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哥火锅菜单:孙涤:人口变化制约楼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10:11

孙涤:人口变化制约楼市

2011年05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市场的青铜法则系列之十九

孙 涤

人口变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即是因亦为果),它制约房地产市场的长程趋势更是如此。对美国,对日本,对任何现代社会,都是这样。

对美国房地产有充沛后劲的判断,是因为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无论在人口结构、规模和成长率都是最健康的;而日本房地产二十年来每况愈下,恢复希望渺茫,也是日本人口的生育率趋低、老龄化且富二代的拼搏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大不如前的缘故。只是日本的货币和产业政策,乃至更为皮相的投机炒作、汇率利率操控等更突出,更易得到热议,人口增长拐点导致规模持续萎缩这个釜底抽薪的变化反而被淹没了。

中国刚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供了相当好的信息源,尤其值得在房地产市场博弈的各方认真去解读。我们有机会将详加探讨。

过去,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成功因素讨论得非常多,有个最关键的原因似乎没强调得充分,就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冷战禁运,迫使中国内地自力更生,只留下港岛这扇唯一的窄门替六亿人和外界交流。结果是,第一,那时中国内地几乎所有进出口物流都须经过香港的机运,锻炼出香港几代人的专业阶层,雁过拔毛,大量财富留存下来;第二,内地许多有才能的人移居港岛。他们的经济企图心特别旺盛。源源不断的物流和人流,致富了小岛的地产。造成的局面就如港人经常调侃的,“全香港的人都在替李嘉诚打工”,而不是“替包玉刚打工”。包兆龙、包玉刚父子基于从上海撤走到港的教训,以为只有“动产”才安全,全心经营船运,以便时势一变,即可转移离港。期间也不无兴盛的年头,但当长程的趋势显露出来,包玉刚上得岸来力争九龙仓时,发觉事随势移,港人全在为“不动产”打工,不止为李嘉诚,还为李兆基、郭家、郑家……在打工。

香港的先发优势局面一直延续至今,近期还没放缓。虽然它的人口增殖率已降到0.78%,但内地先富起来的一族纷纷前往香港置产投资,加上不少内地孕妇前往港岛生育,对香港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来看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具体细节不必笔者来缕述,资料都列在网上,查看www.city-data.com,美国每个市镇居民点的详尽资料可说做到了“应有尽有”。由于定义和口径准确,不同市镇的可比性相当高,略加排比,就能“得窥全豹”。下面是南加州的小案例:2011年4月南加州(六个县2000余万居民,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的住房市场现状。

与去年4月的同比数据表明,住房销售量(栋)下降了9.2%,三大县的降幅分别是:洛杉矶县 -9.9%, 橙县 -6.9%, 圣地亚哥县 -0.5%;与销售价位的历史高点相比,则大幅下降了54.3% (2005年6月 40156栋,2011年6月 18344栋)。从售出住房的中位价格来分析,一年来同比下降了1.8% (洛杉矶县 -2.9%, 橙县 -0.0%, 圣地亚哥县 -1.1%);与历史上最高销售中位价格相比,大幅下降了45% (2007年7月 $505000,2011年4月 $280000; 历史最低价位发生在2009年4月:$247000)。

美国对楼市购买力的统计,大都用中位价格而非平均价格。均价超过中位价,虽然表明财富分配和住房负担的不平衡,但不影响居住基本功能。两者的偏度(skewness)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件好事:豪宅的存在为差别税率的物业税征收培养了税基,转移出去就能补贴廉租房。

楼市购买力的另一关键数据是中位年龄,反映地段内居民的年龄结构。去年美国人口中位年龄为36.8岁,日本为44.6岁,是该国的抚养比,即工作年龄的人数和退休人数之比的指标。人口增减的规律鲜明,能够计算和预测准确。在1970年至2010年与2010年至2050年两个40年的时间跨度里,美国的抚养比从5.3降到了4.6,到2050年又将降至2.5;日本的相应抚养比从8.6降到了目前的2.6,到2050年将继续下降到1.2。如此看来,东京房屋重振可能性几乎没有。

中国内地人口中位年龄,据国际评测,去年是35.2岁(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为42.8和37.0),比十年前上升了5岁多,十年后可能还要升到39岁。考虑到内地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加强,人口迅速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长期投资很不利,足堪忧虑。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0.16 -0.62%]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