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视频:范仲淹与苏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17:50

范仲淹与苏州

(2006-10-08 14:21:57)转载

范仲淹与苏州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吴县人。他生于徐州,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文翰,取名朱说,直到23岁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虽然不想与朱氏子同姓,但是怕母亲伤心,因此没有马上提起复姓之事。知道家世后,他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踏上仕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苏州“迎其母归养”,欲还范姓。族人以为他要来争范氏家产,便想出种种理由加以拒绝。范仲淹察知个中缘由后说,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有了这样的承诺,族里才允许他归姓。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为亳州节度推官,受母吴国太夫人命始奏复范姓。到这时,29岁的他才正式将名字改为范仲淹。

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范仲淹当过京官,也驰骋过疆场,出将入相,推行过“庆历新政”,数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乡人民只记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兴水利,办学校,建义庄。

话说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贬官睦州后移治苏州,当时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针,首先疏导吴凇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以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泾、下张、七鸦、白茆、浒浦五浦最大,由于潮水泥沙,逐渐淤塞。在整个吴中水利中又数常熟的地位最为重要,白茆港是苏常东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长江的主要通道。范仲淹择要而疏,亲临工程第一线,针对港浦“日有潮来”,泥沙淤积的特点,在疏浚的同时,提出了“新导之河,必设诸闸”的主张,他说,闸“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旱岁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烟涸之灾”,“潦岁则启之,疏积水之患”,并强调开浦置闸后,要“设镇屯兵,专治浦闸”,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最终达到“工减数倍”的效果。他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常熟福山等地的人们为了不忘范仲淹的恩德,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家。他曾说:“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材”,这句话就是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著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庆历四年(1044)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勃兴,至圣先师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时至今日,当年的府学所在,仍然是吴中学子向往的学习场所——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我们无法否认这都是范仲淹的遗泽。

范仲淹在苏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60岁的他以其“贵时”所得俸禄“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号曰义田,既而,又在城中灵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亩,三面环流,环境优美的义宅,“聚族其中”,义庄内又设有“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他认为:“物本天,人本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毁訾,相并兼如仇敌,不知本尔。”他常对其小辈说:“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贵富而不恤宗族,何颜以入家庙。”千亩义庄田“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尽管义庄的受惠者仅仅局限于范姓族人,也就是说义庄主要是为了救济族中的穷人,使范氏子孙免遭饥寒之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力量举办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范仲淹是有开创之功的。难怪元代奉议郎孙应时在《范氏义庄题名》中感叹道:“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于无穷,非文正公之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苏州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先贤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诞辰一千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编辑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编》,后来又在天平山范氏祖茔建成“先忧后乐”牌坊。座落在原范氏义庄内的学校今称景范中学,学校内的范义庄享堂已被修葺一新,学校前的那条小巷至今仍称作“范庄前”。苏州支范氏后裔中“敬”字辈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孙,如曾任《经济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小时侯就生活在庙堂巷十号范氏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