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王工作待遇:刘宗华:学无止境 艺海无涯(历史目的与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3:45
刘宗华:学无止境 艺海无涯
作者:刘宗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874    更新时间:2006-8-4
  三、目的与任务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他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革命的成败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可见知史、学史、历史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性。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民族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将怎样生存,不知其所由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不是太可悲了吗?  我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以鲁国的历史为本,编修《春秋》,用以教育学生“劝善惩恶”、“褒贬损抑”,匡救时弊。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贾谊的《过秦论》、陆贾的《新语》,都是为此而作。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不能“滥用民力”,必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隋朝覆亡的教训,讨论施政的利弊得失而成《贞观政要》。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直接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对青少年一代重视进行历史教育,为蒙童编写的各种《蒙求》、《三字经》、《千字文》 等都把历史作为重要内容。不但进行知识教育,更着重于道德品质和民族气节的培养。  我国进人民主革命时期以后,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无一不重视历史教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与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等一起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历史教材,对干部进行教育。建国以后,历史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泛滥,否定历史、否定传统,鼓吹民族虚无主义,使历史教育备受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历史教学重新走上正轨。  针对着这种情况,198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列出了70多位历史人物作为进行教育的重点。1986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年逐步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理解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理解当代世界的进步、矛盾和人类的前途,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1987年2月,邓小平同志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年3月9日发出指示,要求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  考察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优良传统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之后,再来讨论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会胸有全局、高屋建瓴、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们不能只就历史来谈历史。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急需建设人才,历史教学就着重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1958年国家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史教学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进行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强调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教学又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今天对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是孤立割裂的。在三项任务中,传授知识是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便成了“空中楼阁”。俗话说无知便无能。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增长阅历和才干。但是,这个基础知识又必须是在正确的思想观点统率下经过整理的科学系统的有层次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九分无用一分被歪曲了的知识”。也就是必须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寓教于史”,“史论结合”。能力培养也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在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就“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说,知识、思想观点和能力三者是重合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既是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能力的主要要求。总之,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对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作全面的统一的理解,不可片面割裂,更不可偏废。  关于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规定,不但有总的要求,还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总的要求和三部分的具体要求都是按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分别叙述的,非常明确。这也是新教学大纲较之过去的教学大纲改进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并把它贯彻到一章一节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去。怎样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呢?下面我想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关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历史的基础知识。有人说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时期所学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凡是教学大纲所列的教科书所写的都是基础知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它所学的知识应当是基础知识。这就为中小学划定了一个总的知识范围。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小学课本里所写的都是基础知识,都应当让学生掌握。以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为例,四本书共约80万字,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时间、地点、前因、后果、性质、意义等)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既然是重要的,不是次要的和一般的,那就要把知识加以区分,看看哪些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要不加区别的让学生去背课本。  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史实性的知识,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另一部分是理论性的知识,例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规律,历史概念、理论观点等。我们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第一部分,忽视第二部分。当然,第二部分教与学都比较困难,唯其困难,更需要下功夫。不管是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都有一个掌握适度的问题。第一部分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肯定是基础知识,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是掌握内容的二点、三点、四点?还是深一些、浅一些?这都需要斟酌。第二部分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肯定也是基础知识。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怎样才算初步?怎样才能达到初步?仍是颇费脑筋的问题。所以,明确什么是历史的基础知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其次,历史的基础知识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我们要在动态中去把握它。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考古与历史研究的不断进展,以及学生情况的变化,历史基础知识也在不断变化。建国初期,我们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只能讲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根本不知道半坡、河姆渡和大泣口,而现在这些都成了基础知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国两制”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现在,这些都成了基础知识。以前,我们曾把“井田制”、“农村公社”列为基础知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现在不再列入基础知识的范围。我们还要考虑到民族的差别、沿海与内地的差别、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别,等等。不能把基础知识凝固在一个标准上。所以,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三,怎样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心中有数。一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要的、基础的,哪些是次要的,一般的;哪些是重点掌握的,哪些是一般了解的;哪些是需要深入理解的,哪些只是略知一二的。教师上课前都要心中有数。这个数来自于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钻研理解,也来自于对学生状况的深入了解。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这一课五个子目:晋阳起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前两个子目只是交待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夺权,虽然故事性强,但不是重点。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政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就可以了。后面三个子目是讲唐朝前期的政治状况。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开基业,打基础,武则天是承前启后,到开元时达到全盛时期,因此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次要的是“女皇帝武则天”,而前两个子目一般了解即可。  “ 贞观之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呢?教学大纲没有具体规定,各套新编教材写法不一。人教版最简明,只写了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广东版最复杂,又加写了均田制、租庸调和府兵制。四川版与北京师范大学版则居中,除了府兵制外都写了。说明教学大纲和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在处理上就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而灵活掌握了。  2.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首先碰到的障碍是“陈年老帐”“与己无关”。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障碍,让他们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成为基础知识教学的首要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香港回归、巴以和谈、中日交流等等问题,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启发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只有类似的、而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学习认识历史就要认识这些具体的事件、人物和现象,也即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通过语言、直观教具、声像资料等手段再现历史的画面,形成历史的表象。只有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才便于记忆和巩固。  学习基础知识又不能停留在感觉和表象的阶段,必须在具体的史实中,经过科学的抽象,升华出理性的认识。这是更重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指导实践,提高我们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认识论来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①  3.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中有许多的年代、人物和事件,怎样帮助学生去掌握它呢?经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方法,比如记忆历史年代,就有理解记忆、形象记忆、系统记忆、对比记忆、联系记忆等等,不管用什么方法,关键还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不背是不行的。必须熟练地记住那些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如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840年、1919年、1921年等等,以它们为历史坐标轴的基点,然后按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不断扩展应记忆的年代,记忆得越多越好。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更应当强调这一点。要向前辈学者陈寅恪、陈垣等学习,对史实倒背如流。如果什么都要靠查辞典、工具书,那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再比如对历史事件,就要告诉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偶然的因素。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要分析时代背景与客观条件,也就是根本原因(客观必然性)。同时还要分析具体的偶发因素,也就是导火索。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经过,一般要抓住开始、发展和结束几个阶段,主要是找出事件发展过程的关键点或里程碑。掌握事件的结果,就要看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影响意义等。对历史人物、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问题,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掌握的方法和一般思路。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积累和总结。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是单靠听老师讲课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因老师教给了一些学习方法就能实现的。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归根结蒂还要靠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从学习理解(认识)历史问题,到掌握运用(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次飞跃。这是要靠学习认识的主体来完成的,是一个不断加深与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不是很多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比如让学生简单复述学习的内容,就事论事发表点看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发表些议论和观点,如果再能联系现实问题发表些议论,那就更好了。例如,讲完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就可以让学生议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为什么“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这里有没有普遍的规律性,等等。因为课时紧,不可能每堂课都这样作。但教师只要具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可 以有意识地选择若干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再和课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日久必见功效。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课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可以说历史课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历史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1991年,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了《总体纲要》,要求历史课“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国家教委的通知中所指出的:“这是关系我国世世代代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和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向教育,让学生热爱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辉灿烂文化的伟大祖国。一百多年来由于中国政权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我国落后了。中国人民具有反对侵略、支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自由的革命传统,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寻求真理、捍卫中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立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是思想观点教育。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要能初步站稳脚跟,当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思潮袭来的时候,能够初步分辨、抵御和批判。三是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先进人物、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嘉言懿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怎样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呢?  1.以知识为基础,寓教于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史实来进行,脱离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因而也就苍白无力了。历史课不同于政治课和语文课,它必须通过丰富具体的史实进行教育,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唯其如此,它才最生动感人,最有说服力。所以,我们用不着采取“穿鞋”、“戴帽”、贴标签的方法,只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可以了。比如讲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人们必须服从法老的统治。有经验的老师讲这个问题时,用了这样几句话“上埃及与下埃及两个国王都是奴隶主头子,都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和农民。上埃及国王头上戴着白帽子,上面蹲着一头鹰;下埃及国王头上戴着红帽子,上面盘着一条蛇。”通过这样的知识,典型的材料,把奴隶主头子的凶暴本质,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很有感染力。  再比如讲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夏王朝的建立,课本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北京165中学已故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讲完了这段史实后就提问学生,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起“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倒退呢?是有功呢?还是有过呢?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夏启杀死伯益、打败有扈氏,实行世袭制,好像是个人专制,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奴隶制对原始社会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尽管这种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少教师喜欢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古今对比、中外比较。例如讲“郑和下西洋”就与“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从船队规模、时间先后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郑和比哥伦布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表明直到明代前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以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有简单化的毛病。哥伦布的远航正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到东方寻金成为远航的直接动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批东来,使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改变了东西方历史的发展道路。而郑和的远航虽然时间早、规模大,但从背景和影响来看,却远不如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当然,这些问题需待学习世界史后才能联系。我在这里只想说明,采用简单类比的方法容易出毛病,教师要慎重从事,留有余地,不可绝对化、简单化。2.联系实际。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生活,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历史与现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把历史讲话,才能使人感到有用,才能发挥它的资治育人的功能,否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它就成了陈年老帐、故纸堆,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服务。例如,讲明末李自成起义,讲他进北京推翻明朝,以及他的领导集团迅速腐化而失败的历史教训,就可以联系1944年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郭老当时写此文是针对国民党的,用明朝的腐败走向灭亡,影射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也将走向垮台。所以,此文刚一发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立即组织御用文人写文章反驳。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毛泽东慧眼识珠,立即将此文作为整风学习文件转发全党学习。他是想借鉴李自成骄傲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力戒骄傲。所以,直到1949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进北京的前夕,还念念不忘地说:“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学李自成。”  1994年是李自成进北京失败350周年,也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中国史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不久前开学术座谈会纪念此事,是为了借鉴历史联系现实,防止骄傲、反对腐败,把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好,使政权巩固。这件事非常典型地说明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我们应从中受到启发、讲授历史应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但这种联系必须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不能漫无目的,信手拈来,更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还必须坚持以课本、教材、知识为基础,适当联系现实问题。比如讲鸦片战争就可以联系《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00多年来我们受列强欺凌宰割,贫困落后。建国40多年来,我们祖国蒸蒸日上,日渐强盛,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好,没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一切都无从谈起。落后是要挨打的。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认识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比如,对香港的发展问题,认为英国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反倒使香港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提出抗美援朝还不如志愿军不过鸭绿江,不过江也许发展得更快。总之有一种崇尚西方的思想,认为西方民主、自由,经济文化发展等等。还有一类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搞自我设计,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认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是傻子,认为大学生张华因救一个农民而牺牲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有人落水呼救,先得讲好价钱才能救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商品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出现的,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不能视而不见,畏难而返,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帮助青年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负起历史教师的历史责任。  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教材,通过史实说明西方民主的发展进程和局限性,可以结合史实分析香港、台湾发展的条件和特殊性,通过史实向学生说明个人发展与集体、国家发展的关系,个人作用与群众创造历史的关系……等等。这种说明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一分为二,要使人信服,不可假大空。当然,我们不可以“包打天下”,要与政治、语文、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一起进行。也不可就事论事,学生有一个什么具体问题,就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是要抓根本,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认识历史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3.言传身教。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言行一致,教师讲的也应当是自己做到的或努力追求的。二是为人师表,起示范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习的楷模。没有这两条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有实效。像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陈毓秀,他们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尚的师德,是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们讲的《文艺复兴》《土尔扈特的回归》等课给人以美的感受,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我饱含激情地讲授“三·一八”、“一二·九”等运动和红军长征,往往使学生动情甚至泪下。有些历史教师听我讲授这些课题后,往往请我到他们所在的学校,为全体学生讲课,也收到好的效果。但我们有些教师,平时松松垮垮,放荡不羁,上课时讲授井冈山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联系现在学生的怕艰苦、图享乐,教师讲得不严肃,学生听了一笑了之,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教师讲授,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育人要先律己,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可以说在学生面前无小事,不能不拘小节。
(三)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里既包括一般的能力要求,如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也包括学习历史的特殊能力。历史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学习的内容是过去了的事物,不能再现,不能直接观察,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文字、文物、资料、遗址等进行间接观察。历史活动是通过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事物,学习观察历史就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不能割断的,学习观察历史就必须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放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历史坐标,理清发展的脉络和前因后果,也就是纵的考察。历史包罗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等等,学习观察历史,就不能简单化,要考虑它的复杂性,分析诸多因素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历史虽然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学习观察者却是一个个主体,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的人,观察认识历史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唯心主义者胡适,把历史比喻为可以由人任意打扮的女孩子,历史完全成了主观随意的 东西。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史,吸收合理的成果,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革命。只有运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确的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才能“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否则,只能“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正反两面都有。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