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越的全部歌曲视频: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2:44:41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是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更快更好发展、推进新跨越的机遇时期。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全市抢抓新机遇、完成新使命、开创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建设现代文明新乐山

    1.“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较大幅度增加,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新的竞争优势逐渐呈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市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多种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市科技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我市经济增长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从省内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势资源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区位优势;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大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我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社会矛盾凸显,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等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完善思路,切实强化措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为主旨,突出“三大联动”,推进“六个跨越”,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推动乐山更快更好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我市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有机统一,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改革和稳定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强化人才强市理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开放发展。把开放合作作为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区位大提升、城乡大建设、旅游大转型、民生大改善,在建设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综合交通次级枢纽、成都平原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国内外一流文旅目的地上迈出坚实步伐。具体目标是:

    ——经济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速度,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提高,居民消费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有效利用,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和水域标准。

    ——开放水平提高。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才引智成效明显,引进内资外资质量提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延伸。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进一步增加。

    ——民生显著改善。就业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彝区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三大”联动,建设四川经济发展高地

    坚持以大交通为先导、大产业为核心、大城市为载体,通过“三大”联动,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大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6.建设“大交通”。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枢纽性质的大交通,对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坚持走智能化、现代化、开放式道路,加快建设“两航、五铁、八高速”,聚集各种交通、汇集各条干线、硬件软件并举,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进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次级枢纽,拓展乐山发展新空间。

    7.做强“大产业”。产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托。加快发展高端路线的大产业,以现代工业为主导,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农业比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高端产业和高端产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高端文旅服务业,用新业态、新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扎实抓好山区特色经济。

    8.构建“大城市”。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最佳结合体。加快建设功能分区的大城市,以慢城、智能、绿色、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乐山城市规划和建设,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把乐山建设成“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的历史文化城、现代产业城、交通枢纽城和宜居休闲城,提高城市品质。

    9.推进联动发展。大交通提升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大城市引领大发展,三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要坚持规划联动。交通运输体系要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三项规划相互协调,加强衔接,实现协同,相关技术指标和时间节点保持一致,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冲突。要坚持项目联动。以大项目生成、储备、落地支撑“三大”联动,“三大”项目之间在布局上要为远景发展留足空间。要坚持区域联动。处理好城乡统筹关系,做到大交通与县乡路网建设联动,大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联动,大城市与县城、中心镇建设联动。

    三、提升区位优势,推进普通路网向综合次枢纽跨越

    坚持把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次级枢纽作为交通建设的纲,全面推进“千亿交通工程”,增强乐山综合交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0.突出港口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投运。高标准规划建设乐山港,突出枢纽、产业、城市功能,建设成为物流港、智能港、生态港和城市新区。加快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提高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完善路网结构。推进乐山机场建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沿江经济、道口经济。

    11.构建现代运输体系。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能,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提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发展高效低耗、多轴集装箱车辆和多式联运,实现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变。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与全省、全国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网点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构筑乐山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12.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完善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统筹城乡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境内各种交通方式和不同建设主体之间的建设及营运关系。加强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公、铁、水、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统一高效、信息共享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转变。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支持,利用BT、BOT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四、坚持工业强市,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跨越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工业结构,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盐磷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增强工业整体竞争能力。

    13.不断优化工业布局。坚持“统筹安排、战略调整、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产业链和交通通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两江流域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布局。以大渡河为依托,构建冶金建材及水电产业走廊;以岷江水运航道为纽带,构建新能源、新材料、机电精密设备制造及盐磷化工产业走廊;以乐山高新区为载体,发展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14.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电子产业元器件产业化—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打造与成都配套的现代电子产业基地。以市场换技术、市场换产业,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发展、成链发展,建设国家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大做强“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依托现有优势,发展风力发电机组、水工机械设备、大型贯流发电机组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稀土、碳纤维、绝缘特种纸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争取布局发展核电,培育非动力核技术产业。

    1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重组,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端产品,打造拳头产品,培育品牌产品,开发新一代产品。要下大力气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发挥民营企业体制机制优势,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16.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争创更多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以大园区促进大集聚。推进乐山高新区扩区升级,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优化园区布局,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的产业园区。继续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每年争取1—2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引导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关联发展,形成大链条,力争将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冶金建材三大优势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加强对信息和水电煤油气等生产要素的支撑及协调服务,做好要素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五、加快旅游转型,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跨越

    围绕国内外一流文旅目的地建设目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禀赋,实施转型战略,创新旅游业态,打造休闲之都。

    17.打造休闲旅游产品。运用“慢城”理念引领旅游转型升级,打造田园“慢城”、度假“慢城”、生活“慢城”,开发以山水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完善设施,加快提升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区功能;丰富业态,加快打造以峨眉河田园风光、环城市休闲系统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带;提升品牌,加快建设以峨秀湖、嘉州生态水乡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地,提高乐山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乐山旅游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18.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整合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公共服务等旅游要素,着力打造酒店度假、会展演艺、康疗养生、商务购物、度假旅游地产为重点的旅游配套产业,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度。实施体旅结合、商旅联动、工旅联姻、农旅牵手,多业兴旅。培育和引进旅游大企业,增强全市旅游业的带动力。构建大旅游产业模式,形成具有乐山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19.推动文旅经济互动。依托“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独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内涵,重点打造独特的佛禅文化、沫若文化、古城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小凉山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峨秀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嘉州绿心公园、岷江东岸古街景观等城市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高起点、高品位恢复建设古镇,打造特色文化街。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运动休闲等文化产业。

    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产业大基地,围绕打造“一都四基地”,加快建设中国绿茶之都、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成渝蔬菜重要供应基地,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突破。突出农业大品牌,走绿色高端路子,培育大龙头,推进组织化,实施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峨眉山牌”、“绿色有机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突出农业大项目,坚持水利建设先行,建设标准农田,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突出发展山区经济,进一步挖掘潜力,聚集要素,夯实基础,做强产业,促进山区经济追赶发展。

    2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健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制度,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转移工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水平。推行“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劳务公司”、“培训基地+劳务公司”等输出模式,加大境内外输出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六免三保”优惠政策,确保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22.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产业支撑、示范带动,实施“百村示范、千点推进”工程,建设新型民居村落,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电路网络、文体活动等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以乡镇为中心统筹配置建设资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

    23.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创新农村治理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七、建设“双百”城市,推进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

    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建设“双百”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布局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把城市做大、做精、做美。

    24.构建大城市骨架。从改造、组团、再造入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品位提升。改造提升旧城,保护修复提升“绿心”,打造三江水岸,整治城市风貌,彰显乐山特色,体现城市的空间层次感和历史厚重感。组团连线扩城,加快建设城市快速干道,缩短时空距离,实施跨江发展,沿江组团发展,“三区”联动发展。规划再造新城,坚持城市规模扩张与功能提升并举,突出发展高新产业,打造临港产业新城;突出发展休闲旅游,打造峨眉河田园度假慢城。

    25.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努力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以高新区和五通桥片区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新能源、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盐化工为主的临港经济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发展以居住、商贸、休闲、娱乐为主的商务经济区;以峨眉河为重点,发展以旅游、度假、会展、文体、科教为主的田园度假经济区;以沙湾片区为重点,发展以冶金建材、机电制造为主的制造业经济区;以市中区城东片区为重点,发展以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经济区。

    26.科学构建城镇体系。以乐山“双百”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构建城镇体系。依托重要交通节点和通道,加快县城建设。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错位发展,重点培育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特色县城。以县城建设带动中心镇和特色集镇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型、商贸带动型、工业主导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提高城镇化率。

    27.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遵循规划法定权,强化规划约束力,严格按照统一编制规划、统一管理规划、统一实施规划“三统一”原则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创新城市管理手段,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完善城市管理模式,实施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健全城市管理听证、市民咨询等制度。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属地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提高综合执法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八、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强市”与“富民”相结合,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统一,构建和谐乐山。

    28.积极促进居民增收。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产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转移输出就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推进企业普遍实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的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29.扎实推进彝区扶贫。把握民族地区扶贫的规律性和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彝区跨越发展。突出就业扶贫,实施彝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行动计划;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突出新村扶贫,推进新村连片开发;突出交通扶贫,改造提升出境路,打通县乡断头路;突出教育扶贫,促进彝区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飞地扶贫”模式,完善“挂、包、帮”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彝区与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3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围绕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公租房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社会养老体系和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长效机制。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规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扶助体系,实现农村福利服务中心全覆盖。

    31.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广播影视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统筹布局卫生资源,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保障其合法权益。

    32.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在加强社区建设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大沟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网络、网络对话、基层“夜话”、民情观察员等制度,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变“消防”为预防,主动减少社会矛盾。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健全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管理,推动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深入开展“平安乐山”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九、加强战略保障,为实现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3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大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融资体系,努力把乐山打造成四川金融次中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继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坚持引进与提升联动,“外引为主、内生并重”,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突出以商招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提高利用市外资金的规模和质量,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融入成都,联动川南,携手攀西。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层次和附加值,培育一批骨干出口企业。

    34.狠抓项目生成储备。科学规划催生项目,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市“十二五”规划和“三大联动”,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方面生成一批新项目、大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提高项目包装水平,做深做细预可研、方案设计、环保计划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增强项目可实施性。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实行项目分级管理、动态管理,实行项目前期工作全过程、全因素管理责任制,强化项目监督考核。完善项目推出机制,提高储备项目转化成功率。

    35.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这一根本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成果转化,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交流平台,及时推广应用高校、科研院所成熟的科研成果。加大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为企业科研创新搭建专业化、高效率的科研和融资服务平台,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本土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大人才交流力度,积极开展互派、挂职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建立杰出人才和各类人才奖励的长效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36.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马边大风顶、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金口河大瓦山湿地生态保护和城乡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市、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保护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总量控制,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广节电、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

    3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素养。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3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职能。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39.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有序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狠抓效能提速建设,强化限时办理、行政监督和行政问责。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并联审批、同步作业,提高办事效率。把我市建成全省审批环节最少、审批程序最简、行政效能最高的城市之一。

    4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导向和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着力打造“制度建廉”城市,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监督防线。深入推进“作风兴市”,以“四个特别”为要求,以优良的作风和百倍的干劲强力推进发展。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奋进,苦干实干,为推进更快更好发展,实现乐山新跨越,圆满完成乐山“十二五”发展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两航、五铁、八高速:指乐山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规划的主要项目。“两航”即航运和航空,航运指新建岷江航电四个梯级枢纽;航空指新建乐山机场。“五铁”即新建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新线、雅乐铁路、乐自泸铁路。“八高速”即新建乐宜、乐雅、乐峨、乐自、乐汉、仁沐、绕城高速,扩建成乐高速(复线)。

    2.慢城:指生活节奏慢半拍的城市形态。1999年10月,在意大利奥尔维耶托市的一次慢餐活动上,基亚文纳、布拉、波西塔诺、格雷韦因基安蒂四个小城的市长第一次提出“慢城”。慢城的生活状态是使人们有更多的空间用于散步,有更多的绿地用于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用于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用于交流。慢城的目标是让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持传统的社区生活节奏。

    3.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我市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三区联动”,指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在城市、产业、交通等方面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共同发展,形成未来乐山大城市的核心城区;“沿江组团”,指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为纽带,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使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和所属沿江镇(乡)组成跨江城市群;“功能优化”,指城市制度组织与社会控制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现代化等;“产业高端”,指坚持走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低碳、环保、绿色、高端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文旅服务业和高效规模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4.千亿交通工程:指乐山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建设的西部综合交通次枢纽工程,其规划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分三个阶段实施,2030年全面完成。其中,80%以上项目将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

    5.道口经济:道口即几条陆路的交汇之地或陆路交通的进出口,其地理位置优越,窗口放大作用明显。“道口经济”是依托交通道口而兴起的经济区域,既能为高速公路、铁路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又吸引周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目前“道口经济”正逐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6.六免三保:为提升彝区群众的就业竞争力,减轻就业成本,我市相关部门制定了“六免三保”优惠政策,即免培训费、免食宿费、免资料费、免就业时的路费、免技能鉴定费、免办证费,保培训、保输出、保维权。

    7.“百村示范、千点推进”工程:到2015年,全市在新农村示范片内完成1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0个村民聚居点建设。

    8.新农村综合体:省上在总结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特别是重建新村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基本内涵是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

    9.“双百”城市:是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阶段目标,即到2015年,乐山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80万人;到2020年,乐山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人。

    10.十大民生工程:2010年,省上提出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我市以“十大民生工程”为载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十个方面。

    11.“挂、包、帮”工作:省上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重点联系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地震重灾区农村,确保每一个贫困村、受灾村都有部门或单位联系包村,力争这些村所有的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12.基层“夜话”:我市为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时间错位”的问题,化解民忧、集中民智、促进和谐,体现执政为民而制定的一项制度。通过建立基层“夜话”制度,搭建政策学习宣传平台、干群交流沟通平台、民生事项办理平台、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技术技能推广平台、实用信息传播平台。夜话内容以话政策、话发展、话民生、话和谐为主。制度规定全市各村、社区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可选择固定场所作为活动地点,也可根据群众意愿和话题内容,设立流动活动地点,每月至少开展1-2次活动。

    13.“制度建廉”城市:是我市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指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载体,把握用权、用钱和用人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建立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和保障等五大制度,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协同推进,构筑干部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火墙”和“制度防火墙”,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现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14.四个特别:2008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对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四个特别”作风要求,即: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 

 

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工作动态 2011-01-11 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_三明_三明在线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制定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桃江县委关于制定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转) 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关于制定南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