜,不难为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熠熠生辉的光泽所折服。特别是排位第三,以69.8万元在中国嘉德成交的那面海兽葡萄镜,内区六兽环钮排列,姿态各异,生动活泼,间以葡萄叶蔓,外区瑞兽、禽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刻划清晰细腻,造型饱满硕大,高浮雕工艺精湛细致,冶炼铸作至善至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为何在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
霍海峻介绍说,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镜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呆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特别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发展并完善了水银沁地铜镜的制作工艺,使今人欣赏到这一风格独特的铜镜。
在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考工记》中,记载了关于铜镜制作,及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在这里“金”指的是铜,“鉴”指的是铜镜,“燧”指的是能够聚光取火的镜子。所谓的金锡半不是说铜和两者各半,而是说锡占铜的一半,约占整个合金的25%。据了解,在隋唐以前,都是以这样的配比制作铜镜所需要的合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工匠们开始在合金中加入另外一种金属。
霍海峻说,虽然锡的存在能够提升铜镜的白度和亮度,但过多的锡含量却会让铜镜的硬度提高,脆性加强,容易断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代工匠开始在铜锡合金中加入铅的成分,使唐代的铜镜的合金配方由二元改为三元,大体上锡占24-25%,铅占5-6%,铜占70%。由于铅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够增加铜镜的韧性,因此唐代铜镜在保持原有白度、亮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坚固性,更便于长久使用。
但仅是这样并不能制作出被称为水银沁地的光亮铜镜。霍海峻说,在利用模范制作出铜镜的毛坯后,工匠们还会进行相应的机械加工。首先他们会对铜镜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尽量平滑,然后用由水银和锡融和而成的,被称为“锡汞齐”的磨镜药,涂抹在镜子的表面,再经过研磨,使镜子的表面附着水银的成分,且更为细化,光亮白洁,至此一面铜镜水银沁地的铜镜才算制作完成。
只看锈迹即可鉴真
对于收藏投资者而言,如何鉴识藏品的真伪和确切价值,无疑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依据多年的鉴定经验,霍海峻介绍说,虽然目前上市场上的伪作铜镜为数不少,但并不难以识别,特别是水银沁地的唐代海兽葡萄镜,仅通过对锈迹进行鉴定,就能看出真伪。
霍海峻说,古代的合金工艺水平不高,各金属间的相互融和并不充分。同时,由于锡的熔点低于铜,在毛坯凝固成形的过程中,会晚于铜凝固,这导致铜镜表面的含锡量要高于内部。因此在传世铜镜的表面,铜和锡是分布不均的。因此传世铜镜表面的腐蚀程度是不一样的,锈迹自然分布,呈云彩状。而现在一般用电磁炉熔炼合金,锈迹大都用化学的方法生成,要么一片黑,要么一片绿,不如真品上的锈自然,而且是浮在表面,不是由金属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面对拍卖市场上为数众多的海兽葡萄镜,投资收藏者应当判断价值,以合理的价格购藏?
霍海峻说,唐镜可分为官作和私作两大类,具体说到海兽葡萄镜,官方制作的尺寸规整,形制较大,绝大多数直径在16.8厘米左右。而且官作海兽葡萄镜上的纹饰大多采用高浮雕工艺,形象逼真,分毫尽现。很显然这类铜镜的价值要比较高。
在海兽葡萄镜的断代上,霍海峻说,唐代初期的铜镜,内区装饰海兽,外区装饰葡萄,二者是分开的,并且在外沿处有三角形的齿状纹饰,镜钮制作成海兽爬伏状。在这之后,海兽和葡萄开始融合在一起,镜钮被制作成球状。在唐中期,有海兽和葡萄同在内区,外区装饰流云等辅助纹饰的铜镜,也有内区装饰大个头海兽,外区装饰小个头海兽的铜镜。在唐晚期,花鸟等辅助纹饰开始出现在了海兽葡萄镜上。
海马葡萄镜 丝绸之路上凝聚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葡萄镜流行于唐高宗时期,以武则天时期最盛,早期的铜镜主题饰纹以瑞兽为主,内外圈布置纹饰的手法。后来铜镜的主题纹饰出现了瑞兽禽鸟、花卉、葡萄并重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了不再以瑞兽为主要纹饰,花卉、禽鸟、植物题材相继盛行,铜镜制作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唐代葡萄镜一般称为瑞兽葡萄镜,包括葡萄蔓枝镜、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葡萄镜、天马葡萄镜、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等称呼,成为中国铜镜纹饰装饰由瑞兽向花鸟植物纹转变的特殊产物,在铜镜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双鸾开镜似秋光,解鬟临镜立象床。”唐代诗人李贺的《美人梳头歌》生动地描写了精致的铜镜和美人对镜梳妆的优美画面。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
这类镜子的称谓和主题纹饰瑞兽葡萄,让人们颇费猜测。日本学者将其称为“多谜之镜”,“凝聚欧亚大陆文明之镜”。这也反映了唐代与西域交往频繁,胡风盛行的现象反映在众多方面。大诗人杜甫在《洗兵马》中这样写到:“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
德国有位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后转化变为“海马”。还有人认为“海马”是域外的马,《前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曰其先天马子也。”大宛(古代中亚国名,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马既为天马之子,当然自可称为天马。“马”前贯以“海”字,并不是说马是海中所长之物,这里的海字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植物都不是本国所生,而是由西域传入的,故在名称前加以“海”字。 后来人们注意到了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故称之为“海兽”、“祥兽”。将海兽和葡萄这两种西语之物置于一处,是因当时的人对它们普遍持有喜好敬畏的心理。历史上,西域一些国家曾进献过狮子等野兽,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些野兽的出现往往被看做四海升平,国富民强的先兆,是祥瑞至极的好事,以海兽来说,它头似狐狸,身似骏马,似狮非狮,似虎非虎,这种结合应当是多种西域猛兽形象演化而来。
唐代葡萄镜广泛流行。在关内道(岐州扶风、京兆地区京兆府、安北都护府)、河南道(河南府)、河东道(太原府、潞州)、淮南道(唐代铸镜中心扬州)、岭南藤州等地都有瑞兽葡萄镜精品的出土。
国外一些考古资料表明,铜镜在公元前2000年前已经出现在西域和埃及、希腊、波斯等文明古国,因此海马葡萄镜中兽与葡萄的组合纹饰并不是从我国发展起来的,而是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来的。这种文化艺术到了我国后,海兽葡萄纹镜中的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成了富贵长寿的象征;天马行空,可以载人腾云升仙。这些幻想故事,和丝绸之路上的“西游记故事”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像。这种铜镜在唐代的铜镜中数量也就一直居首位。
海马葡萄镜不仅是中国青铜镜群中的佼佼者,而且成了大唐文化的精萃和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丝绸之路文明的象征。将祥瑞的海兽巧妙地置于枝蔓弯转的葡萄之中,在营造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寄托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海兽寓意祥瑞的出现,以颗粒众多的葡萄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更以贯穿二者之间的长长枝蔓表达对长寿的向往。“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我们今天使用的玻璃镜子出现之前,古代人们,特别是古代妇女以铜为镜,梳妆着青春,梳妆着美丽,梳妆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说孔雀瑞兽葡萄镜不但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备用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那独特的西域民族风格、优美清新的纹饰和它谜一样的名称,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喜爱,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意义。
古丝绸之路与海马葡萄镜
陕西  高次若
公元前138年,张骞肩负着联络大月氏和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的使命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向中亚以西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这条沟通中西文明的大通道被后人贯之为古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沿线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心弦的中外友谊佳话,留存着无数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宝鸡博物馆收藏的数千面历代铜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海马葡萄镜,它就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结合的实物例证。图1这面镜径12.6厘米,重0.7公斤。圆形,兽形钮,钮的周围分内外两区,其间有一周凸棱相隔,内区绕钮饰六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海马攀援葡萄枝叶,外区葡萄蔓枝与海兽、飞鸟相间。此镜虽有残破,但古朴典雅,制作精良,丰硕的果实与活泼的海兽构成一幅生动的浮雕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堪称唐镜中的佳品。
海马葡萄镜亦叫海兽葡萄镜、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流行在唐高宗时期,以武则天时期最盛。成为中国铜镜纹饰装饰由瑞兽向花鸟植物纹转变的特殊产物,在铜镜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由于镜的图案中之“海马”似马非马的怪兽形象,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马匹,而是汉武帝时从西域引进的乌孙马的形象,加之“海狮”、“葡萄”等亦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因此考古学上曾在很早的一段时间里将这类海马葡萄镜定为汉代遗物。后来,随着陕西、河南一带发掘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海马葡萄镜,而汉墓中至今还未见一例海马葡萄镜出土,因此,海马葡萄镜被公认为唐代遗物。古玩市场上的海马葡萄镜竟卖到几十万元。
海兽葡萄镜是唐镜中的主要门类,唐以后也有少量流行,但已属于仿制品了,其精致程度已远不如唐镜了。海兽葡萄镜类主要为圆形,也有方形和菱花形的。但主题纹饰都是由四、五个瑞兽和葡萄蔓枝叶实组成(图2)。可分为瑞兽葡萄镜、葡萄蔓枝镜和瑞兽鸳鸟葡萄镜三种类型。海马葡萄镜装饰奇异,纹饰充满神秘色彩,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马”前贯以“海”字,并不是说马是海中所长之物,这里的海字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植物都不是本国所生,而是由西域传入的,故在名称前加以“海”字。
海马葡萄镜中的马当是天马的形象。据《前汉书•西域传》记载:“……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曰其先天马子也。”大宛马既为天马之子,当然自可称为天马。汉武帝听了张骞带回的这个关于天马的故事,非常高兴,为适应对匈奴的战争需要,派兵万人伐宛,结果得马三千匹。大宛良马引进中国后,逐步在内地得到推广,天马之子的神话也逐渐传播开来。如东汉画像石、画像砖和铜镜图案中生翅的马,精神抖擞,昂首嘶鸣,四蹄生风,显示了天马飞奔疾驰的生动形象。丝绸之路经过的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奔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燕,奔腾飞跃,已超越飞燕之疾速,充分表现了“天马行空”的气势。到了盛唐时期,马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出土的大量的海马葡萄镜中的天马,背生双翅,四肢腾空,给人以风驰电掣般的感觉。
海马葡萄镜中的葡萄也是由西域传入的。《齐民要术》中曰:“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自张骞出使西域把这种葡萄带回中原后,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推广繁殖过程,在内地广为栽种。葡萄纹不但频繁地用于丝绸装饰,并且在铜镜的图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带有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配以海马和海狮的艺术图案的铜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了唐代青铜镜中最大的镜群。
国外一些考古资料表明,铜镜在公元前2000年前已经出现在西域和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因此海马葡萄镜中兽与葡萄的组合纹饰并不是从我国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波斯传来的。但这种文化艺术到了我国后,与中国青铜镜中已流行的四神十二生肖镜、四兽镜等纹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产生了一种代表祥瑞的观念。因为唐代铜镜常被作为礼品赠送,因此,这类海兽葡萄纹镜中的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成了富贵长寿的象征;天马行空,可以载人腾云升仙。这些幻想故事,和丝绸之路上的“西游记故事”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像。这种铜镜在唐代的铜镜中数量也就一直居首位。
海马葡萄镜不仅是中国青铜镜群中的佼佼者,而且成了大唐文化的精萃和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丝绸之路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