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租用合同: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0:02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名曰《定风波》,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东坡作这首词时,正是历尽政治风波,劫后余生,从边远地区回到京城,在翰林院供职的时候。他的好友王定国也从岭南被召回京城。两人相见,开怀畅饮。酒席间,王定国让歌女柔奴劝东坡饮酒。柔奴眉清目秀,应对敏捷。并且,更吸引东坡的,是她的那种淡定平和的气质。苏东坡问她: “你的家人都在京城,你一个人跟主人在岭南呆了这么长的时间,那里风土不好,这些年够辛苦的吧?”
柔奴安详娴雅地回答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东坡听了,感到非常的震憾:这么一个柔婉妩媚的女孩子,却有这么洒脱、这么超然的心境。感慨之余,东坡写了这首《定风波》词来表示赞许。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柔奴置身逆境、波澜不惊、超然其上的感悟,也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所追求向往的境界。唐代白居易在诗里就经常流露出这种感受,如“身心安处即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这种心境,也给了仕途坎坷的苏东坡莫大的受用。正因为苏东坡的自身也有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他在被贬到偏僻荒凉的岭南时,仍然非常乐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东坡在垂暮之年被贬到惠州,仍然心安随缘,旷达洒脱,忘怀于得失。当他吃着荔枝时,不是在怨天尤人,而是心安当下,以我转物,回归自性。这样一来,在别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中,反而发现了生命的喜悦与自在。回归本心,以我转物,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幸福与宁静。要摆脱外在事物的控制,使它不再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不再像铁链一样越来越长,不再像茧子一样越来越厚,最关键的就是要平熄心中的欲望之火,回归本心,回归本我,不受外物的控制,从容自在地驱遣这些外物,这就要识得本性,以我转物。只要我们识得本性,不被外物所转,就不会迷失自己。《六祖坛经》中有云:“何其自性本自具,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无论众生是迷是悟,真如本性都是本自现成,所谓无始时来,圆满现成,真实不虚,无欠无缺。但是,我们却总是向外弛求。越走越远。

 

                       

 

《法华经》里,有这样一则经典禅学故事,叫“舍父逃走”。说的是有一个年轻人,少不更事,离开了富有的父亲,到异国他乡流浪乞讨。他的父亲为了方便找到他,就把家搬到了另外的一座城市。因为根据感觉,在那一带可能会找到儿子。终于有一天,在那座城市乞讨的儿子来到了新家的前面。儿子看到这栋建筑,很像他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家,又不敢确定。他想,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我的家明明是在另外的城市啊,怎么这里也有一个和原来的家完全一样的家?这样想着,他就犹犹豫豫,在门前徘徊,不敢走进去。思子心切的父亲一眼就看出门外的这个人,正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儿子,赶忙派人去传他进来。儿子看到里面的人朝自己走来,心里害怕,拔腿就跑。
   父亲为了使儿子心安,就派人用雇他来家里干杂活为借口,让他来家里工作。久而久之,儿子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父亲在临终的时候,把干杂活的儿子叫到床前,向儿子说明了详细经过,儿子这才明白他本人就是这份丰厚家业的继承者。
   在这样一则经典故事里面,富有的长者就是佛陀,而流浪他乡的穷小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自家财产的珍贵,自己精神生命的富有,偏偏要流亡他乡,过着流浪的生活。就是“舍父逃走”。迷失本心、追逐外物,作客他乡,时间久了,就会对自己追逐的对象习以为常,把它当成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这就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红楼梦》里面有一首《嘲顽石偈》说“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迷失本心、流浪他乡的情景。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作者想像贾宝玉原来是青埂峰(情根峰)下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本来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由于凡心炽动,才幻化成通灵宝玉,托生在人间,“到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失去幽灵真境界”是指石头离开了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里的“幽微灵秀地”,那里有松风明月、虎啸猿啼。“幻来新就臭皮囊”指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幻”指幻化,“就”是依附。人的身体里面盛有痰粪等污秽的东西,所以被称为“臭皮囊”。这里指宝玉。这两句诗说,我们每个人都迷失了本心,而追逐污秽的东西,迷失了本心本性,离开了原本清净的精神家园,以致于“反认他乡作故乡”。这样的人生就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闹剧。情天欲海,浩渺无涯。只有顿悟本心,才能回头是岸,才能回到自己心灵的故乡。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这就是随缘。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世界上没有事事如意的人,每个人都会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事。这就是《菜根谭》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也是苏东坡自己说的:“成固欣然,败亦可喜。”(《观棋》);唯有随缘的态度才能避免我们的心在大悲大喜中煎熬反复,才能让我们的思想不受焦虑和忧愁牵制。成败随缘,得失随缘,酸甜苦辣泰然处之,坦然自若。随缘就是超越顺境与逆境、超越得失、超越成败的不二法门。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是“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