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外第3季百度云: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28:56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8日中共海淀区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通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五年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海淀实际,就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海淀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过去的五年,是海淀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创造性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举全区之力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海淀的良好形象,为国家和首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实现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以上;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批复精神,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聚集、科技金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重要成果,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地方政府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先行先试示范作用发挥明显,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重点推进了北坞村、唐家岭村等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农村环境持续改善;着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落实“五无”目标,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和城乡救助标准一体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居全市首位;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垃圾消纳等一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新增改建道路100公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下达的节能指标任务,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75%以上,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绿化模范城”称号;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分析海淀发展的基础和形势,确立了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在“十二五”期间把海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与此同时,全区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提高了海淀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标志着海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未来五年,海淀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把海淀作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的核心区,为海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全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全国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海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为海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海淀区作为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聚集了一大批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和高端生产要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关村科学城和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启动建设,为海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环境逐步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同时打造了一批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广大干部群众对海淀的发展有了更新的标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为推动海淀的新一轮科学发展凝聚了心智,增强了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推动海淀科学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热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推动海淀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自主创新的能力水平、体制机制与中关村核心区担负的重大使命还有差距,区域内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交通拥堵等问题,群众生活还有诸多不便之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与顺应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下大力气破解海淀发展面临的难题,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海淀的科学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推动海淀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海淀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牢牢把握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海淀新一轮科学发展。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对海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更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作出表率,为首都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

中关村核心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明显,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聚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首都建设全国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为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发挥表率作用,引领全国创新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海淀经济对首都发展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低收入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保持国内一流,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服务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公共安全维护、综合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保障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口调控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更加有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海淀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拓展,企业国际化发展成果显著,区域国际化程度快速提高。

三、“十二五”时期推动海淀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自主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显著提升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中关村核心区,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每年都有新变化,五年有一个跨越式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服务国家和首都创新战略的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搭建创新资源整合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搭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协同创新平台。配合中央和市有关部门构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加强对跨层级审批、跨部门审批的协调和督办,积极构建有利于政策先行先试、央地创新资源联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等工作机制,形成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深化各项先行先试改革

进一步发挥海淀科教智力资源优势,推动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推进股权激励、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中关村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行政审批权下放、工商登记注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企业税收等政策落实。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不新增土地资源、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推动空间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空间整合与功能升级,推进高端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专业园的规划建设,不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创制一批新技术、新标准,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首都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区域。

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实施特殊政策、特殊规划、特殊管理和特殊支持,加快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使用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人才优先发展区和高端人才孵化器。落实“千人计划”、“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海聚工程”、“高聚工程”,加强人才、项目、管理一体化引进,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在户籍、住房、医疗、出入境、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便利条件。

加快发展高端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中关村软件园、永丰产业基地、创新园、环保园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与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落实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选择300家重点企业,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和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进国机集团中央研究院、彩虹光电创新园、浪潮产业园以及腾讯、网易总部等项目建设。支持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全国性的股权投资交易中心。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力。增强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大学和企业对接、支持技术转移和培育创新企业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关村核心区信用环境。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示范区。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的思路,坚持高端发展的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加快实施产业功能区带动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提高海淀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增强海淀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认真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海淀北部地区部分)规划(2010-2020)》,按照“区域统筹、镇村主体、农民参与、两级平衡、两个阶段”的开发模式,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旧村腾退、土地整理、资金平衡、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落实,构建“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实现“三年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五年基本完成规划建设”的目标,把北部地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业集群、城乡统筹”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建设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

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积极推动中关村航天科技园、航空科技园、太极科技信息产业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部等央企总部、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建设新兴产业技术工程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新材料研发等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以高端技术研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明显特征的万亿级经济增长极,为首都和海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加强中关村西区建设,抓好业态调整、资源整合、商业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高端生产要素、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聚集,吸引世界一流的创业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各类机构入驻,支持中国化工、中国普天、中电国际、中国机械、中钢、微软中国研发机构总部等大型企业总部发展,高标准建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建设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

按照资源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的要求,深度挖掘和整合海淀旅游资源,构建以皇家园林游、科教体验游、都市风情游、生态休闲游为重点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大力提升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重点景区周边环境品质,建设与景区知名度相匹配、世界一流的旅游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塑造海淀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的协调机制和利益共享平台,促进重点景区联动发展。加强旅游与科技、文化、教育、商务、农业的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促进政策,培育中关村科教旅游节、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香山红叶文化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等品牌,积极承办高水平的国际性文化旅游活动,整体提升旅游业水平。

建设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标准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规模档次,改善环境品质,树立南部地区业态高端、品牌优质、发展精益的整体形象。加快提升公主坟、甘家口等商业聚集区品质,积极培育玉渊潭现代生态型商务服务区、五棵松文化休闲集聚区,支持国际会议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吸引一批世界一流的商业消费、文化消费品牌,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商务服务区。加快建设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大力发展精品演艺、高端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酒店会展等高端产业,建设文化内涵深、科技水平高、创意思维新的高端文化产业功能区。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农业在城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方面的功能,在籽种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支持四季青玉泉慧谷、东升科技园等乡镇科技园建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重大项目引进

完善重大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筛选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重点关注高校院所、中央企业和军工集团、境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促进重大项目引进,吸引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落实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和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实行专人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定期报告重大项目进展。用好政府支持科技重大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承担单位建设产业化基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强化责任考核,执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方面继续为全市做出表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区,推进一批可再生能源利用、热能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集成示范项目。建立完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争“十二五”末全区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95%。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鼓励企业建立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加大对重点环保节能企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试点等工作。

(三)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大的决心和更高的标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质量、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待遇方面保持全国一流。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区建设,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继续巩固基础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北部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北部地区教育质量达到南部地区平均水平。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全面完成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抗震加固任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和老年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学习型海淀建设,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机制,开展一站式就业服务,满足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加强政策创新,推行定向就业扶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岗位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零就业家庭”长效帮扶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解决好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北部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就业问题。积极倡导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形成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适度增长机制,加大劳动监察维权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增长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拓展“社会保障卡”功能,全面推广使用“市民卡”,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实现社会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九养”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新建养老机构,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加快建设健康城区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在全市率先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合理规划医疗机构布局,建立新型两级医疗服务体系。抓好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北部地区。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建立央地、军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城乡居民,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农民人人参保,确保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继续居于全市领先地位。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健康促进战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加强社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切实履行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的职责,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增加土地供给,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发展包括廉租住房在内的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住房保障供应结构由“以售为主”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转变,探索建立分层次的租金补贴体系。扩大政府收购、建设公共租赁房的规模,鼓励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单位利用自用国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做好高端人才公租房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四)加强海淀文化软实力建设

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加快科技与文化融合,努力形成与海淀地位作用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不断扩大海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贡献。

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具有鲜明海淀特色的中关村创新文化。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与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健全广泛动员、群众关注、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海淀科学发展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区域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北部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社区辐射。积极组织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发挥艺术团联盟等平台作用,推进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文化合作项目。加强对海淀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利用,加快建设海淀文化全景式数字展示平台,支持数字圆明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营造文化创意氛围,巩固提升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和首都的优势地位,努力建设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着眼于培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文化服务功能区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高端文化产业,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多元支撑、特色发展格局。推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重点支持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中央新影动漫文化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北太平庄、学院路沿线、魏公村和白石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按照城乡结合部实现城市化、北部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方向,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一体化。

提高城乡科学规划水平

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海淀实际,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规划的调控引导作用,推进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等规划融合,完成内容完整、覆盖城乡、调控有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加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步伐

按照“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改造,使农民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唐家岭、八家等8个片区20个重点村的城市化工作,确保两年内完成重点村改造建设任务。按照“一村一策”模式,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改造任务,使城乡结合部面貌与群众期盼、中关村核心区形象相适应。按照城市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加快城乡结合部公共产品供给,逐步纳入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力度,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分阶段分区域实施农转居,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人口结构。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居民保险待遇差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一元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机构设置,强化乡镇政府居民管理、公共服务等城市管理职能,推进条件成熟地区由乡镇管理体制向街道管理体制转变,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变,村庄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和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模式,加快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积极申请开展集体产业用地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参与北部地区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和村规民约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

(六)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城市的管理是城市运行质量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反映。要依托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统筹管理人口、资源和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人口总量调控的属地责任,科学制定人口规划,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起人口有序管理的体制机制。坚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人口结构调整,落实出租房屋规范管理、文明村庄创建活动、控制和拆除违法建设等工作,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有机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流动人口和外籍人口的服务管理方式,提高人口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在做好人口总量调控的同时,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

构建安全顺畅的交通体系

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的各项措施,完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海淀山后线、西郊线等线路,形成“七横八纵”、总长135公里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着力破解南北交通瓶颈,打通西山隧道,完成京包路等主干道建设,改善道路微循环系统。完善公交场站和枢纽,扩充圆明园西路,建设圆明园东路等快速公交专用道。进一步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建设一批停车设施。加强交通执法管理、停车秩序管理,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探索规划建设一批地下交通通道。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强化现代交通意识,鼓励自行车出行,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推动信息化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府采购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实践,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网格化和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抓好城市运行应急体系建设,综合应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灾害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

创新社区服务与管理

加快以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和谐社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努力为市民高质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电子网络的全覆盖。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建设和引导服务,发挥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水平。

(七)大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营造优美宜居环境,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区。

节约集约使用资源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财政、金融、价格、标准、产业等政策的互动组合,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展节水产业,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再生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管控,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提高城乡环境建设水平

继续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实施一批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在北部开发建设中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建成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削减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作出新贡献。高度重视水安全,强化污水的收集、处理和源头控制治理,加强核辐射、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大拆除和遏制违法建设力度,完成交通干道两侧遗留项目拆迁和整治任务,基本消灭“城中村”、“边角地块”脏乱差现象。认真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开展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推进垃圾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做好城乡建筑垃圾处理工作。

(八)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增强监督实效,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从制度上保证海淀科学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为推动中关村核心区建设和海淀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推进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统战工作,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视和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优势,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社区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社区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队伍稳定。

加快依法治区工作步伐

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按照中央、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配合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体现“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加强司法管理创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司法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确保司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确保区域安全稳定

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查检查、责任追究机制,巩固和发展领导带头、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格局。按照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完善落实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大反恐防暴工作力度,加强情报信息会商、研判,提高应对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强化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加强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健全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监管措施,加强应急演练,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九)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海淀的对外开放水平,使海淀成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窗口和重要平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适应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推进程序化和公开化。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扩大街道、乡镇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行城乡交叉地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做好市级权限下放的落实工作;加强部门资源整合和工作联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加强财源建设力度,完善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提高财政保障发展能力。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全面推进预算的科学编制和执行公开,加强公共财政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完善资金支付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提升预算管理绩效。健全政府债务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完善区、街道、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街道、乡镇服务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

健全投资管理机制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健全投资审批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积极引导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和民生等领域调整。加快投资项目审批进度,严格落实项目审批责任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强化政府投资监管,强化招投标规范化管理,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

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研究改革区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合理调节企业负责人与职工的收入比例。进一步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拓宽民营企业投资渠道,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打击经济违法行为的工作力度,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力度,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商务环境、生态环境和服务设施,提高海淀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职能总部,集聚国内著名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国际申请、注册、并购和海外维权,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把利用外资同发展重点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加强与著名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演出和体育赛事在海淀举办。大力发展国际教育,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校的规模和外籍教师的数量。持续抓好党政机关干部和市民讲外语活动。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做好国内地区对口支援工作,深化区县合作帮扶工作。继续加强友城工作。

(十)以更高标准做好“四个服务”工作

做好“四个服务”工作是中央对首都的重大要求。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部队集聚了一大批发展资源、科技智力资源,这既是海淀经济多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淀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海淀“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驻区单位和部队的支持。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坚持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驻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部队的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服务事项跟踪和监督机制,落实好联系人、联络员制度和服务满意度绩效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驻区高校院所、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在海淀落地的机制,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要素,做好项目的跟踪、筛选、对接,通过合作发展,切实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优势。为驻区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做好服务工作。各委办局、街道、乡镇都要落实服务责任,积极主动做好与辖区重点单位的联络服务工作,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形成推动海淀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市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当好表率。

大力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关系,继续争创“双拥模范城”。紧紧围绕科技强军和质量建军,积极为驻区部队建设提供必要保障。认真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人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军休等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提高参与经济建设和维护地区稳定的能力,推动 “双拥”工作为全市当好表率。

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动员全区力量推动海淀科学发展

推动“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任务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都要切实找准定位,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以模范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全区的科学发展。

一要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刻领会中央、市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提高组织和领导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能力,着眼工作实践加强科技、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战略性思维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要切实提高协调各方的能力,加强与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团结更多的力量共建中关村核心区。要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科学规律推动科学发展。各街道、乡镇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观念,立足自身实际,落实属地责任,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实效。

二要切实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

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工作,是迈向世界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增强管理的意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海淀工作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要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流程,加强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提高管理的效能。要围绕人口、交通、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任务,层层健全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要求,使管理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要积极借鉴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要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力量之源、制胜之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落实群众工作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要正确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领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诉求,稳定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带领、凝聚激励广大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四要切实提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

面对“十二五”时期的艰巨任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先锋模范。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和工作本领。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机制,整合力量,确保监督实效;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运用高科技手段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健全具有海淀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海淀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争创一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桃江县委关于制定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动态 2011-01-11 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三明_三明在线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 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关于制定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