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设备故障反思:行者随笔(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56:06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0 于: 六月 15, 2009, 07:41:06 下午 ?
                                                                 窗外的少女

      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坐在小屋里,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我前方的西窗敞着,大鹏山、西山和西天的晚霞和我无有隔阂地连在一起。我不时抬头望向窗外,眺望这烂漫的天空,怕错失这短暂、美好的向晚时光。

      正当我低头继续看书,忽然,窗外传来一声故意的咳嗽——一声提醒和呼唤,一位十四、五岁的觉姆,背了一袋牛粪,双手紧拽牛粪袋两头的布绳,站在我窗外凸起的斜坡上。

      除了山羊,很少有人上去这个斜坡。我的窗很高,站在坡下的小路上,不能望见窗内。她为了贴近我的窗,背着牛粪,爬上了那个斜坡。

      如同窗外的景色吸引了我,窗内的景色吸引了这位少女。见我抬头,她双手无法向我招手,就用嘴努起,做了一个接吻的嘴形。这个表示,这一招呼令我哑然失笑,深深感动。我向她招手示意,作为回礼,她低头寻路,准备下坡离去。

      “阿里!(喂)”
        我叫住她,起身拿了一个苹果和一些糖果到窗前,递给来到我窗下的少女。她腾出一只手,把它们揣进怀里。
     一颗花生掉到了地上,她背着那袋牛粪,慢慢弯腰,把它捡起。我差点想问:“你是觉姆还是喇嘛?”因为她像一个清秀、沉静的少年喇嘛,一身清纯,天然无华。年经虽小,却有一种独立、自重、有主见的气质。

     背牛粪的觉姆消失在小路上。回到窗前,望向大鹏山和西山上的晚霞,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有一天,母亲斟酌着,告诉我一个埋在她心里的故事。在她生活的城市,一天,她乘上一辆公交汽车,一位年轻的军人一见她立刻从座位上站起,对她说:
     “妈妈,您坐。”
     母亲一直不能忘怀这位年轻军人,他的这一声真诚的呼唤和他纯净高尚的心,令我母亲久久忆念,留下了永远的感动。

     我的颜色斑驳的木窗框是画框,这位陌生的出家少女,站在我窗外,在西山的背景前。这幅自然之画中。这位做过我父母、亲友、伴侣和子女的亲人,在此世、此地、此刻,背着牛粪,艰难地爬上斜坡,用努起的嘴形向我送来一声问候。

      如同那个藏历三十的早晨,我的窗关着,窗外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循声抬头,见到我的窗玻璃上艰难地攀上一只小手,手上拿了一小束淡绿的香草。出家人常用它熏屋,驱邪、供养三宝,它是制作熏香的原料。它是我隔了两个茅棚的邻居,一个十五岁的小觉姆的礼物。

      那年,还没到冬天,我没有带胶皮手套,去打水的地方洗衣。一接触到冰冷的水,我的手痛得锥心刺骨。我蹲在那里,搓一会手,洗一会衣。一个来打水的觉姆奔向 我,一边使劲揉搓我的手,一边极为悲悯望着我。后来,来了一位十几岁的小觉姆,她一见我就放下桶,抱住我又红又肿的手,放到她怀里,对我做出种种呲牙咧 嘴、痛苦万状的表情,表示对我的怜惜和安慰。

      那年冬天,一个晴朗的中午,我去山坡上打水,厚厚的冰层上只有一个出家少女在洗衣。十二月的天气里,她只穿了一件红色的短袖T恤,裸露出背上的肌肤。见我 拿着水桶,她什么话也没说,立刻接过去,帮我在滑冰上接水。她把水桶递给我,又弯腰洗衣服。她默默无语而又庄严独立的气质令我顿然想起那位窗前的少女。

     见她穿得如此单薄,我心中涌现强烈的愿望,愿我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她!回到家,我找出一件红羽绒服和一双红棉鞋,往山上跑。深蓝的天空下,打水的地方已空无一人,厚厚的冰层反射着刺目的光芒。
       
      特雷萨修女曾说:我们大家都期望神所在的天堂,但是这一刻我们就有能力与他同在天堂。此时此刻与他同在的意义是:

      像他一般地慈爱,
      像他一般地帮助,
      像他一般地给予,
      像他一般地服事,
      像他一般的拯救,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与他在一起,
      在他的苦难化身中接触他。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1 于: 八月 01, 2009, 06:10:21 下午 ?
心宝之旅                    
                         
前一天晚上
     已经很久了,至尊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越来越温柔,弟子们几乎听不到一句批评的话语。每晚课前,上师仁波切总是说:“我先说一两个问题。”
这温馨、美好,令人期待的时光里,上师幽默、温和地调侃着弟子,妙语连珠,弟子们如沐甘露,身心融化。
     如果上师什么“问题”也不说,弟子会怅然若失。他们多么希望,这样的时刻能够永远持续。
     对一个丫丫学步的孩子说理,无异对牛弹琴。一个睿智老人会极度宽容、慈爱地看待他的一切游戏,等待他长大。

     这是耍坝子的前一天晚上,所有人都已经知道,第二天,上师要带他们朝大鹏山中央的心宝山。

     “你们七点到八点到汉僧店领吃的,”上师安排第二天的日程:“每人有两瓶饮料,上午一瓶,下午一瓶。”
       “哈哈哈哈。”弟子开怀大笑。
     “还有一点吃的东西,如果你们不喜欢,可以换——”
      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会心地微笑。
     “我不知道商店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比如,萨其马,不喜欢的道友可以说:我不要这个,我要——火腿。”
      昂贵的素肉火腿是很多人心中的至爱,他们在节日、在阔绰的时候,请客的时候就会想起它,它的味道是那么逼真。上师仁波切总是温和地揭露他们根深蒂固的习气。
     “呵呵呵呵。”
      男众的笑声很响,令女众惊奇。
      曾经,上师说,“有人和我说,收音机里只听见女众的笑声,听不见男众的声音,男众都到哪里去了?”

     “一说要放假,有些人今天上午就走了,特别兴奋,晚上课也不听了,其实,你们也像小孩一样。”
      当弟子们来到上师面前,坐在上师座下,有谁能确切地了知上师对弟子的感受?
     “有些年龄大的人,身体不好的人也不要难过,你们爬不动,就不要去了,我也请求佛菩萨加持他们获得同样的功德”。

      上师要开讲《般若摄颂》了。休息了一会,上师环顾经堂四周,说:
      “不想上课,想唱金刚歌。”
      弟子们一愣,立刻鼓掌。不知从何时起,经堂流行鼓掌。掌声令人盛情难却。上师仁波切坐在高高的法桌上——所有目光的焦点,如同舞台上:
      “如果你们不是对唱金刚歌,是对传讲《般若摄颂》,该多好啊!”
      “哈哈哈哈。”笑声尴尬、自嘲。
      “这话有点尖锐喔。”
      “嘻嘻嘻嘻。”
      即使是尖锐的意义,上师也以极为宽厚的方式表达。
      上师曾说:“我太护持他人的心!”

        那天,《般若摄颂》还没讲完,上师停顿,说:“今天讲得晚一点没关系,下了课你们可以连夜就去心宝山。有一年,我和六个人说,明天我们去河边耍坝子,我走了以后,他们非常兴奋,当天晚上就包了车到了河边,什么盖的都没有,唱了一个晚上的歌。”
        “呵呵呵呵”。
     “可以,今天你们一会儿哈哈哈哈,一会儿哈哈哈哈,耍坝子是要开心一点。”

      念完《前行备忘录》传承后,是上师带弟子礼拜的时间。一些弟子陆陆续续离开经堂,“有境界的人还是回去,”上师说:“像我这样的人还是磕头,没办法。”

                             
心宝                            
1)
      七月四日清晨,雨停了。早上七、八点,红色袈裟的队伍从学院的大路上蜿蜒下到洛若乡。有两位女众八点多才出门,恰好遇见上师,一见她们,上师着急:“快去汉僧店领饮料,再晚,你们领不到了吃的了!”

      远处的大鹏山上,白色雨雾缭绕,山路上边走边转经轮的僧人说:
“没事,上师出门,天龙八部随行,龙天护法护佑,天有不晴之理?”

      上师引人注目的白色沙漠王从弟子身边驶过,一路上,弟子们捶胸顿足。没想到,上师出来这么早!
上师的车开出山门,从洛若乡左拐,在通往大鹏山铁索桥的土路边停下。公路上的弟子向上师的车奔跑,远远见到上师从车里出来,背上一个红灰相间的双肩背包,大步踏上土路。
     土路上的弟子欣喜若狂,为了和上师保持同步,他们连跑带颠,在上师身前身后追赶。
     后面的弟子不顾路上的泥坑,水洼,眼睛只眺望着前方——上师的身影。泥水飞溅,鞋没入凹塘,他们什么也不顾,拼命向前奔跑。
上师没有飞行,没有奔跑,没有加速,可他们就是追不上上师!不仅没有和上师拉近距离,反而越落越远。

      公路、土路上的弟子望穿秋水,眺望远方山路上上师的身影。上师曾经从他们每个人的身边经过,前去,现在,消失在河的对岸。
      山上细小的红色队伍中,哪一位是他们敬爱的上师?

      三世一切善逝诸如来,
      自前显现殊胜善知识,
      无比胜恩功德大海藏,
      祈祷于您上师如意宝。


                             
  (2
      弟子们穿过上师曾经穿越的铁丝网,踏上铁索桥,桥下湍急的流水令他们晕眩。
      “听!无常的声音!”一位师父说。

      太阳生起,满山遍地的野草花上挂满了隔夜的雨珠。队伍在大山中行走了很久,一位大僧师父气喘嘘嘘:“我以前来大鹏山好像没有这么远哪,是不是护法用神变延长了山路,消我们的业啊?”
         一位戴眼镜的大僧师父一直张望前方,试图辨认上师红色的身影,他不断跌跟头,裙子上沾满了湿泥,依然痴心不改。

      另一位大僧师父叹息:“这下可见识了上师的神足通了,上师压根儿就没病!都是在我们面前示现的!”

      水汽从大山的地表蒸发,天气越来越热,僧人们回眺河对岸,山门前的白塔林立,喇荣山谷中的小木屋鳞次栉比,太阳能灶在远方的山麓上向他们反射银色的光芒。

      人们陆续汇集到心宝山山脚下的草坡上。上师黑色的小帐篷驻扎在八角红色旌旗前,帐篷圆弧形的小门敞着,上师仁波切精神烁烁,端坐在门里,微笑着喝茶。先期而到的大僧师父们坐在帐篷一边。
      圆弧形小门前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绿草上的水珠在太阳下闪烁着晶莹之光。不断有人躬身来到上师前,向上师供养紫色和黄色的野草花、珍稀水果。胆大的弟子蹲到上师一侧,双手合十,与上师合影。
      极度惧怕,又受到道友的鼓舞,前去和上师单独合影的弟子越来越多。一位男众到上师跟前,低声征询:“上师,这样合影,要到啥时候啊!”
      上师笑而不语,端坐于灰色帐篷内,配合每一位弟子,笑望着前方挤簇的相机。
      围绕着上师帐篷的弟子们目不转睛,盯着上师,又害怕上师的目光突然和自己对视。
      此时的上师,与法座上讲法时截然不同,威而不怒,笑而令人心惊胆战。上师无须说一句话,没有一个弟子敢于在上师面前放肆,喧笑。

      除了远途而来的在家居士,学院没有一个出家人敢于要求与上师合影。此时,他们欣喜若狂,只有他们单独和上师在一起,和如此尊贵的上师,和一位佛陀,他的微笑唯一为了他,为了他所有的心愿。

      无论他们此生是卑微还是高贵,丑陋抑或庄严,失败抑或成功,这一刻,他们极度忐忑的激动之心和上师佛陀独一无二的笑容,永远停留在那里。

      您度众生善巧方便行,
      无论显现何种之形象,
      乃至刹那邪见也不生,
      一切所作见善求加持。

                                 
3
         黄色、白色、紫色的小花开遍了整个心宝山;五色旌旗在山顶,在蓝天的背景下迎风招展;玫瑰红、天蓝、黄色、白色和绿色的风马在空中飞扬,一条神话一般的“之”字小路通往心宝山上的文殊殿——他们了义的上师——心的光明之地。

      文殊殿里,僧人们在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带回的文殊像前,礼拜、供养,悄声念诵《喇荣课诵集》里的愿文。

      当上师仁波切踏上心宝山山顶,山上的道友紧紧簇拥在上师身后,跟随上师绕转文殊殿,默诵《普贤行愿品》中的四句:
      “清净一切善业力,催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或“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队伍在心宝山的山脚下汇集,两位汉僧为上师迅速铺设了法桌——八个十斤装的金龙鱼空油桶被透明胶捆绑成两排,横躺,上面放了一块长方桌板——它一路上被一位师父顶在头顶,桌板上铺一块绿花桌布,桌上放了镂刻着花案的莲花香炉和麦克风。

      上师带领四众弟子会供,供护法,共同发愿,念诵《文殊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普贤行愿品》等愿文。

      在分享会供品时,四众弟子为上师和道友献歌,下面的道友齐声哼唱,鼓掌……
      文殊殿的守护者——一位年轻的藏喇嘛离开了山顶的殿堂,坐在上师一边,整个演出和享用会供品的时光中,他胆怯仰慕的目光没有离开过上师的脸。

      中午,弟子们三三两两于花草丛中享用午餐。上师黑色的小帐篷边,桑烟缕缕升空。人们的头顶,一朵祥云遮挡了正午的骄阳,它的边缘,放射出五彩透明的虹光……

      没有和上师合影的道友等待在上师的帐篷边,合影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直到满足了每一个弟子的心愿。
      一位女众师父形容她的心情:“幸福得没得法!”

      下午,上师将带弟子们朝拜法王如意宝在文革时讲经说法的山洞。两点时,队伍绕转北边半山腰的玛尼石堆后,爬上横亘鲜艳旌旗的山顶。弟子们猜测,那个山洞就 在这座山的山顶。此时,上师在山巅坐下,弟子们向着上师的方向坐下,不断远眺着上师。上师打了一顶红伞,笔直端坐,面向前方的山峦。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何等众多的人群中,上师的身影、姿势和面容唯一是他们心之所向,心之所系,令他们怦然心动、畏惧、向往;是他们身心悲喜交集的源泉。

      师您慈悯教诲之善说,
      只言片语亦不作违越,
      犹如倾注宝瓶诸加持,
      愿悉无余融入我相续。

                           
  (4
      忽然,上师站起!
      他们已错过了最初紧随上师的机会,这一次,他们不能再错过。

      上师举步的刹那,如同吹响了冲锋号,弟子们向山下冲去。
      山坡陡斜,荆棘丛的枝干上长满了近一寸长的尖刺,脚下坑坑凹凹。他们跌倒又爬起,一边抬头寻觅前方上师的身影,一边低头寻找下脚之处。
他们和上师同时起步,可是,只一会儿,眼看着上师如履平地,红伞已经飘逸到山脚,他们心急火燎,在半山腰连滚带爬。
      上师红色矫健的身影消失在山麓的另一边,留下他们,在迢迢无尽的山坡上,用最快的速度,互相攀援、搀扶,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

      何时,他们能飞越山麓?穷尽山洼?能紧紧跟随在上师的身边,寸步不离?

      转过山麓,远方,开阔的草地中央,上师和一些弟子已坐在那里等待着他们。
      有人抬头,惊叫,上百只秃鹫忽然之间出现在他们上方的天空,盘旋。
      终于,最后一批弟子一瘸一拐来到上师和道友身边。此时,弟子们以为,上师会向他们指出那个神秘的山洞所在,它一定就在他们附近的山上。
      已是下午四点,行程将很快结束。他们回眺公路,望不见若洛乡。
      从山门爬上喇荣沟已经可畏,何况他们已远离山门!

      忽然,上师站起,背上双肩包。弟子们呼啦啦站起,来不及背包、拿帽和雨伞。
      原来,这个休恬之地,仅是一座化城!

      现在,他们在平地,在草原,与上师同一个起点。这是上师给他们的又一机会。
      上师施展了怎样的魔术?
      上师身背背包的身影与寻常无异,要赶上上师的步伐却是如此困难!
      他们在上师身边连奔带跑,无暇介意脚下的石头、水洼和凸起的土包。他们目不暂离上师的面容,不知身边同行的是同性还是异性,稍一走神,稍一疏忽,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落在后面。

      两位摄像的男众扛着摄像机在上师前飞跑,回身摄下四众弟子为了追随上师,在上师身边和身后奔走的镜头。

      此时,上师踏上了一条花之路,这条路一直通往前方很远的地方,是由密集的金黄色小花组成,它的两边,金黄之色明显稀少。这种五朵花瓣的小花,它的色泽如同涂上了发光的金黄之漆,在余晖下闪耀着金光。
      据说,这花叫“入行论花”。当年,华智仁波切把《入行论》传到哪里,这花就开到哪里。
      弟子们紧跟上师踏上金色之花路,一位紧随上师的大僧师父对上师说:“上师,经中不是说,佛陀身边有眷属千二百五十人聚……?”

      祜主您于净秽刹土中,
      示现各种幻化游舞时,
      愿我幸能成您胜随从,
      同时趣入菩提萨埵行。

                               
5
     上师止步,让大汗淋漓的弟子席地而坐。弟子们环顾四周,以为法王如意宝讲经说法的山洞已到。背着八个金龙鱼空油桶和一块木桌板的师父赶到上师前铺好法桌,铺上桌布,焚上幽香。
     上师环顾天空:“要下冰雹了。”
     此时,他们头顶上黑云密布,大颗的雨珠滴到他们纷纷打开的伞上。
     追赶在后面的弟子陆续跑到,上师带领四众弟子开始念诵《八吉祥颂》、《普贤行愿品七支供》《文殊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和《前译教法兴盛愿文》等。

     他们念完时,发现远方的山头已经冰雪包裹。原来,本来将落到他们身上的冰雹被移到了他们身后遥远的山头上。

     上师站起,背上双肩包,弟子们忙不迭从地上爬起。原来,这是又一个化城!

     从走出喇荣,为了跟上上师的步伐,一路上,遗落了多少墨镜、雨伞、饮料瓶和帽子……

      队伍跟随上师终于来到了那个山洞下,弟子们跟随上师爬上陡坡,在法王当初传授《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山洞前顶礼,发愿,从悬崖边的山间小路上下到山底。

     上师在远方,坐在花之海上。身边只有走在最前面的少数几个弟子。
     从山洞而下的弟子们向上师的方向跑去。只有一个心愿:
     愿成为最早抵达上师身边——抵达目的地的一个。

     他们的脚板已不再疼痛,如同行走于极乐刹土,脚下黄金铺地,踏下去时,如黄金一般柔软,随着他们的重量微微下陷。

     上师就坐在前方,微笑着,等待着跑近的弟子,这最后的鲜花盛开的路上,已经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碍这一时刻的到来,能够改变这一事实。

     在上师为他们巧设了两个化城之后,他们终将抵达一座真实的城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抵达上师的身边,成就上师的果位。

     何时自现清净刹土中,
     至尊显现获得正觉果,
     吾亦随从最初得安置,
     圆成增胜殊胜事业者。

                           
6
      天色已晚,上师劝说先期而至的弟子趟过紫青河,去对岸绕转由玛尼石垒砌的巨大的玛尼墙,发愿、回向。那座巨墙据说由上师仁波切和慈城罗珠堪布建造,费时六年之久。

     上师依然坐在那里,等待着山麓另一边的弟子。他们因年老、体弱、疼痛和突然发作的疾病正在山间艰难地蹒跚而行。在所有的道友都已经到达目的地,到达上师身边之后!天色已近黯淡,他们是那么忧伤,痛苦!几乎失去了最后行走的力量。
      有人向他们奔来:
     “快,快,上师在前面等你们!”
      忽然,他们获得了无比的勇气。他们一瘸一拐,支撑着向着前方上师依稀的身影跑去。他们跟着上师来到紫青河边,感激难言的心尚未平息,又见到令他们难以置信的一幕:

      紫青河上搭了一座临时的木桥,小桥两边,站了两排大僧师父,胸前举着两根圆木,它是他们过河的扶栏,他们站在冰凉,湍急、淹至膝盖的水流中已经一个多小时了!

      他们在上师的带领下,绕转玛尼石墙,发愿,回向。

      “我的车让老年人、病人坐,”上师说:“我走回去。”

      一辆又一辆小面包车从学院出发,学院的救护车来回往返五次,把这些精疲力竭的学僧们接回喇荣。

      小车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但是,有一些道友拒绝坐车,在漆黑的公路上蹒跚而行。如果不坐车,他们还需要再走上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小车在他们身边缓缓而行,等待他们回心转意。

      他们虽然没有提前一个晚上到心宝山唱一夜的歌,但是,他们准备在所有人都归家之后,依然延续他们这一天的旅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公路上,唱他们心中的歌。

      傍晚七点三十,最早回到学院的一批弟子惊异地发现,夕阳从渐渐暗淡的浓云中喷薄而出,将它周遍的云彩染成五色彩虹,它们酷似一条龙的龙头,正吐出舌信,展现了它的威猛和摧毁一切违缘魔障的意志和决心……

      总之从今乃至世世中,
      与您依祜圣者不分离,
      既获菩提亦成种姓主,
      祈愿灭尽六道轮回城。
                           
前一天晚上
     “上一次我带你们去心宝山是哪一年?这里有哪些道友跟我一起去过?”
         上师环顾经堂里坐得满满的四众弟子。
      所有的弟子都四下寻找,女众这边有三个人举手,男众那边只有一个。
      “只有四个?无常啊。”上师说:“这样忠诚的道友应该奖励。来,你们四个人到前面来。坐在家里的去过的道友就不用来了。”
      “那是哪一年?”
      “一九九七年。”有人说。
      “二零零年。”一位举手的女众说。
      “哦,那可能是去过两次吧。”
      上师把弟子供养的火龙果分别放在他们头顶上加持,他们接过上师所赐之果,所有的弟子都鼓掌。
      这是每个人朝思暮想的一天:上师赐予他们果实——以此缘起,他们将成就佛果。
      轮到最后一位男众,火龙果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个硕大的哈密瓜,
      上师把哈密瓜放在那位弟子的头顶上。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19, 2010, 06:50:10 下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2 于: 九月 04, 2009, 05:38:40 下午 ?
    穿西装的女孩

      她短发,穿一件褪色的小西装,看上去十二岁左右。
      那天,来了煤,我和圆焱师站在煤边,东张西望找人背煤。她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热情地为我们翻译。她是藏人,却明显地偏袒我们。
      事后,我说,“那个男孩——”
      “什么男孩?”圆焱师说:“是女孩!”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明显的事实,对方居然视而不见。
      结果是我错了。

      圆焱师对得过一句法恩的道友恭敬倍至,遇到小道,一定要让为她讲过法的道友先行;法师坐着,她不会站着,而是蹲着和法师说话。她的这一举动非常自然、出自真诚,她看不见身边道友诧异的目光。
      对年轻的道友、迎面而来的牦牛和狗,她也极尽谦让。
      她听到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开启她的心灵,她在小本上记下它们,她的小本上记满了动人心弦的启示性的时刻。

      她曾为人母,抛弃家庭,谢绝了年老父母的援助,依靠每月两百多元的生活费生活。她没有房,租了藏觉姆的一间房,每月八十元租金。初十和二十五,道友们会 供;殊胜的吉祥日,道友们放生、供斋;夏天耍坝子,道友去朝圣、贴金;盂兰盆节,上师对僧众做广大供养;此时,所有的道友都极尽全力随喜,她欢喜之余,黯 然无声、默默心痛。

      她把发给僧众的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留着,到色达见她的上师时,把苹果悄悄留在上师的桌上。

      她夏天戴一顶皱巴巴的冬棉帽,冬天穿一件袖子上缩、露出一长截手腕的短僧衣,永远兴致勃勃,充满了灵感。喇荣的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方向,任何一个动物和人都在向她闪光,演说一个深奥的哲理,令她幡然醒悟,感动莫名。

      当她高烧、心脏病发作、牙痛难忍,她会像一个动物,躲到一个没有人看见的角落,独自向隅。

      她纯洁,无染,从来不议论别人,唯一检讨自己,口说佛法。

      遇到女孩不久,她见女孩在汉僧店门口讨钱,给了女孩一元钱。不久,她在汉僧店见到女孩,非常欢喜,问:“你吃过了吗?”
      “吃过了。”女孩迟疑了一下,说。
      圆焱师望着女孩欢快、懂事的脸,给她买了一个馒头,一盒牛奶。

      半年过去。一天傍晚,圆焱师从汉僧店门口经过,迎面见到了女孩,圆焱师喜出望外:“你去了哪里?很久没看见到你!”

      就在这时,一辆大卡车从女孩身后驶来,女孩一下子跳到了圆焱师身边。这时,圆焱才注意到,在大卡车和她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泥塘,女孩跳到她和泥塘之间,用身体挡住她,双手拉撑起裙子,拉到最宽。大卡车的轮胎碾过泥塘,泥水溅射到她的裙子和小西装上。
      望着圆焱师愕然、震撼的表情,女孩笑了。


      我走上经堂的水泥石阶,蓦然见到了那个女孩。她手里攥着几张钱票,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我望着她,试图透过她穿着西装的小小的身躯,看到一个菩萨的灵魂。

     仿佛洞察了我的心,当我走近她时,她不再说“谢谢”,双目默然下垂。
     我注视着她的面容,此时,她完全改变,变成了一个成人,一个睿智之人。她面无表情,似乎无所不知。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19, 2010, 06:51:46 下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3 于: 九月 06, 2009, 08:43:38 下午 ?
舍利

       拉姆师已经来学院多年,和她同年来的人不知去了哪里。坐在经堂里,她发现,绝大多数面孔都很陌生。

      很少还有人记得拉姆师最初的面容,人们只记得她现在的面容。她一夜之间就变了,她刚来时的美好形象在一场病后消失无踪。

      那一年,恰逢考试,拉姆师报了一门讲考。一位老资格的堪姆经过拉姆师家门前的小径,听到拉姆师正在对另一位道友试讲。堪姆停下脚步,终于,敲门而入。

      堪姆说,这是她听到过的最令人惊讶的讲考,如此独到的理解,如此出人意料的表达,而且,她的声音又是如此沉着、动听。如果晚上上师打卦打到她,她会是第一名。

      上师没有打她,另一位女众得了第一名。后来,那位堪姆经过她家时,常常不由自主走进她的房门,和她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对她另眼相待。

      拉姆不久就病了,她从汉地看病回来,很多人没有认出她,她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受到疾病摧残、气喘吁吁的人,因服激素而臃肿的人。她的智慧还和往日一样尖锐,她的见解一针见血,更为接近真理,因为,她已经接近了死亡。

      夜间,人们从她家门前的小径经过,会听到她房中传出的一声哀鸣,那是一股突如其来的锐利的疼痛穿过她的身躯;有时,是一声尖叫,那是她回身之间,眼前出现了恐怖骇人的影象。

      这痛苦之声,令亲闻之人难以平静和忘怀。

      拉姆师随身携带救心丸去经堂上课,上师讲法的时候,她心脏衰竭,几近窒息;有时是胃痛,在大经堂,在将近两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煎熬……

      有一段时间,晚上,她长夜无眠,却无法清醒。偶尔,清醒之时,她放在右腿上的左手会捻动念珠,念诵咒语。清晨,上师讲法之时,她奄然睡去,收音机里,僧众唱“索南德依”时,她猝然惊醒。

      了解她情况的师父觉得惊讶:她还在喇荣。

      她曾经教授的学生,在城市里的某一个空间,骤然想起了她,他们少年时代的启蒙者,那才华横溢、超凡脱俗的形象。他们不知道他们曾经的老师已经出家,步入出世的生活。在某一个刹那,他们似乎陷入了人世的悲怆。她是昔日一个梦中之影,已经褪色的惊鸿一瞥。

      她离别多年的老父母还在远方,为生离死别而垂泪。

      偶尔亲近她的僧人,会惊异她的因果正见,她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她对自身疾病的态度,尤其,她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富有启示,令她们依稀瞥见她过人的才华。她们肃然起敬,聚集在她身边。

      和其他年轻、健康的人相比,她大礼拜的数量毫不逊色,她在地上磨蹭,只要她不离开地板,在它上面和它磨,就有希望完成十万大头的数量。

      很多时候,她不得不停下。她大汗淋漓,不是因为礼拜,而是因为胃部疼痛;
      她拉便血,颜色发黑,医生怀疑她得了胃癌。

      有很多难以跨越的坎,那些身体几乎失禁的、失去了庄严的时刻,她都过来了。但是,这一次,她似乎将要在它面前倒下,这一世将要中断,这一世的一切,都将成为最后的、唯一的记忆……

      从她家门外经过的人听到了门内的一声声惨叫,他们惊恐莫名。
      地板上的那个人正在喘息,呻吟,随着她缓缓起身,冷汗沿着她的脖子流下。

      她犹豫着,是否放弃,离开她的地板,躺倒在她的床上——她的家中,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是用过的卷纸、没有洗过的碗碟、床头和一侧,有很多法本,几乎没有容身之地。

      供佛和供护法的供杯和水杯都已经倒覆,佛台上布满了一层细灰。一天里,她躺在床上,一会儿睡去,一会儿醒来。
      《西藏生死书》中的有一段话给了她力量:

      如果到时候,你真正不能精进修法,唯一你该做的事是放松,安住在“见”的信心和心性里越深越好。你的身体和你的大脑是否还在运作,这一点并不重要:你的心 性永远在那儿,像天空一般、灿烂的、快乐的、无限的和永恒不变的……无论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事,记住你的心永远不会生病或残废……

      除了睡去,爬起,吃一点道友送来的东西,在地上磨蹭,靠在床上,打开收音机,在昏沉中听上师讲法,她已经无力旁顾。

      她犹豫,一天里,她躺在床上的时间已经越来越长。再磕十个,她想,不磕也是死。她两手缓缓撑地,向前摸着,一点,一点向前推去。忽然,一阵痉挛如闪电穿过她的身体,她失声大叫之时扑倒在地。

      一时,她似乎在地上睡去,一个美好的无痛的时刻,一个遗忘的时刻。恍然惊觉之时,她抬起头来,看见了她伸出的手边,准确地说,是手指边,有一颗褐色的圆形的东西,一颗舍利。

      它在白底色的菱形花案的塑料地板上,在射入窗框的温暖的阳光下,静静地躺着。在这之前,她没有看到过它。就在这时,似乎为了证实她的想法:
      她看见,从她的手指的指甲处——它们早已失去了光泽,凹陷、发灰——
      从虚空中,滚落了三颗舍利。就仿佛,它们从她的指甲中生出。

      它们在塑料地板格上滚动,在力量消尽之后,停下。
      她望着它们,把它们一颗一颗拾到另一只手的手心里,紧握,爬了起来。她坐倒在地上,展开手心,四颗,它们是真的,真的从她的手指处滚落于地,真的在她的掌心里。

      从一个看不见的空间,从虚空中,由一种力量,化为物质。把它们交到她手里。告诉她:
      上师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她,虽然她看不见,但他们就在她身边。

      她把这四颗舍利慢慢放入嘴里,一点儿一点儿咽下。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19, 2010, 06:55:53 下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4 于: 九月 25, 2009, 05:39:45 下午 ?
小鸟和我

      那天上午,我打开南窗,享受窗外的蓝天和射进窗内的温暖的阳光。忽然,有一只小鸟飞进了我的房间,停在我向内敞开的窗棂上。

      窗下的我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失去这位可爱的访客。听到它清脆、兴奋莫名的叫声,我感受到它无比欢悦的小小的心。我非常感动,希望这稀有的一刻能够延续。

      它没有飞走,它欢快的叫声引来了其他的小鸟,它们纷纷飞到我的窗前,向内探望,有的停在我的窗框上。它们因为害怕,很快都飞走了。只有一只小鸟,不断地飞 到我的窗框上,对着窗棂上的小鸟鸣叫不停,急切、坚持地和它说着什么,似乎让它赶快离去。房内的那只小鸟,像唱歌一样,用曼妙地声音回应它。

      我缓缓扭头,向上眺望,这只小鸟,究竟为了什么,来到我的房间,不肯离去?

      我看见,它不仅唱歌,双足还不停地左右跳动,完全无视我,一个可能致它死命的人。它的身体向着佛台的方向,不断地告诉着它的同伴,这个令人惊异的美丽的地方。

      不是佛像,不是彩色唐卡,我终于明白了这位小客人幸福的源泉:
      装饰佛台的彩灯。

      它们以一种变化的频率跳跃闪动,有时迅疾,有时悠缓,如闪电,如流水,如优美的旋律。它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如同我,在马尔康小城的夜晚,在大河的护栏边不忍离去。对岸的彩灯倒映在水中,伴着流水极度寂静的永恒之声。我愿意一个夜晚,在它的身边。

      今天,上师仁波切宣讲变苦的法音通过收音机传来,我的目光落在佛台前的水晶塔上。它透明的塔体变幻着赤橙黄绿紫的光芒,令人百看不厌。

      它五色变幻的迷人光芒在闪亮的同时,是水晶一般的空体。灯色闪现,那五彩却不在水晶透明无色的本体上存在。依靠电源线,水晶塔体,底盘上六只彩色小灯的跳闪,这些因缘聚合后,才有了我面前的水晶塔的显现。

      依存于这些条件的会聚,水晶塔闪射迷人之光;如同依存于马尔康河的河水、沿岸的彩灯和夜色,才有了马尔康河中倒映的令人心神荡漾的五色灯影。

      这五色之光就是外境和我们内心的森罗万象,没有一种不是架构在条件之上,缺少一种条件,现象就不可能产生。所以,显现之法没有一个坚固的自体。因缘变化,显现也会变化,因缘缺失,事物不复再现。

      因为没有固有的自性,才会在各种条件聚合之时,有事物的种种显现。如同影片中的一朵花,从种子中迅速抽芽,张开它的花蕾,它的不同形态的每一刹那,都是在空性之中。因为它从来没有生灭,才有了生灭的显现。

      每一个人也是如此,他的色身,依靠双手双足、身体和头部聚合而成;我们所执着的“他”,是把他的身体、感受、思想,心识等综合在一起,用意识执着为实有的 “他”;他在我们面前显现出不同的形态,都是他的习气等种种因缘聚合的结果;他的每一个举心动念,都是他的随眠种子、对境和非理作意或如理作意的作用的结 局。因为必须观待他缘,依靠他缘而存在,所以,他是空性,空性之中,才能有他的缘起缘灭。

      没有一种显现例外,根识前,意识前任何一种显现,之所以称它为显现,因为除了显现,什么也没有。

      这也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意义。
      这些显现,无一不是我们心性的幻化,游舞。
      而小鸟和我,无始以来却因显现而迷醉、心碎!

      我凑近水晶塔,看见它的水晶底座上写着“法身偈”:

      诸法从缘生,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最后编辑时间: 九月 26, 2009, 09:01:18 上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5 于: 十月 05, 2009, 08:57:06 上午 ?
金刚天女
      1
       那个夏天的傍晚,南山的小木屋沐浴在最后的红色余晖里。这惨淡的景象瞬间就会消失,褪尽它生命的活力。
      多吉拉姆(金刚天女)刚盛了一小碗饭,放到央金面前。她从敞着的窗口望了一眼被夕阳聚焦的绚烂的小木屋,喇荣沟其他的小屋已经沉入黑暗中。
      这时,外面响起嘈杂的叫喊。她俩冲出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就在那个傍晚,她们离开了学院,一走就是一年。
      她们没有关门,没有多披一件衣,没有带上任何一样东西。多吉拉姆的披单还叠放在被褥上,她的所有的钱——一共一百三十元在她身上的红色小包里,央金兜里有三十多元。
      她们的房子、衣物用具和那碗等了很久才端上来的米饭如同南山山头上红得不真实小木屋,随同那个渐黑的傍晚永远消失了。

      她们和一些觉姆从西山下到尸陀林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借着一丝夜光,她们在难以辨认的山谷中惊呼,互相呼喊、搀扶,从布满尸衣、尸骨的尸陀林的山沟缓缓下到公路上,沿着公路向色达方向走。这时,已经是凌晨十二点。

      队伍越拉越长,越来越稀疏。黑暗中,星光下,她们无声地行走,两手空空。午饭以后,她们没有吃过任何东西。从傍晚八点到第二天天亮,她们没有喝过一口水。拂晓时,她们看见了对方的面容:
      只有一个晚上,她们就消瘦了一圈,眼窝深陷,黢黑,颧骨高耸,皮肤发青,嘴唇冻成深紫。只有一个晚上,她们就一无所有,失去了挡风遮雨的屋顶,保暖的衣帽,也失去了前一天的饱满和红润。

      进入色达之前,她们从公路穿入金马草原,在已经衰败的野草花丛中卷缩成一团,在湿漉漉的草地上睡去。她们曾撑起身,眺望公路上出现的红色身影,她们呼喊, 没有人听见。她们没有力气奔过草地,问询她们的同伴。她们又倒了下去,醒来时,背上的衣服已经透湿了。在重上公路之前,多吉拉姆把央金的披单用牙咬破一 端,撕成两半,她们每人披一块,一端搭在左肩,另一端刚刚盖过左背。

      睡了一觉,身体中最后的一丝气力似乎被抽走了,她们浑身疲软,在最后的一段路途中艰难地行走。她们拦每一辆过路的车,没有一辆车停下。在许久许久之后,她们终于进入了色达。

      色达的大街上,她们只看见红色的身影,其他的色彩都被忽略。那是她们的同类,有同样思想和情感、同样的目标和戒律、同样的心灵旅程。
      那天晚上,一个觉姆把她们带到她的亲戚家,亲戚招待她们糌粑、酥油、油炸面食、炖土豆和大茶。她们十几个人在床上和地上挤了一宿。央金只穿了一件橘红色人 造丝的衬衣,僧裙里只有一条薄内裙,赤一双腿;多吉拉姆比她多穿了一件单外套。一觉醒来,她们中一半的人嗓音发生了变化。

      央金虽然发烧,还是和大家一起起来了,呆滞地坐在床边。吃早饭时,她吃不下,多吉拉姆用手肘捅捅她。想到下一顿不知在哪里,她勉强吃了一点糌粑。她两颊潮红,呆呆地望着茶碗。后来她终于躺倒,卷缩在觉姆们的身后。

      吃了早饭,觉姆们不敢再麻烦那位亲戚,分道扬镳。因为暂时的违缘,她们决定先不回学院,去拉萨朝圣。多吉拉姆渴望绕转圣湖,她们将从色达到青海班玛,从共和到青海湖,再从格尔木到西藏拉萨。

      央金吃了多吉拉姆给她买的止痛片,坐在路边,在高烧中极力支撑。她唯一渴望的是一张床,可以躺在上面。
      多吉拉姆找到一家旅馆,和老板商量,花十元钱,两人睡一张床。央金睡下去后,就没有再动弹。她在高热的梦魇中挣扎时,多吉拉姆又来到大街上。

      她二十六岁,出家已经九年,比同伴高出一头。她沉着冷静,对周边的人和事物有着不动声色的敏锐的觉察,对色达的每一个店铺了若指掌。她逐家逐户研究各种用 品,比较价格、权衡思维,最后,为她们的青海湖——拉萨之旅买了两只木碗、二十斤糌粑、一口平底铝锅、火柴、背包、一条毛巾(她把它撕成两半)、两顶单帽 和一串五元钱的六道木念珠,她的象牙念珠——她母亲的遗物——遗失在尸陀林的山谷中。

                            2

         每天早上,青海湖边,两个卷缩成一团的人醒来,望见脸颊边的薄冰和远处盯着她们的狼。有时,清晨的一场白雪掩盖了瓦砾和枯草,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留下了一个弯曲的身体形状,在她们的身体上覆盖了一层积雪。
     当太阳升起,她们冻僵的身体渐渐舒展,开始恢复知觉。

      已经很多天了,她们沿着湖岸行走,绕转圣湖。她们变成了另外两个人——瘦骨嶙峋、远离尘嚣的人。她们的头发长而蓬乱,在风中呼呼作响,鼻子和脸晒成斑斑驳 驳的黑红色。她们还穿着跑出来时穿的薄衣,在荒无人烟的湖边隅隅而行。不时,她们望向一望无际的圣湖,它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她们愕然停下脚步,圣湖宽阔无 垠,澄清碧透,白云在它的心中缱绻。她们一前一后,默默诵持着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水声击岸,缓缓舒卷:她们的心之声,重复着同一旋律。她们不时抬头,眺望神秘莫测的巨湖,在一天的任何时刻,无论是白雾笼罩,还是烈日高照,它一如既往, 凛然神圣、冰清玉洁。清晨绚烂的朝霞、夜晚壮阔的晚霞,白云迁徙,因缘幻变组合,它无有迁变。她们沿着青海湖绕转了一周,行程九十多天。在那一段时光中, 她们忘记了其他的日子,没有圣湖的日子,仿佛已经和它相伴了一生。

      她们到远处拾取牛粪,用湖水冲刷的鹅卵石搭建炉灶,架上平底铝锅,在岸边烧茶,休息。吃完糌粑,她们熄了火,继续前行。她们不会再回来,回到过去的任何一 个刹那。她们沾染了圣湖的习气,一切都变得和透明的湖泊一样单纯,所有其他的生活形态和喜怒哀乐已然无踪。只有它,宁静的心湖,与她们日夜相伴。

     有时,她们离开湖岸,走了很久,来到一个黑色的牛毛毡帐篷前。她们向帐篷的主人打听水源,购买糌粑。主人供养他们一点酥油和砖茶。她们背着糌粑、淡水和 一路拣拾的牛粪回到遥远的湖边。她们的红色袈裟已在日晒雨淋中褪色。她们用冰凉的湖水洗脚,擦身,滋润干裂的嘴唇,咸水在她们的皮肤上留下了白色的盐霜。

      半夜,她们从无有知觉的睡梦中猝醒。冰寒之气令她们的困倦顿然消失。这个万籁俱寂的时刻,她们猛然坐起,大睁着眼睛,环顾荒无人迹的旷野和湖面。她们是唯一的醒觉的生命。

      虽然她们衣着单薄,但她们不愿离开圣湖,回到城镇,在那里乞讨,购买冬衣。每一个夜晚,她们都会想起离开学院的那个黄昏,至少,应该,还来得及,从她们的小屋带上一件带毛的僧衣。

      夜间,由于寒冷,她们无法入睡。夜深人静之时,她们起来,在月光下行走。她们倾听着大地上唯一的声音:她们的脚步和徐徐而来的拍击心岸的潮水之声。

      有时,她们平躺在大地上,望向夜空。她们和背下的土地只隔了一层薄衣。星空浩瀚,如同她们身边的巨湖。它们在宇宙深处向她们闪光,她们听到星球向她们发出 的呼唤,看见它们发出的长短不一的信号。它们过于壮丽,深邃,神秘,她们处于惊愕无语与无分别中。这一刻无限延长,她们的心,如同湖水,赤裸裸地反映着星 空。

      她们背枕湖水,终于在水声中入睡。在她们的梦中,有一个黑色的身影从湖中冉冉升起,轻踏湖面,向她们走来。

      中午,在热烈的日轮的辐射下,她们倒地而眠。她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体,身体的感觉,身体行走的形状,忘记了自己的面容。她们黝黑的脸上,只有双目在闪光。

      一天中,她们经历了四季。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过去和未来已被割断,她们已很难想象另一种生活。她们一生似乎都在圣湖边行走,除了身上所有,没有一样多余的物品。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和日夜一样绵长,如同水声一般,无有间断。

   
3
 
       青海到拉萨的国家级公路上,一对藏族兄弟搭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集镇,走遍了集镇的每一个角落,向人打听他们的妹妹多吉拉姆。
      有一个觉姆回到家乡,听说妹妹和一些觉姆远走拉萨,他们立刻启程,要把他们流浪的妹妹找回家中。这个世间恶人充满,险机四伏。一想到他们的妹妹流入世间,身无分文,他们不寒而栗。
      他们进入一个小饭店,等待面片。暴躁的大哥用手擦抹玻璃窗上厚厚的积灰,向街上张望。

      他们跨进一家又一家旅社、杂货铺,出示妹妹穿僧衣的相片,那是在色达照相馆照的,背后是一幅江南小桥和竹林的彩画。照片上的多吉拉姆二十出头,眉清目秀,却没有天真妩媚之相。她不卑不亢,相当成熟。

      他们年轻的妹妹,十五岁时,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穿红色袈裟的僧侣,这惊鸿一瞥,使她浑身颤栗,目不暂移。她哥哥筹备婚礼的日子,她离家出走,在喇荣剃度为尼。

      两兄弟在一座白雪皑皑的小镇,找到了妹妹的蛛丝马迹。旅馆的人说,两个年轻的觉姆曾经在她那里住过,她们两人睡一张床。白天,她们去集市乞讨,晚上回到旅 社。有一天晚上,和她们住一间房的客人对她们非礼,经过了一番搏斗,她俩从房中逃出,在一家店铺门外坐了一夜。后来,她听一个友人说,夜里,曾看见两个觉 姆睡在他家的柴房里。

      哥哥热泪盈眶,立刻搭上车,赶往前方的城市。有人说,有一个觉姆——不是照片上的那个,每天都在菜市场的入口处念经,讨钱,持续三个月之久,偶尔,他们看见照片上的觉姆和她在一起。

      他们前往又一个去向拉萨的小城,人们告诉他们,晚上十二点,有人看见两个觉姆背靠背坐在一户人家的楼梯下。

      大雪飘飘,他们在小城街头徘徊,坐在十字路口的阶梯上,眺望红色的身影。一条黑狗低着头,一瘸一拐从他们面前走过。他们起身,漫无目标地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他们踌躇不前,不知应该去哪个方向。这时,他们身后,多吉拉姆和央金跨出一家杂货小店的门。

      多吉拉姆望着哥哥的背影走了几步,忽然认出了他们。她一把拉住央金钻回小店。仿佛听到了声响,她的两个哥哥回头,身后的街上空无一人,他们犹豫了一下,继续向前走去。
      那以后的两天,多吉拉姆关照了旅馆的老板娘,闭门不出。直到老板娘打听到她的哥哥已经离开,她们才走出房间。

      大哥终于离去,回到了他的故乡——新龙,弟弟依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寻找他亲密的妹妹。他要把她带回温暖安全的堡垒,他们的家。

      有一天,兄妹俩在一个小镇的街头猝然相遇,小哥望着妹妹哽咽失声,难以自禁。大哥把所有的钱留给了他,他怕把钱用尽,有时住旅馆,有时找一个楼道,或在街 头佝偻一夜。他每天只吃大饼,很少吃一顿热汤饭。他抛弃妻儿,望眼欲穿,就是为了这一刻:他妹妹的身影骤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多吉拉姆把哭泣的哥哥带到住处,她是他家中唯一一个读过几年书的人。她从兜里掏出两千元钱,告诉他,这是她在别人家念三个月《大藏经》的所得;她又从内兜 掏出五百元,这是她俩在路上遇到慈城罗珠堪布,慈诚罗珠堪布给她们的钱。慈城罗珠堪布叮嘱她们,朝完拉萨就回学院。她们不回家,她们要去拉萨,而后,她们 会回学院。

      三人在一家小饭店吃了一顿饱饭,多吉拉姆的小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兄妹俩买了一壶酥油茶,一斤绿色的小苹果,回到旅馆,倚靠着被褥聊到很晚。
      和其他人不谈的内心感受,小哥会和多吉拉姆谈。多吉拉姆告诉哥哥,她们离开青海湖后,搭了一辆车,到了前方的城市,看到大街对面走来五六个穿红色袈裟的喇 嘛,这时,她们哭了。刚开始,只是流泪,后来却抽泣。她们一边哭一边走,想起了她们在学院的生活,担心永远失去它。后来,她们一见到喇嘛们就哭。她们以前 还不知道,学院对她们是那么珍贵,是她们唯一的家。别人问她们从哪里来,她们还没有说,眼泪就会流下来。一路上,她们的眼泪流了整整一铁桶。

      小哥又哭了。他向妹妹保证,如果妹妹回到学院,没有房子住,他一定会尽力帮助她,给她再盖一栋木屋。
      第二天,除了车票钱,小哥坚持把身上剩余的钱留给了妹妹,自己坐长途车返回了故乡。


                    4

       史书中说,观世音菩萨的刹土有三:印度补怛洛迦山,汉地普陀山,藏地布达拉宫。
      她们坐车翻过唐古拉山到拉萨时,已经是第二年五月。她们见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刹土——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很多世中,它是她们的朝圣目标。
      此生,身体和面容已经完全改变,她们又来到它的面前。

      她们汇入朝圣的人流,在红色袈裟的身影中,她们已变得难以辨认。多吉拉姆把念经得来的钱换成三百元角票,进入布达拉宫后,她们在每一个功德箱中放入一角; 剩余的一千七百元为觉卧佛贴金。她们绕转布达拉宫大礼拜三圈,而后的日子里,每天步行绕转布达拉宫。她们转动布达拉宫墙外的经轮,在它的正面行大礼拜。

      她们一遍遍绕转圣山上的宫殿,似乎除了这个动作,这一种方式表达她们内心的崇仰、皈依和身心的托付,不再有其他的方式。

      中午,拉萨五月的阳光下,她们因绕转了一个上午而步履蹒跚,人们超过她们前去。她们靠着墙根坐下,阳光晃亮了她们的眼。这个时刻,她们不知今夕何夕,今年何年。不知道她们因为什么来到这里,在这个地方做什么。

      绕转成为生活本身,成为目标,成为结果。她们在布达拉宫之外,它的高高的围墙内,神圣之城巍峨耸立,在红山之上,在碧空之间。耀眼的白色粉墙、黑色窗框、 中央庄严的藏红色的楼群和金顶、长长的巨石梯和飘飘的窗檐之帘。据说,它建立在海之上,如果从这座宫殿向下走,深入它的底部,可以见到海洋,坐船到南瞻部 任何一个岛屿上。

      她们每天来到观音刹土的脚下,开始她们的旅程。她们不再想去往他方任何一个神圣之地。这里是她们永恒的休憩之处。

      身边的钱将要消失殆尽,多吉拉姆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大礼拜,当她匍匐在地,抬起头来,她的面前多了一只皮夹,里面有五百元,皮夹透明夹层里,有一张四臂观音的小像。人们从她身后去了前方,她拿着皮夹站在那里,不知道哪一位是皮夹的主人——观世音菩萨。

      她们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咒语,拨动观世音菩萨心灵的号码,在观世音菩萨幻化的刹土上行走,把头倚靠在它的高墙上。有一天,她们会往生观世音菩萨的报身刹土,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真颜。她们在他的墙根下恍然入寐,梦见她们睡在青海湖边。

      她们买了融化的酥油进入大昭寺,将温热的酥油注入每一尊佛陀前闪烁的油灯中。她们愿以此小小的光明,让佛陀在众生心中熠熠放光,驱除轮回的无边黑暗和众生相续中的所有痛苦。

      她们听到经轮的摇动声、人们的脚步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布达拉宫金顶之上的蓝天和白云,她们耳闻目睹的一切,连同她们的起心动念,宛如她们心的回声。

      她们此生的身体,已经用于善法。除此之外,这个身体,再没有其他的用途。在它渐渐腐朽之前,在它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焦虑和苦痛之后,她们依然活在世间。当它最终抛弃她们之际,她们会以又一个身体来到这里,直到她们的心成为青海湖湖心深邃浩瀚的虚空。

      离开喇荣一年之后,她们坐车离开了拉萨,回到了圣地喇荣。当喇荣的小木屋在她们面前展开,她们再一次恍如梦中,在梦中热泪盈眶。
      一年后,多吉拉姆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她曾经居住的西山对面的山上盖了一栋小木屋,现在,她依然住在那里。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0, 10:59:28 上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6 于: 十一月 09, 2009, 02:14:30 下午 ?
悉地

      多年前,圆玉还是居士,至尊上师索达吉仁波切曾经到过圆玉所在的城市,住在圆玉家里。

      上师偕家族同行,是极为秘密和罕见的。圆玉竭尽全力接待了上师一家:上师慈爱的母亲、羞怯的妹妹、她们的丈夫和孩子。

      圆玉是她那个城市书法协会的会员,如果看她的字体,很难看出她是个一直独身的女性。她的字大气、老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形成一种一家独创的风格,有风潇 潇兮易水寒的萧瑟苍凉之风。她在家中说一不二,上师仁波切到她家时,家中全部听从她的调遣。她临阵不乱、妥帖、细致地安排了上师一家的住宿、饮食和出行。 她决断、自信,这一刻,暴露出她累世不顾一切积累福德的习气。

      一天,上师仁波切受居士邀请,在门口回身,对她说:“今晚,我可能有事,会很晚,如果晚了,我不一定回来。”

     “不行!不行!”她顿足,舞手,盯着上师,目光坚决、无有丝毫妥协的余地,如同和她家人说话:
     “再晚你也要回来!”

      上师停顿了一下,似乎要说什么,却没有说。
      “好吧。”上师的音调委婉、深沉、深度宁静。说完,上师仁波切出了门。

      一年以后,圆玉来到喇荣,至尊上师索达吉仁波切在法座上为她剃度,赐她新生之名。

      那时,喇荣汉僧经堂新建不久,圆玉去二楼见上师,她的身后还有几位刚到喇荣的居士。她问完上师问题,退下,走到门口时,恋恋不舍地望了上师一眼。

      汉僧经堂边是总务处的木房,总务处的门半掩。那年,圆玉师在总务处发心。走下楼梯,她疑虑重重地向总务处那扇门走去,想知道这个时间谁在总务处。这时,她 听到了上师说话的声音!她毛骨悚然,不能相信地向门里张望,震惊万分地看见上师仁波切拿着电话抬起头来。上师明明在二楼,正在接待她身后的那几个居士!

      那时,上师索达吉仁波切年轻、消瘦,面色黢黑,黑发茂密,不苟言笑。学院一共只有两部手摇电话,一部在法王如意宝的房间,一部在汉僧总务处。打通一个电话 很难,需要打很长时间。上师仁波切没有跨越她,从她身边走下楼梯,走进总务处;也不可能在二楼的汉经堂,在那几个居士前突然遁形。喇荣沟寂静无声,什么也 没有发生。只有她,跌跌撞撞逃离总务处,频频回头张望那扇半掩的门和空无一人的木楼梯。一会儿,那几个居士欢天喜地地下楼,他们极度兴奋,一直在说什么, 没有人看总务处的小屋一眼。

      在后来的几天里,圆玉师失魂落魄,不敢看法座上的上师一眼。

      不久,上师仁波切开讲一部新论,圆玉的好友妙蓝师带了家乡的居士赶到。他们请了许多表示吉祥圆满的缘起物供养上师。课后,妙蓝师拜见了上师。

      上师的讲桌上放了一个精致的果盘,果盘中是妙蓝师从成都请来的珍奇异果。妙蓝师指着果盘,祈求上师赐她一个水果。
      上师仁波切面无表情,随手拿了一个水果给她。

      妙蓝师退下,找到圆玉师,低声催促:“去,你赶快上去,问上师要一个水果,这个缘起表示上师将会赐给你悉地(果位)!你看,这是上师刚刚给我的!”
      圆玉被怂恿上前,有些胆怯地请求上师赐予她一个水果。话音刚落,她就预感到了什么,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上师下垂的目光抬起,射向她,过了很久,一只手慢慢伸向果盘。

      上师没有看果盘,拿起一只芒果,在掌中把玩,手的动作深不可测。圆玉想去接芒果,上师没给,芒果抓在上师手里,上师的目光,如同寒冰,令她通体透凉。此时,她伸出的双手无法缩回,身体无法离去。这漫长、煎熬的时光,悔恨已为时过晚。
      上师将芒果递给她,她再次伸手去接,上师抓着芒果的手又收回,芒果没有被放回果盘。圆玉师呆呆地望着上师抓着芒果的手,似乎只要稍一用力,这只芒果就会变成稀泥。
      上师第三次将芒果递给她,在她的双手前停留了很久,而后丢到了她手里。

      她接到这个“悉地”逃回家中,把它放在佛台上,不愿再看它一眼。可是,她的目光不断地、鬼使神差地落到它上面,任何时刻,当她猛然抬头,无意回头,都会看到它,上师威严、沉静,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如同上师所赐的芒果,无处不在,令她的内心处于狂暴之中。

      那一幕,再再重演,她看清了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是,狂妄自大,忘失了弟子的身份!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圆玉师不敢出现在上师面前,也鲜少去商店和道友家。她在家中忏悔业障,反省自己的人生。由此生,推至自己的前世,她也是这样愚蠢。只能是这样,不可能是另一种。她一生的骄傲如瓦砾一般坍塌。

      她小心翼翼地珍藏了那一段回忆——堪布仁波切一家在她家中度过的时光。年轻的上师仁波切坐在家人之中,温和、幽默,高贵,令人不能正视。上师能觉察每一个人心中的变化,她心中生起一个分别念时,上师会转过脸,穿过其他人,默默地注视她,令她安慰和温暖。

      她希望时光倒流,当上师对她说:“今晚,我可能有事,会很晚,如果晚了,我不一定回来”时,她能对上师说:
     “好的。上师。只要您觉得怎么好,您愿意怎么做,您就那样做。”
 
      她再次回忆起那一天,上师对妙蓝师没有做丝毫表示,却加持了她。上师所赐的“苦果”胜过上师的任何一个微笑、赞扬和加持品。绝非上师对她偏心或不公,因为,她能够接受上师的这番加持,妙蓝师不能。她感激上师对她的殊恩,泪水常常湿透了枕巾。

      后来,在多次请示上师仁波切后,圆玉师发现,同一个问题,上师给予她的回答和给予其他道友的回答不同。

      当她想去汉地受大戒,询问上师时,上师说:“不要去。”
      她退下,打消了此生受大戒之念。
      可其他道友请求上师许可时,上师说:“你们自己决定。”
      有道友要去十万虹身之地噶托、拉萨和印度朝圣,她想同行,请示上师,上师低身,倾向她,缓声说:“不要去。”
      她退下,打消了朝圣之念。
      可其他道友请求上师许可,上师说:“你们自己看。”
      请求开许的弟子还想说什么,上师已说了结束语:“好吧?”

      道友们从汉地受大戒归来,从噶托,拉萨和印度带回了珍贵的加持物。她日日忆念上师简短之语,深深体悟到上师之义:
     “请你调伏心性,
      佛说心是根本。”(龙猛菩萨)

      有一天,圆玉师阅读八十四大成就者的传记,心动一念:每一个印度大成就者都是通过上师所赐的窍诀修行获得成就,上师已经传授给他们显密大法,也许,她应当向上师祈求一个即身成就的窍诀?

      当晚,上师在大经堂上课时说:“经常有人来向我求窍诀,说上师啊,你能不能给我传一个即身成就的窍诀?我说,好,你不要告诉别人,我给你传一个窍诀:就是修习菩提心。如果你在喇荣一百年,什么都不修,就修菩提心,你此生的修行会很好,会很成功。”

      圆玉师开始修菩提心,第一座修世俗菩提心,第二座修胜义菩提心,随着每一天对这两种菩提心的修习,她对上师仁波切感激涕零,信心从这一刻生起!
        她找到了此生修行之路。

      一年后的一天,圆玉师被另一个法吸引,尝试修另一个法。当晚,上师仁波切在大经堂说:“认定了一个法,一辈子就修它,只修它一个。我们修行的法不要换,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不会成功。”

      在很长的时间中,圆玉师每天倾听上师法语,思维上师语中之意,它们隽永、深邃,是圣者之境,修行之密钥,心之径。

      她曾经是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傻子,在依止上师索达吉堪布之后,再也不羡慕任何一个大法、深法,再也不羡慕任何一位伟大的上师。

      曾经,和上师一家在一起的日子里,她发愿成为上师家中一员,生生世世。现在,她知道,上师是所有众生之父。

      至尊上师无言包容着山上山下弟子的无量行径,上师之身,上师之行,不动中完成了所有的运作。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的相续都因为这位上师得到了不同的净化,种下了解脱的种子。

      这位尊贵的上师,世间的依祜,很多年前,偕同他的母亲、妹妹、妹夫和他们的孩子们,在她家享受微风、美食、音乐和天伦之乐。在那些美丽的夜晚,她曾经和这位以人身出现的佛陀如此接近,度过了令人心醉的幸福的时光。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0, 11:00:35 上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7 于: 十一月 15, 2009, 12:13:41 下午 ?
  应供趣事

      蛰伏了一个冬天,盼望已久的夏日终于来临。一位比丘尼收到了汉地师父给她的生活补贴,为了让僧众欢喜,积累福报,她请十几个僧众到色达应供一天。

      在学院这些年,大多数僧人没有在色达吃过一顿火锅,他们在金马广场一侧的那条街往返过很多次,从来没有注意到“胖妈”火锅店的招牌。

      中午和晚上,应供的僧人在胖妈火锅店喝西瓜汁、可口可乐,大茶,吃由半碗芝麻油、素耗油、花生酱等调成的火锅调料和笋尖、金针菇、生薯片、粉条及糌粑面做的细沙包。包房的窗口外是著名的金马广场,深蓝的天空中,大块的白色云朵向着同一个方向迁徙。

      下午,她们在单坚神山对面草原上的铁皮小屋中享用醇厚的酸奶、芒果、西瓜、水蜜桃……夏日的高原上,一会儿雷霆万钧,一会儿骄阳高照,她们有人在铺着藏毯的藏式小床上休息,有人绕转神山。
     
      一天应供完毕,十几个人坐上两辆车,向喇荣驶去。

      一辆车很快前去,另一辆汽车在昏暗中慢慢驶出色达。渐渐地,车中的师父已经看不清前方的公路。汽车越开越慢,一车人回过神来:
     “司机,你怎么不开车灯?”

      年轻的藏族司机没声,似乎早就等着这一问。他延长着回复的时间,身体前倾,全身贯注盯着前方。
      一车人停止了说笑,瞪着司机的背影,等着。一个事实在司机沉默的背上渐渐明朗:这辆车没有车灯!

      车上的人哭笑不得,眼见前方已陷入黑暗,为了登上这样一艘危船,为了离岸已远,一车人笑得无法直腰。

      只有司机沉着如初,冷静无语,双肩微耸,两眼圆瞪,脸倾向窗玻璃,辨认着道路。他准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像一个瞎子那样摸索,穿过金马草原、单坚神山、公路边湍流的雪山之河,拐过白塔、居士林的盘山公路,将一车的人带到学院念破瓦的地方。

      很快,车上的人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她们已经看不见前方的公路,看不见身边道友的面容,除了远方的大山和天空还有墨黑和浅黑的区别,其它的一切已经全部在黑暗中融为一体。

      她们和司机一样不屈不挠,睁大了眼睛,虽然一无所见,依然坚持辨认着前方的道路。每个人的眼都极度疲劳,但是,她们没有感觉到。仿佛汽车恰是由于她们的努力而没有偏离方向,一旦她们疏忽,意外就会骤然发生。

      汽车开得很慢,很慢,司机依靠轮子和公路摩擦的细微声确认他们的车还在公路上。

      忽然,他们看见了前方的公路!前方出现了光团,迅速扩大,耀眼。笑声停止了,车上的人恍然意识到,前方飞速行驶的小车不会想到黑暗的公路上埋伏了一辆慢慢 移动的车,它只有在接近它的时候才会忽然注意到它,果然,那辆超速行驶的车开到它面前,如梦初醒,拐到他们车的一侧,呼啸而过。

      那点可贵的光影去了远方。忽然,他们看到了车内的身影,回过头,发现一辆车从她们背后呼啸而来。

      现在,她们担心,有一辆和她们一样没有车灯的车会从背后撞上她们,或者,一辆有车灯的车在贴近她们的车尾时才看见它,那时,已经为时过晚。

     她们已经笑了很久、很久。她们不能理解她们的处境,不能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一辆不能被人看见的小面包车,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像一个瞎子,用它的轮胎试探 着脚下的公路、歪歪扭扭地行驶。它可能准备这样行驶一个晚上,直到天亮。而她们的同伴,早已回到喇荣,正颇费猜测,难道,那一车的人在深夜,又去绕转单坚 神山?

     在多年来,一次难得的奢侈和放松之后,在什么也不做,仅仅享用美食和休息之后,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结束这美好的一天。

     车上的人想了起来:手电!只有一个师父带了手电,坐在司机座边上的师父把手伸到车窗外,尽量向前,照亮前方的公路。手电打亮,它只有一团极度昏暗和模糊 的光影,但是,它是那么可贵。在青藏高原的自然之夜,人们才能了解,为什么要供灯! 灯光是长夜的希望,心灵的慰藉,生命的依祜!

      高举手电的师父手臂酸痛难忍,乌云密布的天空忽然闪电霹雳。一车人等待,一个大雷炸响,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个师父把手臂缩回,摇上车窗。闪电刹那间照亮前方的道路,当闪电骤然隐没,前方的山形和公路还久久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如一幅冷峻的图画。

      汽车行驶在记忆的道路上。车上的人等待着,另一个闪电,照亮已经模糊的画面。

      暴风骤雨化解了夜空中的雨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偶尔,司机凭借着自然夜光对前方道路的轮廓获得一种感觉。但是,司机已经无法忍受,他的双眼已在黑暗中瞪视了太久。车到单坚神山,司机停车,下车,用那个昏黄的手电修理他的车灯。

      司机修了很久,向单坚神山走去。雨没有停,车上的人等着司机,久等不见踪影。她们怀疑,他正打着那支昏黄的手电,独自绕转单坚神山,祈求护法的加持。车上的人回忆起她们在青藏高原难忘的坐车经历。

     一个师父自述,有一次,他们送病人下成都归来,救护车经过康定,行驶在二郎山几千米高的盘山公路上。黑夜的山顶上雨雾飘飞,除了车灯前一小块路面,什么 也看不见。公路上没有一辆车,路的一边是悬崖峭壁,没有护栏。救护车打开了车顶的警灯,可是,它五色旋转的灯光无法穿透浓雾,除了它自己以外,没有任何生 命能了知它的存在。它就这样看着自己脚尖下的路面在悬崖边一颠一颠地前行,终于到了二郎山的脚下。

     另一个师父曾经坐上一辆没有喇叭的大巴,在公路盘旋,每次拐弯都不能让从前方而来的大巴了知,弯路是那么狭窄,没有任何护栏,峭壁下是细长的雪山之流。 他们的哑巴车一声不吭地行驶,坐在前座的乘客又紧张又忧伤,在每一个弯口都瞪视前方,等候一辆突然出现的汽车,把自己交给命运。

      一车人慨叹,出家人的生活岂是世间任何一种生活可以比拟!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没有痛苦!世间没有比他们更为洒脱和自由的人,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在某一世拥有 过这样的心灵体验,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把他的人生换成另外一种。即使他在世间迷失,内心的声音也会把他唤醒,他会很快出离,回到心的故土。

     他的步履会越来越轻柔,他的声音发自夜的回声。当人们和他擦肩而过,他会温柔地说:“你好。”
     他的形象本身,如同一面飘飘的旗帜,向世间之人宣告另一种生活,心灵的生活。因为他的存在,人们渐渐学会了说:“不”。

     司机从山中归来,又开始修他的车灯。
     车灯忽然亮时,一车人又惊又喜。虽然车灯和他们的手电一般昏暗,但是现在,她们不再需要关心前方的道路和身后的汽车,她们可以闭上圆睁了很久的双眼,把 道路交给司机。司机凭借着这一点点昏黄的车灯之光,拐弯,在盘山路上绕转。在经历了一个休闲的美丽夏日之后,她们又经验了一个荒谬而令人忍俊不禁的夜晚。 终于,在夜深之时,年轻的藏族司机开着他的小破车爬上了喇荣沟的山顶。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0, 11:04:10 上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8 于: 一月 01, 2010, 07:27:01 下午 ?
宁静的声音

       很多年前,上南天目山时,山上大殿已竣工。礼拜时,抬头看巨大的毗卢遮那佛,见毗卢遮那大佛双目低垂,正悲眼无言看我,令我心惊。

      下午,有几人坐在大殿外休息。中间有一位出家师父,可能三十来岁,穿蓝灰大褂,有些瘦弱,普普通通,温和无言。边上一位居士询问他的来处。他自述:从浙江温州来,寺院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一人一间房。

     “寺院对出家人有什么规定?”居士问。
     “每天最少坐一时坐禅。”他说。
     “你在那里做什么?”
     “做主持。”他说。

      我们都有些惊讶,似乎主持不是他的模样。
      居士问一句,他答一句,不多答。他坐在那里,等待着,沉默的间隙,能听见他内心的沉寂和温柔。
      我也坐在一边,想听他多说两句,没有满愿。

      晚上,我们八点就睡了,早上两点半起床,到毗卢遮那大殿去上香,礼拜。早课还没开始,我出了大殿,从石梯上后面的旧殿,此时,可能只有凌晨三点多,月光照耀着南天目山,石梯上垂下寺院的雕栏和画檐的黑影。我看见有一人正从石梯下。

      我抬头辨认来者,他已经走到我面前:
      “你好”。他说,走下了石梯。
      他的声音温婉、亲切而又静谧,在这万籁俱寂的凌晨,在月色下,他的声音是如此动人,予人慰藉。
      他宁静的心灵和对人的悲怀通过这句问候——他的声音——表达了出来。

      后来,到了喇荣,住在坛城宾馆。有一天早上,天刚亮,一个声音令我从睡梦中醒来。
      很久之后,我辨认出这个声音的来源——它如此贴近,宛如在耳边——它来自隔壁,和我一墙之隔。
      墙壁是如此稀松,千苍百孔,以致他的声音能清晰地传递。但我只能听到这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的声响——床板的嘎吱声,衣服和被褥的窸窣声。

      在破败的坛城宾馆,在天色刚晓之时,一个远途而来喇嘛,在空无一物,只有三张木板床的的斑驳的房间里,在与我一墙之隔的木板床上,开始他的课颂。

      他的声音流到我的心里。
      这奇迹般感人的时刻。

      他的声音源源不断,难以描述,我听不懂他念的是什么,他以同一种节奏,缓慢掌控着旋律,没有断裂、破损和气喘,低沉、汩汩而出,流自一个宁静的心灵。

      我在这稀有的时刻倾听,倾听这位我看不见的喇嘛的心声,感受他内心无边的寂寥,如同虚空一般空旷无物的境界。
      与这境界同时具有的,是声音传出的包容和悯怀。

      这只有梦中才能听到的声音,就这样,一直在我耳边不断地,轻轻地,温婉动人地回响,直到我在这声音下重又睡去。我再次醒来时,声音已经消失了。

      行旅之人已经远去。后来,我没有再听到来自隔壁的任何声音。

      至今,我还能记得曾经的感动。感动,来自于他们寂静无声的心。它在我们心中存在,在凌晨三点南天门山的山巅,在喇荣衰败的坛城宾馆一墙之隔的板床上,我听到了它,触动了内心深层的共鸣。

      在喧嚣的都市中寻觅人生的人们,无法了解僧侣依靠什么获得满足。他们猜测,但是,太困难了,没有进入的途径。如果有一刹那,他们的心落在了僧人的形象上,他们会顷刻陷入茫然。

      它是最美的声音,是我们向往的皈处,它来自僧侣。

      经过累世心的修行,我们会终于来到了开阔的沙岸,坐在澄清无烟的深蓝的天空下,获得永久的休息。 最后编辑时间: 二月 25, 2010, 11:05:14 上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39 于: 四月 11, 2010, 02:09:38 下午 ?
                      归来

         周日早上七点,如果有藏人到新金刚萨埵殿堂的门口张望,他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

      经堂里正在击鼓,引磬声中,光头、穿一色汉地深色长褂的僧人整齐地排列,奇怪而缓慢地高歌,做汉地寺院的早课。

      一小时以后,这些人换上红色袈裟,从经堂罗贯而出,经堂空无一人,彷佛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

      对在藏地出家的汉僧来说,熟悉汉地寺院的课诵,是他们未来融入汉地的前行。

      只有少数人无动于衷,没有去练习汉地的课诵,也没有预订汉地的长褂。

      曾经,益西堪布仁波切语重心长:你们女众,一定要发愿,发愿一辈子呆在这里,不要离开……

      新经堂建造之前,旧金刚萨埵殿拆后,我们都到小经堂上课。小经堂只能坐一二百人,除了讲考班,其他人只能在规定的日子去。

      那个星期,轮到我把门。令我惊讶的是,为了能见到上师,常有人不依教奉行。那晚,小经堂坐满了人,有两人出现在我的面前,一位是老常住,见我挡住她们的去路,她向我恳求:
 
      “你让她进去吧,她是老常住,刚回来。”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圆歆,她没有注意到我,也没有听到我们的说话,她望入经堂,眼中闪烁着泪花。

      我让步,说:“明天请她带好法师的签条。”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随着她的朋友入内。

      上完课,是至尊上师索达吉仁波切接待的时间。我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望着上师的法座。我看见了她!跪在上师座下,泪如雨下。

      上师仁波切问:“你离开了几年了”?
      “七年”。
      “你呆了有几年?”
      “七年”。
      “后来你还去了哪里?”
      “印度、尼泊尔、泰国、越南、南朝鲜……”

      小经堂还剩下几十个道友,震惊地望着这一幕。我百味交集,不知应该是悲是喜。但愿我永远也不要成为这一幕的主人公!

      她激动难禁,泪如涌泉,回着上师的话。一会儿,上师起身,笑着,说:
      “好,你好好休息,看看。”
      上师仁波切走下法座,在弟子们目光的尾随下离去。

      上师离开后,她依然处于极度激动中。

      她每天来经堂,没有带来法师的签条。她依然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内心波澜起伏,如梦游人一般飘然入内。她纤秀、温和、无言。

      一个月后,在一条小道中,我和圆玉师相遇。圆玉师已在学院住了十多年,她精进、自律,每天闻法修法不辍。她请我去她家喝茶,我欣然受邀,她家备有两人享用的功夫茶茶具。

      喝茶的时间很短,我们都急着分手,做后面的事。喝茶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
      她说有一位老常住归来,曾住她家。她对我摇头、点头,很多话咽在喉咙里:
      “我觉得她离开了这些年,见解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比不了在这里。”
      她的目光又悲伤又坚决,既嘱咐我,也提醒她自己,她说:
      “还是要闻法。不要离开这里,千万不要离开!”

      就在那一刹那,我想起了圆歆。
      “住在你家的是不是圆歆?”我问。
      她沉重地点头。
      “她现在在哪里?”
      “住在另一个师父家。”

       她有很多病,身上没有钱。她出生在一个优裕的家庭,年轻时离家出家,漂泊了二十多年。
      “她会回来吗?”
       圆玉师摇头,“她现在住的地方条件比较好,她已经不可能回来了,回来也不会适应了。”

       时过境迁。

      后来的一天,我又见到她,在上师座下。她要走了,和第一天一样,泪流满面。
      上师问:“以前你在的时候,学了哪些论典?”
      她一部部报着,笑着,流着泪。上师拖延着时间,想出一句句问话,安慰她。
      后来上师起身,整理披单,“以后常回来看看。”上师说。
      “哎、哎。”她在后面应着。
      上师走下法座,很轻松,对她挥挥手而去。

      每个人都很难忘记他们读到的圆歆往昔的出家经历,她在异域的传奇。


      圆邻是对每周日例行的汉地课诵漠然无视的人群之一。
      她受过较高的教育,曾在国外居住多年。她幽默,美好,具有不同寻常的理解力。
      常常,和她在一起时,我能感受到她心中涌动的暗潮,我非常想帮助她。

      一天晚上,下课后,我和她结伴,在雪地中行走。我们抬头,看到喇荣沟的窗口,有五色的彩灯闪耀。我听说她有离开喇荣之意,这是机会。

      “你千万不要离开学院啊!”我对她说,“你如果离开,会成为一个流浪的人,一个到处漂泊的人。”
      “的尼姑。”她笑着纠正我。
      “佛法的意义是在一个床榻上生起的,不是在流浪途中。”
      “你听谁说我要走啊?”她问。
       
      她曾经几次向人透露她想离开的心,想到她纤细敏感,在异域独自漂泊,我有些伤感:

      “你千万不要离开啊!佛法不是传奇、不是和上师的因缘,它是坚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闻法、对修法、对发心、对内心、对环境的坚忍。”

      她沉默了一会,说:“好的,我会记住你的话。”

      周日的清早,引磬的清脆声传出汉僧大经堂之门,一个小喇嘛在汉僧殿堂绘有藏传彩绘的门前张望,眼前的景象令他不可思议。他又回头张望,看看这个世界对他所见的一切有什么反应。

      喇荣沟的小木屋寂静地竖立,没有一个人从里面走出来。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40 于: 四月 28, 2010, 09:55:27 下午 ?
是孤独还是团结

      无尘师来学院之前,还不满三十。一位石渠的金刚上师对她说:
     “到我这里来!我保证你今生证悟大圆满。”
      无尘师犹豫,请一位著名的上师为她观察。
     “还是到学院去吧。”那位上师说。
      到了学院,她又去问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上师仁波切说:“留下来。”
     
     无尘师来学院不久,参加了年末的《大圆满前行》的考试,发奖晚会上,她去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法座前领奖。

     “你来了多久?”上师问。
     “一个月。”她说。
      “一个月就考了第一名?太厉害了!”上师赞叹。

     到学院不到一年,她去找上师仁波切,表示她愿意发心。上师仁波切问她是否愿意整理法本,她又惊又喜,一口答应。

     无尘师是硕士毕业,没有学究气,也没有尘世的烟火气。她清新脱俗、光亮夺目,如同天然晶莹透彻的水晶,她的身上,不落下一点灰尘。

     无尘师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开电脑;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关电脑。她没有时间,除了上师仁波切的课外,不上其他法师和上师的课。

     和她同来的道友因闻思优异、人格贤善而成为带班的堪姆、辅导法师,成为人们的瞩目之处,受到道友的恭敬。她默默无闻,每天反复斟酌上师所讲之法的内容和文字、一遍又一遍修改、确认;她校对已经出版的法本;对将要出版的法本排版;五部大论只听了一个传承。

      无尘师去一个道友家,道友正在念诵。
      “你在干什么?”她惊讶地问。
      “念经。”道友说。
      “你在念经?你还念经?!”
      道友比她还要惊讶:“你从来不念经?”
      “不念。”无尘师讪讪,扫视道友的佛台。
      “哎呀,你的佛台太庄严了。你还供护法!太随喜了!”
      “你不供护法?!”道友问。
      “是……”

      每年,大鹏山和西山上的草坡从枯黄渐渐转绿,又从碧绿变成火红,渐至枯黄。无尘师无暇眺望或进入其中,她一整天坐在电脑前,为了遮挡光线,她房中的窗帘终日低垂。

     她不会做饭,经常用干点和快速面充饥。有人从经堂出来,看见走在前面的背影有些眼熟。虽然是严冬,她却拖了一双单皮鞋,鞋底已经被她踩平,变成了拖鞋。 她穿了一双短袜,一只袜掉到了脚跟,露出一大截脚裸,比幼羚羊还要纤细。当友人叫她,她转过身来。友人惊骇莫名:

     她形销骨立!彷佛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已经不久于世。
     她欣喜地问候友人,对此毫无察觉。
     后来,上师让他们的部门成立了食堂,她才渐渐恢复了正常。但是,不久,她的肠胃又出了问题,连续几个月拉肚子……

     在又一段时间中,她成为饕餮之徒,回家探亲时去医院检查,原来是甲亢。她具足甲亢的一切症状,除了一点:她没有脾气。

     医生极为惊讶,这个严重的病人居然还要长途跋涉,从高原到平原,从平原到高原,在广阔大地上优游,对自己的健康不以为意!医生不知道,这位从不间断工作之人,在长年服用控制甲亢的药物之后,还深受胃痛的折磨。

     一年又一年,年终的颁奖晚会越来越隆重。大经堂灯光明亮,喜气洋洋。佛乐声响起,摄像机架在不同的方位工作。笔考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道友在众人的 瞩目之下走到法座领奖;修习班每日修行座次多、念咒数量大的道友也走上前台;完成五加行的道友领到了加行证;发心人员也集体上前领奖……

     无尘师不参加期末的笔考、讲考和背考。有一次,她报了她正在整理的论典的笔考,一不小心,考了满分。她去领奖,下来后说:
    “我以后不考了,这样不好,要给别人一点机会。”

      当闻思班的道友们树立了空性的见解;修行班的道友生起了无常、苦、空、无我的觉受时,发心人员——
      正在黑黢黢油垢满地的食堂捡菜、洗菜、和巨大的面团奋力搏斗;
      或者,满脸面粉,满身尘灰,站在汉僧店仓库的长梯尽头把五十斤面粉垒成高墙;
      头戴安全帽,踏在泥浆中,日夜在工地监工、指挥;
      驾驶着大货车在去成都的盘山公路上拐弯;
      运送急病患者下山,夜里十二点或一点在途中一家灯光昏暗的汽车旅馆歇息;
      每天为了讲法光碟中的字幕绞尽脑汁;
      在电脑前将表格上的一格数字看成另一格;在电话中被学员警告:
      “你知道我们共修要克服多大的困难吗?请体谅我们好不好?在一个月内不要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
      或者,每天在同一时间走进小经堂,在众人的弯腰恭敬中坐上法座,不断重复中观、前行等法义,听到自己讲法的声音在经堂上空回响……

     有人听上师的法,来学院出家,管家让他发心,他对管家通牒:
     “我是来修行的,不是来干活的,我在这里呆一天,就修行一天,决不会发心!”

     有人被询问是否愿意发心,他说,等有了一定的闻思基础,愿意为上师的弘法事业发心。

     发心一年、两年、三年容易,长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同样劳动之后,发心人员身心疲惫,出现各种病灶,终日散乱,不再习惯于闻法、看书、打坐修行……

     他们焦虑,焦虑并幻想:在自己的屋顶上建一个玻璃房,有一天他们会坐在里面观望虚空;在他们的院子里造一个阳光棚,有一天他们能在其中享受阳光。

     他们早上起床,将纯净的泉水注入银质水杯;在高脚铜灯中倒入融化的酥油,在檀木香炉中点上一支纯粹的藏香或上乘的印度香。他们的佛台整洁、庄严,他们在 诸佛菩萨的环绕下,在他们小小的无量宫中,坐在蒲团上,观想他们的本尊及和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他们希望有这样的时间:能够念诵上师的长寿祈祷文,以七支 供供养上师,通过道灌顶,上师融入他们心中,他们安住在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这是最好的休息。

     他们幻想并渴望:他们闻思、闻思之后修行,每天四座,在夜晚之时,方才走出他们的无量殿,去龙泉水打水、去厕所倒马桶……

     他们每天只做这一件事,在座上观修或安住、在座下看书或念咒,只是这一件事,直到生命结束。带着他们相续中生起的空性的觉受离开世间。
     他们常说:“等哪一天,我不发心了,我要……”

     有人离开了,没有获得休息和修行,换上了他们以前曾经脱下的服装;
    有人四方漂流;
     有人不顾上师仁波切的不悦和制止,退出发心行列,虽然没有离开学院,却没有实现他们的幻想,坐在蒲团上,生不起任何修行的觉受……

     有一年换届,上师仁波切集中了弘法楼的发心人员。上师说:
     如果对你们没有利益,我不会让你们发心,你们的发心,对你们未来生生世世的弘法利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上师在经堂说:
     拉萨有一个人,用自己所有的钱建立了一个小学,他的小学的宗旨是:“你很棒,因为你能帮助众生。”

     对大多数来说,利己和利他是两件不同的事。一个人越是放下自己,他离菩萨的果位越近。但是,又有谁能放下自己的成就,哪怕是为了恩德深重的上师!

     无尘师铭刻着友人的经历:当友人拒绝上师任命她为管家,希望自己能闻思修行时,上师说:原来在你心里,众生和你相比,还是你重要啊。

     她搜集的网页中,有一个短文:陈履安向大宝法王求法:“我该修什么法?”
    “帮我做事。”法王坚定有力地說。那年大宝法王十二岁。陈履安至今依教奉行,以师志为己志。

     上师如意宝曾经讲过:“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作的善根。”

     她伸出手,人们看到她黢黑的袖口。“你还是把这件衣服洗一下吧。”友人央求她。“不。”她笑着逃走。她三年洗一次大氅和人造毛僧衣。

     对她整理的法本的不同意见反馈到她那里,她并不因此沮丧,也不因她没有通达五部大论而退缩。她说:
    “如果我不发心,我不会做错,只要我做事,错是难免的。”
     道友对她误会,各种烦恼和不满的情绪反映到她那里,她并不因此失望。
    “这是很正常的。”她说。
     她鼓励、呵护身边的道友,提供种种方便。她对文字、意义和各方面的建议出乎意料地准确,对人的看法一针见血。当道友拒绝她的意见时,她并不坚持、在意。

    当涉及上师弘法事业一些重大问题时,她不因和她无关,漠不关心,而是直接向上师提出她的看法。她说:“我最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

    一位合作的道友想修行,准备离开发心岗位,离开学院。她说:
   “做什么不是修行?”

    一位年轻的僧人为了没有时间闻思而痛苦,她劝慰她:
   “闻思、修行和发心都很好,你在做一件事时,就把一件事做好。这是你现在的因缘。不然,你发心时想闻思,闻思时想修行,修行时想发心。你现在发心,就要以发心为主,你以后有机会修行时,即使再想回到过去,尽心尽力发心,也不一定有机会。”

    无尘师整理的法本,如同她人,天然圆成,不留下任何造作的痕迹。上师仁波切的每一句法语是修行的窍诀,她长年反复思维、斟酌、整理成文本的过程中,融入到 她的相续,成为她的心的一部分。她满怀崇敬、感恩、急于和大家分享。她以她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将它们整理成文。无量众生通过她的用心,触悟到上师教言中 的甚深意义,改变了他们的此生。   

     在另一个道场,一位友人为她在家时所造的罪业悔恨,担心命终堕落地狱。她的上师说:“在整理完这两个法本之后,你的罪业能够清净。”

     没有人知道,曾经,她因为没有闻思修的时间转辗反侧,难以成眠。她痛苦地想了很久,发了一个愿:

     为了上师传讲的法能够融入到无量众生的心中,她愿意此生不成就。

     无尘师没有时间闻思修行,但她有闻思修行的果——降伏自心、利益众生。
                           
    最后编辑时间: 三月 10, 2011, 05:18:17 下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41 于: 五月 09, 2010, 07:42:32 下午 ?
      智悲之子

       听到智悲学校需要英语老师的那一刻,彷佛古钟之声响起,向明刹那陷入愕然无念中,不再听到周围的声音。古老理想的回音从远方传来,照亮了未来全新的道路。

       英语专业毕业的向明舍弃了正拥有和可能拥有的一切,从现代城市飞往藏地炉霍,来到上师索达吉堪布建立的上罗科玛小学,成为一名志愿者。

      上师仁波切在“罗科智悲学校开学了”一文中写道:

      “上罗科玛智悲学校的背后,是高耸入云的萨琼神山,山脚下满是笔直挺拔的柏树。过去许多修行人在此终年闭关,至今仍有一些遗迹依稀可寻……

      前山巍峨壮观,长满茂密的松树,预示着这里将人才济济,德行犹如松树般不屈服于任何逆境。
      东边有吉祥的路和吉祥的河,象征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给众生普降智慧甘霖。
      南边两河相融代表智悲双运,绵延的马路则象征财源广进。
      北边的山形走势,可以阻挡外界一切违缘……”

      向明到藏地不久,一天下午,上罗克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嬉戏。晒得黝黑的向明站在一边,忽然听到操场一侧的孩子发出嘘声。很快,操场另一侧的孩子也嘘声大作。

     “谁想捣乱?”
      那天,她是纪律值日。她在人群中寻找肇事人,却见孩子们都望向萨琼神山,山上,三只饿狗正追逐一只羊羔,山石簌簌滚下。

      七百个孩子惊呼!饿狗扑到了羊羔的身上!大孩子们冲出校门,冲向山坡;一些孩子大声呼喊六字大明咒;有的孩子捶胸顿足、有的掩面;所有的心都揪紧、痛愕、无法忍受。这时,七百颗心的祈祷力量使眼前的场面忽然逆转:
      三只饿狗放下羊羔,惊慌失措地离去。

      冲在前面的大孩子抱起了湿漉漉的小羊羔,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后来,小羊羔在老师的小木屋里吃糌粑长大,孩子们叫它“糌粑”。

     向明短发、穿一件粉红和灰色相间的运动服,为人和煦温雅,内心悲柔、声音楚楚动人。她既是英文老师,又是语文老师,每周五天,每天平均上六、七节课!上 师仁波切来智悲小学,她总是站在老师们身后,不敢到上师跟前。一次,上师仁波切走时,目光穿过其他老师,叫她的名字。她到上师面前,弯腰、双手合十。上师 说:
     “你看你穿的衣服,像不像孩子的校服?”

      她一直忆念着上师的这句话。她发现,不是她帮助了藏区的孩子,是藏区的孩子帮助了她。她和孩子们一样,都是上师的孩子……

      一天傍晚,向明回到小木屋,两个孩子看见她慌忙站起,其中一个两手托着藏在衣服里的东西。
     “你们在干什么?”向明满腹狐疑。
      孩子解开衣扣,一只大鸟——黑白相间的美丽喜鹊正在他的怀中安睡。
      向明正准备去开门,恍然明白了眼前这一幕的意义:
      那只喜鹊已经死了!

      他们不是在玩耍,他们把喜鹊的尸体抚抱在怀里,小心翼翼,用体温、用幼小哀怜的心给予它最后的安慰。
      他们在她的门前等候,因为她是喇嘛仁波切派来的人。她会给这只死去的鸟儿一个最后的仪式,安抚它孤独悲伤的灵魂。
      在他们的怀中,它是那么安详。

      向明带两位年幼的孩子来到萨琼神山的山坡上。三人用树枝挖了一个坑。土埋没了喜鹊的身体,露出它的脸。它的头倚着土,如同活着一般。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着泪光。他们为它念六字明咒,拾来松树枝,将它的面容覆盖。

      有时,孩子不交作业,向明在课堂上说:
      “你们是不是知道,这教学楼、医务室、电脑房、餐厅、浴室、厨房、操场、宿舍都是从哪里来?你们的校服、书包、书本、铅笔盒、本子、笔、被子、棉鞋、毛衣 从哪里来?你们看看校服胸口上的字——智悲基金——它里面常常一分钱也没有。堪布为了让你们在这里读书,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人,能够在这个世界自立、能 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和其他人,花了多少心血?你们不珍惜,对得起堪布吗?”

     立刻,一双双晶莹的小眼中盈满了泪水……

      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适当地体罚——打手板——是藏区学校常规的惩罚方式。这对向明是巨大的考验。当她和被惩罚过的孩子相遇,内心深怀歉疚时,孩子却欢喜上前,双手环抱她,把小脸贴到她的身上……

      孩子贪玩,背不出《弟子规》,向明说:“堪布下星期就要来听你们背诵《弟子规》,你们在堪布面前怎么交代?”
      孩子们都呆住了,他们最怕的是堪布不高兴。他们央求说:“老师,今天晚上我们不睡觉也要把它背出来!”

      有时,向明心脏早搏、疲软无力,只能坐着讲课。教室里会立刻沉寂,孩子们一个个紧张、担忧地望着她。

      孩子就像一面纯洁无瑕的镜子,净化了她的灵魂……

      玉树地震哀悼日,上罗柯马小学七百多名学生在操场上默哀。默哀结束,孩子们默默低头离去,一个稚嫩、深沉的声音忽然低低响起:
      “嗡嘛尼呗咪吽——”

      “嘛尼”之声缓慢、低回,尾声高昂。不知是哪个孩子发出了第一声呼喊,接着,七百个孩子融入“嘛尼”之声。所有在场的老师都憟然战栗,当观音菩萨的心声回荡在山麓之际。这个奇特、悲伤壮丽的时刻。观世音菩萨成为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心;成为他们的慰藉和力量。

      向明问两兄弟:“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哥哥说:“我和弟弟长大想做喇嘛,大喇嘛。”

      上师仁波切从玉树归来,带回两名孤儿。一个孩子的父亲、亲戚都在地震中身亡,他母亲几天不吃不喝,哭不出来,像死人一样。上师仁波切去她家,对她说:“不 要担心孩子,我会想办法。”当天晚上,孩子的妈妈终于痛哭失声。她把孩子交给上师,自己带了另一个幼儿,到喇荣出家。

      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兄姐在地震中死去,家里,只剩下他和受伤的奶奶。他被安排在向明的班、一个大龄孩子的座位边上。
      傍晚,青海的藏族老师陪他踢球,边上几十个孩子观看。当球踢到孩子们身边,孩子们立刻捡了球,还给那个玉树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和他抢球。   
     “报告老师”,大龄孩子百思不解:“他、他好像第二天、第三天就完全忘了他家的事,他完全忘了!”

      上师仁波切让妹妹收养了这个孩子,他叫上师舅舅。周末和假日,他坐立不安,翘首以盼,等着他的阿妈——上师的妹妹接他回家。

      他不写作业时,向明说:“你已经是堪布家的孩子了,你这样不太好吧。”
      听到“堪布”两字,他如梦初醒,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低头写作业。

      上师仁波切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走出宿舍,两人两人对面对站立,排成两排,从堪布的小屋一直排到学校的大门外,蜿蜒穿过大半个操场。孩子们悄无声息、长短不齐、静静地站立。当上师仁波切的身影出现在小屋门口时,两排孩子弓腰,小手在胸前合十。

      上师从孩子们中间的小道一直走到学校的大门口。

      两位副校长被调到其他学校。寒冬,他们学校的孩子穿着大人的旧衣服和咧着口的鞋。他们请求堪布仁波切帮助,堪布送给他们一些棉被,两个学校的学生每人给一双新棉鞋。

      上师仁波切对老师们说:“现在,孩子们看上去虽小,将来,他们中有的会对社会上作出很大贡献,有的会对佛法做出很大的贡献。”

      节假日,汉僧们在经堂看见穿藏袍和汉装的小学老师的身影。上师仁波切在经堂里说:

     “所有的发心人员——不管是为哪一个位上师、还是为僧团,法王如意宝说过:普贤十大愿王可以归纳在两大愿中,就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凡是对兴盛佛法有 利、对众生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快乐有利的发心人员,愿他们身心自在,无勤中利益众生,获得圣果。大家为他们念一遍怀业祈祷文。”
   
       
       向明热泪盈眶。一个人来到世间,唯一想的就是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快乐!令每一个和他结缘的人潜移默化地改变,改写了他们的此生和来世!

     上师的这句话,让她明白了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 最后编辑时间: 六月 25, 2010, 10:21:23 上午 作者 总版主L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42 于: 六月 27, 2010, 07:57:56 下午 ?
     生命中的挥手

      傍晚时分,沿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隅,电话铃响起,彷佛历史抖落尘灰,敲响房门,令房中的主人林静心悸。

      这一次是真的,她听到了索达吉堪布的名字,上师从遥远的过去来到她的城市。

      她拉开玻璃门,城市之声嗡嗡响起。她站在露台上,楼下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不可逆转、永不停息,向她压迫而来。

      她不禁向城市灰色的天空呼唤:“上师啊!上师知!”

      封尘了几年的忆念之门打开,这最为悲伤的时刻,忽如其来,彷佛要把她抛入深渊!无尽的泪水汹涌而来,彷佛她的一生都将在悔恨、思念和痛苦中度过。

     “上师!上师啊!”由于过度悲泣,她浑身颤栗,趔趄、站立不稳,只有用一只手扶住阳台的栏杆。

      经过长年的幻想和准备,人们穿越平凡的旅途,见到了壮观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喇荣沟。
      一段时间以后,没有人再能看见那个留着难看的黑发、穿着细腿长裤的人,他(她)变成了另一个人,融入到红色袈裟的行列中。不再被人认出。

      常常,会有人从那个山沟离去,从他们所在的经堂消失。没有人了解他们的去处,渐渐地,他们被遗忘。

      林静就是其中的一个。
      没有几个人注意到穿着红色袈裟的她背着旅行袋,走出木门,走上积雪的大路,坐进去往色达的小车。车驶出冰雪封冻的喇荣沟时,她回头,麻木、冷漠地望了一眼喇荣沟。她已经不准备再回来了。

      离开喇荣沟以后,她曾经在藏地和中国南部的一些道场出现。后来,她回到家,脱下了僧衣,她的头发长了出来。她穿上她曾经喜爱的宽松裤和羊毛背心,走入城市之中。

      她曾经有一个响亮的法名。她向上师递交出家申请时,询问上师,对她有什么教言,上师仁波切默默地注视她一会,摇头。

      她曾经坐在上师的座下,不敢仰望上师威严的面容。在与上师如此接近的时刻,她几乎无法专注于课诵。她忐忑不安的心始终系挂于上师。她不断抬头,瞻仰上师的脸。害怕上师的目光忽然向下,与她相视。但是,这样的时刻从未发生。

      她曾经给上师仁波切打电话,述说她取舍上的疑虑,上师仁波切宽慰她:“没事,没事。”令她的心忽而从高处落下,无比宽解。

      在很长时间中,她已经难以获得法益。上师仁波切讲法时,她昏昏入睡,身边的道友不断把她摇醒,可她无法控制。她听到上师的声音,听不到法语的意义,很快,她连声音都听不到了。

      早上和夜晚,她入座观修 ,她的思绪飘摇到远方跋涉,好一会,她才觉醒,回到所观的内容上。

      上师仁波切讲法,道友们发出笑声,笑声让她惊奇。他们对上师有如此的信心!上师的每一句话,让他们欣慰、欣喜、认同、感恩!她如同一个怪物,在他们的行列中。她什么感受都没有!她如此可怜!没有人知道。

     出家前和出家后的一段时间里,她曾经拥有的强烈的出离心和为了一切众生誓愿成佛的菩提心不翼而飞。她机械地走进经堂,坐在出家人的行列中,没有法喜!她感到自己一步一步堕入深渊。

      一天晚上,她还没有瞌睡之前,听到上师仁波切说:
      你的祈祷是缘起,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依靠这个缘起融入你的心,如果你对上师、对佛菩萨没有感情和信心,你不会得到上师和诸佛的加持。

       她没有感情和信心,她空空如也。她永远都不会得到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她忽然绝望,她麻木不仁的心在这一刻苏醒,大滴大滴的眼泪滴落到上师翻译的法本上。

      上师停止了讲法,说:“我刚才说了什么?!”
      弟子们不知所以,没有作声,静静地等候着。
      上师仁波切停止讲法,端起茶杯,缓慢地喝茶。

      经堂陷入了沉寂。她尖锐的痛楚被放大,充满无声的空间。
      上师一口一口喝着浓酽的茶,彷佛悲哀地倾听。
      一会,她的情绪平息了。上师放下了茶杯。
      似乎叹息:“现在,我们继续讲下去吧。”

      林静回到房中,抽出皱纹纸,擦抹泪水。她多么想再一次见到上师!她不可能穿着这一身衣服回到学院,不可能穿着这一身衣服走到上师面前!

      此生,她再也不会见到上师了!她的一生彷佛因她的一次选择而终结。泪水又一次淹没了她,她头痛难忍,倒在床上。

      她睡去,醒来,又走到露台上。
      一辆黑色的轿车远远驶来。靠近她那栋楼时,行驶地非常缓慢。行到她的楼下,它停下了。她手扶栏杆,向下眺望这辆车。一位身穿红色袈裟的喇嘛下了轿车,用她熟悉的方式,将藏红色的披单披上右肩。他没有抬头,他身边还有几位居士。他们跟随他走进了沿街的饭馆。

     她没有做梦,她已经醒来。上师索达吉仁波切来到了她的城市,穿过繁华的大街和高速公路,来到了她的楼下。正是傍晚,吃晚饭的时间。没有一个人会请上师仁 波切在这样的小饭馆吃饭,也没有一个人会违拂上师的心意。就这样,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上师选择了这一条街,这一个饭馆。

     黑色轿车寻找着停车地,缓缓倒车。她一直盯着它,直到司机从车中走出,进入饭馆。

     她想冲到房中,给她的友人打电话;她想冲下楼去,和上师仁波切见面;她没有动,生怕她缺席的时刻,上师从饭馆走出。她担心刚才所见只是她的幻影,她要再次证实它,要看到上师坐上汽车。

     她回到房中,来到镜前。她看见自己眼泡红肿、面目变形、惨不忍睹。她不能用这幅形象去见上师。她又跑到露台上,那辆黑色轿车还在。她一次又一次涌起渴望,要冲到楼下,走进饭馆,可是,除了在上师面前泣不成声,引起上师身边的人深深诧异,她还能做什么呢。

      她逐渐放弃了下楼的想法。等待的时刻,她已然平静。忽然,她又从梦中醒来,想起此时此刻,上师仁波切为了她,正坐在她家楼下的饭馆中,她又泪流满面。

      天空尚未昏暗,上师仁波切和几位居士的身影终于出现,坐进黑色轿车。汽车启动,从她面前离去时,上师仁波切摇下车窗,一只手伸出窗外,向天空挥手。

      黑色轿车在她的面前,在公路的尽头,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编辑时间: 六月 27, 2010, 10:39:28 下午 作者 辅导员A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43 于: 七月 12, 2010, 10:29:16 上午 ?
无字之字

       出家不久,一天,圆竟师有事在会议室找到本班法师。还没说话,会议室的法师都肃然起身、弓腰。索达吉上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玻璃窗外。

      上师仁波切走进会议室,没有看任何人,笑眯眯地穿过法师们,在法王如意宝的画像下坐下,法师们随之坐下。
      圆竟师没有坐,她有些着急,她是局外人,这个场合不适合她,她急着要和本班法师说事。
 
      几年前,她的合作伙伴骗了她三万元。办完了出国手续,他来到圆竟师家,问她借钱。

      圆竟师触觉敏锐,不言中已经测知他人之心;无论别人是何等之心,她都感同身受,给予认同和照顾。他们喝完茶,她拿了三千元给他,对他一笑,对他的所为没有说一个字。

      合作人三年后回国,圆竟师在一家饭店看见他,上去招呼他。他尴尬、踌躇,报答说:
      “你想见活佛吗……我的朋友认识的一位活佛刚到这里……”

      圆竟师由此进入佛门。她见到的第二位上师就是索达吉堪布。

      那天,她开了一辆面包车,无法挨近堪布。上师走后,她立刻买了一辆尼桑,到学院和上师说:
      “上师,为了您,我特意买了一辆车。您下一次来,一定要坐我的车。”
      上师仁波切点头、沉吟:“好吧。”

      第二年,上师仁波切去她的城市,去机场时,上师指指圆竟师:“我坐她的车。”
      上师坐进车,带上车门,侧头对她说:
      “我答应你的事,已经做到了。”
      圆竟师百味交集,没有作声。

      此时,索达吉上师从会议长桌的尽头抬头,望向圆竟师的方向,又移向她身边的法师,对法师说:“她在这里干什么?”
      圆竟师的本班法师和另一位熟悉圆竟师的法师抬起头来,有些诧异,望向上师,又担心地看圆竟师。

      圆竟师正低头和法师说话,闻言,立刻向门外退去。她芒刺在背,在门口穿反了鞋子,又把它们换了回来。她看不清前方,不知自己是怎么下了楼梯。

      “她在这里干什么!”
       那个“她”字用了一种特殊的音调,当着她的面,当着所有法师的面。不是对她说,而是对她的法师。

      原来,在上师的心目中,她什么不是。这是上师和法师的会议,法师们都历经了长年的闻思修,是一种特殊的根基,她永远也不可能追上他们。

      圆竟师体会到了她手下人的滋味。
      她对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常常,她坐进饭店,透出豪侠气概,众人瞩目。她关照司机,多点几个菜,给他媳妇带回去。
      司机无言而退。

      为供养上师,她一掷千金。她愿意为上师倾尽所有。为了依止上师,她剃度出家。她以为自己在上师心目中有着小小的、特殊的地位。

      出家那天,圆竟师度过了一个可怕而烦乱的上午。第二天,她母亲将要上山,她要赶在母亲到来之前剃度。可那天,上师没有课。一早,她的法师给上师打电话,问上师,上师是否下来开会?上师回答:“不开会。”

      每一分钟,她都在想,今天必须出家。彷佛她的一生中只有这一天有出家的机会。她已经不能看书或念咒,唯一的希望是,她的法师忽然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上师今天下来开会了!

      中午,本班法师接到了上师仁波切的电话,上师要召集某个部门的会议,请法师代为转告。

      上师仁波切到会议室后,圆竟师跟在本班法师身后来到上师面前,手捧托盘,跪在上师前面。托盘上是一把新剪。
      “你的红头发不要了吗?”上师笑着,拿起新剪。

      散会后,法师来到圆竟师家:
      “奇怪,”她说:“从来没有开过这么短的会,上师好像什么事都没有!”

      圆竟师拐过红楼,穿过荒凉的废墟之地,被内心的风暴席卷而去。
      如同一面镜子,上师向她显露了真相。几十年来,她生活在虚华和荣耀中,她抛弃了它们。可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依然深藏,依靠她和上师之间小小的默契、上师的关怀和加持。现在,它们被击得粉碎。

      她听到有人说:“上师!上师来了!上师来视察工地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以为是另一位上师。她在内心无依、凄凉和决绝中行走。在她把上师作为唯一的依靠之后,第一次她后悔了,丧失了在喇荣生活和学习下去的意义。

      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她猛然抬头。
      上师仁波切正望着她哈哈大笑。上师说了四个字,她不知道上师说的是什么。在极度愕然、无念和不解之中,上师已飘然离她前去。

      离去之意如云消散,她已经明白,上师仁波切是为了她,出现在她面前。剩下的念头是:
      上师正在红楼开会,上师是从哪里,从哪一条路,怎样,来到她面前?

      后来,她对本班法师说起此事。法师说,她走后,他们就开会了,上师没有离开过会议室。

      上师给她留下了四个无字之字和无尽的虚空。上师是一个巨大的谜。在很长时间中,她反反复复观察思维上师的一颦一笑、上师的待人接物和传法中每一句法语;思维上师的每一个行为和利益众生的事业,试图揭开谜底。

      渐渐地,圆竟师意识到,这个过程,就是她最终洞达佛陀密义的过程。 已记录 辅导员A 管理员
正式会员

帖子: 10472


Re: 行者随笔 回复 #44 于: 十月 31, 2010, 06:20:10 下午 ?
小老鼠送我甘露丸

       刚到学院,我买来腈纶毛毯糊厨房的墙,希望能遮挡风寒,也能把小老鼠阻挡在我的视线之外。第二天,我坐在小木凳上,环视被咬了三个大洞的腈纶毛毯,痛苦地拧开腐乳瓶瓶盖。
 
      正准备吃早饭,却看见我的蓝吉林刀片在腐乳瓶里。除了小老鼠,谁有这样的动机,想给我看颜色,让蓝吉利刀片穿瓶而入?

      后来,我搬家了,厨房装修了华丽板,本来住在我家房顶上的老鼠,花了半年时间,不屈不饶地找到了入口。我只好放弃了将它们驱逐出去的想法,开始喂它们。

      它们不爱吃稀饭,白米饭或大米,爱吃油煎馒头片,把饺子馅吃完,留下完整的饺子皮在小碟里。

      一到晚上,它们等不了我进卧室,就急不可待地来到小碟旁,甚至,跑到我的脚边。我只能屏息,像木头人,只要稍一动弹,它们立刻逃之夭夭,逃跑中发出恐怖的声响,彷佛命在旦夕。

      夜里,如果我醒来,会听到厨房翻箱倒柜的巨声。它们甚至把我的高压锅从高高的木架上推下来,让锅盖和锅分离,吃我藏在高压锅里的菜。
 
      有一段时间,我没有住在家中。回家大扫除时,发现两个水桶里竟然有三只溺死的老鼠。它们的家人一定悲愤难忍,钻进我的卧室,不咬其他法本,专咬《上师心滴》,把它精装的硬封皮咬得斑斑驳驳,还把上师赠送给发心人员的珍贵的大氅咬了一个大洞。

      想到淹死的老鼠,为了喝一口水,掉入陷阱一般的水桶中,死前无比绝望,拼命挣扎,在可怕的痛苦中四大分离,我总是无限恐惧和忧伤,因为我没有把盖子盖好。 旧业未消,又造新秧。冥冥中结下了仇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在接下来的一次法会上,我请僧众为这几只溺死的老鼠及其他冤亲债主念经超度。

      又有一天,我开门入内,看见一只老鼠赫然死在厨房的地板上。我从它身边逃走,第二天回去,看到它神奇地腐烂,露出内脏和细小的白骨,不知从哪里出来的无数小虫,在它的尸肉上蠕动。

      动物一般都会悄悄死去,不会被人发现它的尸体。一定是它的家人把它拖到我厨房中央的地板上,希望我为它念经或把它带到念破瓦的地方。但是,由于我不想触碰它,导致尸体腐烂,不能再把它送到念破瓦的地方。

     我用喂食来表示内心的愧疚,希望缓和它们对我的仇恨。我把酸奶杯的塑料盖做碗,酸奶杯盛清水,每天或隔天在小盖中放一块烤面包片,或者放上糖和花生、大米及饼干。

     夏天过去了,有一天朝圣归来,带回一个大饼。每天,瓣一块大饼放到它们的小碟里。后来,看见大饼生了霉点,我把剩下的两块都放到小碟中。

     第二天,小碟里的饼没了,多出了什么,我凑到它跟前。

     一小袋甘露丸,上面有小小的牙印和牙洞,两股五分长的红黄丝线放在那袋甘露丸边,如同系扎礼品袋的彩缎。

     我把两股彩线丢入垃圾桶中。这两股线,像是缠裹布达拉宫藏香的丝线,可能是小老鼠从我的垃圾桶里拿走收藏的,但甘露丸我却不熟悉。

     我把甘露丸倒入一个新的塑料小袋,数了一下,一共二十四颗。它们神圣、崭新,散放出深褐色的光泽。

     为了报答小老鼠,现在,我经常在小碟中放上全麦烤馍片或其他吃的东西。我总是担心自己忘记喂它们,让它们在等待了一天之后,来到空空的小碟边,无比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