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人漂亮吗: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儒家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7:03
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儒家命运2011年01月06日09:57腾讯公益[微博]卢晖临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卢晖临老师
阅读提示:“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兴衰。以同情式的理解态度,中国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感觉到西方世界的威胁,20世纪初期开始的反传统思潮流行,打倒“孔家店”、“孔老二”,这种思潮甚至可以推至一个极端——废除汉字,鲁迅、陈独秀、瞿秋白等新文化运动旗手都加入这一行列。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深度绝望到了怎样的程度!从另一方面批判性的反思,西方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革命等,却都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中心价值系统的支撑,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中心价值,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文化复兴时需要思索的。
大家晚上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评析一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今年是很特殊的年份,“五四”运动90周年。可以说我们都是“五四”的后代。“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两百多年以来,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面貌,对于中国来说,“五四”也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欧洲的革命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的思想、观念、制度等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爆发,法国启蒙的理念才开始传到中国。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其实是一个大的故事,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变迁兴衰。
这个大的故事可以从一个人物开始,就是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过去被称之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典。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朝廷到乡野,对孔子都普遍采用这个称呼。可是到了最近一百年,孔子逐渐跟另外一些说法联系起来。一个是“孔家店”。在《水浒传》里大家可以读到很多的店,比如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开的黑店,卖人肉包子,这个“店”的店主都有一种包藏祸心的企图。“孔家店”的称呼基本是在“五四”时期出现的,“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另外一个是“孔老二”,主要流行于70年代,批林批孔时期。我们经常说老大老二,普通兄弟之间的称呼,用在儒家文化的一代宗师身上,带有很强的戏谑性。从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或者说公众形象发生了变化,由兴到衰,由正面到负面,由褒到贬。
对于这个变化应该怎样去看待。我非常赞同用分析历史的态度,一种是同情式的理解,另一种是批判性的反思。同情式的理解是说,看待一个历史事件,要尽可能地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去,对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危机、挑战感同身受,和他们一样激动、失落,不要想着21世纪的人担心什么,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批判性的反思是站在今天,从某一种理论的角度来对某种历史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我今天说的更多是同情式的理解。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汉代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中国正统的意识形态,也成为影响广大老百姓的观念形式。尽管这个主流意识形态曾经过几次大挑战,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这个体系基本是从汉一直延续到清末。官方通过文化读本、戏曲、民俗的作品等,塑造先人的价值观,影响到普通的老百姓。儒学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末的时候,本来有很多次修正自己的机会,因为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然关于这个东西还有很多争议,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但无论如何是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这在“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很鲜明的反映。传统文化是不太讲“利”的,或以“义”制“利”。明末的时候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挑战,也迎来一次变革的机会。集中的表现像江苏的泰州学派,他们讨论怎么在儒家的体系里谈“利”的问题。这主要是受到王阳明的影响。但非常可惜,取代明朝的是清朝。满族一百多万的游牧民族,非常强悍,但是文化相对来说,较汉民族弱,所以全盘接受汉文化,将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并且不接受任何变化改革。大家比较熟悉清中叶时的文字狱,知识分子想成为一个挑战时代的创造性的思想者是不大可能的。清代晚期的龚自珍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家觉得他好像纯粹在讲人才,是非常技术的话题。但他实质是针对当时整个思想界一潭死水,不愿意面对新时代做出改变的现象而感到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