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猫喜欢谁:俞樾与苏州曲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41:21
陶文瑜

钩 沉
俞丙然是俞平伯的曾孙,丙然这个名字,是俞平伯起的,兴旺发展的意思。1987年,俞丙然4岁了,87岁的俞平伯拉起他的手,端正地立在一柜子俞樾的著作前,拍了一张照片。1902年,81岁的俞樾也是这样,拉着曾孙俞平伯的手,立在曲园的门前,照了一张照片。老先生还特地为俞平伯写了一副对联:“培植阶前玉,重采天上花。”
这以后的每一个晚上,小小年纪的俞平伯,总是钻进曾祖父的书房卧房里,识字学习做功课。有一晚俞平伯8点过后还不想离开,大家好说歹说,俞平伯立起身说了句:送君还旧府。这是保姆平时教读的唐诗,俞平伯脱口而出,俞樾掀髯大笑。
1953年的一天,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俞平伯走进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接待他的是当时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谢孝思,俞平伯紧握着谢孝思的手说道,我久居北京,愿将曾祖创建的曲园包括宅舍、家具、图书和木刻书版一并捐赠给政府。谢孝思接过俞平伯手中的清单,俞平伯连着说谢谢政府,谢谢政府。
道光三十年,在京城科举复试的试卷上,有一道名为“淡烟疏雨落花天”的诗题,众多考生抒发了一些“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情感,而俞樾意气风发地写下了这一句“春去花仍在”。主考官是曾国藩,当时清廷山雨欲来,在曾国藩眼里,“春去花仍在”成了弘扬主旋律的力作,因此他点了俞樾为部试第一名。第二年又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咸丰皇帝委派俞樾到河南出任提督学政。
这是一项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作,俞樾动了一番脑子以后,将“四书”、“五经”中的句子拆开拼成一道考题,是为了能够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结果是不少考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和俞樾“罢官还乡”、“永不叙用”。
“试题割裂经义”存的是“图谋不轨“的心思,这是一条死罪。向朝廷举报的,是御史曹登庸。而为俞樾说情的,还是曾国藩。这一个转折就是“花落”,是一种宿命。
从京城到苏州遥遥千里,决定俞樾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与他一同金榜题名的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邀聘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的讲习。“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轴对联,三千士说明桃李满天下,包括陆润庠、章太炎和吴昌硕。
苏州人称呼俞樾为俞曲园,建造曲园,是俞樾来到苏州16年以后的事情,这时候的俞樾已经是知名学者和朴学大师,方有能力在马医科购得五亩田,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园子。而同为曾国藩门下的李鸿章此时已经是声名赫赫的达官贵人了,因此民间有“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的说法。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而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是线装书的字里行间。曲园之中,俞樾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名为“春在堂”,依旧是“花落春仍在”的情结,但这时候的俞樾已经明白了对他来说,人生的春天不是仕途功名,而是笔墨纸砚。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写自己的句子,现在刻成抱柱对,挂在“春在堂”上了。
50年代,政府将接收的曲园稍作修葺之后,交由一家文化单位使用,但没有过多久,又派了其它用场,再以后居民搬了进去,曲园就此飘零。
我见到过一张关于曲园的摄于1980年的照片,1980年的曲园,填实的曲池上盖着三层水泥工房,而原来的回廊假山可能就被这一幢工房填了地基。
1980年的北京,叶圣陶、俞平伯、顾撷刚、陈从周老先生,联名陈书,建议修复曲园。
不久以后,俞平伯听说了修复工程的消息,在一封书信中写着:“悉旧寓近况,十户拆迁非易,其傍小楼之树,于拆楼时,希注意保护。又疑此是紫荆,非紫薇。荆在春夏,薇在夏秋,于明岁开花,盼得博物馆审谛。”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贺会,坐在主席台中央的俞平伯,摘下眼镜,缓缓地说着:“往事如尘,回头一看,真有点儿像旧时月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