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链接转换:孔子“有教无类”是愚民的教化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13:41
陈捷夫 于 2011-5-3 15:43:3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孔子“有教无类”是愚民的教化大法

                         陈捷夫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后世注家对此存在着二种观点,一是教育方法,另一则是对求学者不分贵贱。我从前者。这里,举其较有代表性的诸家。

   《何晏集解》:“马(融)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邢丙(丙上加曰,下同)注疏》:“此章言教人之法。”
   《皇侃义疏》:“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朱子集注》:“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从上引注例看到,前者马融和邢丙认为,“有教无类”是“教人之法”,且“无有种类”,而不是“录取”人之法。后者皇侃和朱熹则认为,“有教无类”,是指对求学者的身份地位不予区分贵贱等。后者的观点,多为后世所采用;当今流行的相关解读,也多渊源于此。

    笔者以为,皇侃与朱熹的观点虽不无可用之处,但前者马融、邢丙等的观点,却更能体现和合乎孔子其人的教育旨意。即是说,“有教无类”,不是指录取学生的方法,不是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而是指一种“教育大法”。而教育大法,事关复辟周礼,事关天下“教化”和“治国平天下”,那才是孔子根本性的教育思想。那么,孔子的教育大法是什么呢?从孔子思想的整体上进行推断,疑“有教无类”即是愚民的教育大法。所谓“愚民的教育大法”,也即主张大施“教化”,但“无类”,也就是与不讲逻辑有着密切关系。依据如下。

    (1)“类”是中国古代逻辑学关于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个逻辑术语
    在《辞海.类条》里,“类”的含义计有“种类”、“相似”、“类推”和“法式”等。在第二义项中指出:“在我国古代逻辑学中,类是关于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之一。”而集中体现“类”在中国古代逻辑学中的相关概念作用的,当推《墨子》一书。

    在《墨子》一书里,涉及到“类”的记载不计其数。如《墨子.经说上》记称:“有以同,类同也。”又如《墨子.经说下》记称:“一方尽类,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尽类犹方也。”再如《墨子.经下》记称:“止,类以行人。”等等。《辞海.类条》归纳了“类”在《墨子》一书里的逻辑用途,认为“类”与“故”,是“ 中国古代逻辑学中关于推理和论证的原理和方法的基本概念。”同时在“故和类”条中一并指出:“‘故’指事物的原因、条件;‘类’指事物的相似或相同。在逻辑上即指理由和关系。墨子最先提出了‘明故’和‘察类’的逻辑原理。后期墨家具体地把‘故’分为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和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还提出了‘(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墨子.大取》)和‘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墨子.小取》)的逻辑思维的原则和方法,认为推理或论证,都必须依据种类关系,按照一定的理由来进行。他们对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原理作了很好的总结。”(《辞海.故条》)

    由此可见,“类”作为逻辑推理上的一个种类关系,其对相关论证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称“类”与逻辑有关,即据此而出。“类”被后世用作“类推”、“类比”等等论证手段,均与对种类的区别、推断和鉴定相关。依此推断,“有教无类”中的“无类”,所指当是不予种类的比较或鉴别,也就是主张“教化”上不讲逻辑。

    (2)“无类”是孔子愚民的教育大法
    “无类”一词在其他儒书也使用过。如《礼记.缁衣》记称:“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定,行无类也。’”郑玄注:“类谓比式。”孔颖达疏:“言行之无恒,不可比类也。”可见,“无类”在这里是当作“行为的法式比较”或“行为的法式鉴别”来解读,而不是当作所谓“不分贵贱”来解读。进一步说,“类”与逻辑学有关,孔子是清楚的。如《礼记.学记》记称:“知类通达。”郑玄注:“知事义之比也。”可见,“类”即种类;“知类”即是对事物种类的比较或鉴别,通过比较或鉴别来获得广博的知识。“类”在这里,直接涉及到前面所说的“逻辑推理上的一个种类关系”。 在古代,“无”通“毋”,“毋”即禁止、不得。由此可见,“有教无类”的“无类”,所指当是在“教化”中,不得教予一般的逻辑关系。而不讲逻辑关系的“教化”,其结果必然造成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即只看到表象而不看实质的思维定势和思想层次。这就大大有利于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统治。换句话说,“有教无类”是孔子有关愚民的教育大法。

    (3)“无类”的愚民教育大法与孔子政治上的愚民主张完全相一致
    “有教无类” 作为孔子愚民教育思想中的愚民教育大法,与孔子政治上的愚民主张完全相一致,是其愚民主张里的教育产物。如《论语.泰伯》记称:“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意是说,要让平民大众顺从着统治者的命令做,但不能让平民大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又如《论语.阳货》记称:“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意是说,要保证“上人”即统治者的高度智慧性,与“下人”即平民大众的愚蠢性,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不得转移。然而,要如何实施“愚民”呢?最简单而明确的答案,即是“有教无类”。 单从这二则记载中不难看出,孔子的愚民主张,是何等地扼杀人性和人权等。

    综上所叙,“类”是中国古代逻辑学关于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个逻辑术语;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知识的撷取、提升和把握。“有教无类”,即是有教化而不讲逻辑;不讲逻辑的教化,其实质是愚民的。因之,“有教无类”是孔子愚民教育大法。而这样一种愚民教育大法,却与孔子政治上的愚民主张相合拍。这就是笔者对“有教无类”的一种新解。

    孔子不仅本人不讲逻辑,而且其思想被贯彻在所有儒家经书中,甚至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的文化格局。《论语》如此,其他儒家经籍是如此,中国二千年来的模糊文化,也概莫能外。而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之所以不能获得传承和发展,当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愚民教育大法不无关系。

    话说回来。指“有教无类”是不分贵贱录取学生,在孔子之世毫无实际意义。因为这之前,郑国的思想家邓释办过私学,与孔子同时的改革家少正卯也在举办私学,为此可猜想其他国家也有举办私学的,但至今并没有任何资料体现出他们录取学生是以贵贱为标准的。所以说,有关“有教无类”是不分贵贱录取学生的观点,毫无实践意义。至于孔子录取学生的标准,他在《论语.学而》中已明确交代过,即以“束修”即礼物之有没或多少为基本标准。那“束修”可大可小,就并不是一般平民可以轻易拿得出来的。这事例说明,孔子录取学生不讲贵贱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

  (本文将收入拙作《孔儒批判》的相关章节)

   2011.5.3
 南国散人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3 21:48:07    跟帖回复:沙发孔子首创“学术下移”之风,这是谁都知道的历史常识,而陈捷夫谓孔学之教为“愚民”,真不知道陈捷夫的理解力怎么如此之低劣。

所谓“学术下移”,即在此之前,学术只限于官府,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投身其中,所谓“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就是如此。自孔子之后,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平民百姓也能够侪身于学术,从此中国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阶层——士,士的由来都是平民或没落贵族,通过学习之后,他们大踏步走进社会上层,从而启迪的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的崭新学术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所努力奋斗的恰恰是“智民”,是他使平民百姓在知识的武装下有了与王侯卿大夫们抗衡的资格。

杨晓刚        墨子是孔门弟子,后背叛师门,另立一学,谓之墨家。墨子可谓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经典大叛徒,其学说在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优胜劣汰,归于烟消云散。
魔鬼、妖孳之所以成其恶,是因为他们总是以天使、美女做化身。打开《墨子》一书,你常会为其惑众的妖言所迷惑。他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种主张。听起来个个那么的美妙。可那画皮后面是人类最大的邪恶。
    信仰不是堆出来的,墨家学说的核心理念是兼爱,兼爱就是平等之爱,也就是没有亲疏的爱(博爱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爱的最高层次。儒家思想为了引导人达到这一层次,主张推己及人,恕己恕人,忠己忠人,先自爱,再爱家,爱国,直到爱天下,最终而成仁爱,也就是“无适之,无莫之”的平等之爱,博爱是谓 “仁”(《原道》)。而这种在儒家当做教育目的的思想,在墨门处却入门就是。问题是人类的道德品质是不同的呀,这种思想不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呀?墨门的办法就是吓以鬼神(明鬼),你不信,鬼就抓你。哈哈……这个也不算大错,佛门的“六道轮回”,基督教的启神而示以上帝都如此。但佛门终求以内修,要达的是明心见性,达不到就接着修,方向正确,故无大害。墨门就不是了,那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入得来,你就出不去了。其实兼爱本是内心的感受,你达到达不到这个境界,外在也看不出来。可在墨家那里,是有外在的表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纪律的服从(尚同)。在墨门里做人是不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的,“上是则是,上非则非”。那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其专制的纪律、制度和道德约束,不是你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你与上级意见不同,那就要诛你的心,灭你的身了。讲到这里,也就无所谓兼爱的问题了,兼爱不过是赚你入门的幌子,重要的是你入得门来,然后听上级的话,放弃自己的主张与私利,组织让你做啥,你就做啥,随时,为组织的利益和理想而献身(愿与之尸)。在这里,你所听到的教育都是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很斗私心一闪念”之类的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教育。不断的灌输加肃反,人渐渐的就会精神高尚起来。成为忘我之人。他们一方面有关爱天下,关爱本组织内其他人的道德高标,另一方面也变只知服从,没有独立意志与思想的道德僵尸。而组织却因此而变得极具战斗力与执行力。
    更可怕的是他们重利轻义。用经济利益来分析世界,分析人类的行为。在组织内和他们所关心的人群内,他们讲兼爱,而在其外的人的行为都被他们以利益来分析,他们不相信人性,也不懂高尚为何物。他们是人性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对待别人,也包括组织内部的异见者从不手软。实际上他们对道德的唯一述求就是对纪律的服从。如果说他们的领袖是个自律的有见地的人,那么这种见地就会被无限放大,而有益于人类,但可惜的是,在听不到异议的环境,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部下面前,在坐拥绝对权力的条件下,一个人很难长时间的不被权力所腐蚀。一但乱自上作,那么这种组织及其思想无疑会带给社会以巨大的灾难。
这是一种反人类的思想,无视人对自由的需求,人的个性差异。他们崇拜暴力,嗜血,无人性,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组织。据鲁迅考证,这一组织后来变成了流氓黑社会了。
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0:55:21   第 4
回第3楼:

  有关墨子是“孔门弟子”之说,依据何在?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1:03:13    第 5
文章提交者:南国散人 加帖在 中间地带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孔子首创“学术下移”之风,这是谁都知道的历史常识,而陈捷夫谓孔学之教为“愚民”,真不知道陈捷夫的理解力怎么如此之低劣。

所谓“学术下移”,即在此之前,学术只限于官府,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投身其中,所谓“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就是如此。自孔子之后,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平民百姓也能够侪身于学术,从此中国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阶层——士,士的由来都是平民或没落贵族,通过学习之后,他们大踏步走进社会上层,从而启迪的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的崭新学术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所努力奋斗的恰恰是“智民”,是他使平民百姓在知识的武装下有了与王侯卿大夫们抗衡的资格。



杨晓刚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7:00:09    跟帖回复:第 6 楼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0:55:21    第 4 楼.
回第3楼:


  有关墨子是“孔门弟子”之说,依据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于《淮南子》
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13:28:10   第 7 楼文章提交者:杨晓刚 加帖在 中间地带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2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0:55:21    第 4 楼.
回第3楼:


  有关墨子是“孔门弟子”之说,依据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于《淮南子》

----------

   希能具体列举出一些......

杨晓刚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14:54:35    跟帖回复:第 8 楼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 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淮南子·要略训》)陈捷夫    影响力指数:3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19:10:09   第 9 楼文章提交者:杨晓刚 加帖在 中间地带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 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淮南子·要略训》)

-----------

     据考证,墨子属于工匠出身,既无像孔子那样为人治丧事,又从未受学于孔门之下。而且,战国诸子文献从未涉及此事。由此看来,《淮南子》关于“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之说,毫无凭证,恐为后儒所讹。杨晓刚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1-5-4 19:32:06    跟帖回复:第 10 楼    老哥,《淮南子》又不是什么儒家作品。你总不会说墨子没爱过教育吧。以他的条件怕也难入官学吧。当时,官学之外,就也只有儒学了。孔夫子及其弟子有教无类,所以就收了他,实在合情合理。推算看,他的年龄大约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差不多吧。
    秦朝不过十五年,战国时的人活到汉代的太正常了。古书毁佚的太多了,而口口之传也同样可信。《淮南子》关于墨子受业于儒门的记述,很合逻辑,想来是互证后才采信的。
    二千多年前的考证,总比现在人的考证可信吧。再说,现在的学者的风气与风度,唉,不说也吧,多少人都是带着结论找证据的。
    老哥,你说的“据考证,墨子属于工匠出身,既无像孔子那样为人治丧事,又从未受学于孔门之下。”又据在何方呀?
    其实,纠缠这个也没必要,也不谁原始谁NB,那种心态都不对。重要的是谁说的对听谁的,有道是见贤思齐嘛。有儒打底去学墨,墨里尽珠宝;开手就学墨,尤其是以墨道治国,呵呵……看看新中国的六十年历史就知道结果了……陈捷夫 孔子的儒学本身,即是地地道道的所谓“官学”。其次,从现存记载上的年龄对比上,似乎墨子不可能与孔子同时。

   希楼上凡事多用思想。
杨晓刚  “官学”???呵呵……,如说成学而为官还差不多。
   “其次,从现存记载上的年龄对比上,似乎墨子不可能与孔子同时。”我前说是“授业于儒门”,后言墨子的年龄大约与子思的年龄相当。从没说过墨子与孔子同时呀,也没说孔子一定就亲自教过他。
    墨家尚科学,不重人文。连宗师的生卒年和师承等等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呵呵……倒也给后人留下广阔空间。我曾听一位仁兄考证,认为墨子是非洲来的黑人奴隶,所以叫墨子,是个无父无母的野孩子,后来被一位儒门学者收留,传其知识,他则靠打工赚钱,故多能鄙事,善机巧。
    我倒没当真。也不以为意。我认可墨子是位天才。学学其为人、做事和思想都不算错,但鼓吹墨道治国,那就是大问题了,不可不察。本人讨厌一切专治理念和制度。
陈捷夫  孔子所教的教科书内容,据称多属周礼之类,后来又增加了《诗》、《书》、《春秋》等。这些,基本上全是所谓“官学”的内容。

    其次,墨子本姓“目”,其先人有称作“目夷”者。古代有犯人“黥脸”之刑。墨,即黑,又与目同音。据此推断,“墨子”之“墨”,恐为后儒所讹上,以为“犯罪”者之隐喻,也是可能的......

杨晓刚  孔子所教的教科书内容,据称多属周礼之类,后来又增加了《诗》、《书》、《春秋》等。这些,基本上全是所谓“官学”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
你说得对呀,现在的民办学校不也是要教官学课程嘛,你想据此说些什么?



其次,墨子本姓“目”,其先人有称作“目夷”者。古代有犯人“黥脸”之刑。墨,即黑,又与目同音。据此推断,“墨子”之“墨”,恐为后儒所讹上,以为“犯罪”者之隐喻,也是可能的......
——————————————————————————
      胡怀琛写的《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认为墨子为印度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卫聚贤同意这种观点,他也考证墨子应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金祖同、陈盛良说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回教徒,这个有点逗。不过说墨子是目夷之后,就太牵强了。 

      我搞不清,也不大感兴趣,我在意的是他的思想。最近十多年,有很多人在搞墨学复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类墨性?真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