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一支玫瑰花二胡:乡俗(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45:59

乡俗(随笔)

孙柏昌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前,每天都要说一下“民生中国”,听起来挺温暖的。

海峡彼岸的马英九听了吗?是否也会感到些许亲切?

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之一呀。

我会想到金厦大桥,动工了吗?

无论历史进程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海峡两岸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在走近。有一点共识是肯定的,喝酒吃饭终究比打枪杀戮好。

我的故乡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习俗。乡亲们相见,无论何时何地,打招呼的话总是:

DAI了吗?”(“DAI”是普通话中的“吃”。字库里好象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字)

故乡人性格耿直,说话也从不拐弯抹角,直入“民生”主题:民以食为天。

倘对方说:“没呢。”

接下来一定是热情邀请:“家DAI点?”

口头语大都不大规范。太规范就有点书卷气了。

记得的,侯保林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相声,其中说到了胶东话的简洁。他操着类似文登、牟平一带的方言,很有滋味。

其实,方言习俗也是一步三泉。即使是一个县,一个乡镇,村落之间都有很细微的差别。

我的故乡在胶东黄县(现在是龙口市。不过,我仍然觉得黄县更亲切些。这也如同中央广播电台的晚八点的“新闻联播”一样,“东方红”的乐曲一响,就知道了)平原最东边上,向东再走一步,就是丘陵连接着绵延的山峦了。一个龙口,分成了平原、丘陵、大山三种自然形态,也构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

平原人、丘陵人、山里人,其习俗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春节的走亲访友。平原人在接待客人时,是只管一顿中饭的。先是炒八个菜、喝酒,随后便是吃面条——大卤面。丘陵人待客则是把平原人一顿分成两顿。中午吃面条。傍晚喝酒吃菜加馒头。山里人又比丘陵人进了一步。只要客人一到,便会端上几盘凉菜、一壶热酒和油炸面点。让客人感到非常温暖亲切。我的姑妈家在山里。那是我小时候最愿去的亲戚家。姑妈年岁大了,小脚一捣一捣地忙得像螺陀,脸上却溢满了亲情的笑。

眼下,故乡正在推进城市化。我总是有一种杞人忧天式的惶恐:那些温暖的乡情乡俗,是否会被异化成市侩哲学?

每天都踩在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农民。把他们连根拔起,移栽到水泥的笼子里,感觉究竟会是什么?

我觉得西方人正在走着乡村化的道路。北欧还造了许多树屋呢。

亲吻泥土,回归自然。不是都市人的一种心理吗?我们正在上演着新的《围城》。

故乡人有一个很好的人生哲学:“八两换半斤。人心比人心。”故乡称赞一个人时,总愿说的一句话是:

“那人实诚。好哇!”

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都一样。待人以诚,是必须的。

昨天,国务院又出台了一条食品监管方面的法规。无论是什么法规,都很难监管到一个人的心灵与道德操守。理想缺失、道德沦丧、拜金主义肆无忌惮,如何监管?

公道、诚心、善良,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前提。虚拟的空间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