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豆浆渣的各种吃法:天道佛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19:59
南海古佛 序
南海古佛 序
   南无观音观自心 海浪不扰破尘情
   古性顿觉淨土在 佛居灵台放明明 吾乃
   南海古佛 降至凡间 礼进佛坛 恭参
安 问好诸贤 天道佛音 今已著成 神人辛苦
   功记三官 道务提昇 修心悟玄 特降作序 咳咳  玄逢普度佳期,真宗应运降下火宅,庶民得遇正法,认理归根,真修实炼者不乏其人。但末法时际,众生慧被业覆,每执尘世色相妄缘,或分门别户,或不悟法心。虽有济世之志,反入歧途自误误人而不自觉。圣佛慈训,常因人心识神之误解,道义讹传,致使有心向道
之士,茫无所措,莫知所从。或盲修瞎炼,或退道隐身,或听邪法而造业受苦,败道于无知之中。悲哉!道务因之纷乱,同修因之互扰,甚而造成道场、家庭风波,离道而自陷魔沼,难以自拔。
  菩萨月慧目睹此情,痛心不已,恳请无极 旨,与慈子悟缘,再著天道佛音一书,将大乘佛心妙义分明流传于此书之内,以期提昇白阳修子性理真传之悟境,并藉之遏止异端,纠正偏差,重整道盘,使世人读天道佛音,修天道佛心,而人人皆明真理,修道行道办道皆得圆融,家庭美满,道务清靖,各皈正宗,而人人见道成道也。
  今宝书著成,慧桥诸贤发心颁佈环宇,以尽法力,堪值讚勉,吾望有缘获阅此书者,皆能上体天心,下济同胞,或以所悟真理广为宣讲,或助印或流传,期使法力遍佈原灵心地,共助天盘!是以为序。天运癸亥年瓜月十五日   南海古佛序于天唤佛坛
1 第一篇 一大事因缘
第一篇 一大事因缘
   月居坎中自明明 慧受影覆名众生
   菩提大道本如是 萨觉原来无影灵   吾乃
   月慧菩萨 承受
天旨 降灵凡间 著作金篇 先参
驾 再面悟缘 爱徒荣幸 道志诚坚 承天颁命
   合著书篇 隐名埋姓 以免名煎 子时已到
   速静心莲 运笔宣言 诸天护卫 不得倒颠 咳 咳  佛陀世尊初成正觉时,为诸大菩萨,说华严大教,以明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之重重无尽法门。如一人所佔之空间,不过渺小数尺,所佔之时间,不过短少数十年。但若从其家庭环境,六亲各方辗转推寻,即能明白此人实与全世界一切人类及物质,皆发生亲疏之关系。
  盖家庭六亲眷属,又各有其六亲眷属。至于人类生活环境方面所需之衣、食、住、行、育、乐,又需假各种人工物力,而各层人工物力,又各有待而成之种种人工物力。故辗转论之,一人虽微,实可总摄宇宙万有而无遗,故曰:一微尘之内可以显示十方国土,此为佛陀称性之说,名「法界缘起」学。谓法法皆「称」法界性而起,故法法可以周徧于法界,代表此重学说,而发挥最为透闢者,当推贤首、真言两宗。
  佛陀说:「华严法界缘起」时,有一类人天二乘之机,不能瞭解此中深妙之理。于是佛陀为之改说阿含小乘,明四谛(苦、集、灭、道)因果之理。谓由贪、瞋、痴、爱种种不善之因,则感世间之苦果,若依戒、定、慧等善法而行,则成出世之乐国,名为「惑业缘起」学,广明入世出世之生灭因果相,代表此重学说,而空、有为门不同者,乃成实、俱舍两宗。
  佛陀继阿含后,为引二乘人回小向大之故,在方广时阐明一切菩萨应当修学之法相,此诸法相,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由共同活动力而变现者,则成共同依止之世界,由各个活动力而变现者,则成各个之人生,总此人生世界之现象,皆依第八阿赖耶识受熏持种而有,故为「赖耶缘起」学,而代表此重学说,而组织最严密者,为唯识宗。
  方广时虽假赖耶缘起,说明宇宙万有之因果相,这不是说万法有决定实在性。众生不能了悟,妄执诸法有实自性,故佛陀于般若时,释明「缘起性空」之理,直显空寂之体,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有不无、不一不异,乃至世间、出世间之生灭幻相,俱不可得,故名「无性缘起」学,而代表此重学说者,名三论宗。
  方广缘起,多说生灭现象,故众生易著见有,般若无性,多释空寂本体,故众生易著见空,实则佛陀说法,性相不二,空有互融。以性不离相故,即有而说空。相不离性故,即空而说有。由是般若后,更进一步,显明凡圣不二,生佛平等之真理。以法性不变而随缘故,由一平等佛界,而成染淨差别之九界。以随缘而不变故,即差别九界而成平等佛界。故法华会上,世尊普为在会弟子授记作佛,乃至遥记未来。凡闻是经一偈一句者,皆成佛有分,以佛性人人本具故,是名「真如缘起」学,而代表此重学说,而立论最为圆妙者,名为天台宗。
  此以上乃佛陀以五时(华严、阿含、方广、般若、法华)而释一大事因缘也。而此五重缘起,由浅入深,概可代表整个佛学,修子静心参之,宁远平哉!悟缘:弟子叩安 师母老大人,不知弟子可否提疑,恭请老人家您开示否?师母:悟缘不用多礼,你乃奉命著书之人才,有疑儘管开请,吾当应机释谛也!悟缘:世尊为一大事因缘而降生在五浊恶世证佛,大演三藏经律,为众生铺设一条登天觉路。而代代祖师亦为一大事因缘而薪火相传,维繫正宗,留下了众生如何返本还原之模范经验!请问 老人家,众生跟一大事因缘又有何关系?师母:众生者,众因所生,众缘所成。由上面之五种缘起论可以明瞭众生亦是从「一大事因缘」生而来。要从「一大事因缘」灭而去,来去生灭者因缘也,非自性也,故云「缘起性空」。
   轮迴亦从执缘而起,其所执之缘乃三毒、五蕴、六尘也。菩萨乘愿入生死度生死者,入轮迴转法轮而无畏佈者,乃觉悟诸尘(相)为缘起缘灭,于自性不相染缚。故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悟缘:如此说来,烦恼亦是执缘者所有,他们因缘而喜,因缘而恼,若缘与欲相投,即生喜心,缘与欲相违,即生苦心。起心动念,皆随缘而转,不觉自性清淨应无所住,故入烦恼住烦恼,而不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之意。其实烦恼从一大事因缘而来,若能了悟「缘起性空」则烦恼何惧哉!师母:孺子可教也,悟缘慧根果真不凡,能举一反三。难怪 上苍要借重你。望你能多体天心,于虚空处会悟而助道。生死者,一大事因缘也,缘起即生,缘熟即成,缘衰即退,缘灭即死,直如自性,无生无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唯大菩萨能了然于心,而广结佛缘,造就佛国也!悟缘:感谢 师母老大人之开示,弟子谨记慈训!师母:树大招风,望你能低心而不被名累,不起扬名之心,则自无后患!尔必能体悟「无缘大慈」之道也!
   肉身亦从一大事因缘而来,要知无缘则无身,有缘方有身,俱人缘得人身,造畜因得畜身,因果铁律,如佛亦是。故欲得人身,必守人道,欲获佛缘,先修佛因。
   佛缘者,彻悟「法界缘起」、「惑业缘起」、「赖耶缘起」、「无性缘起」、「 真如缘起」之妙义,于诸缘中如如不染,而参赞天地化育,常转法轮者也!
   仙缘者,积聚大福报之执缘者,积福虽厚,仍属有限,报尽则坠,犹如气数之代谢,故名「气天神」也。
   正缘者,实行八正道者也。若以人类日常生活而言,则儒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者乃最能中肯。盖人若务本立本,即与道合一矣!
   人类之本者,本来面目也,佛性也,道也。故证道曰:「返本还原」。再言处事接物待人者,亦各有其本。对整个天运而言,人之本乃顺天办道。对整个人类而言,人之本乃博爱而天下为公。对国家而言,人以尽忠为本。对父母而言则以孝顺为本。对朋友而言则以信义为本。故以此类推,每种关系,必有其应尽本份,而圣人设教所以昭示世人者,无非此务本立本之道。能务本立本则诸缘皆正,故曰:正缘也。悟缘:如此推演,宇宙内外,无一可离此一大事因缘者,即单纯中存有繁複,而繁複中又具整体之单纯。而觉与迷如下:
   觉者:一大事因缘之主人,用之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迷者:一大事因缘之奴隶,受之迷惑而生死轮迴,痛苦。
   今白阳弟子,俱人身,生中土,遇明师,逢真道,佛缘在握,能不发心成为一大事因缘之主人否?师母:善哉!善哉!果能如斯,则人人是悟缘,悟缘即人人矣!
   今夜就此结笔,吾回理天! 2 第二篇 法门无量誓愿学
第二篇 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是门来开又关 如药治病不可贪
   若执法门离自性 八万四千条条难   吾本
   月慧菩萨 钦承
天旨 下降红尘 续著天书 恭参
驾 再合徒灵 昨夜执笔 略感困难 悟缘心惊
   事出有因 望经一事 能增一慧 今夜合笔
   不再有疑 子时已至 速静心性 诸天镇卫
   护法书灵 代天匡蔽 真理传宣 咳 咳  「法门无量誓愿学」,处此文明昌盛,科技发达之时代,人心特别好奇, 上苍为普度三曹,广垂法音,故宗教门户大开,而各宗各派为争取信徒,亦都大吹法螺,使出浑身解数,因此道务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修子更因定力未深,眼花撩乱,有者甚至不知皈依何门
方是?
  「爱面子」乃人类之通病,故人人皆自认自己所入之门是「正门」,所修之法是「正法」,可是往往越修越糊涂,越修越烦恼,越修是非越多,也许当初他进的真是「正门」,而且飢渴逢饭汤,进了门当然先大吃大暍一番,但很快的飢渴之疾痊癒之后,开始挑食了,吃腻了嘛,渐渐觉得没什麽稀奇,于是担任起「评论家」,睁著眼尽找别人的缺点,闭著眼专藏自己的污点,每把比高低、论是非当作洋洋得意之事。于是渐入小门、旁门而不自知,甚而唯我独尊,轻视他教、他门,造成道务上之大困挠,实已成道务之罪人,却自认是办道之大功臣!诸如此辈,现正充斥末法道场之中,此亦现今道务杂乱之原由也!
  修道者,常言「认理归真」,「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故法门千千万万,修子无论身入何门,皆应以追求真理,扩展心胸为职志,如此在言行上以身作则,在体悟上澈明法心之平等、应缘、慈悲,所谓「方便有多门,皈元无二路」,人人因缘不同,当然皈依之法门亦异,但是最终目的,都是殊途同归之明心见性,超生了死。故修士千万不可自满现状,或自认为自己所入之法门才是天下唯一之正门,或自认自己所恭奉者方是宇宙间最高级之神。盖法无正邪高低,只是因才施教,应缘慈悲。修心若正,则法门亦正。否则尔虽入正门,但修心偏邪,自坠邪路。可见正邪在尔之心上分,所谓心可作佛,心可作魔,心可造天堂,心可作地狱,修道修心,诚为修子最需著眼之处也!
  再言,仙佛神圣,虽有无量无数,但总以真理为本体。故任何法门所崇拜之神圣,其形相如何?名目如何?并非重要,而是要看其内涵是否合乎真理?如教忠、教孝、教仁、教义等;盖真理即是道,而三界内外,唯道独尊,神圣所要启示者即是「道」,那还有什麽可争的呢?试想 上帝若化成一个土地公之名号与形相来点化人时,你是要把它当成土地公呢?还是至高无上之上帝呢?再言观音大士若化成一个乞丐来考验世人时,你是将之轻视呢?还是将之尊崇?故金刚经一再地启示世人不可执名著相,有云:「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修士岂不于此慎思乎?悟缘:弟子恭请 师母大人圣安!
   末法时期,道劫并降。人间思想价值观念随著一日千里之文明,似乎已呈现出不能适应之杂乱现象。生命的意义,生活之目的,价值的取向,在现代人的心灵裡渐渐变得糢糊不清,道德伦理,公义秩序也因人心太过迷信物质而慢慢沦丧。因而 上苍慈悲,赐下光明大道,各教应运而兴,以图挽回既失之人性,(精神),重整人间生活,共趋世界大同之幸福淨土也!
   可是时下千门万教,良秀不齐,且个个标榜自己是「正门」,弟子叩请 师母大人,开示修子皈依正门之道,以让修子有所凭循!师母:皈依何门,全在各人「因缘」,本不可勉强。具何因,生何心;喜何门,入何户,此乃自然之结果。故修子除了广种福田,结正善缘以求人「正门」外,还需以理智判别进退,干万不可盲目迷跟,或为人情、名利、权势所制!
   故凡「正门」必是:
   (1)有清静庄严之道场与礼节规仪。
   (2)必有修为良好,德高望重,不争名利,慈悲为怀传佈正法真理之主持人。
   (3)其活动必合国法、人情、事理,且乐行公益慈善。
   (4)其思想必符合古今中外圣贤之心法,绝无惑人、骗人,或与人争高下、比真假、论是非製造混乱等迷信的作为。
   (5)其组织必井然有序,条理分明,人事、经济、宣化、教育、慈善等各有合理合法合情之制度。
   (6)其法门必然瞭解万法平等,万法本空。只在慈悲处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义。在方便处因才施教,有教无类也。
   (7)故凡正法必是于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指导民心,引人向善,同皈幸福。于心境上启示认理皈真,明心见性,返本还原,超生了死之觉悟也!悟缘:叩谢老人家释此「正法」要义!可否再请开示「白阳法心」,以昭修子明镜!师母:善哉!悟缘为道之情,实令吾感动,吾就应尔启请机缘,略说「白阳法心」可也!
   「平收万教」、「普度三曹」、「收圆九六」、「明心见性」、「超生了死」,可谓白阳法门所要达到之目标。而「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更是白阳法心所遵循之规范!
   白阳法门乃是应天运而降之大道真传,故为天命真、道统真、心法真之大道正门。以孔孟圣道,性理真传,为达成任务之法宝。
   世上千门万教,虽各有不同认知真理之途径与方法,但是基本上各宗教之本质与目标都是善良的。现时各宗教的唯我独尊及相互排斥(有我相,有人相),以致引起宗教间的衝突与战争,此乃各宗教心之迷信面与愚执面。此乃各法门只站在本位形式主义而没有认知到法门之本质—真理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背道现象。虽然如此之衝突与愚痴行为,丝毫无影响到宗教内在本质的「合同」。因此白阳大道提出「平收万教」之呼吁,提倡世尊所垂示的「平等观」,希望世人都能以开放之心胸,平等之心境,认知宗教之本质—真理,大家在真理上「合同」,毕竟万世师表孔圣所昭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等金言,方是人类之幸,宗教之幸也!
   故而「白阳法心」教导弟子必需抱著博爱、平等之「仁者无敌」(仁者没有敌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合同)的观念!此点认识可以让白阳弟子尊重爱护众生如同尊重爱护自己一样!
   「平收万教」绝不是唯我独尊,更非排斥或攻击性的,而是让众生在真理上平等认同。故白阳弟子千万不可误解「平收万教」是要把天下万教收服在白阳大道之下!切记!切记!
   白阳大道唯真理是尊,唯平等作则,以道德为规范,以慈悲为胸怀,虚心以容天下,欢喜以解脱诸苦,如此方能普度三曹而收圆九六。否则自以为是,愩高、骄傲、诽谤、攻击、怨恨、批评、分别、争夺,都是离道之行为,如此自私自利,那能明心见性,超生了死乎?悟缘:人类必须认知自己具有「仁爱」的性质(天性),虽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怨恨心,但是要去体认仁爱,是坚强勇敢的意志与力量!怨恨乃是意谓著懦弱自卑,由于懦弱而生恐惧,由恐惧自卑而武装以反对所想像的敌人。虽然怨恨、攻击、残暴亦是一种力量,但其动机之基础却是懦弱与自卑,而结果更是破坏与毁灭。故唯有发挥慈悲、包融、仁爱、解救之道,完全消除残暴所存在之力量,才是真正之力量,也方可称为宇宙之正义!
   白阳弟子由「同体大悲」与「无缘大慈」之感召下,应该认识宇宙根本没有敌人存在(仁者无敌,合同),而只有犯了错误的人,我们要发挥人溺己溺、兼善天下之博爱精神,使错误的人,放弃自己的错误,令其坦然地面对自己最高尚之内在—仁心。真正地自然地流露出佛性的光辉,而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爱」与「敬」和自己与他人相处。如此尊重爱护众生如同尊重爱护自己一般,即能达成白阳大道之神圣使命也!师母:悟缘见解甚是,虽然一个人之错误,不是自己所能轻易发现,即使已经知道自己错误,亦需要一段时期之内心搏斗。所以白阳弟子应切记「白阳法心」,不可去攻击轻视错误的人,而应去感化错误的人,帮助错误的人,你们要忍耐要仁慈,要以身作则,要知我们旨在消除错误的思想,并非要毁灭错误的人!
   法门之本质乃是真理,故「法门无量誓愿学」,即在学习涵养真理,发挥真理,而真理之发挥即在于平等、博爱、自由、幸福、圆融、至善至美之意义上!
   可!今夜至此停笔,吾回理天!
3 第三篇 无师不说性
第三篇 无师不说性
   月应千江光本圆 慧照性理指玄关
   菩提淨垢皆不受 萨道需靠明师傅 吾本
   月慧菩萨 恭承
天旨 降灵蓬莱 演说金篇 叩参
慈 再面爱徒 悟缘灵窍 渐趋敏捷 天心倚重
   更需奋勉 今夜时届 速清心莲 运笔书言 咳 咳
  
  近来人心多好佛法,或家庭奉佛,或朝山烧香,或勤佈施,或修供养,或守五戒,或诵经念佛,或持咒修法,或专修静坐禅观,或精研教理,种种不同,修道则一。如是勤修所为何事?劳身苦体,累费精神,消耗时日,不辞辛苦,终日钻营,志愿安在?趋新务奇乎?随俗追势乎?或云:欲脱苦耳,贫者欲求富,病者欲祈癒,困厄者希通达,沉沦者冀超昇。此言近似,尚非真实。又云:欲除业障耳,今生之苦皆由前生恶业所招,今将去恶从善,以期业障消除,免受苦报。此言似矣,犹未尽也。再云:欲断烦恼耳,人生造业,由烦恼起,今将断灭烦恼,庶几苦果不生。此言似矣,犹未尽也。
  断烦恼,除业障,离苦得乐,此乃佛法正宗,云何而犹未尽?布施持戒,礼拜供养,诵经念佛,持咒修观,此乃佛法正行,云何而犹未尽?大凡谈理必穷根源,作事必问根由。上所述者,在佛法中非无其义,但属枝叶末节,若向这裡做去,立志虽佳,枉费精神。经云:「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佈施,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由此而悟,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礼拜。未知真实法,不名为诵经。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念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持咒。未知真实法,不名为静坐。不知真实法,不名为修观。上述未及真一实处,故云犹未尽耳。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又曰:「欲修大行,须知因地法行。」世人懵懵,不由此悟,所以徒劳无益。
  真实法者,吾人之本心也。此心以有觉性,故谓佛性。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法身。永不变易,谓之真如。性非虚妄,谓之实相。无所不知,谓之菩提。(菩提是正智,故无所不知。)寂静不动,谓之涅槃。万法之性,谓之法性。凡此种种名称,皆是吾人真心之异名。人人本有,个个圆成,近在心内,无劳远求。成佛作祖是此一心。佛家谓之明心见性,心即性也,(心性是一,出华严经。)所谓真实法者,即此心也,我辈人人有之,而不自知,长劫受苦,岂不可怜!学佛无他,明心见性而已。(明悟本心,彻见本性。)如果明心见性,烦恼不待断而自断,业障不待除而自除,诸苦不待灭而自灭。三宝不言供养,而已供养自心三宝。布施不施一金,而其所布施胜过七宝。不持咒而自得印明,不诵经而十二部经无不通利。若从根本下手,果大功高如是,君等何以不图?
  有云:众生依业有,业依惑有,惑依识有,识依心有。心是最终究竟处,不通此一著,意识长在,烦恼旋断旋生,业障旋消旋萌,苦果永远不除,譬如伐木,去其枝叶,来年又生,有何了期?若断根蒂,永不再发。是故佛说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布施供养者,意在策励世人,知真实处,在吾自心。不然,修因无果,何以故?果在真实处故。倘未明白真实所在,如何能断烦恼、除业障,出苦海也?
  真道「性理真传」,即是使人了悟本来,解脱生死之「心法」。一指玄关,悟者超生了死,迷者徒生异端。此乃大道于不可传处,由明师以非言语「指」示之!究其终义,乃在让佛子认识本心自性,彻悟真实法处也!悟缘:弟子叩安 师母老大人!方才 师母一席金言,触及末法众生大病之症结,相信古今中外,历代圣贤佛祖,所相传承者亦是此性理真传,也唯有悟此性理真传之人,方能登理天而超生了死!但自古「无师不说性」!弟子斗胆,恳祈 老人家慈悲应机于不可说处,妙指「性理真传」之玄奥,以明白阳法心!师母:善哉!悟缘所请甚合佛心,吾就略述一二,以为修子之参考!
   吾人既知佛性即是自己真心,然则真心体相究竟如何?曰:真心无性,其体性空。(缘起性空)。故曰真空。其相如虚空,如虚空有二义,一如虚空不动摇,二如虚空徧满一切国土。有云:「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若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淨镜,毁讚不及,义理难通。」
   世人不知真心广大圆明,妄谓此心在「我」身内,所以长劫轮迴,受苦无穷。今欲明白自己真心,第一莫认四大假合之身为真:第二莫认六尘缘影之心,以及山河大地为实。佛法入门,有二要义:一者众生空,二者万法空。众生不空,谓之我执。
   万法不空,谓之法执。何谓我执?谓私心主宰是也,主宰即意识,非真我也,如果我能主宰,谁人肯入地狱,谁人甘作畜生饿鬼?故知五蕴六根非真我,全是意识分别执著,意识是生死根本,急宜断除,不可姑息,所以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如此空我,以得人空。
   何谓法执?万法本空,众生不知,认为实有,起惑造业,生死不绝,是由法执之故。悟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名得法空。世人皆为我执、法执所蔽,所以不知自己真心,大乘法门,若要悟心,先须信入「人空」、「法空」之理,则悟心有期,刹那合道,若不信此二空,专求福报,是门外汉,决不能得佛法利益!悟缘:弟子叩谢 老人家释心之恩!如此说来一切人事营为,都是累世业力驱遣,识心所生,犹如梦幻泡影,空而不实,经云:「不知诸法空,恒受生死苦。」若能悟入二空,便证无生法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怪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又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但用「此心」与「率性」,与「一指玄关」,更是异曲同工之妙也!师母:是也!修子学教参禅,俱图大彻大悟,彻悟之境,即是明心见性得无生法忍。而修子一心求悟「性理真传」,即应了悟,一切诸法,缘会则生,缘散则灭,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是空。曰:「缘生之相,既是虚妄」。如此见性真实,便能了了见观森罗万象,都是自己本性上因缘所生,谓之「妙有」。故学道之人,须明「缘起性空」,若悟缘性,则脱缘缚。
   缘性者,缘生之性,即是佛性,十二因缘是轮迴相,佛性是轮迴性,见佛性则轮迴断。缘缚者,即是十二因缘轮迴之缚也。
   故证性即明瞭缘生之理,明瞭缘生之理即证人真性。大乘之教,入门便教观缘生法,为将来悟入正因起见。佛法以空为主,说空以因缘为宗。因缘即是缘起义,(缘起即缘生)凡夫不信,迷人不知,小乘权教虽知而不彻底,唯大乘菩萨学佛乘者最须于此著眼。佛说心地,乃说二空人(人空、法空),无缘生义。二空不悟,人之识心,造善恶业,故有昇沉,而其真心本来不动,识心为累,枉受轮迴。当知惑业苦海,皆由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故曰人空。根尘亦是因缘所生,根尘无性,一切是空,故曰法空。要知若无「缘生」之义,则人法俱实,
   真心不显。有「缘生」义,人法俱空,真心直显,得本法身,即为佛果。法身如虚空,故曰真空。真空体内,十方微尘刹海一切俱现。故涅槃经云:「佛性者第一义空,悟第一义空者即是智慧。」又深密经云:「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杂染相法不断故,坏证微妙淨相法。」若能悟入缘生,即证无生法忍,即是大彻大悟,大乘学人,当如是是行,勉之!勉之!
 今夜至此停笔,吾回理天!4 第四篇 发菩提妙心
第四篇 发菩提妙心
   月圆虚空大地明 慧光普照度众生
   菩提妙心人人有 萨性早发破尘情   吾本
   月慧菩萨 钦奉
慈旨 下临人间 绩书金篇 恭参
驾 再面悟缘 天时紧急 道务纷焉 为整既倒
   倒驾金莲 细宣真理 望结佛缘 白阳弟子
   天命在肩 各立标竿 奋勇道前 替师分忧
   代母救煎 时运逼切 莫再留连 咳 咳  九六原灵自执缘而迷住凡尘迄今,历世生生死死,脱骨如山,受苦受灾不计其秋矣!今逢天开文运,诸天神圣应愿应命,广垂登天金梯,到处挽救溺灵。无奈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虽慈悲,难度无缘之人。故轮迴不绝之迷子,若欲早曰解脱轮迴之苦,即应早发本
有之菩提妙心也!
  发菩提心者,又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道心。再简云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常释为:「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觉也。此「无上心」,「正等心」,「正觉心」,乃为发心修道者,认理归真之准则也。故发心之心,必全通无上、正等、正觉三义。否则发心偏邪,自坠邪道,乃是自作自受,岂不冤哉!悟缘:弟子叩安 师母老人家!
   修子欲脱苦海,必先发心,且必发出全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否则易坠偏邪,此乃目前道务上最明显之影射实迹。因凡夫不能发「无上」心,则自满现状,骄傲自高,或自甘堕落,随波逐流,懦弱消沉,或怨天尤人,屈服在气数命运之作弄下,不能斩断一切罣碍,衝破所有困挠,虽有发心,因缺「无上」义,故初诚:中乱;末颓;终亡矣。再言修子发心修道,若不能涵含「正等」大义,则不悟「万法平等」,不明「生佛平等」之意,徒造口业,攻伐争辩,分别对待,私我独尊,纷乱道务圣业。若是修子发心修道,不通「正觉」实义,则广修万劫,不证正果,只落福报之域,遗憾最大。
   弟子叩请 师母老人家大发慈悲,释解如何下手融摄「无上」、「正等」、「正觉」三心之诀!师母:悟缘所请之题,正合末法众生所必悟之要点,吾当应机说之!
   菩提心者,统为自性清淨心,此自性清淨心,生佛平等,人人皆俱,不增不减。
   发者,发起也,开发也。非观照不能发起,非观照不能开悟。
   故发心者,即观照此自性清淨心也。悟缘:云何为自性清淨心?云何观照自性清淨心?师母:自性清淨心,即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实相,亦名涅槃,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缘起之源,众生不知,无始以来,从未观照,枉造轮迴,沉沦生死。仙佛教人返观内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实相,入涅槃,入法性,入法界。顿断轮迴,速出生死。是故万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观。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涅盘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中庸云:「率性之谓道。」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今人欲求成佛,而驰心外求,哀哉,未曾发心,而修杂观行,只得生天果报,不得出离轮迴。发心即是观心。观心即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亦即澈悟自性本自俱足「无上」、「正等」、「正觉」,依此义观照万法万缘,则放之弥六合,卷之退藏密矣!悟缘:感谢 师母说此观心融摄妙义。弟子唯恐末法众生慧为业覆,难以契会佛心,尚祈 老人家慈悲,于浅处论示,以引修子遵循发心也!师母:善哉!爱徒之心可嘉!吾理当应缘开玄,以尽法力也!
   「无上」、「正等」「正觉」义虽为三,实则全包融含摄于自性之中,丝毫不遗。众生累世轮迴,从未观照,故曰未发心也。今欲了脱生死,必先发心,若能发心,顿昇理天也!佛道「无上」誓愿成,「无上」妙意浅释为「无常」、「无我」、「无生灭性」也。
   众生为何轮迴不止,入苦不出,皆因不明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强执「有我」之念,故而永远解脱不得。因为「有我」继而起心动念不离贪、瞋、痴、分别、对待,故又失却「正等」大义,如此永远迷惑在「认假为真」之妄念上,当然不能进入「正觉」之原来面目!
   今以浅例,略说「无常」、「无我」义。世人常认四大假合之肉身为「自我」。其实人之身体,秒秒都在新陈代谢,试问前秒钟的「肉身」与后秒钟的「肉身」一样否?一年前之你,三年后之你,甚至每秒钟的你「肉身」都不一样的,如此一生中的「肉身」干变万化(无常》,到底那一秒钟的「肉体」才是真正的你呢?所以痴执肉身是「我」的观念是错误的。或许有人会说,肉身虽不是我,可是在我的身内,确实「有我」的思想,而那个思想就是「有我」。哈哈!思想,前念后念,念念相异,忽东怱西,昨日认为对的,今日也许就又推翻了,前念认为错的,后念却又认为对了,如此反覆无常,颠颠倒倒,到底那一个思想才是真正代表你呢?人就是不能洞澈肉身、妄念之「无常」、「无我」,故而强「认假为真」,徒造一个「假我」,用以把「自己」跟「大我」虚空法界分割了,因此为这个「假我」辛苦钻营奔走,造业受苦,而永远不能找回真我,入正觉而解脱也!悟缘:如此说来,欲修道者发心,当先开悟真我之如来意,用此观照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进而觉悟真我之湛明清淨,徧满虚空,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垢不淨,不生不灭性。如此方是真正地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师母:是也,世人每每误解修道人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其实唯有彻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人,方能放开一切束缚,置生死于度外,真正地尽力去开创大业。因为体悟「无我」义之人,即不会再被「自私」所覆,而解脱因「自私」所引生出来的三毒与名利缰绳。如古今中外证道者之大忠大孝与贞洁廉明之表现;而大慈大悲之仙佛菩萨等,何以能捨己救人;杀身取义;顶劫护道?
   很明显地,此种大无畏之精神,都是发了菩提妙心的正果!
   今夜至此停笔,吾回理天! 5 第五篇 天命与金线
第五篇 天命与金线
   三界内外天命尊 万德庄严正乾坤
   金线普照应缘路 法身同觉一玄门   吾乃
   月慧菩萨 恭领
天旨 降光凡尘 续著天音 礼参
驾 会面爱徒 摧动灵笔 把道来宣 悟缘静心
   同著金篇 护法已到 速速开言 咳 咳  天命金线一事,目前白阳道场实存许多混淆之论。若非真有承得心印者,往往误解轻忽此事。小者自败道基,大者混乱道务:误人生死。代天宣化之贤,岂可不于此自慎诫人?
  金线一词,无影无踪,本乃上天垂钓有缘而降。非以觉心相悟不得其真。非以道德相承不得其命。金线互有规矩,各立行之,随度有缘,皆不互相惇逆。唯有以承上启后为旨,以性理真传为宗。千门万教如是,白阳慈航更应如是!昔时大道尚未普传,曾有不闯佛堂之
说。此意在启导后进专心一致,把握圣缘一线道脉,即须精一修行,莫教心生好奇而生异端。此亦欲令道务不致纷乱。今时大道普传,虽不相闯,亦不可以金线之异名而分别门户。应悟「金线合同」,「天命合同」之理,左邻右舍,尽是一道之亲,四生六道,更为同胞手足。虽各有佛缘师承,需各遵亲命。然人与人之际不可无伦理之情,是以相互往来,同参同契,当亦无有不可。若是死执以一线独亲独尊,下亲他系,甚者围起铜牆铁壁,自限门户,则收圆大道由此差别分门!试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岂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乎?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可见天命之尊贵全在此「性」字上!凡能承担「性理真传」之人,必是身担天命之才。而承担「性理真传」者,必悟「如来真实义」,必行无为无执参赞天地化育之大功。故云:「道贯古今,德配天下」也。天命来自与菩提心相会之觉悟光辉。天命并非招牌,随人高兴,想挂就挂,或借此来引人傲人。
  天命之流露即是道德之显形。它所代表者乃是「人心与天心契」。亦即大乘佛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神圣使命。白阳法门奉天承运,所要普传者即是「性理真传」。因此凡是澈悟性理真传之白阳贤良,皆是身担天命代天宣化之栋梁,而天命真与假,则端视其觉行心法妙意与否?若是真会之人,必能行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之法心,更能圆融平等三界十方一切生佛也!故而身担天命之人,必需心参天地至道,身学圣贤遗风,而承先启后,上不愧天,下不炸地,外弗欺人,内不欺己,由慎独而独善己身。上不愧父母,下不愧兄弟,内无愧妻子,外无愧亲朋,由齐家而治家。上不负邦国,下不负生民,外不负师长,内不负所学,由行道用世而觉己觉他。如此劝善去恶,存平等心,行方便法,栘风化俗,端正人心,以运补天地之功,以引正心为教,以行无为而为之道,以贯无欲无执之德。如此身担天命可言无愧矣!悟缘:弟子叩请 师母老大人圣安!
   当今末法之秋,常闻某某门户、某某人,才是真宗、正脉、真天命,唯有向其皈依,方能得道。甚至互别瞄头,修子被其迷惑,不知何去何从,敢请 师母大人,于此略示明路,以引修心!师母:古圣云:「君子有三畏,一畏天命之令,二畏大人在上,三畏圣人之言。」故修士每将「天命」当作自己追随之目标,此乃必然之常理。但是要敬畏追随「天命」之前,必先明瞭「天命」虽是至高无上,但也是无形可见。不可盲目跟从,要知:说有天命者,未必就有天命。而不说有天命者,不一定就没天命。因为天命即是天理,亦即佛性慧命。世人往往藉用各种手段来追求天命,甚至自称负有「天命」,而评他人无「天命」,或云:他拥有真天命,别人的是假天命。从此种现象中可以探出世人自私我执,毁人等妄心。凡是自我标榜,排斥他人之作为,离「天心」已远,那有天命可言?所以世人在修道过程中。听到某某门户、某某人,才拥有天命,才是正宗真脉,切莫盲目跟从,而应用理智慧眼明察之。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故「天命」是一个率性修道者,由「凡命」昇华成「圣命」中的一种「尊严」称呼!其实敬畏「天命」之真义,乃是在尊敬代表天理之实际道德。而不是在盲目崇拜「天命招牌」!悟缘:弟子领会矣!可是修士常言「领天命」又该作何解?师母:天道佛音奉旨著作,此乃领天命也,此天命乃「德能」所感召。如同人间「派令」某人为某职某事,代公处事。因此若把领天命换成「领使命」,则比较容易明白其中要义。如某人因其德能修养已然可合天心,因而感召上天赋予代天宣化之圣职,此本无形之天命,人类较难接受,故常藉开沙飞鸾方式,表显成音相,使人类能接受,并依之代天宣化也。但此中所尊贵者,并非有形之「天命」名相。而是无形之道心德能也。故领有天命之人,应瞭解其意义与责任之尊贵,上体天心,下济群生也。易以言之,某人承担「天命」后,若有违道背德之事,则「无形之天命」自除而变成无天命之人。故修士所应认真者:德也、理也、能也、心也。而非是外相名词之「天命」也。悟缘:叩谢 师母大人释惑之恩!可否再请 老人家于浅处开示领有天命之贤良,如何自觉觉他?师母:领天命之人,即是上天派驻人间之使者,必需以下列几点为遵循原则,方能自觉觉他也!
   (一)能行忠恕慈悲道。   (二)能行三纲五常道。
   (三)能行解惑释疑法。    (四)处无愧无惊境。
    (四)能适恬默养理智。   (六)能圆通启导诸根。
   (七)能平等万法应机。    (八)能活泼积极宣化。
   (八)能众善奉行无执。    (十)能诸恶不染淨业。
    果能如此,则无门户对待之心,无攻讦诤评之事,无矜躁偏急之为。非但澈悟「天命之谓性」,更能「率性」而显道。领天命之人切忌自誉毁人,高高在上,反而要能凡事躬亲以身作则,为后学立定灯塔。故金线无量无数,却归于真理同心大海。吾望在世办道之贤良,能深体「合同」妙义,体认天下一家之佛心,则道盘幸甚!众生幸甚也!
    可,今夜至此停笔!
    吾回理天! 6 第六篇 无量功德心
第六篇 无量功德心
   无相佈施第一功 执著福德总是空
   量力尽心不勉强 一切俱足觉元容   吾本
   月慧菩萨 承受
旨 飞下云端 恭参
驾 投光爱徒 子时又至 悟缘静毕 端正心莲
   合灵著书 责任重大 慎心慎念 代天宣言 咳 咳  昔日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今日末法时期,道劫并降,道醒金玉,劫收顽石。迷昧修子虽能广修喜捨之行,却不能领会「实无所得」之心。六祖云:「造寺度僧,佈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佈施供养之所求也。」
  超生了死是白阳弟子所追求之境界,而性理真传更为白阳大道解救众生之无量功德心。功德虽是强言之名相,却是天真独露之光辉,故六祖示曰:「功德在法身中」。法身即菩提自性,即徧满一切之理天也。故唯有好好体悟性理真传,方「有功德」可言也。修子能识自本心,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三世诸佛共此一心,顿见悟开,则觉「放之弥六合,卷之退藏密」之玄奥,故曰「见性是功」也。
  平收万教,乃白阳大道鉴于末法之际,千门万教,各自尊大,互轻互伐,万灵异类,更是差别对待,相毁相灭。故提倡万教平等,皈本认根之呼吁,以期平息争斗之劫煞,齐臻万灵合同平等真如理界。也唯有如是,方能真正普度三曹、收圆九六。故更能由此认识「平等是德」之实义也.
  修子闻此「实无功德」之言,切莫著空,若是空心自执,即落顽空。修子当悟此空乃真空,念念无滞。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吾人性空,亦复如是。白阳弟子悟此真空,见悟性理,当然可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大乘佛法,故坛经云:「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白阳佛规,严谨齐心,无论地位悟境之高低,皆以低心下气为进道途径。效法弥勒祖师之虚融万物,皆大欢喜。故「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又白阳法船为广被各类根器,徧引种种之心。故于实行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中,通贯各教源义,深入浅出,于末法中巧传心法,不著于法,不碍于法,于自性中建立万法,心无四相,念无染淨,故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修子欲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故白阳弟子每日行功立德,心即平等,常行普敬,常断分别,常作观心,识自本心:尽虚空,徧法界,无微尘芥子许,非汝心所在处!(一切俱足)。尽虚空,徧法界,无微尘芥子许,是汝心所在处!(实无所得)。若得如是,可悟无量功德心矣!悟缘:弟子叩请 师母大人圣安!
   坛经所云:「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佈施供养之所求也!」又云:「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综观经典所载,皆是示人修心为上,但是「心」之名目繁多意义深奥,可否请  老人家,大略示之,以明无量功德丁心」!师母:法身,法界,自性,佛性,真如,实相,本体,一本,第一义空,毕竟空,妙明真心,一真法界,一实境界,全体大用,不生不灭,本地风光,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菩提,大圆满觉…等都是一心之异名。「心」即无始无终之「时间」和无内无外之「空间」,所「合同」而成之灵明觉性。「心」即「无量寿」,「心」即「无量光」,「心」即「无生老」。「无量寿」中含藏永恒的福德天恩。「无量光」中绽放全知之智慧爱心。
   「真心」在生死中,而从未生死。「真心」处五浊内,而从无垢染。宇宙万象,即是此心之现象。宇宙之本体,便是此「心」之本体。「相」从「体」起,「体」寓「相」中,「理」体也,「气」用也,「象」相也。寓理帅气,居常处变。「现象」与「本体」非一亦非异,故云:「全波是水,全水是波」。
   迷时,迷此一心。悟时,悟此一心。修时,修此一心。迷时曰
   众生,证悟即名佛。凡夫全迷此心,诸佛全悟此心。小乘但证
   偏空之境,归小涅槃。菩萨分证妙有之境,犹如隔纱望月。
   若言「心」与「念」,则「心」是体,「念」是用。若论「心」与「性」,则「性」是「体」,「心」是「用」。然而「体」、「用」一如,「心」、「性」不二:故能悟得自心者,即所以「见性」者也。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故修子当于「无常」之森罗万象中,悟观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之「真常」。更于人法「无我」中,体觉徧足一切之「真我」。如是了了明明,无量功德俱在自性中全然见澈!悟缘:百叩 师母大人释此无上妙心玄义!
   行道立德之人,常有执著外在所行于世间之善为功德,并期赖此功德以证莲位,而得诸福报,此误解深矣。原来真功实德,行立于身心,不假金银财物亦可成之。常观本心,常觉本来,即是真功。诚于中行于外,即为实德也。
   故但用心于内,而形于身外。即是功德也。反之若以引度多少人求道,劝化多少以持斋,成立多少间佛堂以作道场,佈施多少金钱,即谓立多少功德,可成何等果位,是以福德当作功德也。
   福德,有量可计也,受报而尽即无矣。功德,无量可计也,永恒不朽者也。一修报身,一修法身。报身入轮迴,法身出轮迴。明心见性者,悟此无量功德心也,见此无相功德性也。
    当一人行善佈施之发心时,其诚于中,信于外,愿如一,即为此发心之功德性也。其所普照而感应于人者,即其功德力也。真诚之心,发端于无端之虚空中,则其感应之功德力亦无量也。若非发自真心于自性,而以法导人,以财施人者,则难免得失心之罣碍。如此执著所行之善,任尔成就多大善业,亦只是可计可量之福德而无功德也。师母:悟缘所言甚是!修子当体认唯有无量功德心,方可普照三界十方,觉己觉他!亦唯有无量功德心之信、愿、行,方能彻底实现收圆九六,普度三曹之理想,修于当于此自强不息也!
   可!今夜至此!
   吾回理天!
7 第七篇 一心合三极
   无极理天法身依 应身太极气天骑
   佛极象界报身在 三极如如原是一   吾乃
   月慧菩萨 恭奉
天旨 续降凡间 缘开金篇 礼参
驾 稳合徒灵 子时将至 悟缘静心 屏了诸尘
   沐光天恩 天时显化 运转笔灵 咳 咳  夫天本一天,极本同极,心原同心。所谓空色不异如如是也。今道务之中,常把一天分成理天、气天、象天;一极分成无极、太极、皇极:一心分成道心、人心、肉心。故而修子随论入囚,由此而生善恶高低之念,虽明:人得一日大之理,却行离一之业。哀哉!圣贤设法应才应根之论,无非在方便之处开门,于慈悲之地施法。无奈众生不悟万法皈一,万法皆空之理,故不能觉会三天同天,三心同心,三极同极之妙。
  白阳大道奉天承运,普度三曹、收圆九六,平收万教者,不仅要弘扬性理真传,更要让末法众生皆能体悟一心三极之玄奥,此点白阳弟子可于五字真经中领会。而由此明白应运收圆佛阐扬一心三极之大慈大悲心怀。白阳大道之五字真言,启示慈悲之救世主 弥勒慈尊,如何信解行证「一心三极」之境界与历程。
  弥勒慈尊之生命实相曾经像所有三世诸佛众生一样,为了超越有限、短暂、相对之现象界,追求无限、永恒、绝对的本体世界。因此唾弃现象世界之一切,乃至于斩七情、断六欲、扫三心、飞四相,期望达到无限、永恒、绝对之本体境界,此者可谓 弥勒慈尊之无极心(法身、理天)之验证,认为现象世界虚妄不实,因此一心追求超越甚至唾弃现象界,以达到空无所有之境地。但是 弥勒佛心不只于此而圆满,它之太极心验证了本体不离现象,现象不离本体色不空二之应身。因为若执著在本体方能永恒、绝对、无限,乃是遭受永恒、绝对、无限所局限,(应无所住亦是一种住,空集合亦是一种集合,无色亦是一种色)而成为有限、相对、与短暂。因此 弥勒佛心不止于无极心,更进一步体悟行证太极心,使本体与现象如胶似漆,本体中能显能藏现象,现象中能显能藏本体(道用,常应常静)。弥勒慈尊之皇(佛)极心又更深一层体悟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因而人类可以建立地上天国!世界大同淨土也。
  弥勒慈尊之生命实相经过无极、太极、佛极之心路历程后,体悟此无极心、太极心、皇(佛)极心,乃是自性灵魂本来就具有,分言之一而三,合言之三而一。从此 弥勒慈尊之灵魂,信解行证「一心合三极」,而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救世主。白阳弟子若是瞭解白阳大道之五字真言妙心,则知白阳大道即在发扬一心三极之法义,希望藉此普度众生,让所有众生信解行证一心三极,效法 弥勒慈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大慈大悲。白阳弟子应体认只要所有众生都能信解行证一心玄极,阐扬性理天道,完人道、配地道、应天道,那麽自由、平等、博爱之大同世界,及无限,永恒、绝对之地上天国,人间淨土,必会在有目共睹之时来临。悟缘:弟子叩请 师母老大人圣安!
   修士每言人间似苦海,轮迴最悲哀,故百般精进,祈能早日超生了死,登理天、面 无生。或云三期末劫,如何可怕,要求人如何如何方能逃灾避难。今闻 弥勒慈尊一心三极妙法,顿然明白所谓超生了死,乃是澈悟自性一心三极,不贪生不怕死,人生死度生死,而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者方能登理天,而真正地不为轮迴劫难所制所苦也!
师母:是也!佛云:「心淨即佛上淨」。觉者:人间即理天,迷者:身处理天犹溺苦海也。故地藏菩萨言:「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盖其体悟一心三极,故入地狱亦如登理天也!
悟缘:叩谢 师母流传天心之大恩!弟子愚昧,恐今末法众生慧为业覆,不能深入佛法大义,恳祈 师母大人于浅处广为解说。
师母:善哉!吾当应缘而说。
   佛有三身:法身、应身、报身也。法身即无极理天;菩提自性。放诸弥六合,卷之退藏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远弗届,无微不入,非垢非淨,非方非圆,非青非黄,人人本有,个个具足,三世诸佛,蠢动含灵,皆同此身。此身非言可说,故佛云:「不可说」。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法身乃宇宙万象之体,诸法缘起之源,十方诸佛之母,无量功德之根,无量智慧之心,无量妙行之本,天地万物以生,曰月运行以成,有情无情以存,千经妙理难宣,万典奥义难诠,不画、唯佛觉,不言、唯圣明,名大道名上天,曰真如曰中庸,曰菩提名实相,尊曰 无生老,天言无极理天。
   佛云:「不移半步到西方」言此也。又云:「心淨即佛土淨」亦言此也。故理天处处皆是,尔在理天,他在理天,我在理天。尔有理天,他有理天,我有理天,共一理天,言说难诠,唯觉可登。理天不生不灭,故信解行证法身者可名超生了死。六祖名言:「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已悟证法身故登理天而大转法轮也。(法身乃不可思议,不可言诠,以上皆形容也)。
   应身即大道之用,如镜应物,一气流行,随缘而转,运行因果之成、住、坏、空者即此应身气天也。 弥勒慈尊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儒家之参赞化育,自强不息。道家之无为而自然者。皆是启示大道妙用应身之名言。应身无形无相,因缘而用,或云因果,或云五行气数,故应身大而合法身,不离法身,即是法身(大愿者能涵盖一切而不执不住)。小而执缘而成愿力身。故修子必须大其愿以合法身。如 弥勒慈尊之普度三曹、收圆九六、龙华三会。南海古佛之闻声救苦。大乘佛法之世世愿行菩萨道等,皆是大其愿力以合法身之圣例也。
   报身者象天皇极也,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森罗万象如是,众生亦复如是(行善获福报,作恶受恶报),然报身不离法身、应身。故修子当悟一心三极妙意,悟法身、行应身、修报身也。悟法身者,信解觉悟无极心登理天而超生了死。行应身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修报身者,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也。(圆满报身即合法身矣!)
悟缘:弟子百叩 师母大人解此甚妙法义大恩!
   由上当可明白理天诸佛由人作之理,更明天堂地狱皆由心造而如来乃无去无来之妙义也!
师母: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定之本然即定法身理天无极。率领这本性运行一切,即是万物遵循之应身大道。修报身即修养这种率性之本能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也是一切教化之共旨。故「天命之谓性」是无极,「率性之谓道」是太极,「修道之谓教」是皇极。白阳修子,身受性理真传,三身皆具,若能当下体认信解行证「一心合三极」之道,则超生了死,回理天、面 无生,甚而同助天盘,皆无所难矣!
8 第八篇 无缘大慈
   与乐喜捨莫执缘 若水无痕不动天
   大学之道皆佈满 率性行慈会玄玄   吾乃
   月慧菩萨 钦承
慈旨 应降蓬莱恭拜
娘颜 握笔理开 天运之际 交换子亥 道务翻新
   时也应该 白阳佛子 趁早安排 弘扬圣理
   舒畅母怀 天道佛音 登莲梯阶 各需细悟
   救迷醒呆 天命普化 同登莲台 咳 咳
  
  一切万法皆由因缘生灭,这个不曾生灭。自性不曾生灭并非是空,不曾生灭更非是有,因为有与无皆非天然,空与不空亦非因缘。不空之空强名真空,非有之有强曰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即如来藏,妙有即第一义空。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大乘佛法提倡「无缘大慈」以常转法轮也。
  「无缘」之意即在阐示自性第一义空,不因诸缘生灭而有所染缚,亦即实无所得之意。三世诸佛明悟此玄,故能无住相佈慈而度众生也!「大」者即是广泛、普遍、无限、一体、全融之意。「慈」者即与乐也,亦即让众生得幸福法喜光明之意。故无缘大慈即是能了觉自性之「无缘空」而广泛地、普逼地、无限地、一体地、全融地给众生幸福快乐法喜与光明。
  平常大部份之人类与生物,都是以损他利己为竞争原则,希望无限地满足自我之欲求,故争夺其他人类与生物之幸福乃是常见之事,有者甚至残害异己之人类或灵性生物。有些人帮助与关心他人他物,其实是以利害关系作为条件的,因为他所帮助与关心之对象,都是自己所认为有切身关系的。于是他还是残害攻击或不关心与自己没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与物。更进一步者则以是非的条件关系为原则,他能帮助与关心如朋友、父子、夫妻等。或则尽心尽力于某种荣誉美名之追求,但却忽视了或消灭了某种非关系自己的人与生灵,例如:「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很好的说明。诸如上述,虽然在程度上条件关系上有差别,在标准上条件关系不一样。然而他们都同样受到条件关系与原则之限制与束缚,致使身心都未能充分发扬出无限自由之本性,故儒家指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溺己溺」,「兼善天下」之金言。白阳弟子奉天承运普传真宗,即是要发扬这种毫无自私、无所求、无条件之无缘大慈精神。
  故修无缘大慈者,不仅能够以德报怨,而且能够不执著对方是否愿意或能否回报,他能与众生万物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因为执行这种无缘大慈的精义,故能生活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乐园裡。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基督所提倡「博爱」之指标。白阳弟子试悟:普度三曹、收圆九六,若无澈悟澈行无缘大慈,何以达之?悟缘:弟子叩见 师母大人圣安!
   四生六道累世轮迴,诸菩萨心持大慈大悲,不忍众生淹溺于苦海而不救。然既发心救度众生,又要不著四相,不染因缘,常应常静,应缘不变,不变应缘,则必体悟「无缘大慈」之精义不可!今日担当普化收圆圣业之修士,彻底明白「无缘大慈」法心者,当然不少。但末法苍生,执著较重,往往把「无缘」误解成没有因缘,而终日逃避尘缘,自认以此为求清淨之法,或入深山,或闭门谢客、或离人群,种种修法,已离大菩萨入生死度生死而超生死之本意。浅言之,体悟无缘大慈者,必是 一大事因缘之主人,必能广结佛缘拔度众生也。盖「佛度有缘人,没缘度不得」。既是没有广度众生之一大事因缘,又如何行其大慈乎?故白阳大道,提倡道降火宅,庶民同修,以期人人了悟「无缘」而为一大事因缘之主人,更盼人人皆能觉行大慈而建立人间淨上,甚而究竟佛国也!
师母:爱徒所言不差。儒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虽无形相可见,却运行于一切万物之内外。故天地未生之前既有此道,天地生时,此道贯满天地之中而运行天地,天地灭后,此道不灭,再以此道开创天地,如此自强不息,而大道本身并无增减生灭之改变。若以佛家语而言则谓万有因缘而生,各随因果律而成住坏空,佛性不动不变,故佛性为「无缘染」之缘起性空也。悟此原来之觉者即能应缘大转法轮,佛光普照三界矣。如此无为而无不为之运转天地之心,或云:天真独露之天然行为,就曰「无缘大慈」也。
悟缘:可否请 师母大人举几个浅例说明此「无缘大慈」之实际,以让修上有所遵循!
师母:善!吾就应爱徒之请,略为浅释。
   天之覆,地之载,三光之烛,无分尔吾,遍及一切,养育一切,无执功德,无著四相,永远自自然然。此者天心无缘大慈之流露也!圣人之教,因才而示,有教无类。佛陀之慈,遍及四生六道,说法四九,尚言:「若有人说佛说法,是人谤佛。」
   此意安在?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降生,在人间留下无缘大慈之模范。今逢天开文运,白阳大道,奉命普化三曹,收圆九六,白阳修子正应好好发挥此无缘大慈之精神,以自觉觉他也!
悟缘:叩谢 师母大人开示之恩!
   上天覆盖万物,大地托载众生,三光普照古今。不因为你是仙佛而特别厚待,更不会因为它是化生之类就加轻怱。空气之长养众生,不论男女老幼,不分高矮肥瘦、不别美丑善恶,总是一样地供给呼吸。太阳光不会因为你刚升了官就特别照耀你,不会因为他刚做了坏事而不照暖他。想想天地之运行那麽的自然,虽然无言无语,却在默默地阐示最奥妙的佛法真理。难怪古哲要云:「万物静观皆自得」。
   弟子再恭请 师母大人,开示修在火宅之士,应如何实践无缘大慈之道?
师母: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夫富贵、贫贱、患难、夷狄者各有其道、各有其德,体其道用其德,行而入于世间,各素其本位,各尽乎其心性,知天而事天,无为而为之,无求而行之,但以此率性而之可也。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者即无住也、无缘也。常有者即大慈也。三教圣人原来同心。修士志于学道,亦当不淫于富贵,不移于贫贱,安顺于患难,无别于夷狄,尽心效法 弥勒慈尊之笑开天下一切愁之胸怀,于缘会处行其所当行也。白阳修士体悟无缘
   大慈而能素行其本,则士、农、工、商,各正其业,各精益于福利生民之事物:父子、夫妇、兄弟,各尽其天伦之职责,总之,人人各素其本位,各尽其天职,而于世间行其所当行之一切合于真理,合于道义之行为,则人类之社会与家庭组织即如天空之星辰,各依其轨道,恒行于空际而无互为侵挠与触撞也。如此由小而大,而一而全,则白阳大道之神圣使命可达矣! 9 第九篇 同体大悲
   万灵同体显觉心 拔度同胞返全真
   烦恼无边誓愿断 佛道无上大悲行   吾乃
   月慧菩萨 恭奉
旨 灵临红尘 礼请
娘安 绩参法文 白阳大道 渐逢清明 有志之士
   掌握机箴 以身作则 承古运新 咳 咳
  佛云:「三界十方一切诸如来,皆为一如来」此者示明万灵同体之理,盖吾人与一切众生,本觉灵明妙性,上与虚空,并佛圣同一理体。基督云:「上帝与尔同在」亦即此意。无奈众生自己不觉此同体之性,故谓之迷也。众生因落后天,一点灵明寄在六根门头照境,见色闻声而被声色所染变为业识,故名众生。达摩祖师云:「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由上可把「同体大悲」浅释为:一切众生与吾同一理体,是以众生有痛苦即是我有痛苦,(悲乃拔苦之意)万物有缺陷即是我有缺陷。我要使自己幸福,必定要使所有众生幸福,我才能幸福。我要使自己圆满证佛,必要使所有万物都圆满,我才能证佛。因此只要在尔自性中所存在的众生万物有痛苦烦恼缺陷,同体大悲就不能毕竟完成。
  依众生之眼光看来,这个存在世界的众生万物都有痛苦与缺陷,故而能体悟同体大悲者必能体会「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宏愿。白阳大道奉天承运要普度三曹,收圆九六,正是在实行「同体大悲」之伟大意义!故白阳弟子所追求地并不是小乘法之自了生死,而是真正同证无上道之大收圆!今日末法时运,有些人修道,是为求来生来世之大富大贵,或求昇天享受天福,或是为了逃避自己之劫难。故而天降真宗,普传大道于火宅之中,提倡性理真传,令众生能体悟「同体大悲」之佛性,发大菩提心,行大乘法,而世世参赞化育与常转法轮。白阳修子于此瞭解四生六道与己同体,千门万教与我同悲同慈,如此自性之中就会先建立一个包容一切,拔度一切,平等一切,极乐一切之佛国,再由此推行成真正之大同世界,则觉行圆满矣。悟缘:弟子恭请 师母大人圣安!
   子曰:「民吾同胞,物吾同与」。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今应此末世, 上帝降下济世宝筏,大施宏恩。苦海众生,苟能真心体悟大道,照穿尘缘,辨明真假,坚定信心,自然能由小化大,由分而合,由殊而一,由迷而觉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知行合一,觉行圆满方是实相实境,否则徒落「口头禅」、「文字道」中,予大道实无是处!弟子恳请 师母大人开示一条简易觉行「同体大悲」之法!
师母:善哉!修子既有学道之志,理当效佛发心。四弘誓愿乃三世诸佛实行「同体大悲」之实际,修子依之修行必然无误!
   「众生无边誓愿度」为第一愿!修子学佛实行「同体大悲」,即少数之众生要度,多数之众生亦要度,此世之众生要度,世世之众生亦要度。众生究竟多少?于地球之人类有四十亿,此乃单算「人道」。「畜生道」之众生就非算数所能及矣!此外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人道之众生。然而这还只指地球而言。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之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如此多,世界上面所住之众生,数目更是不可思议。而彼无量之世界,无边之众生,皆有痛苦,都需要拔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或只于一时肯度众生,则皆非「同体大悲」之菩提心也。故修子于日常生活中,见老年人之老态龙锺,六根暗钝,便生怜愍拔度之心。见同修之间不能明理进道,即能发心度化。若见年幼失亲之人,见孤寡废疾之人,亦皆能发心拔度其苦。今日社会人心,道德渐失,怨憎之苦愈盛,尤以现今武器之杀伤力,更非昔日之所可比拟,如果发生大战…,想到这裡,赶快发心,去度化这些可怜的众生。大陆上之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尔等能大发菩提心去拔度他们,则必会由修身、齐家好好做起,成为一个敬爱国家,忠于道德之好国民。故「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必需由以身作则起也。
   「烦恼无尽誓愿断」乃第二愿也。众生之烦恼痛苦缺陷真是多到无穷无尽!故应发大悲心拔度其苦也。修子必先能斩断自己之烦恼障,觉悟烦恼皆因执缘认假为真而来。了悟「原来无一物」之谛,则能化烦恼为菩提,进一步成为拔度众生烦恼之一大事因缘之主人。
   「法门无量誓愿学」第三愿也,众生无量无边,而众生之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生之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麽根机,就用适合之法门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就度之以「密」。因众生之心千千万万,故需无量法门,但需切记法乃权宜之门,虽要法法精通,但却不可执法自障障人!
   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佛即是原来,故曰佛道无上。亦即真正地完成「同体大悲」,虽然佛道如此高远无上,但为度众生,必需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这四弘誓愿,在修行历程上,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之「目的」上,则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自利」,而悉是为「利他」,无非是「为令众生了生死」!是故欲行「同体大悲」者,必学佛发此四大宏愿也!悟缘:弟子叩谢 师母开示之恩!
   万物本来一体,宇宙间之一切,都属真理之一体,同有一个生命,共属一个存在。虽然万物间有差别相,但那只是表徵,只是这一体表现出来之属性。在万物同体之宇宙真象中,修士于自己因缘裡修行「同体大悲」,故其存在就会努力与众生沟通,使人与人之间,使人与物之间,不发生衝突,而过一种和谐、互亲互爱之生活。
师母:「同体大悲」之法心昭示一个真理:欺侮别人就是欺侮自己,损害别人就等于损害自己,人与人之间互相斗争,就是一种毁灭而製造痛苦的来源。因此小我若不能体悟大我,则自私自利之念头就会带来烦恼。故白阳弟子修习「同体大悲」,必需放弃私心,放弃个人个体化之观念与生活,进而发展同体之大我,如此方能真正走向光明觉悟,充满喜悦,充满爱、和幸福之境界!
10 第十篇 无语话禅心
   忽觉童子到玄关 无言相对境乃宽
   仙坛书静谁留久 古卷经深诵读难   吾乃
   月慧菩萨 钦拜
天旨 临凡著书 恭请
娘安 再动灵笔 绩演天心 望诸有缘 皆会妙玄
   黎明曙光 赖贤共点 同引迷子 早返家园   咳 咳  禅,以经验而言,乃是自性之灵照。以境界而言,乃是不可思议言说之真空妙有。以内容而言,又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之如来真藏,是一切教义之基石,一切思想之母胎。其实当人们以这样的「形容文字」去接触「禅」时,不免又要失掉准头,掉入障碍。
  「禅」是甚麽?「禅」既不是一种经验,也不是一种境界,更不是一种主义。「禅」一点也不神秘,禅只是禅,不多也不少,人人都俱足,个个无缺欠。只有从禅的直接体悟中,才能知道「禅即佛心」,是要直透释迦佛祖「廓然大悟,成等正觉」时,所悟所觉之「境物」;是要直探一切一切之源头。禅、道、佛,本来,异名同旨。佛义之中心是「悟」,禅亦不例外。悟是参禅之目的,经云:「理可顿悟,事要渐修」。「禅」虽讲究「悟」,但更重视实修。故悟并不就等于「禅」:「禅」也不等于「悟」,否则不重视实修,则流为一无用处之口头禅,失去参究之本意矣!
  慧能六祖本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理念,指出心念仍然要活活泼泼,只是不著相而已。镜子能照万物,却不为一物所黏著。同时对于外境之一切,全无分别之心,自性像镜子一样,善来时,照(应)明其善,恶来时,照(应)出其恶。而镜体始终不受污染。参禅者要打破执著外修之工夫,而强调心地用工夫。外修之工夫是借外来而使心念不动,这属人为的,因此只能有短暂之效果。心地之工夫,乃是由明心见性之智慧,使得心地不受一切妄念之污染。这方是自然的永恒的真工夫。慧能六祖在于禅的功夫,更著重烦恼即菩提。所以不必怕妄念,有妄念时正好照出其为妄念。也不必躲烦恼,有烦恼,正好可觉出其为烦恼。如此心地上之工夫方有落手处。此间问题是在如何去用工夫,这工夫之最紧要处,就在于先要能「觉」,能「觉」之后,妄念自然不染,即使有烦恼也会转成菩提,否则没有智慧(觉)而要断妄念,结果任何现象都变成妄念,草木皆兵,不妄也狂矣。
  禅乃本心,明显处处皆是,隐微无一在处,文言难表,唯觉可会。天命之性此禅者之体也,人人本有,回头即是,修子可会于无言之中乎?悟缘:弟子叩请 师母大人圣安!
   据弟子所知,禅所讲究者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大部份参禅公案之中,大都採用无情说法方式,用以勘破人们之语言与心识而直显本觉。可是末法有情众生根机浅小,一时无法领会禅意,致使大乘禅法不得其力。弟子恳请 大人借此机缘,于方便权宜处,略示禅心之应合处,以引修禅之慧!
师母:禅机遍在,悟在会心,语言难宣。今悟缘既有此心,吾即应缘亦可!尔就以白话略述禅宗公案几则,以便于权宜说法也!
悟缘:弟子恭领圣谕!
   昔时二祖慧可问初祖达摩:「请师替吾安心。」
   达摩祖师却反问:「尔心在何处?拿来,吾替尔安之。」
   稍后……慧可云:「吾寻既久,却寻不出心来。」
   达摩祖师曰:「善!吾已把尔心安好矣。」
   请大人略示此中禅机。
师母:慧可祖师拼命想去找、去安之心,并非真心,而是妄心。真心是主体,如如不动,永恒常安。假如人们一旦想到它,或是企图把握它时,便不是主体而是客体矣,当然也不再是真心。达摩祖师所以令慧可拿出心来,只是要他自己发现所谓的「心」是虚幻的,如此由于初祖这种出人意外之指点,唤醒了慧可二祖之直观而了悟了自己之真心。
悟缘:原来如此,烦恼是菩提,菩提非烦恼,只差在觉与迷而矣。
   妙!妙!
   五灯会元中记载此一公案:
   龙潭和道悟云:「自从我来此地,未曾听过您为我指示心要。」
   道悟云:「自从你来到此地,我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为你指示心要啊!」
   龙潭不表同意,故问:「您指示了什麽?」
   道悟答:「你不妨再回想一下:你递茶来,我接:你拿饭来,我吃:你行礼,我点头;这不是处处都在指示你心要吗?怎麽能说我没指示呢?」
   龙潭低头沉思良久。此时道悟又说:「悟者真悟,拟思便差。」
   听了这话,龙潭开了悟。接著问:「如何保有这份悟境呢?」
   道悟云:「简易也,只要顺著你的自性,逍遥而游;应著一切外缘,放旷而行;本著平常之心,而没有凡圣之分就可也。」
   此则公案指示从生活中悟道,很适合道降火宅时之修子参照,恳请 大人开示此中禅机!
师母:修道并不需要任何与众不同之作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杂识心地去历事练心,久而久之,自能悟道。开悟是如此,保持之方法亦是如此。道是极平常之理,并不需惊世骇俗。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鉢,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可知佛祖之生活也和常人无异。这可给一些追求玄异者一个指示:「从生活裡悟道」。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故道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子现俱人身。只要率性而行,则应缘之时必是仁、义、礼、智、信也。故佛性人人天命而具,只要悟此、行此,则一切足矣!有云:人道 成,天道亦圆,修子还有何求?
悟缘:叩谢 大人开示之恩。
   传灯录裡记述洞山有一天在渡河时,偶然看到自己在河水中的倒影,顿时大悟,于是写了一首偈子,偈云: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叩请 大人开示此中禅机。
师母:此偈中之如如即指自性和真我,亦即道德经中之常道也。偈之大意乃指:
   所谓自性和真佛,就是你自己;既是你自己,自然不必向外追求,否则自性将离自己愈来愈远。我今独自在,亦即返回本心,皈一之觉,当然处处都可见到自性之流露,而云处处得逢渠矣。至于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为何前后矛盾?因为洞山看到河裡自己之倒影,因为那个倒影就是「我」,由此见了自己本来面目,因而大悟。但是外在之倒影不能常住,所以要缘灭即过,赶紧放掉。假如仍旧执著倒影是我不放,那又陷于「我执」。故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11 第十一篇 福德与智慧
   福德智慧显庄严 菩萨由如见性颜
   一切善法皆修此 觉行圆满结金丹   吾乃
   月慧菩萨 敬领
天旨 再临凡尘 先请
安 续书心言 文以载道 道需心参 文字般若
   会者明安 彼岸之境 此岸一般 咳 咳  涅槃经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者,则知佛性。」盖以此二种庄严可以显露法身也。菩萨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者(德配天下),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知见,淨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者(道贯古今),谓之智慧庄严。
  六度修行中,如布施等为福德庄严,般若为智慧庄严,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觉。故菩萨所行之一切善行,悉摄于此二者之中也。福智二德之重要性既然如此,故大乘般若法之福德,便是无漏福德,智慧又是圆妙智慧,因此福智慧超越一切万法,故言福智无比也!
  再言福德又有「世间福」与「出世间福」之分。世间福者,由善业因缘而来,报由因得,报尽乃堕,此乃有漏之福。出世间福者,则由观照般若而来(悉包一切善法),依其般若之深入如何,即得相应之解脱,此之谓无漏福德。因此福无尽,故亦无堕落也。
  智慧者又分二种,即「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也,(此即聪明与智慧之不同)。世间智可明一切世间法,执有而不能达空,泥尘而不能捨相,故还是被事所障之凡夫。而出世间智者,可了达一切出世法,明空离相,通达万法,非但事障皆无,即理障亦除,达此智者即是超出三界之圣贤也。故此福此智如合而言之,世间福乃从世间智而来,凡以得福报为期望,如修桥补路,施米捨衣等之善行,即属此类,因其不能彻见真空,仍住于世间之乐相以为乐,故还是有漏妄法也。而出世间福者乃从出世间智而来,虽然悉包一切善法,善无差异,然更能了达真空无相之理,非但能、所不生,即人、我亦已两忘,故能观照般若,见自本性之正法,方是无漏淨法也。由此看来;修福当修清淨福,修智当修无漏智,如能「福智无比」,则功德即不可思议矣。
  佛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言:「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修一切善法即修福德与智慧,福达无漏,智臻圆妙,故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之言,一般修子比较难明,盖如来性中之善法,皆是权宜方便强名之谓善,因善本是自性本觉之直生事(率性),故实际是无所谓善与不善之别。此虽是真空无相无上之极意,然佛陀又恐怕众生认执善法既为方便,致而忽略善法,甚至犯了蹈空之毛病。故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明圣凡不二,有无合一之理。盖善法者虽是因众生而立之权名,然在一切善法之中,又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如执相住妄之善法,其本为贪求个人之利益而修,此即是有漏善法而非大乘佛法所当取之。至于离相无住而生之善法,因无妄想贪求,全率本真,真发菩提,故方为大乘修子当行之善法也!
  由此当明,布施本是菩萨修行六度之一,亦为大乘教旨之所当行,故绝不可废弃,且此中当然包含法施、无畏施、财施三施也。佛云:「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者。」乃在告诫修子莫执善法,勿求福报,能如此者,即可福智双圆,故又云:「是名善法」矣!悟缘:弟子叩请 师母大人圣安!
   涅槃经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者,则知佛性。」由此可知修子欲能明心见性者,必循此而行也。有云:「天上无弗功德之仙佛,人间无不忠孝之圣贤。」原来肯造功立德,忠国孝亲,福荫万民者,皆是有智慧之人。盖此二种庄严可显露法身也。但福德要能无穷无尽,必以观照自性佛光方能觉会,否则虽行善法,因执数德,图求福报,终囚气数之中,难脱生死矣!
师母:佛经曾举例说明修子必需福慧双修,在印度古时有两位同胞兄弟,哥哥专门修福,弟弟特别修慧,结果两人死后,哥哥转世投胎为王宫裡之笨象,每日有人供养食物。弟弟转世投胎为小乘之罗汉,沦为乞食为生。此者故事主要勉励后人要福慧双修,两者之间不可偏废,偏废则不能知佛性。佛是福慧双修之最高成就者,修行三大阿侩祇劫所得之福报与慧报,正果报身,两足尊如来。倘若一意偏修福,虽能有所福报,可惜诸如愚蠢之大象一般,生命亦失其意义矣!若是一意偏修慧,虽能有所慧报,可惜诸如饿死之乞丐,生活上缺乏基本之福缘,怎能济世活命,广宣正法?
悟缘:弟子尝闻,修福总要达至「三轮体空」,方能臻无漏之境,恳请 师母大人为愚开示!
师母:欲明自心,必从福德智慧下手,然布施修福又必达于「三轮体空」之境也。三轮体空,浅言之为:一应无布施之执念。二应无所施物之染著。三应无受施人之染念。而布施大概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总之布施乃以广大心量去度化吝啬、狭窄之心量也。(人者仁也,既然做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与人溺己溺,人苦己苦之慈悲心肠,发喜捨心,施行救济贫穷困苦之众生,乃至体谅众生,照顾众生。布施乃完成人道之基础,是充实修行人证菩提道之门。)一般世人,多数是自私自利,重视金钱、财物、名面。心地都狭窄、吝啬而悭贪。若劝他施捨,有如断肠之苦。却相反地耽迷美色、赌博、饮酒,一次花费之数目即可救济多人,甚者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俗云:「劝他布施说无钱,大限到头用万千。」殊不知今生能得享受豪华生活,皆是前世所布施之果报。而今生遭遇坎坷恶劣之生活者,亦是前生不行布施者。倘今生复不行布施者,来生定沦陷于贫苦穷困多厄之报应也。经云:「布施为第一波罗蜜。」实是良有以也。若欲布施切勿等待富裕时,或有声望名利方肯布施,盖扬名布施为有漏福报,隐名无住相布施方乃真功德妙智慧也。法施乃以教义真理呼吁人人自明明德而自律己身,进一步淨化人间社会,故修道办道乃开黑暗之明灯,若不及早提倡正法,则难挽既倒之道德人心,故白阳弟子,应该积极推展道德教育,教导人人能知效忠国家,孝敬父母、守情义、明道理、敬老尊贤、尊师重道、和乐家庭、敦亲睦邻、善待下属,乃至知廉识耻,谦恭温恕于社会。今日末法之秋,人心不古,尤其歹徒如雨后春笋般到处作案抢劫、杀生害命作姦犯科。凡我白阳弟子,应各各负责,以浅说教义普遍于社会,导使彼辈接受社会教育,而忏悔前愆,矫正思想,提昇理智,做个有价值之人生,乃至解脱痛苦,咸登幸福之境也。无畏施乃教人应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杀身成仁,令众生无灾难,无畏怖也。故修子当体悟:要知佛性唯赖福德与智慧,两皆圆满,则证道可期,且可世世代天宣化,常转法轮,白阳子弟,身担普化三曹,收圆九六之神圣天命,能不于此自勉乎? 12 第十二篇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意玄玄 正法眼藏一理天
   实相妙相无文字 佛味耕耘在心田   吾乃
   月慧菩萨 钦承
天旨 续降人间 继著天音 恭参
驾 提笔开言 千经万典 心法一篇 悟者微笑
   迷人失莲 正法眼藏 寻师开玄 咳 咳  金刚经为学佛之主经,其中本寓藏极妙玄意。所以历代以来,解经者虽多,然都因见仁见智之异,而观点并无一致,但学佛修子必当有几项基本概念,方能有所主宰也。佛陀一世说法,皆是应机而说,对症投药,并无定法,是即以方便智说方便法,用八万四千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是也。此正与孔圣之因材施教,孟子之「所以教者五」一样,皆是根据「天地之道无弃物,圣人之教无弃人」之原则。普遍应机说法留经立言以度众生。故佛在每次说法时期,皆有显微之别,显者乃法之表面,全凭言语文字表达,旨在破除众生之烦恼,是「平等法」,而非「无上法」,亦即孔门所谓「教」者是也。微者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言语之密法,专尚以心传心,见性顿悟之道,此称「无上法」,亦即孔门所谓「道」者是也。故佛陀一世说法,曾经四处十六会之广大机缘,及四十馀年之长久时间,而得沾佛恩亲闻法音者,更何止千百万亿,然实有得于己,而证造诣之实位者,当不出寥寥数人而已。其他绝大多数弟子,大法闻固闻矣,然因个人般若慧力之高低,故对法之理解上,则又各异其境。理解既异,则修持之究竟当然就不能一致,故如来佛之设教,正相同于孟子之「君子引而不发」一样,但勉人致知力行之功,下露「心聆神会」之要,将「中道」于不言中立定,但待「觉者从之」是也。
  孔圣之言教亦同此趣,在其三千弟子之中,各个人之理解和旨趣,当然人人各异,故孔圣便根据是机,遂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设,依其所好,导归其正。然此仍是「平等法」,仍属于教化之内:而出乎此外者,尚有圣门心得之密法,于不言不露之间,而待传于大智慧大根基者。故对冉闵之弟子而使成其德,对由赐之弟子而达其材,对樊迟等弟子而答其问,然在此教化之外,尚有一「有如时雨化之者」之心传,而传于颜、曾,以使成其道,是道方为圣门之究竟,并为「夕死可矣」之真谛也。然在三千弟子之中,只此二人而已,可见圣人之设教,因人之材资,是有不同传法者。是以运用语言文字者,乃「平等法」。在施说「平等法」之场合中,再密意审察大智慧之弟子,另密传其「无上法」。
  佛陀当然对诸菩萨所说以「无上法」为主,而对善男子善女人所说要以「平等法」为辅。此即佛陀之两面权宜,教而无弃之道也。故世尊在灵鹫山说「法华」时,虽经八年之久,弟子号称百万之众,然这仍是「平等法」之教化而已。而真正之无上法,却在拈花示众之一刹那,将大道之妙体所在,示露于弟子群中,而恰值大迦叶聆悟是机,乃破颜微笑,知佛陀之用意是以拈花试众弟子之智慧,故于此一笑之瞬间,乃将大道心印了。而佛陀在祇园精舍说「般若」时之用意亦同旨于此,而须菩提正是聆悟「无上法」之第一人,所以大道之授受,必赖授者和受者之恰机方可。如果只有授者之示妙指玄,而无受者之聆悟契觉时,则亦无所谓「正法眼藏」与「涅槃妙心」之无上法矣!
  佛陀说法之用意既如上述:则经文佛典之文字间,当然是无真道可寻者。因为佛说当时尚不肯明洩,必待识者之聆会而于教外另授,故于文字间更是无正法可执,此乃可想而知。是以修道者,必当首先访得明师之指传,以知大道之体在,然后再体察经文之关要处,并向本身上返观,于日常万用之中契合大道之体用,如此不但可以洞悉经要,而且更能明会圣门传心之道。有云:「念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行经。」如果修士不明大道在我身之体处,不能以经意去契合心法,而徒自诵读言传,就是烂熟四万八千部经,亦是搏沙作饭,画饼充飢,除帮助作一些善行外,并不能成就妙谛也。至于「见性成佛」之道,更是谈何易哉?今白阳大道奉天承运,为普救万灵于既倒之末法之中,将性理真传,显微于三宝之内,凡是有缘佛子,真诚发心,皆可逢师指玄授微,得悟大道体用:「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无上法益,白阳弟子当知:显相三宝,寄于音声形象之表面,乃属「平等法」,凡诚心求道者,人人可受而得之。至于隐微真道,即需授受两者,以心会心,不露他耳矣!故白阳三宝,浅者见其浅,深者会其深,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不出三宝之外,吾望白阳弟子能于三宝上实会正法之眼藏,实觉涅槃之妙心,则不负上天成全及尔等历世积修之佛根矣!悟缘:弟子叩安 师母大人圣安!
   敢问 师母!正法眼藏,是否即指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法乃藏于「心眼玄关」之中!修子只要能悟解玄关之无上妙意,即可会正法之无上妙心?
师母:玄关者,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处也。此玄关放之弥六合,遍法界,大而无外;卷之则退藏于不可知之密微妙处,小而无内。能悟此者,可会正法眼藏!
悟缘:既是如此,为何还需明师一指?而所指之地,又有何意?
师母:明师一指乃⊙,此⊙即玄关也,可大可小,圆融一切,合同真空与妙有。本乃三世诸佛众生之共一法身。只因众生迷昧不知,故需明师一指。但却不可执于此指之上,而忘了真人之显露,方是明师所欲指者。至于所指之地,并非著相有住之相也。盖大道虽无形,但亦运转森罗万象,故不著相、不取相、不离相,方为中肯。明师所指之地,中也。天下之大本也。吾人之本心也。六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能应明师所指,澈悟三宝,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佛与众生,更无别法,故曰「无上法」。此玄关大道,自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无相无色,不属有无,无新旧,非长短,非大小,无限量,无边际,不可测度,觉者分明如如,剖析如如,强言玄关,强言十地,明佛指点,受者可入祖师室,得祖师禅,见本来面目,而超生了死矣。修士闻此玄关正法眼藏妙意,切莫又执空记,忽视明师一指之神圣意义,甚而根本否认玄关之存在。盖大道实相,重在觉行两字,觉者觉玄关之真空如来义,行者行玄关之妙有率性意,觉行圆满,证佛而返本还原矣!总之,大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是非非,非非是是,颠颠倒倒,倒倒颠颠,欲悟正法眼藏,必需放下一切染缚,则当下可入矣!
   否则若是祇执著白阳三宝之名相,或徒落知解,未能实地修行,虽受明师指玄,亦是难证涅槃妙心,难会正法眼藏之密意!白阳修子,身担普救九二残灵之大任,千万不可偏执色空之两端而自傲,必要好好体会三宝实义,并依之观照一切,则可获正法之大益矣!  13 第十三篇 生死实相
   三界唯心造死生 识明本性破诸尘
   且观三世因果录 各得报应永沉沦   吾本
   月慧菩萨 钦奉
慈旨 来至娑婆 为绩佛音 礼请
安 再表衷言 白阳大道 天命真焉 理若究明
   即无邪偏 诸魔乱道 修子慎焉 勿坠自是
   自称理天 门户自高 皆落魔田 咳 咳
  
  阿难问佛云:「如果灵妙光明真如之妙心,本来徧满圆明。那麽,所有山河大地,与草木含灵等等,都是真如自性本元之变化作用,与佛得成正觉之自性同是一体。佛之性体既然真实不变,何以其中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各自差别不同之存在?这些差别不同之种类,还是本来自然就有呢?或是一切众生之虚妄习气所生起的呢?所谓地狱等,还是有一定之所在?或是基于各自之业力所生,又各自自然然地去感受它呢?希望加以说明,使将来之众生,知道谨慎守戒,纯洁不犯。」
  佛告阿难曰:「一切众生,自性本体,本来实在都是清淨之真如。因为妄心动生知见,方发生有虚妄习气之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内分外分之现象。
  所谓内分:就是众生之分内之事。由于爱染一切,发生妄有之情意,情意累积不休,能够产生内在之爱水。(犹如现代医学所说之内分泌作用。)所以众生们,心裡忆想珍馐妙味,就会流出口水。心裡忆想某一个人,或怜或恨,就会眼泪盈眶。如果贪恋追求财宝,心裡就发生一种爱涎,久久使身体光润。心裡坚想淫欲,男女二根,自然流出液体。爱的心裡,虽然有各种差别,却同是业力之流,连绵不断所致。心中之结,同样地无法开解。内在被爱水湿润,始终不能昇华。愈陷愈深,自然从此堕落,这就叫做内分。
  所谓外分:就是众生之分外事。因为追求一切外物与外务,发生虚妄之想念。想念累积不休,就能够生胜气。(犹如现代物理学所说之原子电子之放射作用。)所以众生们,心裡严守清淨之戒律,全身都会轻安清快。心裡信仰坚定,专一信仰某一形而上之一尊,或咒印,就会顾盼自豪,有毅然出众之气概。心裡想要生天,梦裡就觉得自己在飞昇远举。心裡存念佛国,圣境就会突然现出。一心事奉善知识,就会自轻其身体与生命。一切想念之心理,虽然不同,但是妄想之功能,却同是轻清上昇。(所以现代心理学认为思想是脑神经之波动作用。)想念继续不止,向上飞动而不下沉,自然有超越之知觉发生,所以称为外分。
  一切世间之生死相续,生从习惯性之顺路而来,死从变化之流而灭亡。当生命将要终了时,这个人还未完全捨灭了暖气之感触,那时一生之善恶行为,在意识境象中,就会一齐显现。死逆生顺,两种习气,互相交战。如果平生纯粹落在思想中之人,神识就会上昇,必定生于天上。(此处所谓天,乃代表上昇之界说。)如果祇有心中昇华意境,一生兼有福德与智慧,以及具有淨愿者,自然心境开豁,可以看到十方的境界,便可随愿往生任何一个佛国的淨土。如果是情少想多,即使轻举,也不会高远。就会成为鬼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仍然游行于日月所照临之天下,所去都无障碍。其中若是有人曾发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戒律神咒禅定等,便能亲往如来之座下。情想平均者,不飞也不坠,就生在人间。于是思想清明者即是聪明之人。情意幽鬱者即为愚钝之人。情多想少,就流入畜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分情,三分想,就沉下到水轮,生在火边,受猛火炙烤,或身为饿鬼,常被焚烧,同时水也能伤害它。而且没有饮食,如此要经历百千劫之时间。(例如深海中之庞大生物等。)九分情,一分想,就会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者生于有间地狱,重者生在无间地狱。至于纯情无想者,便即沉入阿鼻地狱。(所谓永堕泥犁,不得转生。)如果在沉心之中,有毁谤大乘,诬毁佛之禁戒,以诳妄而演说佛法,虚贪别人之信施,滥得他人之恭敬,乃至犯了五逆(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为感无问地狱苦果之恶业。⑴杀父。⑵杀母。⑶杀阿罗汉。⑷由佛身出血。⑸破和合侩。)十重(又曰十恶),就会更番生于十方阿鼻地狱。这些所造之恶业,虽然说都是自作自受,在共同之业力果报当中,各自兼有它之原因与境地。也都是众生自心所造的业力,由自己感召而形成。
  这些恶业所形成之果报,都是自性中所起之业力作用。既不从天降,也不是从地而出,亦不是他人所授与。完全是根于自己妄心所招引,也由自己去感受。假使能够证得菩提正觉,这些妄缘,都成为一种虚浮不实之幻象,才知道都是由妄想凝结所形成。
  又有一种从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觉而修习定慧之正法三昧,却怀有妄念而别修一种法门。他们藉著精神存想,以坚固自身之形骸,而逍遥游乐于山林之中,或者人迹所不能到之地方。如此共有十种仙道。
  (一)地行仙:修习服食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食物上达到目的,名为地行仙。
  (二)飞行仙:修习烹炼草木药物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药物上达到目的,名为飞行仙。
  (三)游行仙:修习化练五金八石,用以服食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化验烹炼上达到目的,名为游行仙。
  (四)空行仙:修习吐纳、导引、运行气脉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煅炼本身精气达到目的,名为空行仙。
  (五)天行仙:修习嚥纳,吞服津液,或服用淨水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水德润泽之功能而达到目的,名为天行仙。
  (六)通行仙:修习日月精气,採纳天地精华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吸收天地间物理精华而达到目的,名为通行仙。
  (七)道行仙:修习梵咒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依咒语法术上而达到目的,名为道行仙。
  (八)照行仙:修习精神思念,存一注想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用精神思惟忆念而达到目的,名为照行仙。
  (九)精行仙:修习交遘之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从觉悟天地变化妙理而达到目的,名为精行仙。
  (十)绝行仙:修习天地变化物理之玄妙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从觉悟天地变化妙理而达到目的,名为绝行仙。
  如此从人本位,著寿者相,祇求修练此身,不修自性正觉,另外别求长生之门,或可使寿命维持千万岁。休止在深山茂林,或者大海岛之间,自与人世隔绝。其实还是没有离开妄想轮迴之流转作用。如果不能发心进修如来三昧,福报完时,还堕轮迴!
  以上所云之地狱天堂,人及神仙和魔等情形,如果精细研究他的根本,都因为众生自己昏迷沉醉于一切有为之现象当中,因为有了妄想而感受各类不同之生命。妄想随著业力之旋转,在元来圆明无为之本觉真心中,自作自受。都像空花乱发,元本是没有著,其实一切都是虚妄,那裡有它之根本。因为一切众生,不认识圆明灵妙之本觉真心,所以感受轮迴之作用。虽然经过无量劫来,也不能够得真淨。基本原因,都因随顺著杀盗淫三业去造作一切,反此三者,就生出没有杀盗淫的意境。有此三业者恶念就成为鬼类,没有此三业者善业就成天人界。或有或无,互相扰乱,就生起轮迴旋复之性能。如果能得发生定慧妙觉之性境,就可常住于妙觉常寂之圣境。到此有与无两种都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归寂灭。如此,连不杀不盗不淫之善境也没有,那裡还会随著杀盗淫之恶念去行事呢?
  切记!如果不能断了这三业根本,一切众生,人人必然各自有他的自私之心存在。因为各有各的自私之心,所以又有集合大众之自私之心,就成为一个共同之大我之私。(今日各宗教门户观念,先天、后天、理天、气天、无极、南天等互比高低者皆是此因)而大我之私心与个人之自私,自有人为之一定界限,形成人生各种不同之意境。因此可以瞭解天堂地狱,实是有它固定之处所,但是仍然根源于自心之妄念业力所形成。(共业所成)。至于妄念之发生,根本是无因而自起,实在是无可寻究。(如切见妄念是空,当下可以释然冰消。)所以修子要求得无上正觉之菩提,必须先要断除这三业之惑。如果不断尽这三惑,即使得到神通,也都是世间之有为功用。习气不能灭尽,结果落于魔道之中,虽然要想灭除妄想,反而倍加虚伪,哀哉!修子尔必明白,业力妄念,都是因为不了自心所造成,并非自性菩提有此必然之过咎也!
  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白阳修子好好体悟如来真实义,若能深会「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修道有次第可循矣!
14 第十四篇 修行次第
   理需顿 悟事渐 修觉观本容破尘愁
   诚志坚 路究竟 一朝功成自悠悠   吾本
   月慧菩萨 恭领
天旨 来至红尘 为著佛音 礼请
安 执笔再言 天时催紧 宝书之著 必要赶速
   爱徒劳苦 功在天庭 望贯道志 完成天命 咳 咳
  夫理靠顿悟,证凭渐修。今日明理之士繁多,皆因徒落口头,行未究竟,只得幻影一件,惜哉!憾哉!若是真心潜修,生死事大,一志直探证佛之正法三昧,则于发生虚妄乱思之根本原因,必设三等渐修次第步骤,方能连根澈除。此犹一洁淨之宝瓶,久装毒药,现想除去毒汁,恢复原有之洁淨,必须先用汤水香灰洗涤,还它本来,然后方能储藏甘露。如何名为三种渐修次第?第一:修习助因:修习一切善业,薰习一切善心,以销除妄念之助因。第二:真修正性:培养善根,从事真正之修行,用以剖出圆明灵妙之正性。第三:增进善业:在行为上,为善无止境。在治心性之功用上,百尺竿头,更求进步,如此增进修持,使与现行业力相反而行。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矣!
  如何是修习助因?世上十二种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之众生(众人共生。众多之法,假合而生。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之),都依赖饮食而生存,所谓搏食,又名段食。即是众生们依时间之分段,用肢体帮忙来吃食,触食,依靠感觉而食,如日光空气等。思食,精神上之食粮。识食,心理上之享受。因此众生,食甘甜食物而能生存,食毒素食物便会死亡。故一切之众生,要求得佛正法之三昧,应当断除世间之五种辛菜:(葱、蒜、韮、薤、兴渠!此物中土所无)。此五辛物,熟食令易发生淫欲,生吃使人易动瞋恨。如不戒除,即使善能讲说一切经典,心性难入清淨,鬼魅喜与为伍,不知不觉即堕魔道之中。故一般修习菩提,而求无上正觉者,必要永断五辛。
  如何是真修正性?一般众生要求证入佛之正法三昧,必先严持清淨之戒律,永断淫欲之习气。不饮酒,不食肉,以火淨食,不吃生物。盖修行之人,不断淫欲和杀生之心,想超出三界之外,是不可能也。
  如何是增进善业,转变现在所行之业力?能够严肃持守戒律,没有贪淫之心,对于外界六尘物欲之现象,渐渐不会奔放流逸。因此收摄放心,回复归还到自性之本元。对于外界物欲现象之诱惑,既然不去追逐它、攀缘它、那麽六根之生理本能,自然就恬淡清淨,如此使狂逸奔流之妄念休息了,返还到一灵不昧,纯真无漏境地。六根六尘之作用,既然能不再生起行动之业力,则十方国土之物质障碍,就一齐消除,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而一切佛之圆明清淨微妙之密意,皆会在此种境界中明白显现,由此即可获无生法忍。由此再加渐修,则随他所发现之行持境界过程,安立各种次序之圣位名称和含义。
   乾慧地:欲爱之念业已乾枯,六根与外界物欲即不相偶合。目前之有限残生,气质已经变化,不再继续发生业习。执心虚明不昧,完全为清明在躬之智慧。修持渐久,智慧之性能, 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因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发生自性大定之功德,故名为乾慧地。
  一信心住:乾慧地中,祇是欲习初乾,还未与真如自性之法流相接。就以此初得乾有智慧之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渐渐使真心开展圆妙。从此在真心妙圆之境界裡,重新发生至真绝妙之知见,证得真心原是常住不变,深具真实信心。一切妄想,自然灭尽无馀,完全在中道纯真中行,名为信心住。
  二念心住:证得真实之信心,明瞭一切都能圆通自在。身心内外和中间三处,不再会受到障碍。乃至对于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捨身受身之一切习气,都在一念之间,现在目前,自然记 忆不失,名为念心住。
  ③精进心:真心灵妙圆满,真精发生变化。无始以来之习气,都融化成为一体之精明妙用,祇用此种精明再求进步,入于真淨之境,名为精进心。
  四慧心住:真心之精明现前,一切作为,纯为智慧,名为慧心住。
  伍定心住:执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内外,周徧寂湛。在寂静灵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经常凝定不动,名为定心住。
  ⑥不退心:在定境中,发现清淨光明。由定境之光明中,深入自性,有进而无退,名为不退心。
  七护法心:此心进入轻安泰然之境,始终保持不失,和十方诸佛之气分相交接,名为护法心。
  ⑧迴向心:保持真心寂照之觉明境界,能够生起妙有之力量,迴光反照到佛力之慈光。转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犹如一对明镜,光明互相映照,其中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为迴向 心。
  ⑨戒心住:心光绵密返还,获得佛之常凝无上妙淨之力。安住在无为之境中,永远不会遗失,名为戒心住。
  ⑩愿心住:住于自在无碍之戒心境中,能够游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随愿,名为愿心住。
  (以上为十信)
  一发心住:若有人用此真实法门,发起以上之十心,心精发生光辉,所举之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圆成为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二治地住:心中所发的明淨境界,犹如在清淨琉璃中,现出内在之光明,前面所发之妙心,随时随地都在妙明之心地中行履,名为治地住。
  ③修行住:发心与治地所涉及之一切知见,都得明明了了。遍游十方世界,都无留碍,名为修行住。
  四生贵住:所行与佛相同,感受佛之气分。犹如中阴身一样能够自由求得转生之父母,互相感应,入于佛之种性,名为生贵住。
  伍方便具足住:既能随时游心于道,犹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经亲承佛之法统。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儿之完成人形,名为方便具足住。
  ⑥正心住:再进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为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圆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长,名不退住。
  ⑧童真住:再此增进,佛所具有之十身灵相,一时都得具足,名为童真住。
  ⑨法王子住:逐渐人形完全长成,出胎在世,亲为佛之得法之子,名为法王子住。
  ⑩灌顶住:已经长养成人,犹如国之太子,成年以后,行将继承王位,得到灌顶,名为灌顶住。
  (以上为十住)
  由生贵住到灌顶住,乃以入人胎为譬喻,在功用上,确很实在。不过有些人,却把它当成实相来做,坚执为实有境界,实在贻误不浅。
  此中妙用,唯证方知,要到空有双融,智慧双运之实际理地,才解此语。
  一欢喜行:既已成为佛之法子,就具足有无量如来之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随缘顺众生,随缘而度,名为欢喜行。
  二饶益行:善于为一切众生造福利,名为饶益行。
  ③无瞋恨行:不但自觉,且能觉他。对于所遭遇之一切烦恼,皆无违拒,名为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于未来无穷之时际裡,出生于任何种类之众生中,不受时间空间之影响,名为无尽行。
  伍离痴乱行:或演绎、或综合一切各种法门,始终没有差误,名为离痴乱行。
  ⑥善现行:在一切根本同一之法性中,显示各种不同之差异作用,在每一差异之现象上,又能见到它根本之同处,名为善现行。
  七无著行:进而至于十方虚空界所有微尘裡,在任何一粒尘中,又可以现出另一个十方世界。如此互相变现,无论现尘或现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碍,名为无著行。
  ⑧尊重行:种种现前之作为,都是为了救度众生,使其解脱到达彼岸之第一义,名尊重行。
  ⑨善法行:如此圆融通达,能够完成十方诸佛之仪轨和法则,名善法行。
  ⑩真实行:如上所说之各种次序与境界,一一都是清淨无漏中之行业。也都是一真无为自性中本然之流露,名为真实行。
  (以上为十行)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此人如果已经满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绝对纯洁天真,远离一切残留之过患,当然就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是自己又须灭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之观念和现象。迴此无为之心,都归向于涅槃之路,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
  二不坏迴向:空坏了一切可以空坏者,远离了一切可以远离者,连能坏能离之相都不存在,名为不坏迴向。
  ③等一切佛迴向:自性本觉之体,湛然现前,觉性已并齐于佛之正觉,名为等一切佛迴向。
  四至一切处迴向:真心至精发出光明,心地等于佛之心地,名为至一切处迴向。
  伍无尽功德藏迴向:万有世界,与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点没有罣碍,名为无尽功德藏迴向。
  ⑥随顺平等善根迴向:在佛与众生平等之性地中,而发生各各不同之清淨之因。依此因而发挥它之妙用,取得涅槃之道果,名为随顺平等善根迴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迴向:真实之道根已成就,视十方世界裡之众生,都是我本性之同体。自性虽然已经圆满成就,同时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个众生,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迴向。
  ⑧真如相迴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于不即不离,亦离亦即之中,两者都没有执著之心,名为真如相迴向。
  ⑨无缚解脱迴向:真心得到如所如如之境界,十方世界,一切无碍,名为无缚解脱迴向。
  ⑩法界无量迴向:本来自性之妙德圆成了,所谓法界之边际和数量之观念也灭除了,名为法界无量迴向。
  (以上为十迴向)
  上述即是心性修行过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淨心地境界之含义。其次还要成功四种微妙圆满之加行。(此处所谓加行,是针对以上修治心性之心地法门而言。因为四十一位之修行次序,大部份专指心性之境界而建立其名称和次序。心地虽然已经得到极高明之境,而在行持之工夫上,还得注意它之功用。这种工夫之功用境界,就名为四加行,以下就基于此,再说明四加行之妙用。)
  四加行
  一暖地:即已到如佛之觉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工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钻木取火,火光虽未燃发,而暖气已经流佈,就名为暖地。
  二顶地:自己心地上,已经成就和佛所行所履一样。对于这个气质残留尘色之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实内在又并不一定依靠它。犹如人登到高山之峰顶上,身体虽然已经上接虚空,入于虚空之中,但是下面还是有些障碍,不能完全离开,就名为顶地。
  ③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经证得这个真心不二之绝对真理实境,此心已同于佛道,并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之妙用。犹如忍住某一种事的人,心中如有如无,大有忍住不动之意味,就名为忍地。
  四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称数量,完全消灭。既无所谓迷,也无所谓觉。迷觉乃二边对待之名辞和作用,现在都成为未悟以前之过去賸语。祇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义谛中行,其馀都成为无所谓之名辞,就名为世第一地。
  十 地
  一欢喜地:在大菩提中(无上正知正觉),善得通达,觉心已通达于真如自性,尽能瞭解佛之境界,名为欢喜地。
  二离垢地: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差异之性能,都能明瞭它之同一根源,后来併同一地之性也灭除不住,名为离垢地。
  ③发光地:内心淨极,自性光明发生,名为发光地。
  四燄慧地:自性光明已极,正觉圆满,名为燄慧地。
  伍难胜地:一切诸法之同异,都不可得,名为难胜地。
  ⑥现前地:无为真如自性,自然发露淨明妙慧,名为现前地。
  七远行地:穷尽真如自性之边际,名为远行地。
  ⑧不动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动,名为不动地。
  ⑨善慧地:发起真如心之妙用,名为善慧地。
  ⑩法云地:于修习菩萨过程中,从此以往,修习之功用已毕,功德已经圆满,到此方是真正修习佛法正位,所谓慈荫妙云,覆涅槃海,名为法云地。
  (以上为修习大乘菩萨道之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觉: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还元,证得本性真如,必须要逆转生死海中之妄想流。如有一修习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说次序,顺行而至于正觉之性海,与诸佛法性相交,名为等觉之位,便和诸佛之菩提正觉相等了。
  妙觉:到了等觉位以后,觉性才获得金刚喻心中大定,由最初乾慧地,如是重重觉行圆满,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矣!
  以上所说之种种地位,都是用不变金刚之智慧去观察。认识世间事物,皆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镜花、如水月、如阳燄、如空花、如海市蜃楼。观察认识清楚了,在止定境界中,用诸佛所教慧观,双融双运,而清淨修证之,渐次深入,从步步精进之程式上,立此位数。但都是用上述三种渐次增进之方法,修成五十五位之真正菩提正觉之路。如果能够依此去修观,名为正观。 15 第十五篇 常应常静与转识成智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智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燄 常清淨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具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淨 吾本
   月慧菩萨 恭领
天旨 降临东土 演著天音 先参
颜 提笔再谈 宣化真传 留子悟参 末法时际
   迷子痴顽 真修之士 觉己心宽 哈 哈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皆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之幻华一样倏有还无。如果离开了生灭之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之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之现象与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之原因,自已便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之愚迷,生起大慈悲之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显现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变现,如果离开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矣。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之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也。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的生生灭灭;在生生灭灭之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之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佛,觉者,乃是大智慧之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之烦恼障与智障(所知),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之妄想心,犹如火光中之烟燄和光影,它之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故烦恼和智慧,同样皆无自性,而本自了然清淨,佛达此大觉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大悲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一涅槃寂灭之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之境中。在本来清淨之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之本体。如果执著佛之境界是有是无,也就与执著有一涅槃之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之真实内义。也方能常应常静,兴起大慈悲愿,教化济度在世间众生。
  佛从本性清淨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之作用,不取一法,也不捨一法。祇得性自如如,这便是即离尘垢,远离繮缚之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淨,便无古往今来之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之束缚,以证毕竟寂静,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悲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众生。
  常应常静最主要之道理,乃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之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淨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之大悲,无缘之大慈心,但它所悲的是什麽?是悲众生之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之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之不可悲。祇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之佛法,以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济度世间,方是主要之内涵精神。白阳弟子,由此可了悟性理真传之实相与 弥勒慈尊收圆九六大开龙华会之佛心。故白阳弟子以弥勒眷属自居,必需体会理天大道之常应常静义,自觉觉他,如此自无以法相争,以理自障之魔考,或囚是非或轮互磨之苦境。而以平等、包融、光明、慈悲而教化众生而代天普度收圆矣!
  常应常静虽为兴慈行悲办道行道之指针,但修子往往以意识为凭而不自知,故再略言转识成智以明修心也。唯识之宗指出修子转识为智之法,阿赖耶识有染、淨两种子。染法种子自能生染法,淨法种于自能生淨法。阿赖耶识能生诸法,诸法还生阿赖耶识。人虽由知识上可知诸法唯识,而实际上仍多执法为实有。因我、法二执,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故需用修行方法,方能悟人唯识。依何修行方能悟入唯识。云:有五阶段也。
  (一)资粮位阶段:修行者仅对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与「所取」。因有「能取」、「所取」故生烦恼与所知二障。有「能取」而执之以为实义,即生烦恼障,有「所取」而执之以为实法,即生所知障。
  (二)加行位阶段:修行者知道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但「所取」「能取」仍然因而相对待。于是「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此如实智者,即对于 诸法有「如实」之知识也。然此世第一法,亦只为「世」第一法,同修行者于此,犹以为有空相,犹于现前安立少物。故谓似「唯识真胜义性」。依现在哲学术语说之,此境地仍有主观与客观之区别念。对于「唯识真胜义性」,仍只可认为「知」之,而不可谓为「住」之。
  (三)通达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矣,此于修行大端已得,唯尚须加以修治琢磨之功耳!
  (四)修习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即已至修行之最后结果。
  (五)究竟位阶段:此者八识(眼、身、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皆转为智,此时识皆为无漏识。无漏识能变,诸种佛身佛上为其所变。识中本有「有漏」、「无漏」,即染法、淨法二类种子。佛身佛土,即依无漏种子而成一世界。
  在转识成智时,人对一一种子,皆无所执著分别,亦即一一皆如其所如,而互不为碍,相望如透明。此时之第八识,即转成纯淨圆照之「大圆镜智」;第七识之执我者,今则化为视一切我与非我平等者,亦即转为「平等性智」。而第六识,则因一切随烦恼种子,及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与根本烦恼种子悉皆化除,因第七识之我与非我之分别所生之意识上之我与非我之分别心已不起,于是此意识即成善妙观察一切法之自相共相,而无执之「妙观察智」。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因无一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之烦恼种子而来之染污障碍,亦即成为善能办其愿力所应作之事,如眼识成办见色,耳识成办听声之「成所作智」。
  转识成智乃由修习性理真传,由种种实际之捨染取淨之修行工夫,去除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人、我、法执),而如实了知阿赖耶识中本来涵藏之全法界种子。若无明既破,法界(性理真传)被如实了悟,即一切法界诸法种子,亦皆为转潜为现,而即皆为现行,皆为现成、现在、现见之现量所摄之境,一无扰乱,而真正之如其所如之还本返元、登理天、面无生、超生了死矣!
  白阳修子,观此转识成智之法,好好体悟白阳三宝心传,由修行次第,随缘观照,以第一义之觉光持恒信解行证必可破除如幻如梦之人、我、法执,而证本来也。
15 第十五篇 常应常静与转识成智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智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燄 常清淨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具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淨 吾本
   月慧菩萨 恭领
天旨 降临东土 演著天音 先参
颜 提笔再谈 宣化真传 留子悟参 末法时际
   迷子痴顽 真修之士 觉己心宽 哈 哈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皆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之幻华一样倏有还无。如果离开了生灭之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之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之现象与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之原因,自已便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之愚迷,生起大慈悲之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显现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变现,如果离开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矣。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之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也。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万有世间之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的生生灭灭;在生生灭灭之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之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能常应常静,悲悯世间之愚迷,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佛,觉者,乃是大智慧之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之烦恼障与智障(所知),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之妄想心,犹如火光中之烟燄和光影,它之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故烦恼和智慧,同样皆无自性,而本自了然清淨,佛达此大觉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大悲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一涅槃寂灭之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之境中。在本来清淨之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之本体。如果执著佛之境界是有是无,也就与执著有一涅槃之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之真实内义。也方能常应常静,兴起大慈悲愿,教化济度在世间众生。
  佛从本性清淨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之作用,不取一法,也不捨一法。祇得性自如如,这便是即离尘垢,远离繮缚之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淨,便无古往今来之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之束缚,以证毕竟寂静,故能常应常静,生起大慈悲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众生。
  常应常静最主要之道理,乃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之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淨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之大悲,无缘之大慈心,但它所悲的是什麽?是悲众生之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之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之不可悲。祇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之佛法,以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济度世间,方是主要之内涵精神。白阳弟子,由此可了悟性理真传之实相与 弥勒慈尊收圆九六大开龙华会之佛心。故白阳弟子以弥勒眷属自居,必需体会理天大道之常应常静义,自觉觉他,如此自无以法相争,以理自障之魔考,或囚是非或轮互磨之苦境。而以平等、包融、光明、慈悲而教化众生而代天普度收圆矣!
  常应常静虽为兴慈行悲办道行道之指针,但修子往往以意识为凭而不自知,故再略言转识成智以明修心也。唯识之宗指出修子转识为智之法,阿赖耶识有染、淨两种子。染法种子自能生染法,淨法种于自能生淨法。阿赖耶识能生诸法,诸法还生阿赖耶识。人虽由知识上可知诸法唯识,而实际上仍多执法为实有。因我、法二执,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故需用修行方法,方能悟人唯识。依何修行方能悟入唯识。云:有五阶段也。
  (一)资粮位阶段:修行者仅对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与「所取」。因有「能取」、「所取」故生烦恼与所知二障。有「能取」而执之以为实义,即生烦恼障,有「所取」而执之以为实法,即生所知障。
  (二)加行位阶段:修行者知道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但「所取」「能取」仍然因而相对待。于是「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此如实智者,即对于 诸法有「如实」之知识也。然此世第一法,亦只为「世」第一法,同修行者于此,犹以为有空相,犹于现前安立少物。故谓似「唯识真胜义性」。依现在哲学术语说之,此境地仍有主观与客观之区别念。对于「唯识真胜义性」,仍只可认为「知」之,而不可谓为「住」之。
  (三)通达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矣,此于修行大端已得,唯尚须加以修治琢磨之功耳!
  (四)修习位阶段:修行者至此,即已至修行之最后结果。
  (五)究竟位阶段:此者八识(眼、身、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皆转为智,此时识皆为无漏识。无漏识能变,诸种佛身佛上为其所变。识中本有「有漏」、「无漏」,即染法、淨法二类种子。佛身佛土,即依无漏种子而成一世界。
  在转识成智时,人对一一种子,皆无所执著分别,亦即一一皆如其所如,而互不为碍,相望如透明。此时之第八识,即转成纯淨圆照之「大圆镜智」;第七识之执我者,今则化为视一切我与非我平等者,亦即转为「平等性智」。而第六识,则因一切随烦恼种子,及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与根本烦恼种子悉皆化除,因第七识之我与非我之分别所生之意识上之我与非我之分别心已不起,于是此意识即成善妙观察一切法之自相共相,而无执之「妙观察智」。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因无一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之烦恼种子而来之染污障碍,亦即成为善能办其愿力所应作之事,如眼识成办见色,耳识成办听声之「成所作智」。
  转识成智乃由修习性理真传,由种种实际之捨染取淨之修行工夫,去除第七识之根本无明(人、我、法执),而如实了知阿赖耶识中本来涵藏之全法界种子。若无明既破,法界(性理真传)被如实了悟,即一切法界诸法种子,亦皆为转潜为现,而即皆为现行,皆为现成、现在、现见之现量所摄之境,一无扰乱,而真正之如其所如之还本返元、登理天、面无生、超生了死矣!
  白阳修子,观此转识成智之法,好好体悟白阳三宝心传,由修行次第,随缘观照,以第一义之觉光持恒信解行证必可破除如幻如梦之人、我、法执,而证本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