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的股骨头病会好吗: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道家人物张子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6:23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子房者,张良是也。秦灭六国时,据《史记、留侯世家》云:“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汉书、张陈王周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

    此兵器自称“矛”,系击刺兵器。总长:39、7厘米。宽叶长矛身,刃部较宽,矛身正中的简呈三角形,两脊凸呈三角形,血槽宽大。此自称“矛”象剑一样有格,格铸一只凤鸟形;銎中空呈椭圆,上端有一方形穿,銎端饰兽面纹及鸟纹。血槽根部位每一个面各阴铸虫鸟篆两字,一面为“子房”,一面为“之矛”,连读“子房之矛”。通体呈枣皮色,系传世品。血槽、饰纹、鸟篆等都有典型的秦汉时期和典型的楚文化风格。此矛冶炼十分精良。通体生深枣皮锈,系传世品。刃部位有缺,缺部位生入骨绿锈,是当年砍杀留下的痕迹。

     铍、铩、矛、剑等都系同类兵器。《说文》:“铩,铍有铎也。”五代徐锴《说文系传、金部》:“铩,铍有镡也。”《说文》:“铍,大咸(此字有金部)也。一曰剑如刀装者。”由此可知铍、铩等都是古兵器的剑属,形如刀而两边有刃。《方言》卷九:“大矛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所以此器自称“矛”,这当是江东的称呼了。张良需说是韩人(今山西省境),因秦灭六国后,为报家仇国恨,雇刺客狙击秦始皇,当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今河南省阳武)时,以百二十斤重的铁椎从岩上击下打秦始皇的车厢,那大椎扔偏了,没砸到秦始皇的车上。事发后为躲避秦始皇的追捕,张良曾埋名隐姓藏匿下邳,在山中遇见高人黄石,得奇书《太公兵法》,读书十年后,帅百余人一路往江东而去投靠项梁。路遇刘邦,二人一见倾心,成为知交,刘邦拜张良为厩将。此后,张良以一身所学贡献给汉王朝的江山。此器称矛,是江东人的习惯,当为张良年青时所用。因张良不是武将,在楚汉相争时,他身体多病体弱,主要以所学《太公兵法》在刘邦左右为文臣。《汉书、张陈王周传》:“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帷幄中,决胜行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子房”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历经战国末年、秦王朝、楚汉相争到汉王朝初年。史料多有记叙,是西汉王朝开国著名的谋臣之一。但能明确是他的遗物,可能仅此一“矛”,十分珍贵。

 

张良的故事

对张良的人生,史今多有评论,无论是何种评论,大至体现出一个“奇”字。用一个字,概括张良的人生,总感遗憾,恐怕不光用一个“奇”字,就把张良人生说的明白。但到底缺点什么?一时难以讲清道明,但依吾辈之见,子房人生充分演唱了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七个字。汉初,替刘邦打天下的一批豪杰功臣,当江山改姓刘之后,刘邦便论功行赏,分封了一系列异姓王。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等等。此外,刘邦还封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然而,异姓王的存在,无形之中对刘氏政权构成了威胁。于是,刘邦花了七年时间,皆借口异姓王谋反,将当年出生入死一同打天下的忠臣良将杀掉,其中较典型的有:韩信、彭越、黥布、臧荼等诛杀,逼韩王信出逃匈奴。异姓王中衡山王吴芮势力最小,因而幸免“不杀”。随着异姓王个个被杀后,刘帮又分封了一系列刘姓子弟为王,以取替代异姓王。后来的明祖之流学尔,上世纪的毛氏也学尔。黜杀功臣良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汉初开国元老中,独张良称善终。

有一次,刘邦的谋臣,陈平在刘邦跟前自称“奇士”,较张良之奇显然陈平就逊色许多,二人之“奇”不可相题并论。所谓“奇士”之“奇”,以字面看有:奇异、奇特、神奇、非同寻常的意思,人生经历笼罩着浓厚的惊奇怪异和神秘色彩。张良的行踪,称得是来去神出鬼没,张良一生连续在“奇遇”的机缘里与侠士、隐逸、精怪、神仙们交往,这在战国末年至汉初诸多风云人物中是罕见的。大多奇士,亦称世外高人,他们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张良的入世,颇具超然独立、闲云野鹤的气韵,气质是乎与王者之师无关,颇有点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一生,在为汉王朝打天下的群臣中,较以建功立业之后,封侯食爵为最高人生目标的良将、谋臣们,又是何等的大异其趣。

 

张良在司马迁笔下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他出场的事迹便可惊天动地——张良狙击赢政。战国末年,张良父亲早逝,作为一个贵族子弟,有着幸福的童年和少年。约在张良十六、七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使张良满腔仇恨,一心要报仇。家中还有奴仆数百,张良弃之不顾亲兄弟死了,也草草下葬。张良离家浪迹天涯,带着全部家产足万金,到处寻访高人力士筹划刺杀秦始皇的计划。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大力士铸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趁机游玩了大半个中国,觉得比成天闷在咸阳宫中舒服多了,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决定东游。张良打探来秦始皇出游行踪,决定半路狙击,他和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地名,在阳武县境内)的地方,用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从山上投向秦始皇。可惜,因距离太远,这一锤扔偏了,只“误中副车”死伤数十人。秦始皇这次东游之后,心有余悸,好几年不敢再出外巡游了,唯恐博浪沙的大铁锤真的再砸过来。

张良隐姓埋名,躲到下邳。遥想当年子房刺秦之举足以振撼天下,明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锤,宇宙生色!”张良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他的胆气已令天下人叹为观止。虽然一击不中,然能全身而退,从容遁避秦始皇的追杀,令人视为奇迹。张良刺秦皇不象荆轲刺秦王而得名,荆轲刺秦王历代史家和诗人多有歌颂,而张良刺秦始皇也不逊色,可称更胜一筹。无论是荆轲刺秦还是张良刺秦事件,最终结果都是失败,所不同的是手段,之后,自身的遁逃行动。荆轲刺秦,不是自愿的复仇行动。荆轲义气敢豁命,武功好,酒量大,匹夫勇。因燕太子丹的恩惠收买,荆轲抱定君子死知己的信念,心甘情愿奉献,就如当今的人体炸弹。张良的目标和计划是,刺秦失败后还要保护力士和自己的生命,以后才会有机会复仇!

 

 黄石授书
    刺秦之后,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要抓刺客归案。张良隐姓埋名,在下邳山林中藏了十年。十年中,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其中一人值得一提,他是杀人亡命的项伯,此人后来却使张良在著名的“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最值得一提的事是,张良意外遇高人,获一部《太公兵法》奇书。是怎样授予《太公兵法》的呢?一天,张良外出来到一座石桥上,有位穿粗布短衣的老头迎面走来。正当擦肩而过时,老人装不小心,将脚上的鞋故意弄掉一只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手指桥下说:“小伙子:去为我捡鞋!”张良先是一怔,心里想:这老头,如此无礼!便想揍他一拳,一看对方年迈,便勉强忍气吞声,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家又抬起脚丫来:“伺候我穿上吧!”张良心又想,既然鞋都替你捡了,索性好事做全,便跪地伺候老人家穿上。老人穿上鞋后,“呵,呵!”一笑,扬长而去。张良目送老人,觉得老人有些不可思议,正思量间,老人返回来对他说道:“不错,小子不错,孺子可教!五天后寅时起,到这里来与我相会。”说罢不见人影。张良惊喜,连忙恭敬地跪下来说:“诺!”第五天,张良来到石桥时,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生气说:“嘿!与吾辈约会,如何要迟到!?”张良想辩解,又无话可说,老人说:“你,五天后早点来吧。”话音当落,老人家手一挥又不见了。第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头排,就赶去石桥,老人又先到了,一见到他就吼道:“小子,又迟到了!你想不想跟老夫学?”又叫他五天后再来。这一次,张良在丑时就到了石桥等着,过了好一阵子,老人家也来了,笑着说:“理当如此!”随即将一麻袋竹简授予张良,说:“熟读它吧,将来为王者之师。十年后你当出世,辅佐帝王。十三年之后,你将在济北来见我,榖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你师。”说罢手一挥,身随风去。天明时张良也回到自己茅屋,赶快取出竹简看,只见《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黄石授书”后,张良天天学习演练,直到滚瓜烂熟,倒诵如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道:“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张良在下邳隐居避祸的那十年中,熟读了《太公兵法》,研究了道家学说,十年的苦读和思考,使他思想突变,趋于超前的成熟,形成以《太公兵法》的整套,立志于王者师之志向。早年张良尚武,有侠义精神,并曾学《礼·仪》。

十年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聚众百余人,欲投楚国假王景驹,刚出发不远,途中相遇刘邦帅数千人路过,便将百余强丁合于刘邦帐下。这是张良第一次在下邳见到刘邦,刘邦拜张良为厩将。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多年的研习,张良试图与人交流,不料刘邦悟性颇高,一听便懂,一点就通,并可举一反三,“常用其策”。于是张良不免视刘邦为知己,“遂从不去”投景驹了,后来见“复韩”没有结果了,便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张良当时并且感叹道:“沛公殆天授!”认为刘邦是个天才。为什么说刘邦是个天才呢?因为刘邦蔑视儒生不习文,故有“刘项从来不读书”一说,然而张良经过十年苦读、钻研和深思得出的理论,刘邦凭着本能和悟性就达到了认识!此时此刻的张良实在是有了知自和知音的感觉。的确,张良乃是天下奇士,刘邦可谓天纵奇才。他们的智力相当,性格相类。

张良与刘邦:张良是贵族子弟,刘邦是平民百姓,看来出身大不相同,但他们命运相似。张良幼年丧父,按照《史记·留侯世家》推算,张良有可能刚出生二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此说不可以为据);按《史记》说刘邦是龙配种,刘邦作为私生子,实际上也没有父亲。因此,二人的性格较常人缺少约束力,无父无君妄为胆大,都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勇气概。都是胸藏大志,心怀天下之人。张良有“黄石圯上授书”的奇遇,刘邦则有“东南有天子气”、“赤帝之子斩白蛇”的记载,二人都不甘寂寞,伺机而动顺天应势,借着陈胜、吴广起义之机而兴师动众,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景驹自立为楚假王之意,正是用以举事的招牌,都同时前往投奔。二人的行事风格也相似,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总之,二人乃是天生的搭档,一拍即合。这在西汉以前的历史上,很少有在打江山时开国君臣如同他们默契。 

入关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的隆冬时节,寒风凛冽,阵风过后,尘土飞扬,枯枝条清脆的被风刮折断声,关中平原一片混沌,严冬笼罩着大地。这一天,咸阳城郊大道两旁,跪满身著白衣的人,连车马也披上了白布,绵延数里,在灰色笼罩的世界里,更是白得刺眼。众人中有一人与众不同,他脖子上缠着白练,目光低垂,耷拉的脑袋,一副听人裁决的可怜相。他就是秦王朝最后的君王——子婴,其它的人是他臣子。子婴手捧玉玺、兵符和节杖,在这里恭候刘邦。

几天前,为抵御刘邦的部队,子婴将倾国而出的部队派往陕西蓝田东南,企图挡住刘邦的大军而得以苟延残喘。刘邦欲求速胜,命军兵强攻。谋士张良说:“此时秦兵尚强,不宜硬攻。可先派人到山上密布旗帜,伪装大军屯集后山,然后再派人以重金招降秦将。”此计果然有效,秦将得了贿赂,又看满山遍野都是战旗,便答应投降。哪知张良招降是假,麻痹秦军是真,趁秦将准备投降放松戒备之机,刘邦率大军绕到背后发起攻击,秦军大败,突破了秦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刚刚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子婴,便兵临城下束手待毙。北风呼啸吹起众人身上的白色衣裳拍打“哺哺”作响,伴着“呼呼”风声,仿佛在鸣奏秦王朝的葬礼曲。

刘邦的人马远远出现了。他看到眼前这幅白色的图画,锁紧了双眉,拉了拉缰绳,让马放缓了速度,陷入沉思:出征前,楚怀王(公元前208年,项梁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仍称之为楚怀王)再三叮嘱,要他安抚秦地百姓。

当时,刘邦、项羽都请求驱兵西征灭秦。有人向楚怀王进谏说:“项羽做事雷厉风行,但脾气暴燥,所过之处烧杀虏掠,不利收服民心,会惹祸生非烂杀无辜。秦地百姓被暴虐的秦王朝害得够苦了,如今应该派遣宽厚仁义的长者前往,而刘邦则较宽厚,能够恩威兼施,收服民心,刘邦最合适。”于是,分兵两路,项羽北上击秦将章邯,同时援救赵国后西进入关,刘邦从南路直接西进。楚怀王当众立约:“谁先击破秦军,进入秦都咸阳城,谁就做关中王。”并让群臣作证。想到这里,刘邦心中有底了。突然有人喊道:“斩了他们!”随即一呼百应,只听“刷刷”剑出鞘的声音不绝于耳,秦王朝的暴虐统治十多年来实在磬竹难书,恨不得立即杀光眼前这批龙子王孙和爪牙,以一泄天下之愤。

刘邦大喝道:“且慢!”

张良跟着说道:“怀王念我大王为人宽厚,派我们西向灭秦。如今秦王已投降于我大王,再杀他是不妥的。”众人只得愤愤地收剑于鞘中。

秦国从襄公开国以来,六百二十年的历史,终于要结束在子婴末代君王手上了,国中已无兵可战,咸阳已无险可守,秦王朝只有束手持毙。咸阳城门大开,子婴颈套绳索,手捧秦王御玺,默立路边,静候刘邦前来受降。刘邦军队浩浩荡荡,子婴双膝跪地,高举御玺呈上。刘邦接过御玺,雄赳赳进入了咸阳,秦王朝从此不复存在。

大军入城,刘邦的士兵们从未见识过繁华的咸阳城,真是看不完的稀奇罕事。他们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于是一扇扇库房门被撞开了,金银珠宝,绫罗绢帛,象龙卷风般抢劫一空。兵士在咸阳城喧闹至晚。

刘邦独自来到秦宫,他心中庆幸自己终于较项羽先入咸阳,这阿房宫属于他刘邦所有,他尽情地享受帝王家的富丽和豪奢。他走进秦二世的寝宫,刘邦不禁一阵目眩:满目富丽堂皇,五光十色,稀世珍宝,随处可见,还有无数娇艳的宫女和妃嫔……“哈哈!今晚我要好好受用美人了。我已拥有了一切,美人和财富尽我享用,我已是关中之王了。哈——哈!”他躺在龙床上美滋滋地喊着、想着,他已飘渺欲仙,准备抱着几个美人儿入睡时,樊哙闯进来大声嚷道:“大王,我们到处找你,没想到你却在这里干这男欢女爱之事,你是想得天下,还是只想做个富翁?还是快回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去吧。”刘邦白了他一眼,翻身朝里抱着一个宫女便“吱吱”地KS起来。樊哙见刘邦不理睬他,气冲冲转身就走,却与张良撞了个满怀。张良一见樊哙的架势,便明白了几分。

“沛公,”张良来到床前,语气缓和地说:“秦皇因为奢侈、残暴失了天下,你才得以顺利入关。如今你只有勤俭自持,才能替天下百姓扫除奸贼。可是,你刚入咸阳城就沉溺于享乐,难道不是在继续秦时的暴虐?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你能听樊将军的话。”张良接着又谏说:“秦军实力还很强大,不可轻敌。还有很多事等着大王去处理。”听张良这一说,刘邦便翻身下了龙床,随张良出了阿房宫。张良说道:“沛公,当下令关闭宫门,封上库房,令将士们立即停止一切抢夺,率领将士离开咸阳城,回到霸上驻扎下来吧。”

这天,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关中百姓见沛公军队不再骚扰、损害老百姓,大家都暗自称道。

霸上军营正在开午餐,刘邦与张良对酌。

刘帮说:“我们入关已多日,虽没冒犯百姓,却也没有完全赢得民心,兄弟呀,你说我们该咋整?”

张良给刘邦斟满酒杯,说道:“沛公说得对,我也正为你思虑这件事哩。你让将士们不侵犯百姓,无疑已赢得了一半民心。接下来你必须再为百姓做些实事,如法律之类的。秦地百姓曾挣扎在秦的残酷统治之下,如同水深火热。”张良话题转到项羽说道:“秦国关中之地地形险要,土地富饶,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让他据有关中之地。我们应马上派兵扼守函谷关,然后见机行事。”

刘邦点点头,思忖片刻说:“贤弟,明天你为我召集关中各县的父老英雄,聚一聚。你也帮我想想明天要说些啥事?”张良点头应允。

第二天,在宽敞华丽的秦宫,聚集了各县长老、豪杰济济一堂,气氛融洽热烈,大家来皇宫里坐坐、逛逛,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大家对刘邦更有了好感。刘邦对大家施礼说:“各位父老,各位英雄,很久以来,你们受尽秦朝的暴虐统治,尝尽秦朝种种酷刑,你们受苦、受难了!”刘帮语气充满同情,众人被触痛了伤处。接着又说:“当初我与楚王及各诸侯相约:谁先入关,谁就做关中王。”

张良插话说:“如今沛公先入关中,理当是他做关中王了。”

刘邦见大家默认了自己,心里感到一阵满足。于是提高嗓门说:“今天我请各位来,是要向大家宣布我和子房共议的‘约法三章’,就是杀人者偿命,伤人和偷盗者,根据罪行轻重赔偿或治罪。此外,原秦朝法令全部取消。”刘邦话音末落,就被一片喝采声淹没了,众人面露喜色,眼睛里射出信任的光彩,大家都极度兴奋,热泪盈眶。刘邦接着又安慰大家说:“各位父老,不用害怕我们,请你们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正常生活。我们驻扎在霸上,只等各路诸侯到来,再一起制定法令制度。秦地众望所归,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大殿里气氛愈加热烈,众人畅所欲言,有控诉的、有称赞的,尽情抒发情怀。

 

鸿门宴

在距咸阳不远有个地方叫鸿门(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驻扎着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此前,项羽在黄河北岸与秦军主力章邯反复浴血苦战。收降章邯后,从东线日夜兼程奔往函谷关时,刘帮早已从南线突破武关,进入关中了。而项羽不知刘邦进军如此神速,一心想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路上拼命与刘邦赛跑。而刘邦已稳当地在关中呆了一月有余了,早已做了大量的安民工作。

项羽军到函谷关,不料城门紧闭,城头上传来守军叫喊:“沛公已先入关平定咸阳,命我等守关。各路军队,一概不许入关!”项羽一听已被刘邦占先,一恼怒立即命英布抢关。守关军卒见友军突然反目,措手不及,抵挡一阵,便弃关逃遁。

此前,项羽率楚军北上救赵,获胜后一路西进,又与秦军主力王离、涉闲、苏角交战,获胜威震天下。项羽降服秦将章邯后,又怕秦军士兵不服,在一月光朗照的夜晚,趁秦军降卒疲倦酣睡时,命令楚兵将二十万人全部活埋。消息传入秦地,百姓无不仇恨项羽的残忍和暴行。

项羽进入函谷关,率军驻扎在新丰鸿门。他越想越恼怒,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硬仗,却被刘邦捡了个便宜,更可恶竟敢封锁函谷关,不让我大军入关。范增献计说:“刘邦军只有十万人,我们四十万人,何不趁机把他消灭,以除日后之患?”于是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

消息却被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知道了,他与张良有深交,十多年前因杀人被秦王朝追捕,逃跑到下邳张良收留了他,两人感情很好。当他听到项羽要攻打刘邦时,担心老朋友的安危,就连夜赶到张良处通风报信。

项伯私下见了张良,拉着老朋友的手说:“不好了,不好了!快随我逃命吧!”拉着张良往外就要走。

张良沉思片刻,对项伯说:“当初我答应韩王送沛公入关,如今人家有难,我却不辞而别,情理上说不过去呀。以后别人说我张良不仁义,不行,还是让我进去与沛公招呼一声吧。”说完张良走进刘邦的营帐。

刘邦听张良一说,大惊失色,急忙拉着张良手说:“该如何是好?”

张良问道:“大王估计你能否战胜项王?”

刘邦说:“你是知道的,我本来就不如项羽实力强啊。”

张良见刘邦满面愁云,安慰道:“大王放心,我有主意了。”

刘邦忙问:“有何良策?快说来听听。”

张良说:“别急,我请项伯帮帮忙。在秦朝时,项伯杀了人,我曾舍命相救于他。我想项伯一定会帮忙的。”

刘邦转忧为喜,忙问张良:“你与项伯谁大谁小?”

张良答道:“项伯长于我。”

“那快快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与他喝两杯。”

张良回自己帐请项伯。

刘邦与项伯相对而坐,张良居中入席。刘邦首先敬项伯一杯酒说:“先生寿比南山。听说先生有子尚未娶媳,不知先生是否愿意与我结为亲家?”

项伯是个忠厚之人,见刘邦如此仁厚和敬重自己,受感动得连连答应。

刘邦暗暗高兴,又说:“我一向尊敬项将军,自我入关后,闭宫门,封府库,丝毫不敢动那些财物,并登记了百姓、官吏,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我在函谷关派兵守卫,是为了防备盗贼和非常情况的出现,请你转告项将军,我刘邦不敢有背大德啊!”

项伯见刘邦说得很动情,受感动起来,便对新亲家说:“我回去一定禀明项王。如果你明早能亲自去向项王赔罪,我再从中周旋,事情就好办了。”

刘邦料知事情已经没有开始那么棘手了,一口答应明天去鸿门项营。说:“有劳亲家,事情紧急,我派人送你连夜回去,就说我刘邦明天去向项将军赔罪。”

张良说:“我明日与沛公一同前往鸿门,项将军一定有些误会,把话说明了,气也就消了。有劳仁兄先回。”

项伯回到项营,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项羽只是“哼”了一声。项伯见侄儿气仍未消,又说:“如果沛公不先破关中,你哪能如此顺利进关?现在人家有功却要打他,是不道义的。”项羽也不再“哼、哈”了,手一挥示意项伯不再说了。在项羽发愣的当儿,项伯趁机劝说:“现在沛公亲自来谢罪了,不如好好款待他一番。你们也是好兄弟呀。”

项羽想,也许刘季小子到底还是不敢与我作对,心里的怒火熄了一半。

刘邦与张良一行人带上礼物来到鸿门,项伯已在营外等候,将昨晚之事告诉了张良,项伯说道:“项王处不会有大的问题了,但要小心范增……”

张良点头说:“多谢仁兄了。”

刘邦一见项羽,连声慰劳说:“将军辛苦了,刘邦特来看望项将军。”刘帮为保住小命,在敌强我弱,谓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对项羽阿谀奉承,这一套在项羽跟前很管用。一边又说:“我与将军合力抗秦,将军从北路向西破秦,我则从南路进军。连我自己也没料到能先进入咸阳,得以在此见到将军。现在却有小人挑唆,让将军误解我刘邦了。”

“误会,误会!”张良一边看着项伯说道。

“哈哈!”项伯附和道:“误会,误会!”

独范增在一旁满脸凶像,口里发出“嘿!”

项羽听了刘邦一番话,再看看刘帮满脸愧疚,已不忍心,满腹的怒气已经烟消云散。脱口说道:“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哪会生气呀。来来来,入席再说。”

于是,项羽拉着沛公一同入席宴饮。按古人的礼仪向东是上席,项羽、项伯面东而坐;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面南入坐,沛公面北坐,张良面西陪坐。席间彼此客套一番。刘邦自恃卑弱,不欲逞强;斗智不斗力,尚谋不尚勇是刘邦和张良事前商量好的主意;对付项羽这种人忍为上、曲则全、柔弱胜刚强。酒过数巡,范增屡次对项羽使眼色,要项羽杀了刘邦,他怕项羽被刘邦的花言巧语迷了,便接二连三举起自己佩带的玉块,向项羽暗示要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可项羽视而不见,依然与刘邦谈笑叙旧。

范增急了,起身到帐外招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说道:“项王为人太仁慈。你假装到席前为沛公祝寿,请求舞剑助兴,待机杀了沛公,不然今后我们都会被他俘虏,被他害死杀掉我们。”

项庄进帐祝寿后说:“军中无歌舞乐伎,请允许我舞剑为诸位助兴。”

项羽不知是范增之谋,便高兴地说:“好极了。”

项庄拔剑翩翩起舞,一套接一套剑术赢得满堂喝采。此时,项庄剑姿突变,暗含杀机直指刘邦,刘邦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危急关头,项伯挺身而出,说:“项庄一人舞剑太单调,让我来奉陪吧。”随即与顶庄对舞起来。每当项庄剑锋威胁到刘帮时,项伯总以身体遮护刘邦。

张良眼见事态严峻,到营帐外军营门前叫来樊哙,急急相告说:“沛公危险!现在项庄席上拔剑起舞,用意刺杀沛公!快快……”樊哙不等张良说完,早已执剑拥盾冲了进去。风风火火撞倒阻拦的楚营士兵,旋风般奔到项羽帐前,撩起帐幔,站在项羽对面,怒发冲冠,双目怒睁,眼眶都被瞪裂了。站在刘邦跟前护着主人。

项羽见突如冲来的壮士,惊得握剑,挺直上身随时一跃而起,然后问道:

“这位客人是干什么?”

“他是沛公的侍卫,叫樊哙。”张良答道。

“哦!”项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对樊哙说:“好一个壮士!来、来、来,赏一大碗酒!”

“多谢将军赐酒!”樊哙接过大碗,站着“咕哝、咕哝”两三口喝完了酒。

项羽又说:“再赏一条猪腿给他。”侍从拿来一条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地上,将猪腿置于盾上用剑切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项羽见了,十分赞赏又问道:“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樊哙大声回答:“我连死都不怕,还在乎喝一二碗酒?”说完,又大口食肉,“咕嘟、咕嘟”喝了一大碗酒。他用袖口抹一把嘴角,接着说:“当初,秦王有虎狼之心,滥用酷刑,杀人如麻,遭天下人的反对。楚怀王曾当众立约:‘谁先破秦入关就当关中之王。’现在沛公先破秦入关,却封闭宫殿库府,领兵驻扎在霸上恭候你的到来。非但没有得到任何褒奖,你还听信小人谗言,置沛公于死地。我认为这种做法和已灭亡了的秦王朝没啥区别。不知项将军以为我说的对吗?”

项羽听了樊哙一番数落,无言以答,只好说:“壮士请坐吧。”

于是张良叫樊哙随自己坐下了。宴会的气氛又趋于平静了,但每个人各怀鬼胎,强装应酬。受了惊吓之后的刘邦起身要上厕所,樊哙跟随出了营帐。对刘邦说:“刚才那剑拔弩张的情景,军师急忙叫我进来……嘿!大王,你此刻已出来,不如就趁机离开这是非之地吧!”

刘邦说:“恐怕不太妥当吧?”他有几分犹豫。

樊哙有些急了:“唉呀,大王,如今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搁在案板上的鱼肉,除了保命无路可选择。成大事者不能只顾小礼小节。大王快回军营吧!”

此时,张良也出来了,也叫刘邦快快返回:“沛公你先行吧,我有办法脱身返回的。你快走,快走吧!……”

刘邦拉着张良手说:“我在营中等你回来!”刘邦连车、马、随从都丢弃了,独自骑上一匹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持剑拥盾步行,护卫左右悄悄地离开了鸿门。

张良估计刘邦快到霸上了,才进入项羽帐内。项羽正诧异刘邦久去不归,正要派都尉陈平去找哩(陈平当时还在项羽军中)。见张良进来便问:“沛公何在?”

张良连忙致谦说:“沛公不胜酒力,已不能亲自向将军告辞,又怕将军再责备他,已先回霸上了。沛公让我献给将军一对白玉璧,献给亚父一对玉斗,请笑纳别怪罪。”又说:“多谢项将军酒宴!”

此时,刘邦的谦卑完全让项羽熄怒,高高兴兴收下了白玉璧。范增阴沉着脸,拿过玉斗往地上用劲一扔,“叭啦”打碎了,拔出剑剌着说:“将来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这小子,我们都将做他的俘虏。”

沛公逃回霸上余悸未消,立即下令杀了曹无伤。鸿门宴是刘邦同项羽由暗斗转向明争的起点,揭开了五年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之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刘邦为保住性命,保自己十万大军的老本。对项羽施以阿谀奉承,借上厕所之机而脚底抹油,简直颜面扫地,毫无英雄气概。可是这个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大行不顾细节、却为后人留下了数百年的汉家江山。而那个一味逞英雄气概的项羽,结局与荆轲一模一样,仅仅给后人留下了审美的资源和写诗的素材,生做人杰,死亦鬼雄。今思项羽,难还江东。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与刘邦,在荥阳隔着一道“楚河汉界”的鸿沟对峙良久,双方陷入僵局,楚军常有断炊,士气低落,开小差的越来越多,项羽急了叫人传话,向刘邦叫板:“这些年来天下骚扰不安,全是由于你我二人在较劲。我二人来个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别再让天下百姓受苦了。”刘邦哈哈一笑:“我刘邦不与你斗力。”老谋深算的刘邦明知单打不是项羽的对手,是不会表现毫无意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范增向项羽献计,在阵前把刘邦的父亲绑在油锅之上,刘邦若不投降,便把他父亲给烹了,他若不救,岂不是向天下公告他刘邦不孝。不料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是“哈哈”一笑说:“当年我与项王一起侍奉怀王,接拜为兄弟。我的父亲也便是你的父亲。如果项王一定要烹杀咱们的父亲,可别忘了分一碗肉汤给我!我知道,这又是范增老儿给你出得馊主意,让你和我一起做天下不孝之人!”这席话说的项羽哭笑不得。项羽这样注重名声,爱惜羽毛之人,可不愿把自己的父亲给烹了。刘邦不过嬉皮笑脸三言两语,立即使高度紧张的局面瞬间斗转星移,可谓随机应变,举重若轻。充分表现了刘邦此人,自恃卑弱,不欲逞强,斗智不斗力,忍为上、曲则全、以柔弱胜刚强的人生一面。当刘邦在阵前对项羽说出那番千古难得一见的奇论时,他显然是把儒家的那套迂阔无用的孝悌、仁义之说抛到九霄云外的。刘邦和张良一道,多次对对手不仁不义言而无信。宋儒杨龟山评论道:“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底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出,可畏!可畏!”峣关之战,张良劝刘邦出尔反尔,使刘邦抢先进居咸阳。鸿沟之约,项羽退兵,张良鼓动刘邦背信弃义,突施暗算,回军杀之,然后调兵遣将,陷项羽于四面楚歌,穷途末路。所有这些,都是《太公兵法》之“绝去礼学,兼弃仁义”原理的活生生的演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