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6角色:出世?入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4:31
           近闻朋友的一博士生同学出家了,他很愕然不解。当年的同学、好友纷纷地赶到寺院里去劝阻这位博士生同学,都被他拒之门外,连面都不肯相见。好学历、好工作、好家庭、好妻儿,怎么就想不开了呢?大家都很纳闷。      “他可曾事业受阻?”我问朋友。       “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他可曾感情受创?”       “家里妻贤子乖,是出家后才离的婚。”       “哦,那这正说明他是真的看破了、放下了。你们怎会认为博士生出家就可惜了呢?他有这么深的慧根、这么高的起点,在佛门中很快就会证得佛果、成为弘法利生的大德高僧呀。”       “你可不要出家呀。”朋友玩笑着说,他知道我也信仰佛法,皈依了三宝。       “呵呵,不会的,我就是要以红尘做道场,在滚滚红尘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朋友的这个信息不禁令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两位出家之人:近一点的是八十年代在终南山出家修行的性空和尚。他的父母文革前就是北京的高干,文革中去世。文革后他从北大毕业,当时风华正茂、帅气优雅的他被分配到一家当时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的国际贸易单位工作,曾经去过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讲着一口流利地道的伦敦腔英语。在一次与朋友们到终南山旅游时,夜宿弥陀寺。那天晚上,大悲观世音菩萨出现在他的梦里,并给他传授了佛法。第二天早晨,他让朋友们回北京去了,自己留了下来,当时他年仅二十六岁。他出家后在终南山被传得可神奇了,被当地人视作活佛。每天早饭后,他的门前便排起了长队,那都是前来看病的当地村民,并且还被村民们视做当地村委会的代理人;远一点的是一十年代末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的弘一法师。在红尘中,他是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的李叔同。他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将西洋油画、音乐和话剧带回中国的人,也是第一个将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史带回中国的人。是最早采用人体写生教学法、第一个提倡改良中国画的人。可以说他是近现代史上为我国艺术有多方面贡献的先驱者,是值得怀念及景仰的人,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红尘外他是位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的弘一法师。连高傲孤僻的民国才女张爱玲都这样讲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他们当初出家时,都是被许多人发出疑问、视为遗憾的。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曾对老师的“为何出家”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座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容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就是专心学术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去——这就是真正意义的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要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所以我们不该对他们的行为抱以遗憾,相反,倒应该倾慕、羡慕才好,因为他们的人生追求已经达到了‘灵魂’的层次,而我们却还在红尘白浪中,苦苦地追求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祝福这位朋友的同学,它能早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参透、看破、放下这浊世中的一切,毅然投身到弘法利生的大自在当中,定能早日证得金钢般若,到达智慧的彼岸!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