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恐惧症怎么治:从乐章之间鼓掌谈起(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43:32
从乐章之间鼓掌谈起


    今年 1月20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美国朱利亚弦乐四            重奏访华音乐会上,由于为数不少的观众屡屡在乐章之间            鼓掌,一位男士忍不住在一曲结束之后振臂高呼,别在乐            章之间鼓掌了,显得那么不专业!            我们先不说在音乐会进行当中来这么一嗓子是否得当,            对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位观众的气愤是完全可以理            解的。每一场音乐会开始前,音乐厅都反复广播注意事项,            其中一条就是“每首乐曲的乐章之间请勿鼓掌”。这一条            早已是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的惯例。但是在我国,古典音乐            正处在普及阶段,来听音乐会的观众各个年龄段的都有,            各个行业的都有,不像在欧美,音乐会观众集中在中老年            白领阶层中。大批的音乐爱好者正在培养之中,这是一件            大好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对观众过于苛求。再说,            比起音乐会中不时嘀嘀做声的手机和BP机,乐章之间的掌            声简直就不算什么干扰了。在音乐会进行中还开着手机、            BP机的人,不客气地说,就是缺乏公德,当前我们的任务            还是彻底杜绝这一现象。事实上,在乐章之间鼓掌并不是            不可以的。十九世纪初期以前,音乐作品并不经常被完整            地演奏。大多数音乐会的曲目是由从不同作品中摘出的若            干乐章“凑”成的。还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第一首曲子是            某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第二首演奏另一部作品。小憩之            后,又接着演奏第一部作品的第二乐章,这种情况和当时            音乐会的性质有关。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音乐主要是为            宫廷贵族服务的,音乐会自然就是贵族们的娱乐项目。贵            族中尽管不乏艺术修养深厚之人,但附庸风雅的也不少,            真正把音乐作品看作是严肃的艺术创造成果的人则是少之            又少。在这样的风气下,一部音乐作品又有什么必要非得            保持其完整性呢?结果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音乐            作品,虽然在结构、形式上追求完美,但乐章之间的联系            却不是很紧。今天我们在音乐会上听到这类作品时,一个            乐章结束之后拍拍巴掌,不但不算得不懂规矩,还颇显旧            时贵族的古风呢!            十九世纪初期以后,音乐的创作方向有了很大的变化,            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标题音乐的出现,            音乐成为可以描述故事情节、心理活动、文学意境、自然            景象等的艺术形式,作品乐章之间的逻辑联系自然更为紧            密了。“标题音乐”常有一个揭示乐曲内容的标题,这个            名称为李斯特提出,但实际上标题音乐早已存在,贝多芬            1808年创作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就是典型            的例子之一。这部作品有五个乐章, 各章标题为:1,来            到乡间的愉悦;2,小溪景色; 3,农民的欢聚;4,暴风            雨;5,暴风雨后的谢神歌。 此曲初演的节目单上有这样            的说明:“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在欣赏这样的乐曲时,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都融入作曲家            和演奏者创造的意境时,突如其来的掌声怎能不像那早晨            搅醒美梦的闹钟铃声,惹得我们气恼不已呢?            朱利亚弦乐四重奏音乐会上乐曲乐章之间的掌声使音            乐厅的工作人员感到尴尬和不安。北京观众有时的表现非            常之好,其风度足可以和巴黎、柏林、纽约的资深音乐爱            好者看齐;这次在世界一流的朱利亚四重奏的音乐家面前,            却表现得如此“不专业”,令人不得不对北京观众的总体            素质有所怀疑。事后我们问音乐家们对乐章之间鼓掌有何            感觉,他们的回答令我们稍感心安——他们很感谢观众的            热情,对掌声也不反感,原因是那天演奏的曲目恰好对乐            章之间的连贯性没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指出,一般            来说,下一乐章对上一乐章的延续、发展和它们之间的联            系是不应打破的,作曲家和演奏者共同创造的音响和音乐            世界也不容其它声响的侵入,因此在乐章间鼓掌确实对作            品的完整性有破坏作用,应尽量避免。二十世纪以来,乐            章之间保持安静已成惯例。再有,世界上绝大部分音乐厅            只允许迟到的观众在第一首乐曲的第一和第二乐章之间入            场,在这之后到达的观众只得在第一首乐曲全部结束后方            可进场。这个惯例也是极其合情合理的。迟到五分钟、十            分钟情有可原,迟到二十、三十分钟就没有理由闯进场了。            由乐章之间鼓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剧场里的其它噪声。            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手机、BP机的声音。现在一场音乐会下            来,如果没有一个手机或BP机响,简直就是谢天谢地了。            票卡上印得清清楚楚,剧场门上的牌子标得明明白白,广            播里注意事项反反复复地放,领位员对入场的观众一个一            个地提醒,音乐厅能做的都做了,可就是有人不予理会。            我们不禁要问,您到音乐厅干什么来了?如果您想花两个            小时安安静静地听音乐,又何必揣着那些杂事放不下呢?            其次就是塑料袋、报纸等发出的莫名其妙的声音,听音乐            时怎么会动这些东西呢?原来有人把音乐厅当成了电影院            和戏园子,忍不住掏出话梅、糖果来磨磨牙;音乐会太没            劲的时候,不妨借着不太暗的灯光摊开报纸看一会儿……            还有就是咳嗽声。凡此种种现象,好像都不应单纯地看作            是素质不高的表现。仔细想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安            安静静欣赏艺术的传统。音乐是少数文人雅士演给自己听            的,借音乐抒发情怀,至多在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个小圈子            里寻找知音。戏剧、戏曲才算是大众艺术,那么看戏的情            景是如何的呢?毛巾满天飞、瓜子皮遍地,吆喝声、叫好            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才过瘾。传统如此,难怪今天人            们还难以适应音乐厅的“超静”环境,总是“不够小心”            地做出一些声响来保持心理的平衡。其实在这个问题上,            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音乐厅绝不是干涉人们自由的地方。            我们唯一想请大家思考的是,在现今这个忙碌、浮躁、喧            嚣的世界里,音乐会几乎是唯一的聚集着众多人物的“静            土”,大家来音乐厅的目的就是要在短短的两小时中,远            离工业社会的嘈杂,体验内心的各种细腻的感觉,在音乐            中寻找满足和平静。这时我们不需要交换意见或发表感慨,            我们只要静静地、静静地听音乐。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            还想得起干别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