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证过高速免费吗:重庆公租房制度已经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4:51

重庆公租房制度已经失败 

评论 2011-05-30 01:00:59 阅读890 评论5   字号: 订阅

       核心提示:重庆公租房第二次公开摇号配租放宽了申请条件,参加工作三年以内且没有住房的公务员列入了公租房申请人群,同时,重庆市还取消了公租房申请人收入限制标准。

       重庆市是全国推行公租房制度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早在2010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租房制度,计划在三年内开工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可提供60多万套住房,解决近200万人的住房问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 重庆市总人口3090.45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为33.09%,大约1022万人,廉租房覆盖面达到19.56%,如果仅以重庆市主城区人口745万计,覆盖面高达26.8%。即便根据20%的覆盖面,如果真的实现,重庆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不需要再盖公租房了。三年彻底解决三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重庆市的民生工程真可谓气势磅礴够魄力。今年3月,重庆市进行了首次公租房配租摇号,申请者高达25万人,但审核合格的申请人仅为22317人,占申请者不足十分之一,而分配房源15281套,中签率高达68.5%。短短两个月过去,5月28日进行第二次公租房分配摇号,申请者连1.5万人都达不到,这号没法摇了,于是重庆市政府放宽了申请条件,年轻公务员列入了公租房申请人群,取消了公租房申请人收入限制。重庆申请公租房条件放宽到了什么程度?且看黄奇帆市长的解释:只要是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且没住房,不受收入限制;大学毕业生,无论外地或本地户籍,刚工作又买不起房,不设收入限制;重庆户籍市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也不以家庭月收入作为公租房的准入门槛。有的家庭月收入8000元,但有小孩在国外读书,每个月寄去五六千元,自己却舍不得花钱,居住很拥挤,也可以申请公租房。再如,有的家庭收入很高,但家里有人生病,花掉很多钱,也应该可以申请公租房。黄奇帆市长的这个权威解释,基本上就等于说,公租房实际上已经对社会上所有的人士开放了,包括了“家庭收入很高”的人士,只要你能编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政府欢迎你住公租房。一个政府投入大把财政资金,旨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阶层,解决他们住房困难的民生福利工程,怎么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包括高收入人士的“普惠”工程了呢?重庆的公租房制度,发生了什么情况,遇到了什么问题?

       重庆市的公租房摇号,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是第一次摇号,申请的人虽然很多,但审查合格的却很少。哪些人被“审查”下去了?从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不合格者的实际收入太低了,没法让他们入住这些公租房。根据重庆市公布的公租房租金标准,每平米的租金是9~11元,而政府的公租房还贷付息保本经营标准,是按照每平方米10元测算的。就是说,租金平均必须达到每平米10元,才能偿付银行贷款本息和保证日常的物业管理维修费用。第二个现象,就是仅仅经过一次摇号,主动申请者已经寥寥无几,需要政府大幅度放宽申请条件,以确保摇号能按时进行。是因为重庆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从而需要惠及其他更多的人群吗?显然不是,起码第一次申请就有高达25万人呢。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重庆公租房遭遇冷遇?从报道来看,显然租金标准过高是一个重大障碍。每平米10元的月租金,60到80平米就是600到800元,这还不含水电煤气等费用,一般的中低收入人群怎么能够负担得起?更不要说贫困人口了。另外,据说这些公租房位置比较偏远,公共设置配套不全,特别是交通不便,导致申请者住房之外的费用大增。各种因素相加,就使得重庆公租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而重庆市的公租房,是按照财政投入300亿、贷款融资700亿的模式进行进行资金筹措的。房子盖好必须保证100%入住,且租金必须达到平均每平米10元的水平,公租房才能盈亏平衡。换句话说,只有这样,重庆市的公租房制度才能继续运转下去,否则就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看到这里,各位大概就基本明白了,为什么重庆市政府这么急急忙忙地把公租房范围扩大到了社会几乎所有阶层,使一个“惠贫制”的制度变成了“普惠制”。

       很显然,包括第一次被重庆市政府“审核”出来参与摇号的人在内,重庆市的公租房分配基本上与本来意义上的“中低收入人群”“贫困阶层”没有了什么关系。每月600~800元的租金,就把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排除在了申请者之外,而即便有幸住在这里,还要忍受公共设施配套不全和大幅增加的交通费用,别说中低收入人群了,就是中等偏上收入人群,选择这样的房子租住,恐怕也是困难重重。倒是一个受访者说出了实情:要不是很多人冲着五年后可以回购这个房子,才不会有人去申请哩。——原来如此!

       重庆市政府在全国公租房制度的推行上,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政府,不论是规划、建设、规模、进度,都可以说首屈一指,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用政府自己的话讲叫“处在全国首位”,起着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说重庆租公房制度的成败,关系到全国公租房制度的成败,一点也不为过。当然,重庆市政府对这个公租房的建设,也是倾注了巨大热情和寄予了很大期望的,是作为“关心民众疾苦”的重点民心工程来加以推行的。重庆当地媒体,也对这一工程歌颂和赞誉有加,说是创造了保障房建设的“重庆模式”。甚至这次放宽公租房条件,取消收入限制,也被解释为可以使这项“民心工程”惠及更多人群,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叫做“好事人人有,明天到你家”。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些华丽的辞藻,看到问题的实质,那么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重庆市的公租房制度,已经远离了当初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已经抛弃了中低收入人群和贫困阶层,而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就是说,不管重庆市政府愿意不愿意承认,重庆市公租房制度的实验已经从根本上失败了,它真正能够惠及的,已不是收入最低最需要住房的人群,而是变成了一个“四不像”怪胎。

       当然,人们或许也会说,重庆推广的是公租房,主要解决的是“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而廉租房才是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百度”了几乎所有关于重庆廉租房的报道,还找不到一个有关廉租房建设的安排、数据及其进度,我们看到的只有公租房。重庆市政府成立公共租赁房管理局,也是专门管理公租房事务。即便公租房,如果中低收入人群不能广泛受惠,而部分高收入人群也掺和其中,这还称得上是政府“扶贫救困”的福利工程吗?

       轰轰烈烈的中国房地产调控,更像是一场围绕住房问题的混战,从房价论战,“房奴”们大骂房地产老板,发展到众口一词谴责高地价和土地财政,再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和控制,其间做得最对的一件事,莫过于政府开始重视保障房的建设了。可以说,这是房地产调控以来最没有争议唯一正确的一件事。问题的关键在于,福利就是福利,市场就是市场,这两样东西是不能互相掺和的。要市场发挥福利功能,那就不是市场了(自觉的公益另当别论),而要福利也发挥市场功能,那也就不是福利了。政府的公租房建设,本来是件量力而行的事儿,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且不仅仅是盖房子,还要把市政配套功能建设统统打进去,这样以财政为主的投入,没有多少成本的压力,租金当然是能够非常优惠了。但我们的政府为民办事总是特别心切,非得要来一场保障房建设大跃进,一口吃个大胖子,而另一方面,保障房与政绩挂钩,以及官员们的表现欲也促使保障房指标一再加码,目标严重脱离了实际能力,只能求救于“市场手段”了,于是就有了重庆市300亿财政投入配套700亿银行贷款,以及其他地方没收“违规建房”以充数的奇特景象。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是目标和手段发生了背离,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个重中之重的民心工程,一旦实施,却立即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走向了另一个扭曲和畸形。我们的房地产调控,不但把市场扭曲了,而且把政府的福利也扭曲了,统统变成了“四不像”。看起来,我们不但要尊重市场规律,还要尊重非市场的政府福利的规律,否则,如果把一个民心工程办成了一个违民心工程,那可就大大地划不来了。

       公租房、廉租房的分配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比谁的收入低,比谁的人均住房面积小,比谁的住房条件差,更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那就首先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其次再依次考虑收入较高的人群。做到了这一点,公租房、廉租房制度就是成功的,做不到这一点,那这个制度就是失败的。用这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重庆的25万申请者,最终只有22317人被审核“合格”,看来它无法惠及最迫切人群的需要,因此说它是失败的。重庆市一个地方失败了不要紧,问题是中国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向何处去?连这件“唯一正确的事情”也搞砸了,中国的房地产调控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政府把市场骂了一遍,终于要纠正市场的不足了,却还是离不了这个万恶的市场,把公租房这个民心工程也搞得变了味,你说这岂不滑天下之大稽?其实,重庆要成功也不难,把那个财政投入300亿配套银行贷款700亿的筹资组合倒过来,变为财政投入700亿配套银行贷款300亿,估计这个月租金标准就能降到每平米5元以下,你不想惠及中低收入人群都难。问题是,没了那么显眼和辉煌的“政绩”,没了那一连串令人咋舌和炫目的数字,重庆市政府愿意吗?即便重庆市政府真的愿意,全国各地的政府愿意吗?甚至可以问一句:我们的中央政府愿意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而经济规律决定了这样做必然没法真正使中低收入人群普遍受惠,我们要这样的福利房制度干什么?

       实事求是这句话我们说了三十年,还是没能理解这句话的真谛。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理解呢?真的有点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