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机和尚:[讨论]中国的族谱有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6:09

中国的族谱有问题

         宋代以前的族谱是官修的,有其政治用途,此禁制到宋代才被打破,而有私修族谱,但直至明代民间修谱的风气才大盛。既然曾是官修,就难逃政治操控,官方可为所欲为,捏造血缘关系,故可信度大大降低。南方人的汉族认同绝不只是文化上的,透过编祖谱、定堂号,南方人真的相信他们的祖根在北方,而在这民族意识改变的过程中,政府曾扮演过关键的角色。政府让他们乐于接受官方说法的绝招就是称他们是名人的后代。
              福建人把祖先追溯到河南的标准作法是〝祖先某某某于唐代随陈元光(或王审知)从河南入闽〞(韩国人也同样可以写〝祖先随箕子或卫满入韩〞,但他们没这么作),如果你家祖谱的写法是这样,那并不代表祖先真的来自河南。当时因福建军政、经济均由河南固始人把持,故许多人都自称来自河南固始(陈元光与王审知的故乡)。不过这并不重要,闽南人的父系远祖的主体仍未被科学排除是汉人(这研究只是作不作而已,不困难),但父系远祖是汉人只代表男性Y染色体上的二十几个基因来自汉族,其它总数在二万七到三万九之间的基因则平均大约有67%以上来自百越。至于要从整体基因的比率或单纯从父系(认为母系只是生产工具,对后代没有影响)决定自己的族别,则是个人的选择。犹太人是以母系为准,而除了最近几千年,人类是认母不认父的。美国总统杰佛逊的后代有黑人、有白人,你说他们同种,都是Anglo-Saxon或英吉利族吗?绝对的父系主义竟也成了消灭他族的有利工具,不得不让人钦佩汉人的创意。但Y染色体的主要功能只是启动男性的发育,只要看看远房兄弟间的差别就可知它对外表、性格、智慧没有影响。
              祖谱的写法通常是一个地区里(例如县或其部份地区)同姓的人有一个共同开基祖,许多刚开始编祖谱的农民就这样认上了他们的祖宗。有名有姓的第一代祖之前完全没有资料,只以一篇文章交代,说他们祖先随王审知入闽。或选定一个名人始祖后再编出一组昭穆清楚的祖宗八代人名,然后让各家族找个自认适当的地方附上去。这些名人的兄弟或儿子们,及他们的迁徙作官,都不需有任何根据而大编特编(通常在县志或府志里都查不到),也不必管它看来可不可能,反正古时很少有人有资源去查证,读书的都在作官,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一般人应不敢乱派自己的祖先,不知就是不知,但官方派定别人的祖先时当然毫无困难。现在几乎所有我听过的闽南与客家人的祖谱都刚好是二十代左右(约五、六百年),大约是明初开始吧,也就是那时忽然一大堆人开始修祖谱,这可能与人们开始在祖先牌上写上历代祖先名字有关。但明初以前的家族资料从那里来?怎知是来自河南?当然是人云亦云,套用普遍的(官方)说法与公式而已。那时刚脱离蒙古统治不久,官方顺水推舟,为福建、广东的平民百姓派定中原名人祖先,团结中国境内各族群。(注:据学者常建华的研究,明嘉靖十五年1536中国才准许庶民祭拜始祖,之前只有皇家才能盖庙祭始祖,官与民最多只能祭到高、曾、祖、父四代。故我推测祖先牌上的第一代应就是1536年活着的最年长者的前四代,也就是1536-(50+30*4)=1366左右出生的那一代人,更早祖先的神主牌依礼制被撤下后应就没再被供回。明朝是1368-1644。)
              福建与广东的族群的祖谱还有个习惯,就是都有一个常见的共同发源地。福建人的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客家人的是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人的是广东南雄珠矶巷,后两者均作为中原南下时的中继站。而只记得自己不是汉人但已几乎汉化的畬族也编族谱,宣称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他们心里上可能也需要有个像黄帝那样的共同始祖,但显然不可能,故退而求其次把同姓的人都归到一个祖先,然后让祖先们从同一起源地出发。而畬族则确有一个全族的共同始祖-由狗变成的盘瓠(狗是苗瑶畬的图腾,古时瑶作猺,未必是侮辱)。当你拿着自家的一本族谱阅读时,你当然不会查觉到这些是既定(官方)公式,你只会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其实你的祖先根本就是在地人。
              中国到处是同姓村落,随便就一、二千人以上,这样的事应很普遍(验Y染色体就知道),有时还会有村社内或村社间的械斗,我们很难想象不识字的祖先们为了生存会作什么样的事,改姓应比迁居它地容易得多。再加上招赘、领养、避祸或趋吉改姓、赐姓(赐祖谱),我们祖先原来姓啥,或根本没汉姓,谁也没把握(据说胡适家族原来姓李,称「李改胡」;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原名韩教准,海南岛文昌人,因过继婶母的弟弟而改姓宋)。我也可想象一种情况,有个汉人住进了一个畬族村落,因文化较高受到村民的爱戴,尚无汉姓的畬族村民于是全都取了他的姓,那个地方就成了张坑、陈坑,他一个人的祖先就成了大家的祖先。福建大多数的村社都说是明代开基,难道今日福建的各村社在明代都只住了一对夫妇?(附录:袁义达等人曾在山西太原郊区作了一个研究。「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灵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从史书记录上看,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进来的。」 ─ 转载自〝科技导报〞)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口增长不超过六十倍(粗略以二千万到十二亿来估计),如果姓氏不是这样发展,李、王、张三姓能占全中国十二亿人口的22.4%(由三个男人到1.3亿个男人), 前五大能占32.3%,前十大能占44.1%,前一百大能占87.2%吗?一百个男人的后代占87.2%,其它一千万男人的后代只占12.8%?中国姓氏约只有两、三千个,当初的一千万男人如何分配这些姓氏?
       明嘉靖十五年1536中国才准许庶民祭拜始(迁)祖,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祖先全是名人(或许一开始只是在祠堂里供奉同姓的名人,但后来被误以为是祖宗;或许只为了争面子,或许是为了在全村统一姓氏时可提高号召力或竞争力)。闽南、客家的名人祖先以宋代的为主,因北宋时福建得功名的人数仅次于江西,南宋(都杭州)时仅次于浙江,地缘接近,宣称他们后代最合理。但有人估计自称是周敦颐(湖南人)后代的有一百万人以上,北宋末年人口约有八千万,至今人口增长十五倍左右,他家族却能增长五十万倍。未称名人后代的〝张廖〞氏(活廖死张)也从明初福建诏安的一个普通男人发展至现在光在台湾就有数万的男人。而更伟大的是〝闽粤李氏的大始祖〞李火德(有说他避唐末黄巢之乱,有说他是南宋丞相李纲之后),他的子孙若不上千万也有数百万,包括所有客家与部份非客家李姓人士,据说李登辉(祖籍福建永定)、李光耀(广东大埔)、李嘉诚(福建莆田迁广东汕头)…等都是,岂不怪哉?闽粤李氏,不论福、客都自认是唐皇族的后裔,属陇西李,堂号「陇西」,李远哲(福建南安)还因此以为他有胡人血统,说他的鬈发有可能来自匈奴。其实李远哲的鬈发可能是来自在泉州的阿拉伯人。福建大姓的唐代祖先都只有两、三人(宋代多一些,每个县两、三人),例如人数众多的陈姓(福建林14.8%陈14.0%)只分成三大派:陈霸先(南朝)派、陈元光(开漳圣王)派、陈邕(太傅)派,而他们三人的祖先又据说都是东汉颖川郡的陈实(他创了〝梁上君子〞这名词),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但唐代北方地区陈姓少说也有数十万人,南北繁衍的倍数不可同日而语,福建在唐代果真是地广人稀?而且只有这三位名人有幸能在这块沃土上展现惊人的繁殖力?邓晓华在〝试论南中国汉人及汉语的来源〞一文中说:「地方文献明确指出,福建的几个最大姓如林、黄、陈均系闽越土著,直至元代,闽北黄姓大族领导的起义,其头目仍被当地士大夫描写成“断发纹身”之状。」闽粤黄氏据说大都是黄峭山的后代。史志书没有记载,但黄氏族谱上大名鼎鼎,〝峭山公〞的年代与来历众说纷纭,较可靠的说法是五代福建邵武人。据说他是二十四孝之一的东汉江夏郡黄香的后代(有完整的祖谱为证),娶三妻,各生7子共21子,子孙遍布闽粤浙赣湘川桂黔,超过千万,以「江夏」为堂号。
       所以结论是:一、中国姓氏的发展与领土的发展一样,也是一种扩张兼并的过程,姓氏与血缘无关;二、祖谱上关于祖先来源的说法是按照既定(官方)公式留下的垃圾,抄来的居多(明代百姓绝大多数不会知道唐代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