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运动会:诗词随笔 一帘花雨谈幽梦(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56:18

 诗词随笔   一帘花雨谈幽梦(一)

作者:寂寞文字



[是一个很偶然的时间,我写下第一篇古典诗歌评论文章。她们有热烈的呼吸,却又如此寂寞,如此荒凉。我用尽所有的心力来锻打每一个文字,想让她们如雪片闪亮。我暂时把她们交付在这里,并悄悄地许下愿望,这些在暗夜出发的精灵,也许可能遭遇星光。]
  
   (一)宣城怀想
  1
  相对于山水的对我的吸引,我对城市也有十分的迷狂。当然,让我恋上的城市必定充满古朴风味与人文气息。这两种趋好应该是一致的,山水与城市都有一些诗人的踪影、诗歌的流播。千年而过,诗人亲近了永恒的泥土,而诗歌在月光的摩挲下成为深夜枝头长开不败的花朵,你打马而过,会捕捉到酿出三分酒意的暗香,成群结队地联袂歌吟。
  准确地说,是李白让我发现了安徽宣城。
  作为盛唐首屈一指的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连杜甫他都可以随意戏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真不知道还有谁可以让他俯首称臣、甘心服膺。也许是自己立身高远,他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不经意间回首望去,却发现一峰突兀景色绝佳;仿佛中了邪,从此对之顶礼膜拜、青眼有加。这座诗歌山岳中的独秀之峰,就是先于李白200余年的南齐著名诗人,谢脁(字玄晖)。我追随着李白的呼吸与踪迹,想越来越深地了解谢脁,了解这座城市。
  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门庭走出了太多光彩照人的明星,谢脁与东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同族,亦为谢家宝树之一株。史载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书》)。他的文采为随王所赏爱,曾追随随王萧子隆在荆州任王府文学,在名动一时的文学团体“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但也因此遭遇谗言而被召还都,抒写下“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惆怅。他深知陷身政治罗网的危险,小心翼翼地想要避开它,但努力挣扎的结果却是更沉重地落入其中,终难自拔。谢脁的母亲是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而他则娶了开国元勋王敬则的千金。应该说这些背景足以护佑他在权利的舞台上尽情高蹈,但事实是这种家族背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安全,反而让他陷入阴谋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的泥潭。永泰元年(498),王敬则意欲造反,其第五子王幼隆派遣徐岳找到时任徐州行事的谢脁商议计策。结果是谢脁反过来告发了岳丈图拟谋反的事实,王敬则由此被斩。作为王敬则的女儿,谢脁的妻子经常怀揣尖刀心怀报复,谢脁不敢相见。皇上嘉赏谢脁,迁升他为尚书吏部郎,而他却又愧疚不安,多次上表辞让,最终还是没有拗过皇上。
  经历过这件事情,谢脁应该有所了悟,在政治的漩涡里如何保持清醒与独立。但是,更大的风波袭来,谢脁还是莫名其妙地趟了遭浑水,并搭上了年轻的生命。这一点,《资治通鉴》有比较明朗的记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东昏侯萧宝卷当上皇帝,暴戾恣睢,纵情玩乐,滥诛大臣,人人自危。右仆射江祏和弟弟侍中江祀图谋废帝另立,他们找到始安王萧遥光商量。但是萧遥光自认年长,想要取而代之,并把自己的心思隐隐约约地透露给了江祏。江祏兄弟找到吏部郎谢脁,想要寻得他的支持;萧遥光也派来自己的亲信丹阳丞刘沨向谢脁表达心意,想引他为同党。谢脁都没有作答。不久,萧遥光任命谢脁兼职卫尉,谢脁感到恐惧,就对时任卫尉的刘暄说出了萧遥光的秘密。刘暄假装惊恐,但很快就把谢脁告发到了萧遥光那里。萧遥光与江祏、刘暄等人以“扇动内外,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的罪名把谢脁收复廷尉,谢脁遂死狱中,终年36岁。
  写到这里,谁还能把这位政治冤鬼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联系起来?所以我觉得,谢脁赴任宣城太守的这一段历史好像迥异于他短暂人生的其他任何段落。
  

2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脁被任命为宣城太守,这一年他32岁。到任不久,即在陵阳山郡衙附近建“高斋”作为办公之所,“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高斋视事》)。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更重要的是,宣城为山水胜境,陵阳山、敬亭山绕城绵延,宛溪、句溪夹城流泻。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在山明水秀、月白风清的这座江南大郡,仕途蹭蹬、人生无常的寥落情绪慢慢地得到了消解,身寄林泉、心托云羽的高情雅志从内心深处渐渐升腾。从此,在公务之暇,他把自己寻觅的目光、驰逐的灵感都交付与宣城的山山水水,宣城的嘉山丽水亦由于谢脁的吟咏而风靡一时。
  在玄言诗、形式主义弥漫诗坛的宋、齐时代,除了南朝民歌大放异彩之外,谢脁的诗歌创作绝对是这一时期文坛的重大收获。他写诗讲究“圆美流转如弹丸”,诗风清新流丽,绝少繁芜。谢脁传世的诗作有将近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亦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二百年内无此诗也”。他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不再作富艳精工、典丽厚重的描摹,而呈现出一种单纯温婉、萧疏淡远的风格。而他具有民歌风味的新体小诗也是丰姿绰约、情味隽永,深深地影响到唐诗的繁荣。
  谢脁想象不到,在他死于非命的200余年后,诗歌王国的无冕之王会为他如痴如狂。谢脁的诗歌魅力深深地影响与蛊惑了李白,从53岁起,李白先后七次来到宣城,在他心目中的圣地凭吊与缅怀这位他心目中的惟一知己与最大安慰。另据后唐冯贽《云仙杂记》载: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脁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李白也都表露了对谢脁不加掩饰的喜爱与推崇,如“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题东溪公幽居》)等。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究竟从谢脁的诗歌中汲取了多少营养,平凡如我未及详察,但李诗仙的谦卑姿态还是令我低眉微笑。采石太白楼主楼有一副楹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上联道出了李白对谢脁的推崇,下联又写出了荆州长史韩朝宗不能慧眼识才,终使一代国士志不得申、困顿坎坷的事实。李白在遭受权奸馋毁被排挤出长安后,曾经写有一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沉迷于月光下的美好,花间的一壶美酒芳香四溢,却也映照出孤单面容,邀不来交欢的知己。金陵城外,月光如酒,无言独上西楼。看城垣倒影入水,看露珠从秋月中慢慢垂落,他摇头沉吟,感叹苍茫历史、混浊人世竟然知音难遇。不由地想起同样的傍晚、同样的城边,谢脁曾经写下“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佳句,真令人思接千载、回想不已。令李白玩味叹赏的这两句诗,出自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作于谢脁出为宣城太守时,诗人离开京城建康,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京城,不由感慨万千,流连难去:看飞耸的屋脊在日光下明丽鲜艳,看西天的晚霞如散开的锦缎,看澄澈的江面如明净的白练,看喧闹的归鸟在春洲落满,看纷繁的花朵在郊野开遍。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么让人翩然离开、心无挂碍?只能够翘首远望,泪落如雪……
  
  3
  长久以来,文人往往被视为迂腐懦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徒然地风花雪月舞文弄墨。尽管熟读手中经卷也许可以十年寒窗一鸣惊人,从此晋身官场扶摇而上,但是这种福祉只属于极少的幸运儿,又有不知多出多少倍的士子麻衣终身穷困潦倒。虽然如此,诗人墨客却可以凭借手中的一管瘦笔独守精神家园,并因此超脱于苦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下自己始终波光潋滟的名姓。也许他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他们改变了历史。即以楼言,当王勃专擅少年意气让锦词丽句从长袖间蜂拥而出,滕王阁的画栋珠帘间便永久地闪烁着他永远26岁的身影。当白日依山将尽黄河入海而流,我们在每一个登高的瞬间都会想起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惊天浩叹。当崔颢在烟波江上愁绪满怀,黄鹤已去乡关何处,黄鹤楼却再也没有随同黄鹤飞走。当李商隐在花明柳暗的秋日上尽重城,看孤鹤没入远天,脚下的夕阳楼却永葆了浓郁的诗意与缥缈的哀愁。
  尽管谢脁任宣城太守为时不算久长,却清廉明断、仁爱惠民,颇具大家风范。唐初,感怀于这位前代先贤的遗泽,宣城人民就在高斋旧址兴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故称“北楼”“北望楼”。李白往来宣城,多有登临并赋诗抒怀,诗题中多见“谢脁楼”,于是“谢脁楼”成为叫得更响亮的名字,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列“江南四大名楼”。754年秋天,李白三游宣城时登上斯楼,写下《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也许傍晚时分的沉静气氛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目之所遇的美好,李白也选择了秋日黄昏独上高楼。诗中的“两水”即指宛溪、句溪,两溪于城东北汇合,然后入水阳江。山有水而媚,城因水而雅,这两条明澈的溪水曾一次次照亮诗人的双眼,“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句溪虽可爱,未若宛溪清”“洗心句溪月,虚舟信回沿”。双桥为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凤凰桥、济川桥,它们倒影水中,幻化出彩虹般的璀璨光彩。可是橘柚深碧、梧桐苍黄、秋意翩跹,谁能想到在如诗如画的江城北楼之上,是一颗只能追思故人的苍凉诗心呢?
  天宝末年,李白逗留宣城期间在谢脁楼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写下更为脍炙人口的《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几乎集中了所有李白惯用的意象以及他无法掩饰的心思,那频入豪肠的清酒,那何时可掇的玉盘,那翩然欲飞的壮志,那抽刀断水的熬煎,那屡屡碰壁的坎坷,那追慕先贤的思恋,那散发归隐的欲念,那如梭如箭的流年……是啊,还有哪一首诗能够如此全面地剖白呢?理想如烟,现实如磐,有多少人在光阴流走、寂寞封缄的时候低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有多少人在失望满眼、愁绪满胸的时候高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尽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往往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先不妨静对山花、一杯一杯复一杯,然后在微醺中沉醉,等那会意的幽人抱琴而来,再歌舞婆娑、尽诉情肠。
  此后,谢脁楼的周围又建有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车马相继,赋诗题咏者络绎不绝。登上谢脁楼,城郭在望,山川满眼,烟霞变幻,云树生辉,令人神游八极、心旷神怡。多少年来,斯楼能够风流赓续、文采相接,真令人心生无限的慰安。
  
  4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名为“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属黄山余脉,主峰为“一峰”,海拔317米。公务之暇,谢脁常登此山,沉湎其中,吟咏啸傲。其《游敬亭山》诗云: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九华山歌并序》中写道:“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仿佛一位忠诚的使者,敬亭山默默地等待了200余年,终于看到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朝自己健步而来。
  李白接到了从弟宣州长史李昭的邀请信,信中说:“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萃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址所在,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陵阳之巅,高出城闉。南齐谢玄晖守此郡时,建斋以居,故为高斋,犹可登鉴。登斯楼也,城廓皆在掌中,山川尽入心目。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弟佐此郡,政清且闲,每登高斋,时游敬亭,临风怀谢之章,舍兄其谁哉?”这封信极大地蛊惑与吸引了李白,诗人览信大悦,尽管对宣城心仪已久,但多年来往往擦肩而过,这次终于可以一偿宿愿。在南下途中,他还写有《寄从弟宣州长史昭》,表达了对敬亭山的渴望:“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753年秋,53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宣城。甫到斯邑,一切尽如所望,这个据山枕水的江南名郡接纳并慰抚了一颗飘泊的灵魂。他与宣城名士亭楼题咏,古寺访幽,溪流泛舟,名山往来,逍遥自在。他踏着谢脁的足迹,遍游敬亭、陵阳、响山,宛溪、句溪、青溪,包括其它一切可观的胜地,在宣城的青山秀水间饱蘸深情的笔墨,挥毫写下不计其数的诗篇。其中《独坐敬亭山》就写于他初至宣城、首登此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群已远走高飞,云朵向天边飘去,这时不离不弃相看不厌的,也只有敬亭山了。一直以来,我从中读到的都只是挥之不去的寂寥与向山寻欢的悲哀。但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我将信将疑地看到了隐藏于这首诗背后的一个女人,她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据说当年经由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入宫做了供奉翰林,但是桀骜不驯的李白很快就被玄宗赐金放还。在李白被贬逐后,对李白青眼有加的玉真公主就遁入空门到敬亭山潜心修道,死后也葬在那里,终年71岁。玉真公主仙逝的同年,李白也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享年62岁。在这样的解读下,我们发现原来含情脉脉的一首小诗竟然有着如此艳丽的桃色,在它的内里竟然是才子佳人的万种风情。现在敬亭山的一片竹林里尚有玉真公主之墓,而墓志竟然明明白白写着“李白赞美敬亭山的这首诗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切怀念之情”。并且,网络上关于李白与王维终因玉真公主而形同陌路的说辞也甚嚣尘上,迷醉于此的伪诗词研究者对此更是津津乐道。事实已被湮没在盛唐的风花雪月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则太过强大的八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敬亭山上杜鹃花开,漫山遍野。李白遥想此时的故乡也定然是花开灼灼,杜宇声声。子规鸟在天空响彻“不如归去”的哀鸣,它深情吟唱直至嘴角鲜血淋漓,血染的杜鹃花瓣摇曳飘荡出思乡的梦呓。床前的明月曾引逗低头的沉思,春夜的玉笛带不来故园的消息,也许只能在兰陵的美酒中翩然醉去,却不意袭来的这阵花香让诗人从心底又激荡起刻骨的乡思。那个仗剑去国、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仙此刻正慢慢淡去,当大梦醒觉、铅华洗尽,这个浪迹天涯、客居盘桓的老人不过是个想家的孩子。《宣城见杜鹃花》就写于李白结庐敬亭、流落未归的人生暮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看来名人效应自古亦然,自从谢脁、李白登临吟咏以来,众多诗人名家接踵而来,留下了更多有关敬亭山的诗文,敬亭山也因之被誉为“江南诗山”。是啊,在这个孤独与寂寞时时来袭的世界,人们并不奢望这座海拔300余米的小山能够助长多大的游兴,也许只是想要找到一种心心相印、相看两欢的美妙感觉。
  

5
  千寻万找,我终于发现镌刻在巨石上的“桃花潭”三个大字。这块石头静静地躺在潭水的中央,只留出这三个绮丽香艳的字眼,随水波不停不停地荡漾。而青色的水流按捺不住这迟迟不肯谢幕的岑寂,终于在烟雨闭合天地之前,在从林的阴影下,携带着万千的小小青莲夺路而出。我害怕眼前的一切会突然消失,于是让满心的欣悦盛开如夹岸的桃花,并最终在翻飞如蝶的清风里毫不隐瞒地吐露满腹的相思……
  梦终会醒来。我也只能循着一抹花影,去寻访那缕千年前的歌声。
  宣城西南,沿青弋江顺流而下,不过几十公里,即是泾州(今泾县),泾州西行40公里即是桃花潭。汪伦系泾州人,为人豪爽,生性慷慨,喜欢结交名士。他尤喜诵李白诗篇,每得之辄吟咏终日。当他听闻李白又将来到皖南,便不揣冒昧修书一封:“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招招击中诗人软肋,李白览信便欣然前往。两人见面之后,李白便迫不及待地寻找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令他失望的是他只看到孤村的一株桃花,街道上更是没有几户卖酒的人家。汪伦充满歉意地说:“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不禁为之解颐,遂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两人相视而笑,于是到桃花潭寻幽访胜,到万家酒店开怀畅饮,汪伦还常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相处得相当愉快。
  在汪氏别业流连数日后,李白告辞离去,汪伦以名马八匹、官锦十匹相赠。清潭之上、扁舟一叶,李白站立船头若有所思,潭水低语呢喃,仿佛要说破诗人的心语。忽然,他听到一阵喧闹,缓缓回头,只见汪伦携村民在潭岸上踏歌而前,为他送行。心中蓦地有深深的感动,仿佛岸边的桃花在瞬间竞相开放,红艳的花朵倒影入水面,氤氲为弥漫了一切的深情。四句诗突地涌出,不再作任何的挣扎: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会是怎样令人沉迷的歌声?水流无声,把最后的一个音符深深地掩藏到潭底。岸上的泥土沉淀了千年的芬芳,只用一抹斜阳封缄了酡红的容颜,生怕轻轻地一仄身即惊散从未醒觉的清梦。那一角青青的衣衫终归已随着水流飘远,石阶间的长藤短苔枯荣死生,只想用修炼了千年万载的坚韧,温柔地等待他重新回转。
  是啊,当热情的火焰遭遇冷落的冰雨,当冲天的大鹏陷入弥天的罗网,我们就让诗人在醉乡寻觅他更为广阔的乾坤,并且听他醉后言语更加清醒与深情。酿酒厚待他的汪伦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所以当一位也曾长年酿酒给他喝的宣城老叟过世后,他就不能不一洒哀戚之泪,并写下《哭宣城善酿纪叟》来表达他的伤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我相信李白与这位纪叟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他们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一个是平凡普通的酿酒师傅。再到熟悉的老春酒肆,却再看不到老人前来招呼的身影。想来他在黄泉之下仍然酿造出一坛一坛的老春酒,但是阴阳两隔、友我两在,他又能把这些好酒卖与何人呢?花朵凋零、星月朦胧,踽踽独行的诗人想要彻底地醉去,却再找不到玉碗盛来的美酒,香浓可人、滴滴清莹……
  

6
  宣城在秦代既已置县,因地域广袤、物产丰富、人烟阜盛,历来为区域中心,迄今已逾2500余年的历史。当谢脁心怀失意者的悲哀离开建康,却没有想到因为他的光临,宣城突然就变得光彩四溢,魅力非凡。自此以后,历代名士贤达纷至沓来,长诗短句飘满宣城的每一寸空间。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遂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尽管李白也许对宣城的影响更大,但无论如何,谢脁第一个影响了宣城的历史地位,斯地也遂有“小谢城”之名。
  自李白之后,唐代很多重量级的大诗人也纷纷与宣城结下不解之缘。韩愈幼年丧父之后,曾和侄子十二郎韩老成跟随嫂嫂移居宣城。晚年他还不辞山高路远来游宣城,在敬亭山筑室而居。白居易28岁时在宣州通过乡试,以《射中正鹄赋》《窗中列远岫诗》为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贡往长安,并在第二年的进士考试中以第四名一举高中,在同年的19人中最少,尽管他已29岁。中举后,白居易随即回到洛阳向母亲和家人报喜,尔后便赶赴宣州拜谢恩师崔衍。途经当涂县时,他特地拜访了李白墓,写下“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墓》)的诗句。杜牧曾两度在宣城作幕僚,流连溪山,游赏古寺,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大唐以降,斯文赓扬,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从宣城走出了太多的诗人词客。北宋梅尧臣(字圣俞)被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陆游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梅圣俞别集序》)。梅尧臣曾在家乡赠送银杏果给欧阳修,留下“千里送鹅毛”的动人故事。他也曾创作了大量描写家乡风光人文的诗歌,有谁不曾领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东溪》)的绝妙诗句呢?南宋周紫芝(号竹坡居士)才高八斗,却仕途蹇涩,漂泊无踪,但他却以《竹坡诗话》《竹坡词》成一代名家。明代梅鼎祚(字禹金)写韩愈爱情故事的著名传奇《玉盒记》完成后,汤显祖为之作序,一时“士林争购之,纸为之贵”;这部作品也成为昆山派的扛鼎之作。此后梅鼎祚的《昆仑奴》、《长命缕》等杂剧相继问世,竟使“海内无不知禹金者”。以施闰章为主将的“宣城诗派”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更是在诗群林立的清初诗坛独树一帜……
  仿佛约好了要把这场诗文的盛筵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他们把酒吟诗、举杯作文、曾无虚日。36岁的谢脁和62岁的李白看着这些人来来往往、起起伏伏,颔首微笑。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年长谢脁20岁,历仕宋、齐、梁三代。据钟嵘《诗品》载:“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就是众口传说的“江郎才尽”的典故。江淹罢任宣城太守当紧继谢脁之后,莫非是郭璞把五色笔从江淹那里要回之后,转手又交给了李白?不然,怎么会有李白妙笔生花的绮梦?而宣城的奇山异水是否也只能用这样的生花妙笔来一一吟唱,否则宣纸、宣笔这样的天下珍品为什么偏偏又扎根宣城,让每一个沉迷于山水与艺术的人为之疯狂?
  我已经写了不少的山水亭台,这次想要好好地写一座城市,没想到笔墨不经意地那么一抖,又回到了山山水水上。这好像是一种宿命的因缘。

(二)花非花之梅妃
  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不能去了解一个人。也许应该让那些古时俊彦远远地站在历史彼岸,看他们衣袂飘飘、神影依稀,这样倒不失为一种审美亲近的方式。可有时当我溯流而上在水之湄偶然邂逅了某一个人,我便欲罢不能,恍然穿梭于另一时空,想要看清每一个真实。我在夏日的现代焦灼与古典煎熬中艰难地翻检每一行文字,并从中发现一张渐次清晰的清丽面庞。
  江采蘋。
  要不要写她我曾经犹豫,因为当我读了很多有关她的资料后最终却归于模糊,最后只剩下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个问题太过残酷,仿佛一个恋爱谈了好久的女子,彼此已经知根知底,却突然要面对分手,如何让人割舍。争论依然在继续,我也没有可能一厢情愿地让她存在或是消失,我只是想要把她写下来。
  其实关于江采蘋的所有故事都源自一个底本,《梅妃传》。连作者都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唐代曹邺,也有认为是宋代无名氏所著。据《梅妃传》,江采蘋为福建莆田人,名字由其父取自《诗经•召南•采蘋》篇目,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高力士到福建、广东为皇帝选美时被一眼看中,于是被送入宫中侍奉明皇,因性喜梅花,故皇上戏名之为“梅妃”。我不知道那些认为历史上没有梅妃此人的专家是抱定了怎样的铁证,可是在我的眼中,梅妃却不容被轻易抹去。
  冰天雪地之中,疏影横斜,暗香飘零,这是怎样的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在开元初年,头脑清醒励精图治的明皇也偏爱这份清凉,如此的专宠维持了多年。后来,杨玉环的到来断送了曾经的恩爱甜蜜,自己倾心相爱的君王成了别人的三郎。傲雪怒放的骄傲一转而为风欺雪压的神伤,后来,她竟被贬至上阳东宫幽居;请不来司马相如代为作赋,就自己动手写就《楼东赋》。“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能怎样呢,贵妃听闻此事直接诉于明皇“愿赐死”,尽管皇帝没有这么狠毒,但也只是付之沉默。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梅开梅残,青春暗换。忽一日,梅妃收到皇帝密赐的珍珠一斛。一斛可是十斗啊,虽然见不到人,毕竟还有满把的珍珠安慰,明皇的逻辑太过简单,他也太小瞧了江采蘋的品位。面对送来的珍珠,除了心伤还能有什么别的情绪?她要的是爱情,而爱情从来都是自私的,可明皇对他分明没有了爱惟余几分薄情,天子的爱从来也不曾只给一个人,这是他们之间天大的矛盾。拿起笔,细细润好锋芒,她写下《谢赐珍珠》托来使带给皇帝: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说实在的,我是从这首诗开始去了解梅妃这个人,也因为这首诗,我宁愿相信江采蘋真实地存在过。是啊是啊,连送来珍珠都要避着那个肥婆,区区珠宝又怎能安慰我的寂寞?我要的是满天星光的灿烂爱恋,我不要居高临下的同情可怜。明知这一推却面临的将是更加艰难的境地,可是又怎么能够低声下气咽泪装欢瞒满瞒,你有你的无上威仪,我有我的人格尊严。
  还好,明皇没有龙颜大怒,只是“怅然不乐”。忧愁从来都是灵感的触媒,李隆基命令乐府加以谱曲,命名为《一斛珠》传唱。细想来李隆基还真是个才子,音乐、指挥、书法、诗歌等等皆所擅长,更厉害的是还把一个帝国管理得那么好,如若不是后期奢靡怠惰,对他还真是不好指摘。可是完美从来只是一个词汇,从不敢让人信以为真。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明皇奔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赐死。等乱定明皇东归,梅妃已然香踪难觅。
  关于梅妃之死也有几种说法。有说她死于梅林,有说她投井而亡,有说她死于乱军。
  任凭明皇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可终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有人献于他梅妃的一幅图像,他题诗于上: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秋波不顾人。
  

这首诗现在还见于《全唐诗》。呵呵,有时事情一变而为回忆就显得分外美好,可是,昔时人已没,今日不可问。现在你埋怨画幅上的丽人对你不看不顾,昔日当她一个人徘徊于上阳东宫的冷寂之中的时候,你又何尝看人家一眼?
  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梅妃与杨妃是作为一对情敌出现的。如果说梅妃是编造出来的一个人物,那么小说家肯定是出于对杨妃误国的义愤。很久以来,杨妃都被视作一簇雍容华贵的牡丹,国色天香,无与伦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太热了,太闹了。现在,有了一剪清爽俊逸的寒梅,她淡妆雅服,姿态明秀,临水照影,冷艳孤绝。虽然牡丹的冲天香阵俘虏了君王的视听,但马嵬驿的三尺白绫却最终绞杀了这份霸道的爱情,洇血的牡丹花瓣有着刻骨的悲哀与无人怜惜的苍白。可是,那一剪寒梅在摇落了满身的芬芳之后,终于可以形归黄土、暗香残留,并且可以乘着月色夜夜归来,吹一曲白玉笛,作一场惊鸿舞。
  

(三)风中玫瑰
  1卓文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当垆卖酒,有人如月,低眉信手,皓腕如雪。在平淡如流水的人生里,在诗梦相糅合的江南小镇上,韦庄的轻轻一瞥让他发出江南无限好的沉沉梦呓,辗转在行旅里的情思从此如莲花开落。
  于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卓文君。其实,卓文君当垆卖酒在韦词之前,那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当文思绝妙、聪颖美丽的卓文君抛却富家女子的娇羞,为了自己独立的生活而肯于当街卖酒成为一种勇敢的人生态度,那站在垆边的卖酒女子就可以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象征。其实很多古典的东西历经岁月的淘洗而洗尽铅华,在历史的河岸上它们会如同拙朴的银饰照亮双眼。倒是很多现代的东西在产生的瞬间即宣告灭亡,迅捷得让人来不及报以轻轻一叹。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起源,无数才华横溢的歌者在留下精妙绝伦的诗篇后即散佚了自己的名姓,当我们沿着文学的河岸溯流而上,凭一苇记忆把往事打捞,最先瞩目到的女作家即是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蜀都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她的父亲卓王孙很有经济头脑,招募贫民开采铁矿,冶铸铁器交易,致奴隶800人之多。生活在这样的富商家庭里,卓文君自然娇生惯养,却也兰心蕙质,秀外慧中。出嫁后不久就成了寡妇,这是卓文君的第一场人生变故。不得已,新寡的卓文君重新回到娘家。在父亲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卓文君被当时的大才子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心扉;司马相如虽然有些口吃,但是琴艺卓绝,才华横溢,琴声传情,不同凡响。二人见面后随即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私奔至成都来成就爱情。很多年来,卓文君都被当作勇敢地主宰自己爱情的奇女子,其琴心剑胆,其不羁真情,都让人感念至今。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让卓王孙大丢脸面。愤怒的卓王孙拒绝给女儿任何经济上的援助,而司马相如一介书生也愁于稻粱之谋。商量过后,两人竟然又回到了临邛,在街头开了一家小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盘碟铿锵,夫唱妇随,坦然自若。所幸的是后来父女达成了和解,经济生活立即提升,而司马相如也慢慢地仕途得意,名满天下。这一场超凡脱俗的爱情,至今想来依然让人惊心动魄。
  两个人之间后来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这些都散漫在史书里、演义里、戏曲里、传说里。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背过这样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据说作者是卓文君。即使是这么一对神仙眷侣,在平凡的生活中也难免有恩爱情仇、不谐之鸣,从卓文君留下的只字片语里即可窥得一丝风貌。
  琴声流韵,爱情留芳,文字传情……穿越历史的风雨,我不知道是否还可以捕捉到哪怕是一缕绿绮琴的琴声;而在西汉的临邛县城里,不知还有多少人在循着酒香寻梦……

 

(三)风中玫瑰
  2 班昭
  在《史记》这一煌煌巨著之后,就是断代史《汉书》。很多时候,班固独占了著作者的位置,其实,还要再加上一个人的名字才算完整。她就是班固的妹妹,班昭。
  班昭的家庭出了太多太厉害的人物,以至于很多时候班昭都湮没无闻。班昭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学者,史学家。班昭的大哥是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二哥是出使西域、屡建奇功的班超。班昭的从曾祖母班婕妤,是西汉孝成皇帝刘骜的妃子,留下了《团扇歌》这样的绝妙诗行。在这样一个声名赫赫、功勋卓著的家庭中,班昭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绚丽的人生轨迹。
  在《史记》之后,史作断层,当时有不少学者如刘向、扬雄等续补过《史记》。班彪作为史官,也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著史的重任,写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52岁病逝后,班固接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没多久,祸起。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班固随军。窦宪此次大败匈奴,登燕然山,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后来,窦宪阴谋篡位,被迫令自杀,班固受到牵连,最终死于非命。当时《汉书》大部已完成,但尚余表(大事记)、志(科学史)等没有撰就。汉和帝知道班昭才学过人,就召她至宫廷完成《汉书》的编纂工作。擦干悲痛的泪水,班昭负起了庄严的使命。她遍观群书,探微钩沉,广寻博采,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全部完成了《汉书》,并因此被尊为“曹大家”。不仅朝廷上下敬之,连外国人都称赞她是“东方最著名的女史学家”、“世界上最杰出的女学者”。
  班昭的弟弟班超出使西域30年未还,年老思乡,多次向朝廷上书求还未果。班昭也曾收到过弟弟的来信,言辞的伤感让她久久难以平静。思前想后,她给皇帝上了一封书,替弟弟求情。言辞恳切,说理透彻,晓以利害,动以情衷,皇帝为之深深动容,一纸诏令,班超从遥远的西域回朝。现在想来,这实在是一个很温馨的家庭故事,尽管里面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但姐弟二人的相惜之情却一直给后来的历史留下感动。
  汉和帝年间,班昭被多次请入宫中作皇后的教师,为宫中的女子讲学授课。皇后就是后来的邓太后,在彼此相处的日子里,她们主仆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班昭去世时,邓太后亲自为她素服举哀,派人监护她的丧事,给予了她常人不可企及的礼遇。班昭的儿媳将她的作品结集,并作《大家赞》维以永怀。
  属于她的人生历史已然翻过,可是班昭这一名字却长留史册。在班昭的故事里,很少有惨痛的情节,70余岁,她安然逝去。虽然父兄的不幸给她的人生蒙上阴影和离别,但她却一如灞桥岸边那一抹青青的柳色,以坚贞见证生命,以奉献成就永恒。
  
  3 蔡文姬
  人生的悲剧往往以不同的形式上演,惨烈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蔡文姬的声名如天空的一轮明月,清辉皎洁如万缕柔情,然而她的人生却是无往不在的黑夜。
  蔡琰,字文姬,其父为东汉大文学家、大学者蔡邕。蔡邕有把名琴,焦尾琴。16岁,蔡文姬成为河东卫仲道的新娘。可是,属于二人的平凡夫妻生活没有多久,卫仲道即撒手离去。焦尾琴的清响曾经陪伴过她少年的逃难时光,属于她自己的小小幸福刚刚开始即成为绝唱。不得已,蔡文姬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虽然父母的爱一日日抚慰着她内心深处的创伤,但是更大的社会风雨却又一步步向她袭来。
  后来,汉廷风云突变,董卓凭武力废了少帝刘辨,另立灵帝的小儿子刘协为帝,董卓独揽朝政。在董卓专权的时候,蔡邕被迫在其手下做官。董卓死后,蔡邕被认为有伙通董卓之罪,下狱而死。汉献帝兴平中,天下大乱,匈奴军队趁机南下掳掠,蔡文姬不幸被匈奴军队抢获。哭声与哀鸣是充耳的痛苦,离散与鲜血是满目的惨烈。野蛮的匈奴士兵不知道,被他们抢来的、横在马背上的女子就是才名飞扬的蔡文姬。
  到了匈奴,一个偶然的机会,匈奴左贤王知道了她的身份,于是胁迫蔡文姬嫁给了他。就这样,他们做了12年的夫妻,蔡文姬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爹娘千里传不来任何消息,人在毡城没有谁可以记忆。大漠的风沙一日日迷离了憔悴的望眼,思乡的心在无数个日夜破碎。郁积在心中的悲愤找到了合适的排遣方式,音乐和诗歌是哀伤永恒的载体。匈奴有一种乐器,胡笳,乐声悲凉苍远;但蔡文姬认为胡笳乐还不足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就对它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简单的几拍发展到了十八拍,并填词为《胡笳十八拍》。只可惜这一伟大的作品散佚了,它只在我们的想象里幻化为蔡文姬和着乐声的血泪。
  可是后来当机会到来,可以一慰她几近绝望的乡思的时候,她面临的竟还是更惨痛的离别。
  曹操平定乌桓之后,声名远扬,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带着礼物向他庆贺,表示臣服。这时曹操才猛然想起远在匈奴的蔡文姬。于是,他派人持金璧前去赎救。一边是日思夜想的家乡,一边是两个可爱的儿子,当两者不能两全的时候,那一种分裂的痛苦,成为死都无法解脱的折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孑然一身回到家乡,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孩子,生活给予她的是无边的阴霾和彻底的风雪。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蔡文姬还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首。其中五言《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建安时期叙事诗的双璧。苦难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如果写出好的诗歌作品必须以人生的苦难作为代价,那么蔡文姬的牺牲实在太大。在动荡不安的乱世,即使做一个平凡的烟火女子也显得困难。
  蔡文姬的最终结局怎样,史载缺失,我们无从得知。离离荆棘,有鲜血淋漓,蔡文姬就像一只痛苦的荆棘鸟,以自己满身的创痛,吟唱着最凄绝的诗篇。当最后一滴鲜血流尽,她在荒野中消失无踪。
  

(三)风中玫瑰
  4 谢道韫
  美丽的大雪飘落千年,一个绝妙的比喻诗意葱茏。从此,在年年的风雪中一个清丽的女子巧笑倩兮,没有哪一个传说比它更加传奇。
  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著名政治家、一代名士谢安的侄女。在一次谢安与谢氏子弟的聚会上,大家正在讲论诗文,窗外的大雪吸引了众人的视线。谢安因材施教,问在座的晚辈白雪像什么。谢安二哥的儿子谢朗答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不以为然,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博得了谢安的赞赏,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从此延誉至今。诗歌是太精灵的体裁,文学是太玄妙的事情,写了一万首诗却仍然做不了诗人,一个小小的比喻却让人们记住了谢家这一灵秀女子。以致许多年后的这个夜晚,我仍然非常神往那一场飘洒的大雪,那一次高雅的聚会。
  不必抱怨不公,也不必把太多事情归为偶然。在魏晋风流的时代,作为名门望族的谢家,自然是门阀高贵,物质富足。太过优越的生活环境往往难以造就奇才,但谢家仿佛是个例外,抛开谢奕、谢安不论,在谢道韫的同辈兄弟中,就有谢韵、谢朗、谢玄、谢川等等雅人。所以,奢华的生活终究如烟云散淡,旧时王谢的堂前燕子尽管可以目睹荣衰,却不能够欣赏谢家那漫漶至今的诗文风流。
  元和九年的那次诗酒盛会永载史册,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文名满天下。与会者还有谢道韫的叔父谢安。王家也是当时的名门,两家很自然地攀为姻亲,谢道韫被许配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献之清俊多才,有乃父之风,独独王凝之是个浊物。嫁到王家之后她才发现遇人不淑,少女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一点一点搁浅,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谢道韫回到娘家见到叔父谢安后还抱怨自己的夫君王郎是个俗人。
  谢道韫的诗歌作品到隋代的时候,尚有集子两卷,可惜的是到现在几乎全部散佚。从下面一首《泰山吟》,我们也许可以窥见她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宅,可以尽天年。”弥漫在诗中的清韵幽情,那种亲近自然的动人情致,都不由让人想见千余年前这位脱俗女子的浪漫吟唱。
  终日常抱恨,虽遗像春花供养,蔼蔼庭训不复闻。谢奕、王羲之、谢安这些亲人相继离开身边,归于尘土,而东晋王朝也在重重矛盾和危机中衰朽下去,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迷信鬼神的王凝之死于农民军的刀剑之下,他的两个儿子也随他而去,谢道韫在手刃数个兵士之后,被义军俘虏。后来侥幸逃生,从此寡居家乡会稽。
  东晋玄谈之风盛行,谢道韫更是长于此道。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些年头,她仍以自己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路与人辩论。亲人不在了,她就像一轮孤独的明月,用清辉照亮寂寞,以隐没与白天作别。
  
  5 薛 涛
  天府之国,这一美丽的称谓属于四川。无法想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怎样勾画出了那一派胜景,有一条溪流汩汩有声,流过许多人的心头。浣花溪。那应该是一片不食人间烟火的水域,夹岸的菖蒲花和琵琶花沉醉着舞蹈,在澄静如玉的水面上临风飘零,又率性自然地自我放逐,远逝到连自己都不知晓的远方。
  所以,和这条溪流相联的必然应该是一个有着旖旎才情的女子;否则,浣花溪每日流淌的将是寂寞。这个女子,就是薛涛。
  薛涛,字洪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的父亲薛郇本来在京城做官,后来迁职成都,就举家搬到那里居住。在她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得重病不治而死,家境从此衰落。薛涛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最后不得不变卖了城里的房产,在城郊的的浣花溪附近买房居住。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绝佳的风景只适合产生诗歌,在哗哗的流水声里,有薛涛纯情的诗行叮咚作响。
  可是这样的安逸并没有持续多久,16岁,薛涛的母亲也因病去世。无常的生活夺去了薛涛的双亲,也顺便夺去了她平静内敛的心思。浣花溪的热闹代替了以往的平静,连溪水都隐隐飘出酒香。各色各样的人纷至沓来,又兴尽而去。薛涛的才名随着一骑红尘暗暗流传。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风闻薛涛才貌一流,召她至幕府管理文书,接待宾客。后来,韦皋镇西川21年后暴卒任上,薛涛脱离乐籍重回浣花溪。36岁了,她仍然孑然一身。溪水不语,却将最美好的时光流逝到不露一点痕迹。
  排遣愁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诗酒唱和显得不可缺少。喜欢红色的薛涛在浣花溪边如花朵迷离。薛涛写的诗大多是四句小诗,成都笺的纸幅很大,写上去既不美观也不实用,于是薛涛就把自己的用纸都设计成小幅的、深红色的,然后在上面作诗。当时人们都称之为“薛涛笺”。这种“薛涛笺”深受追捧,很多和她交往的文士都以能得到她的一纸半幅为荣。一个满腹才情、诗书俱佳的女子,就这样以自己不经意的设计,成就了当时诗坛的一段美谈,一段永恒的传奇。
  在韦皋以后的十任节度使,除袁滋未到任即遭贬,其他各任都待她如上宾。时常召她入幕府,或饮酒赋诗,或商讨军政事宜。“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薛涛《春望词》)爱情如同一棵永远不能开花的植物,苦心守护,却永远没有收获。薛涛注定是一株美艳绝伦的风中玫瑰,在不能自主的飘浮中褪尽馨香。也许与元稹的那一段无果之爱“曾经沧海”,可是那曾经的沧海只换来薛涛无尽无休的眼泪和孤鸾一世的寂寞。
   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幕府中有一只美丽的孔雀,是历任节度使的宠物。在这只孔雀死后的第二年夏天,薛涛也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终年62岁。孔雀开屏,是多么华美;孔雀收屏,又多么憔悴。也许,薛涛就是那只一直陪伴她幕府生活的孔雀,挥霍着诗歌与美丽,等青春散场,等爱情绝望。
  

 

(三)风中玫瑰
  6 鱼玄机
  没有哪一个名字比它更有玄机的了。如果未曾耳闻,就让它安静的存在,仿佛从来没有发生;如果知道了,你就会惊奇于自己的发现。而这样的玄机似乎已经解开,却又疑问重重。鱼玄机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我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却又陌生如初。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知道鱼玄机,始于这首名为《江陵愁望寄子安》的诗。子安,也就是进士李亿。在鱼玄机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被李亿纳为侍妾。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他们在一起讨论声律,研习诗艺。可是不久,李亿因事要赶赴荆楚,鱼玄机被留在家里。这首情致缠绵、哀婉动人的诗篇就表达了她对李亿的真诚思念。
  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因素,也许鱼玄机的生活会是平静的,在诗歌鼎盛的大唐王朝,她会以自己的锦绣才情赢得赞誉与声名。可是,事情的结果往往源于某些无法控制的因素。李亿的夫人出身京城名门,却是一个气量狭小、脾气暴虐的人。由于鱼玄机与李亿恩爱甜蜜,她就动辄河东狮吼,对玄机非打即骂;而鱼玄机仰仗李亿的宠爱,也没有把李亿夫人放在眼里。为了缓和家庭矛盾,李亿就把鱼玄机安排到了长安亲仁坊咸宜观出家当了女道士。
  在咸宜观,鱼玄机结识了后来成为她的相好情人的李近仁。春天的一个很寻常的日子,鱼玄机接到了崇真观道友的邀请,请她前去参加一个诗酒盛会。梳洗罢,她交待自己的侍女绿翘,如果有人来找她,就让客人到崇真观来,然后就出了门。在鱼玄机走后没有多久,李近仁就来找她。绿翘照鱼玄机的吩咐答复了李近仁。可是李近仁没有到崇真观找鱼玄机,而是直接走掉了。
  那是非常痛快的一天,鱼玄机玩到很晚才回到咸宜观。然后问起绿翘白天有没有客人来,绿翘如实回答。可是,鱼玄机对此却起了大大的疑心,她认为既然李近仁没有到崇真观找自己,那肯定是她和自己的婢女有染。酒意翻涌,醉眼朦胧,鱼玄机关上房门,私设公堂,严刑拷问。绿翘也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自己无端被诬,自然誓死捍卫名节。手杖一下一下落下来,可怜绿翘竟然被鱼玄机活活打死。
  在后院草草掩埋了绿翘的尸体后,鱼玄机确实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但是,过了一些时日,鱼玄机看到风平浪静,为了缓和一下自己多日的紧张情绪,就邀请了一帮朋友到观宴饮。席间,一位客人到后院小解,发现一土堆有隐隐血迹,鱼玄机因此东窗事发,最终被处以极刑,年仅25岁。
  猜忌狠毒的心思葬送了她的青春美貌,葬送了她的满腹诗情,也葬送了更多更优秀的诗歌。“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棒中名。”在吟咏她残留的诗歌作品的时候,我更多为她绝妙的诗思吸引,而她罗衣下的雄心、罗衣下的罪恶却是我不愿追怀的过往。也许这样才更容易亲近诗歌,而鱼玄机只是一个名字。
  
  7 上官婉儿
  高贵的出身、出众的才华、殊绝的容貌,拥有其一即是幸福,而这些上官婉儿全部拥有。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她人生的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也许,女人和政治沾染总归不是一件好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男权社会,女人与政治就像是水与火,要么相斥,要么占有。
  上官婉儿祖籍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祖父上官仪,在高宗时官至宰辅,其诗绮错婉媚,有“上官体”之称。就在上官婉儿出生的麟德元年,上官一家遭受了一场莫大的变故。高宗由于不满武后处处掣肘,就召来身为宰辅的上官仪商量废武事宜。上官仪也认为皇后专恣,应该废去以顺人心,并且承担了草拟废后诏书的重任。孰料武后探听到消息,跑来找高宗理论。其武其媚最终使高宗反悔,并且把责任都推到了上官仪的身上。上官满门被杀,资财与女子没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道被配入宫廷。后来,武则天爱其才召至身边。自此,婉儿踏上了从女皇武则天到唐中宗李显长达十几年的秘书生涯。
  深深庭院是华彩的高楼,小园香径流连的是寻美的芳踪。宫廷的奢华难掩婉儿满心的才思,她在皇宫这一权力的集中地施展着自己玲珑的才情。一方面,她掌管着诏诰拟写,另一方面,她也渐渐成为当时宫廷文学的权威人士。
  一次,中宗皇帝巡幸昆明池,命群臣赋诗。应制的诗篇纷纷写出,又被从楼上纷纷抛下,婉儿高居彩楼之上,将最后裁决诗坛两大高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作品。只听婉儿评道:“两位之诗,工力匹敌,然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未免词气已竭;宋诗却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显然更胜一筹。”由此可见,上官婉儿在当时宫廷文学中的地位。想那沈、宋二人已是名满天下、雄霸诗坛,却还要听任婉儿裁决自己的诗作,倒不是说婉儿才力在二人之上,但足以看出由于皇帝的宠幸,婉儿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中宗复位之后,韦氏集团气焰张天,婉儿居中牵线,武三思与韦氏沆瀣一气,唐廷风云突变。太子李重俊举兵谋反,先是诛杀武三思父子,继而直闯宫内,索杀上官。婉儿凭借自己的伶俐口辩,逃过一劫。后来,为了加快称制步伐,韦后不惜毒死中宗。这时,上官婉儿又倾向于李唐宗室,在起草遗诏时与太平公主合谋,接引相王李旦掌国辅政。几天后政变突发,临淄王李隆基引兵入宫,上官婉儿被斩于城阙之下,终年46岁。
  不久真相大白,上官婉儿被追复为昭容之位,褒谥惠文之号。可是又能怎样呢?再过玲珑的才情都难敌宫廷的雨丝风片,平凡女子的浅浅幸福远抵深深庭院的一时尊宠。这一朵娇艳的罂粟花最终只能成为无依的孤魂,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永远的飘零。
  

(三)风中玫瑰
  8 朱淑真
  知闻朱淑真,源于《生查子•元夜》一词的作者之争,很多选本注为欧阳修,极个别释为朱淑真。尽管拥欧者往往言之凿凿,但我私意总是把这首词的作者一厢情愿地认定作朱淑真。词中清丽的语言、缱绻的情怀、黯然的心意、失落的爱恋都仿佛和朱淑真的遭际契合无痕,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的往年情事不过是令人无限低回的明日黄花。
  西湖胜景四时不同,它以自己的清嘉秀丽迎来无数的男女流连。我从来都艳羡那些生活于山水福地的人们,浸染其中,真正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朱淑真即出生在西湖边上的一户官宦人家,朱家家境殷实,房产鳞次,书香传世,这一切都为她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生活环境。长大以后,朱淑真以自己敏感多情的才思捕捉西湖绝美的四时风景,用美丽的诗歌语言记载下如浪花般不断涌起的浪漫吟咏。
  少年情怀总是诗,当心中的思念不经意地俘虏了诗情,爱情成为朱淑真新的憧憬。“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朱淑真《秋日偶成》)后来,朱家来了一位翩翩青年,他是朱家的亲戚,朱淑真的晚辈,为了应考,暂来朱家借读。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悲剧。他们相爱了,可这在理学盛行的南宋初期不啻为异端。没有丝毫通融的余地,只能被扼杀。朱家的这位亲戚被扫地出门,朱淑真被迫嫁给了一个官员。从此,在朱淑真的歌咏里惟余断肠的诗词,梦中的那片芳草在依稀的泪眼里越来越远。断肠芳草远。
  爱情也许真的不可奢望,不敢奢望。自古红颜多薄命,奈何薄命多才人。朱淑真的夫君是个世俗官宦,根本没有办法和他谈诗论词、琴瑟和鸣,这成为朱淑真深深的痛苦。只能颠沛在游宦的路上,失望在无神的眼里,寂寞在孤独的心里。这些都化为更多的诗词,却只写给一个人,朱家的那位亲戚。后来,朱淑真的丈夫纳妾外游,留下朱淑真在空落的房中以眼泪洗诗。更大的悲剧上演,最后,朱淑真死于非命。一说残躯归火,一说投水而亡。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太过凄厉。
  朱淑真的父母深以为耻,认为朱淑真的行为有玷朱家门风,遂将朱淑真的诗词付之一炬。因传唱而遗留者不过十一,据说存词仅25首。
  也许朱淑真是投水而死,当人间的冷酷无法温暖她冰冻的心灵,美丽的水域该是她最后选择的栖身之所。水淹没她的躯体,火焚烧她的诗篇,她曾经以自己的智慧与热情歌唱,最后却只换得数首断肠的诗行,一缕幽微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