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狄云的小名: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西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5:08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西夏)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资料   名称:《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用途:经书;  质地:木活字版印本;  时代:西夏;  出土时间:1991年;  出土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  现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文物简介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出土经书共九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版框纵30.7厘米,横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 23.5 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版心宽 1.2 厘米,无象鼻、鱼尾。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四种经文,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共有9册,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这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要内容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是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的西夏文献之一,是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密宗经典。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共有9册,每册正文最少的17页,最多的37页,全部为西夏文,总字数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 从经名的不同,知此经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本续》本身,存卷三、卷四、卷五,计三册;  二是《要文》,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计一册;  三是《广义文》,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计一册;  四是《解补》,全称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存完本第一、第五,残本第二、第三,计四册。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版框纵30.7厘米,横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23.5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宽1.2厘米,无象鼻、鱼尾。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  经考证,《本续》刊印于12 世纪下半叶西夏仁宗时期(1140—1193),相当于南宋高宗至孝宗时期。         文物价值   1996年11月6日,据文化部组织鉴定委员会鉴定, 1991年于宁夏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样遍至口合本续》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从元代提早到宋代,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具有重大价值,对考古学、西夏学、佛学、藏学、图书史、文献学、文化史等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在2002年召开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评审,自治区档案局馆向国家申报的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组织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项目“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名录。此文献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是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之一。          文物出土   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一个天天到贺兰山拜寺沟放羊的羊倌突然发现每天矗立在这里的那座珍贵的西夏古塔不见了,熟悉的塔变成了一堆废墟,他立即向当地的公安机关报了案。后来调查得知塔是被一群不法分子用炸药炸毁的,塔所在的贺兰山拜寺沟,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人迹罕至。  被炸毁的塔是建于西夏惠宗大安二年(1075年)的拜寺沟方塔,坐落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沟内。方塔是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由11个逐渐缩小的正方形塔层组成塔体,塔顶残毁,底座见方6.2米,通高约30米。  宁夏考古界的专家们对废墟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清理,到了1991年才使得包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在内的这批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了近千年的西夏文物得以重见天日。所幸的是,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由于是存放在“天宫”之中(注:“天宫”是指塔顶的塔心室),也就没有因爆炸受到损伤。而且方塔位于宁夏贺兰山的拜寺沟内,那里气候干燥,十分有利于纸质的保护,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没有被爆炸损坏。  与《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同时出土而有纪年的文物,最晚的是仁宗干佑十一年(1180年)汉文发愿文;未见有西夏之后的文物。从文物的共存关系推断,《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当为十二世纪下半叶的印本。         印刷技术考证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经过宁夏考古研究所牛达生研究员等人长达8年之久的研究考证,专家们证实《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是木活字印刷版本。 有很多活字版印本的特点。有的反映在墨色上,如墨色浓淡不匀,纸背透墨深浅有差;有的反映在字形上,如字形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字体风格也有差异。《本续》的活字特点,在版式上反映得最为集中,最为丰富。         版框栏线,多不衔接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从版式栏线上看,版框栏线四角不衔接,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也不衔接,都留下大小不等的缺口。栏线四角不衔接,为活字本常见的特点之一,但页页都是如此,则为其他活字本所少见。还有:有的上下栏线从版心处断开,成为左右两段;有的上下栏线超越左右栏线,向版框外长出一段。这两种现象,似为其他活字本所未见。         版面设计,随意改变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个别页面版心行线漏排,如《本续》卷四第5页,既无版心,当然也无经名简称和页码数字。又如《本续》卷五最后一页,为了节省一页纸,将所剩两行挤上,省去版心不说,还打破每半页10行的规格,多加了一行,成为11行,使版面显得格外拥挤。有的经卷,打破版面设计格式,将左侧栏线移在经页中间文字之后,如《要文》最后一页;有的干脆省去左侧栏线,使页面后半成为空白,如《广义文》、《解补》第一、第二、第五诸卷的最后一页。这种随意省去和移动栏线,随意加行的现象,在已知的其他活字版印本中未见过,在雕版印本中当然更不会有。只有活字印刷才可能这样做,这是《本续》所特有的现象。         页码、经名用字混乱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页码用字,有的是汉字,有的是夏字;有的是阳文,有的是阴文;有的字号大,有的字号小;还有的两位数码,或是阴阳合用,或是汉夏合文;用此用彼,全无定规,随意性很大。经名简称用字,如《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五,有的是"续五",有的是"五",都是西夏文的,个别页还有用汉字的。经名简称和页码数字,错排、漏排也比较严重,有十几处之多,最典型的如《本续》卷五第33页,竟将页码"廿七",误排在经名处,而且字还是倒置的。这种页码用字无定规,经名用字混乱的现象,未见出现在其他活字本中,当然更不会出现在雕版印本中。似乎也是《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所特有的。         倒字较多,还有错字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倒字、卧字在活字本中并不多见,不是每部活字本所必有的。然而,如果出现一个,则必作为活字最主要的依据。如曾被认为是宋活字而实为明活字的《毛诗·唐风·山有枢》篇内,“自”字横排,成为卧字;明版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四第4页字倒置,成为倒字。这卧字、倒字成为定其为活字本的硬件。而《本续》的倒字,已发现的竟有八处九字,分布在《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五、《要文》、《广义文》和《解补》第一诸卷中,其中“二”字3个,“四”字3个,“廾”字2个,“七”字1个。我们注意到,西夏文中没有倒字,这是因其笔画繁复,排字时不易看错;而汉文“二”、“四”、“廾”等字,倒正形近,稍不经心,便会排错。还有,《解补》第五页码“十七”中的“七”字,第二笔竖折,竟向左边折去,这只能是刻活字的刻工误刻之故。         隔行竹片印痕   隔行竹片印痕是定《本续》为木活字版印本的主要依据,所谓隔行“竹片”印痕,是指字行间长短不一,墨色深浅有差的线条。这种线条在三卷《本续》中较为突出,半数页面上都有,卷四共37页,有这种线条的竟达26页。《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三卷半数内容为七字一句的韵文,韵文上下留有数字空白区,线条多出现在空白处,而挤得满满的字行间则极少。这是木活字特有的隔行"竹片"印痕。  在宋代,只有泥活字和木活字,金属活字尚无印刷品遗存。所以说它"特有",仅是指与泥活字相较而言。《梦溪笔谈》所载毕升泥活字排版技艺,是在"铁范(是按版面大小制成的铁质版框,用以排字。)上密布字印,满一范为一板。"无隔行之工序,当然不会有隔行之物在印刷时留下印痕。与毕升的泥活字排版技艺不同,王祯木活字的排版技艺,则有"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的工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页面上的这些线条,就是隔行"竹片"处理不当,稍有突起留下的痕迹。这种现象,在近代的铅字印刷中亦可看到,如果隔行的铅条夹不好,也会在字行间留下印痕。这是定《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木活字版印本最主要的依据。  有的明清活字本界格行线时有时无,很不清晰,字行间也会出现类似线条。但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线条:一是界格行线印刷不清,一是并无界格行线,只是隔行竹片处理不当留下的印痕,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何以证明它不是界格行线,而是竹片印痕?前面谈到,这种线条在韵文上下空白处较为突出,而文字密布的字行间极少。这是因为面积较大的空白处,无突起的字相隔,纸面更容易接触到处理不好的隔行之物而留下印痕。但是,也并不是所有面积较大的空白处都有这种印痕的。这说明如果排版得当,隔行之物不会翘起,是不会留下印痕的。反过来说,如果是界格行线的话,这种线条在面积较大的空白处只会印得更为清晰,而不会毫无痕迹。  再者,与木活字相比,泥活字笔划稍显钝拙,略呈板滞,边缘不够整齐,有断笔、缺笔现象。《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笔画流畅,笔锋犀利,印刷质量较好,当属木活字之列。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在版式上还有些其他印本所无的特有的现象:如为了省工,将两个笔画简单的字刻在一个字丁上,形成上下两字连笔甚或相交。又如因为填补空白的空丁长短不一,造成横列文字上下参差,不能成行。这些现象,与上述页码用字无定规,书名简称用字混乱,版式随意改变等,都是早期活字不够成熟、不够规范的反映。对研究早期活字版印本,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特征都是在雕版印本上不可能出现的。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