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正面牛仔裤视频:吴越春秋与苏州之四夫差功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46:21
吴越春秋与苏州之四夫差功罪

[主讲] 曹林娣教授

[时间] 2008年7月12日

[正文内容] [文档下载]

                引言——君子恶居下流
  翻开汗牛充栋的中国史学著作,即使被尊为正史的著作,对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载,也会令人困惑不解,确实似一面哈哈镜,变形得很厉害。而且,许多御用文人还挺能“造史”、“造神”,已经司空见怪,屡见不鲜了。鲁迅抨击过一些令人悲哀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一些无耻之徒将死尸作为沽名获利的工具。
  我在《古籍整理概论》中谈到要考证历史史实的必要性时也说:
  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每当新王朝建立之时,统治者为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夸大拔高自身形象的同时,总要故意贬低对方,进行恶意宣传,制造假史料。早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洞察了这一点,他看出周王朝歪曲了被征服的商王朝的历史,曾不无感慨地说:“纣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见《论语·子张》。)孟子虽然以儒家思想原则为标准,但确也看出了周王朝宣传自己的武功太过分,超越了实际,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武成》是《书》即《尚书》篇名,叙周武王伐纣时事,言商纣士兵如何被武王杀得血流飘杵。(此原篇亡于东汉初,今存者是伪篇,与孟子原意不合)据郭沫若等当代学者考证,商纣实际上是个对中华民族有过很大贡献的人,他打平东夷,中华民族才能向东南部发展。且仪态美好,身材魁梧,力大能搏虎,并非一无是处。
  为了罗织某人罪名而改窜史料,至使面目全非,这种反历史主义的现象,导致了不少假史料的出现。实用主义导致了一些人凭感情好恶去编造历史。这种人笔下的历史,确实成了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人雕刻的大理石。
  殷纣王是这样,隋炀帝更是这样。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很有才华、头脑精明,大体上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13岁被封为晋王,担任了州总管,拱卫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是个战功赫赫的皇子,和李世民有些相似。主政14年(604年——618年),完成了:一统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等千秋大业。 
  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一个血性男儿,他为父亲复仇,轰轰烈烈,北上争霸,惊天动地,不幸的是:失败亡国了,背着千古骂名。再次验证了孔子的话:“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在这里,我企图通过史料的客观分析,还原被唾沫淹没的夫差真面目,评说一下夫差的功罪。
                   一、夫差之功业
  (一)、军事指挥才能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子贡论夫差“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明于法禁”。
  1、夫椒败越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左传·定公十四年》:
  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兴兵伐越,吴越两军会战于夫椒(约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夫椒是山名,而且是两座小山的山名,一个叫夫山,一个叫椒山,夫山现在名拖山,椒山据说是今天的马山,夫椒山是两座小山的合称。统帅是夫差本人,前敌主将为伍子胥,副将伯噽;孙武属于参谋一类的策划而已。  《越绝书·记地传》载:
  吴军“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
  伍子胥在夫椒练兵作诱饵,夫差亲率水师潜伏于太湖水面,落帆息鼓,好似撑开了一张大网;孙武调度众多散兵游舸,俱带火种备燃,这是预伏的疑兵。越王勾践据报有少量吴军在那里集训,越军的目的是突袭夫椒,然后作为跳板,进军吴都。于是率大军沿东苕溪直插太湖,一路顺利,没遇到任何像样的阻击,进入太湖之后,掉入了吴军陷阱:十里宽的水道,前后火光陡起,眼见是无数吴军战船封锁住了去路,切断了归途,五万越军被关进了一个水上大囚笼!
  吴国大军随后追杀,步步紧逼,如同驱赶群羊般直插越国境内,越王带领残军五千,困守会稽。为避免亡国之祸,勾践被迫向吴请和,表示臣服。
  夫差败越,为父亲复仇,合春秋“耻伐丧,而荣复仇”之义。
  2、艾陵之战
  春秋时期,秦霸西戎,齐威东方,晋吞西北,楚强江淮,相继称霸,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盟后,晋、楚、齐、秦四强国,都因国内矛盾尖锐化被迫放松争霸斗争。
  吴王夫差战胜越军后,便一心争夺中原的霸权,争夺重点指向北方的齐国。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国书、高无邳率师伐鲁。鲁哀公急忙派人向吴请援。吴王夫差于四月初离吴北上,横渡长江、淮河,千里行军,于五月中旬到达鲁都曲阜,与鲁师会合,向北进军。先是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三十里),然后沿汶水向东北行进,五月二十五日到嬴(今莱芜县西北城子县)。当时齐军主力集结于艾陵(莱城区苗山口镇一带)。五月二十七日,双方战于艾陵,齐军获胜。 
  吴王夫差见初战失利,有损军威,重新调整部署,他亲自掌握中军作为机动部队。吴齐两军再次交战,齐军全部投入战斗。吴王夫差命全部钲锣齐鸣,金声四起(收兵的信号),齐军以为吴军不打了,斗志开始松懈,而吴王夫差的机动部队趁机从侧面实施出其不意的突然猛烈攻击。原已苦战疲困的齐军,上下惊恐,阵势大乱,失去斗志,虽有部分将领坚持战斗,也无力抵抗吴军急风骤雨的攻击,终于崩溃而奔散。  艾陵之战,吴军大胜。10万齐国大军,除少数逃脱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革车、甲盾损失殆尽,光是被缴获的就有800乘。齐国将领公孙挥战死沙场,中军元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被俘,后被吴军所杀;下军将领宗楼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领高无邳突围逃脱。艾陵之战是春秋列国之间又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初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3、黄池争霸
  应变才能
  公元前482年,夫差带领大军来到卫国的黄池,约天下诸侯前来会盟,要大家推他为盟长。
  《国语·吴语》:
  “于是越王句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泝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句践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国语·吴语》:
  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
  王孙雒曰:“夫危事不齿,雒敢先对。二者莫利。无会而归,越闻章矣,民惧而走,远无正就。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击我,我无生命矣。会而先晋,晋既执诸侯之柄以临我,将成其志以见天子。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若越闻愈章,吾民恐叛。必会而先之。” 
  黄池吴晋争长,司马迁有五次记载,两种结论:
  一、 长晋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说:‘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二、吴霸  (1)《史记·秦本纪》“秦悼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
  (2)《史记·晋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黄池,争长,赵鞅时从,卒长吴。”
  (3)《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简子(赵鞅)从晋定公。卒长吴。”
  (4)《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夫差十四年,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
  成书于战国初的《国语·吴语》有一段关于吴军的战阵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描写: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旌、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夫差在一夜之间把带来的三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摆成一个方陈,他亲自高举斧铖,以熊虎为旗号,指挥中军前进。中军全体将士,全都身穿白色战袍,披上白色销甲,打着白色旗帜,插起白色箭翎,远远望去,好象盛开的一片白花;左军一万将士,一律身穿红色战袍,披上红色销甲,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望去好象一片熊熊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犹如一片乌云。三路大军,开到会盟地点附近,摆开阵势。天刚蒙蒙亮,吴王夫差亲自鸣鼓发令,三万人一齐大声呐喊,那声音简直像天崩地裂一般,晋师大骇不出,不敢和夫差相争,不得不承认吴国为盟主。
  据此可以判定:在“吴晋争长”这一历史事件中,争长成功的应该是“吴国”。
  (二)、王者风范
  1、夫差信守春秋“仁义”之道:不“诛降杀服”。他说“诛降杀服,祸及三世”。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记载,子胥推荐夫差时评价他:“夫差信以爱人,端于守节,敦于礼义。”说他讲究信义而爱护民众,在坚守节操方面非常端正,在遵守礼仪方面非常敦厚。   汉人论吴越之事,都卑越尚吴。写《吴越春秋》的赵晔,虽然是越籍人氏,但全书讲到吴王传皆用“内传”,讲到越王传时都称“外传”,内吴外越,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实际上,汉人持论,皆以汉代的道德规范为准绳。
  司马迁列吴为世家第一,齐鲁之前。
  后人谴责夫差的是进谗疏直、沉溺酒色,没有谴责他败越释越之举。因为“春秋犹尊礼重信”,尤其反对“诈伪”。
  汉群儒之首的董仲舒极力反对将勾践及其主要谋臣范蠡和文种称为“仁人”,理由是“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越乃“为诈以伐吴”,“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
  2、夫差和其父一样,大胆启用他国亡臣,倚重一介布衣孙武子,说明他们有着国王的风范,自身就具有相当的理国能力和军事才能。
  (三)、巩固军事要塞——姑苏台
  1、姑苏台的战略意义
  据《尚书》,帮助大禹治水的高级助手名叫胥,洪水平定后被尊称为“水平王”。汉王符《潜夫论》:“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 苏州的胥门、太湖中的胥王庙、东山的胥母山、胥山、胥江、胥门,得名都与舜臣胥有关。这一地区就称姑胥或姑苏(“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古代吴、楚之地,“胥”、“苏”同音,胥山就是姑胥山,也即姑苏山。《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或曰:姑苏山一名胥山。”当地老乡则称清明山,离苏州城西南约35里。
  姑胥山坐东北面西南,东首一脉相连的山是皋峰山,卢熊着《苏州府志》称“高峰山”。西面对峙香山,北面是高360丈灵岩山,即史籍中的砚石山。海拔高191米的姑苏山,高过灵岩,广比横山,雄踞太湖之滨。
  山下两里余就是烟波浩瀚的太湖。《太湖备考》的作者金友理认为:“姑苏台当在此山”。如果在姑胥山上建造姑苏台,史载高三百丈,可极目百里,连亘十里有奇,符合古籍记载。  《山水记》云:登姑苏之台,“高望三百里”;《吴郡志》引《洞冥记》云:“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盘旋诘屈,横亘五里”;
  《木读小志》:“秦始皇东巡会稽,还走吴,上姑苏”。《史记》载司马迁弱冠之年,东南壮游,“余登姑苏台,望五湖”。
  站立姑胥山顶,东西洞庭两厢而立,吴江城廓一目了然,假如此前三山岛设立一个前哨站,经今天余山岛的传递,那么太湖对岸越国在水上的大型举动都将迅速直接地传到姑胥山。越国军队在太湖上的任何举动都将在吴军的严密监控之中。
  2、姑苏台因战争需要而筑
  台榭有军事功能。《国语·楚语上》:“榭不过讲军实(韦昭注:‘讲,习也。军实,戎士也。’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韦昭注:‘大卒,王士卒也。’之居,台于临观之高。”可见与军事有关。
  北京北海曾有箭场辕门,清帝每年要在这里举行赛箭竞技和阅兵仪式;静宜园有团城演武厅,乾隆常来这里阅兵,特别是检阅健锐营的攻碉技术。
  《吴地记》:
  “姑苏台,在吴县西南三十五里。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 
  《吴越春秋》载他登基之始,即“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吴郡图经续记》:
  “考之传记,谓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阖闾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姑苏之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阖庐“徙治胥山。”
  可见,阖闾是励精图治之人。事实上,姑苏台正是因为战争需要孕育而生的。  一是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夏,越军趁吴国大军伐楚之际向吴国发起进攻,大肆烧杀抢劫。越军见吴军回师,稍作交战就撤回了越国。
  二是九月,阖闾的弟弟夫概因战败畏罪,先行逃回苏州。夫概恐阖闾追究战败之罪,竟然自立为王。年底,阖闾率大军回国平叛,夫概畏罪潜逃。
  为应付可能再次发生的事件,他开始规划建造姑苏台,前后持续了九年。
  3、姑苏台是军事要塞
  阖闾十九年战伤身亡,夫差即位,发誓要为国雪耻,为父报仇。这样,姑苏台原来宜于军事防守的功能就不能适应夫差的需要了。
  夫差耗巨资加以完善修饰,这说明他完全接受并继承发展了父亲的衣钵。于是,他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对姑苏台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修整,强化了她的进攻能力,即军事力量的重新部署。
  这时的姑苏台已不仅仅是一座军事堡垒,而是一座进攻越国的战争平台。除了依山近水的美丽景色供其享受外,姑苏台的军事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
  在姑苏台上随时可以监视越国方面的一切举动。这个位置,这样的高度,加之三山岛、余山岛上的前方监视哨,吴王足以掌握安排对付越国的一切行动。
  姑苏台下两里处的太湖里,停泊着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战舰——艅艎号,舰载着吴国最精锐的水师,而岸边则驻扎着吴王庞大的警卫部队。水陆大军,两栖作战,随时待命而发,姑苏山上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越国方面如有行动,姑苏台上立刻便知,吴国水师即可出发在水上迎战。就当时的水师实力而言,越军是不能与吴军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无法在水上建造大型战舰。
  第二年春,《吴地记》:“县北三十里有隽里池,是吴越战敌处。”
  夫差正是利用这座平台,歼灭了盘踞在夫椒山的越军。随后水陆并进,乘胜而下,直捣越国腹地会稽山,迫使越王勾践俯首为奴。
  对越国而言,姑苏台是以守为主、以攻为辅、攻守兼备的军事堡垒,成了越王眼中钉。  勾践十五年(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六月中旬,越军乘吴国大军远离本土、北上在争霸之际,倾全力分两路侵吴,来势汹汹,声势浩大,但其战略目标仅是姑苏台和艅艎号战舰,而不是吴国都城。
  他们焚毁了姑苏台,抢走了艅艎号战舰,吴越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天平第一次倾向了越国,拔去了眼中钉。
  (四)、开凿运河
  春秋吴国境内开凿了胥溪、胥浦和邗沟三条运河,为吴王攻楚、讨越、伐齐之用,客观上有利水利和航运。其中,胥浦和邗沟是夫差时期所开凿。
  胥溪起自胥门,入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在安徽南部的芜湖注入长江,全长约225公里。“自是,河流相通,东南连两浙,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吴国六万水军在阖闾亲自指挥下,悄悄西进,十一天行军350公里,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五战五捷,楚都郢被攻破,楚昭王外逃,伍子胥则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报满门抄斩之恨。
  1、胥浦
  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吴破楚,伍子胥以功封于申,被称为“申胥”。二十五年(前495年)伍子胥在今上海金山县境内凿河,自长泖接界泾而东,尽纳惠高(泾)、彭巷(港),处士(塘)、沥渎(塘)诸水,东抵张泾,为上海最早的人工河道,后人称为胥浦。胥浦沟通太湖与今浙江北部诸水系。当时吴国开挖以图与南方的越国抗衡,是吴越争雄的产物,但在客观上起了沟通太湖与浙江西部诸水的作用,使上海西南部上游来水在杭州湾分流入海,对于联结沪杭航运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2、邗江
  《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左传》
  “吴城邗,沟通江淮。” 
  扬州属于吴地。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粮草先行。北上争霸,要有后勤保障,为了运输兵马,必须有一个便捷的通道。过去长江和淮河之间没有通道,夫差发现长江和淮河之间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只要把这些湖泊挖通、串连,就可以形成一道水路。
  公元前486年。“邗”建了一个城池,主要是为了屯兵、贮藏粮草。“沟通江淮”,就是把长江和淮河挖一条运河通连起来。由于挖在邗城之上,所以叫“邗沟”。经过扬州城北,然后向东,再向北,串连了几个湖泊,一直挖到末口(今淮安),与淮河相连。
  历史上称扬州城北有36湖,所以高邮湖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叫“珠湖”。吴王夫差开的这段河道总长大约在190公里,直线距离约75公里。因为当时挖的时候是简单地把河道串连起来,并不是走直线。
  邗沟开挖后有水利作用。高邮湖水自然汇聚成“浸”,不适合耕作。邗沟运河有排水功能,把多余的水排到了长江和淮河,使这儿逐渐从低洼沼泽地变成了米粮田,造福了民众,使得扬州逐渐从刀耕火种的狩猎民族逐渐向农耕、蚕桑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吴王夫差是使扬州人脱离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引路人。因此,历史上扬州人把吴王夫差捧为财神。
  扬州有大王庙,百姓称呼“邗沟财神庙”。邗沟财神庙的门口当年有一副对联:“一殿两王天下无,庙门正北世间少。”两王指吴王夫差和汉代的吴王刘濞。
  邗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挖的一段,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立了首功。经过后代的不断开挖,逐渐完成了24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这中国历史上,可以和长城并举的,就是大运河。功能有两项,一是漕运,二是盐运。邗沟的开挖功不可没。
  还要谈谈夫差的个人道德品行范畴值得我们肯定的:有悔过羞耻之心,能自我批评。
  1、悔过
  《吴越春秋·夫差传》载,夫差杀了子胥后,王孙骆不朝,他问王孙骆,我杀子胥过分了吗?王孙骆回答说:  曰:“臣闻‘人君者必有敢谏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交’,夫子胥,先王之老臣也,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臣。”吴王中心悷然,悔杀子胥:“岂非宰嚭之谗子胥?”而欲杀之。骆曰:“不可。王若杀嚭,此为二子胥也。”于是不诛。
  《吴越春秋》佚文:
  吴王既杀子胥,问太宰曰:“子胥数以越谏,遂以丧身。从死以来,若有所亡。今欲祠之,何日可也?曰:三月癸未可也。”及夫差帅诸臣出国东门祀子胥于江水之滨,诸臣并在,夫差乃言曰:“寡人蒙先生之遗恩,为千乘之主。昔日不听相国之言,乃用谗佞之辞,至令相国远投江海。自亡以来,濛濛惑惑,如雾蔽日,莫谁与言。”泣下沾衿,哀不自胜。左右群僚莫不悲伤。忽见乐自触酒,又言曰:“相国!其可留神,一与寡人相见。”胥即从中出,曰:“生时为人,死时为神。向远大王复重祭臣。”诸臣持杯,杯动酒尽,左右群臣,莫不见之。
  失败逃亡途中他处处后悔,追念被他怨杀的子胥和公孙圣。
  2、尚有骨气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是:
  “二十三年(公元473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
  甬东者,舟山也。夫差没有接受勾践让他苟活的安排,宁可自杀。
  3、存廉耻之心,临死要盖上头巾,无脸见先王于地下;
  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旣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覩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使其无知,吾负于生,死必连繴(国语组字上有结字)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死勿见我形。吾何可哉?”
               二、夫差之罪过
  (一)、不能与时俱进
  思想保守,嗅觉迟钝,缺乏政治洞察力、辨析力和策略原则。春秋末期,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礼崩乐坏”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越绝·请籴内传》第六:
  吴王曰:“我卑服越,有其社稷。句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吾与之食,我知句践必不敢。”
  (二)、贪功名而不知利害
  外交的决策失误:上了子贡的当。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子贡分析夫差品性时说:“夫吴王为人,贪功名而不知利害。”
  越为心腹之患,他却放虎归山;齐为战略同盟,他却不听伍子胥劝告,两次伐齐,给越以可乘之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故事。 
  (三) 、喜谀好色
  喜谀和好色,这是问题官员的流行病,自古至今,概莫能外。
  1、喜谀
  谗臣伯嚭处处迎合夫差,唯命是听,
  通过为吴王占梦,同一个梦谗臣伯嚭和公孙圣完全不一样,《吴越春秋》: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将与齐战。道出胥门,因过姑胥之台。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得梦,及寤而起,其心恬然怅焉。乃命太宰嚭,告曰:“寡人昼卧有梦,觉而恬然怅焉。请占之,得无所忧哉?
  梦入章明宫,见两?蒸而不炊,两黑犬嘷以南、嘷以北,两鋘殖吾宫墙,流水汤汤越吾宫堂,后房鼓震箧箧有鍜工,前园横生梧桐。子为寡人占之。”
  太宰嚭曰:
  “美哉!王之兴师伐齐也。臣闻:章者,徳锵锵也。明者,破敌声闻功朗明也。两?蒸而不炊者,大王圣徳气有余也。两黑犬嘷以南、嘷以北者,四夷已服朝诸侯也。两鋘殖宫墙者,农夫就成田夫耕也。汤汤越宫堂者,邻国贡献财有余也。后房箧箧鼓震有鍜工者,宫女恱乐琴瑟和也。前园横生梧桐者,乐府皷声也。”  吴王大恱,而其心不已,复召王孙骆,问曰:“寡人忽昼梦,为予陈之。”
  公孙圣曰:“臣不言,身名全;言之,必死百段于王前。然忠臣不顾其躯。”乃仰天叹曰:“臣闻:‘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臣好直言,不顾于命,愿王图之。
  臣闻:章者,战不胜败走傽偟也。明者,去昭昭就冥冥也。入门见蒸而不炊者,大王不得火食也。两黑犬嘷以南、嘷以北者,黑者阴也,北者匿也。两鋘殖宫墙者,越军入吴国、伐宗庙、掘社稷也。流水汤汤越宫堂者,宫空虚也。后房鼓震箧箧者,坐太息也。前园横生梧桐者,梧桐心空,不为用器,但为盲僮(越絶盲作甬僮作当者是)与死人俱葬也。愿大王按兵修德,无伐于齐,则可销也。遣下吏太宰嚭、王孙骆,解冠帻,肉袒徒跣,稽首谢于勾践,国可安存也,身可不死矣。”
  吴王闻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之所使。”顾力士石畨以鐡锤击杀之。
  伍子胥刚直,竭忠尽智,敢于直谏,处处忠言逆耳。
  勾践“阴谋九策”的实施,也是抓住他这个软肋,投其所好,步步得计。
  财货:灵岩山下古镇“木渎”,因“积木塞渎”得名,也是夫差大兴土木的证据,是勾践“供财货、送神木”消耗吴国力阴谋的历史见证。
  美人计。
  勾践施行“美女计”阴谋
  2、好色
  灵岩山上“馆娃宫”,西施、郑旦等美女,夫差沉溺女色的证据。
  结 语
  姑苏台成为感慨兴废历史见证。
  唐李白发出“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历史感叹。
  “旧日吴王宫殿,长青苔。今古事,英雄泪。”
  “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后来游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