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车都是实心胎吗:冯静安烈士传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5:26

冯静安烈士传略

辽中县委党史办

冯静安(原名冯广胜),辽宁省辽中县冷子堡乡人,生于1908年。

冯静安的父亲冯德海,是位忠厚、勤劳的农民,整年披星戴月耕种自家唯一的二亩薄碱地和给财主做零工,勉强维持五口之家的生计。其母王氏,善良纯朴,日夜辛勤操持家务,使冯静安幼小的心灵产生为父母分担劳苦的念头。

幼年时代的静安,亲眼看到了农村广大劳苦群众,终年累月给财主干活,还是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甚为同情。其家境虽然贫寒,但他能够说服父亲把节省的少量粮食,周济邻里的贫苦人糊口。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颇受乡里人称赞。

当时冯家虽然没有条件供子读书,可其父母还是决心节衣缩食送子上学。静安深知父母之心,入小学后,便刻苦学习。他不仅在校认真听课,就是放学回家,在帮助父母劳动之余,也抓紧时间看书、练字,经常到深夜。常常是母亲一觉醒来,他还在那里学习;有时直到母亲起来做饭,他还没有合眼。由于他六年如一日,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所以成绩优秀。他练就一手清秀的毛笔字,无论是大楷、小楷、行书、草书,他都写得刚劲有力,成了村里有名的代笔先生.每逢春节,红白喜事,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求他写春联、对联、挽联的人不可胜数。他有求必应,悉心帮助,直至满意为止。

冯静安于“九·一八”事变前,在辽宁省第三高中读书(在沈阳大北关)。他从农村进入大城市,目睹许多在乡村没有看见过的事物,也懂得了许多从前不懂的道理。大酒馆里那些官僚、资本家、豪绅地主,酗酒豪食,寻欢作乐。大街上无衣无食的乞丐和因冻饿而死去的“路倒”,都引起他长久地深思。他痛感人间之不平,世道之不公,对旧制度,对地主、资本家产生强烈的愤慨,而对无衣无食的穷苦群众则寄予无限的同情。学习期间,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经常与进步师生议论国事,忧虑人民疾苦和国家前途。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使东北三千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对此冯静安悲愤交加,胸中燃起抗日救国的熊熊烈火。

事变后不久,他到了北平。当时北平最高当局是由张学良的东北军所控制。因为逃难进关的东北人很多,北京当局开办了“东北难民救济院”,下设几个“难民收容所”。其中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设立的“难民第五收容所”,专门收容进关的东北知识青年。冯静安就在这个收容所。当年秋,冯静安进入自励中学读书。

 1933年9月1日,冯静安进入东北大学,与苏凯元、关山复、林铎等,皆被编入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俄文班学习。一年后,代理校长王卓然为讨好南京政府,将外国文学系划入法学院,改为边疆政治系,仍设俄文班与日文班。冯静安、关山复等同学,要求校方聘请曹靖华等进步知名人士为教师。俄文班学生中,进步的居多。党团组织的发展与党、团支部的建立都是首先从俄文班开始的。

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北大学俄文班学生表现最活跃、最积极。冯静安、关山复、林铎等都是这次运动的骨干。“一二·九”运动前夕,东北大学参加学联的代表郑鸿轩、邹素寒(邹鲁风)等从燕京大学返校,连夜在俄文班宿舍召开骨干秘密会,冯静安、关山复、林铎等同学都参加了。会上传达和讨论了学联决定:9 日上午十点前,在天安门集合,后去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请愿,陈述人民“坚决抗日,反对投降”的要求和决心。

12月9日凌晨,阴云密布,朔风凛冽。按预定计划,东北大学学生代表利用早饭时间,在大食堂向同学们宣传,号召同学们上街请愿,话音刚落,犹如一声霹雳,顿时全校沸腾起来。冯静安、关山复、林铎等,立即表示坚决拥护北平学联的决定。当场推荐宋黎同学主持指挥部工作。原计划清华、燕大自西直门入城,与东大会合,作为西路纵队主力。但在早上,海淀大路已由密集的军警堵截,两校汽车被扣,男女同学只能长途步行。不久,消息传来,西直门已经禁闭,同学们被拒之于门外。同时东大也发生了问题,学校当局勾结军警包围了崇元观五号,这更激怒了广大进步同学。于是东大同学决心孤军作战,不待外援,严密组织好队伍,四人一行,一列挨一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将女同学夹在中间行进。队伍一边前进一边齐声高呼:“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由于人多势众,很快突破了刘哲、(冀察政务委员会头目之一,兼东大董事长)王卓然(东大校长)等学校反动当局直接阻挡的第一道防线,涌向街头。“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武装保卫华北”、“收复东北失地”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响彻北平古城。队伍举起“一二·九”的旗帜,上了西直门大街,东望业街口。大批军警早已布置好了封锁线,严阵以待。冯静安、关山复等带领东大学生,利用军警各管一段的特点,声东击西,从北沟沿走到护国寺,顺利地转向西北大街。不久,请愿队伍陆续汇集两千余人。此时得知这天早晨准备参加请愿的学生,统统被军警包围。来到现场的同学,都是零星冲出来的。各校按计划推举代表,赴居仁堂请愿,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争取自由……等六项要求。但中南海新华门始终闭门不纳,卫兵枪口上了刺刀,机枪架在摩托车上,杀气腾腾,如临大敌。何应钦拒不接见学生代表,北平军分会被迫派出一个秘书,他不仅对请愿要求不作回答,还训斥学生,重弹:“要谅解政府困难”,“要读书救国”等陈词滥调。请愿不成,群情激奋。学生们当机立断,将原定的和平请愿,发展成示威游行,在“东大恢复五四精神!”、“东大起来!”的口号中,同学们重整队伍逐渐扩大到六、七千人。广大市民夹道围观助威。学生们向市民进行宣传。沿途中外记者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此时大道上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军警,构成一道似乎不可逾越的封锁线,摆开了要与学生们开展一场血战的架势。冯静安等同学频频向他们呼口号,并派出代表进行交涉,但都不奏效。当时是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冬,冰天雪地,军警却开动水龙,拚命向学生们喷射。刹时乱棍砍刀一齐向学生杀了过来。东大学生赤手空拳,不怕牲牺,前赴后继,抢夺水龙头以后,反射过去,奋力同军警搏斗。游行队伍奋战终日,疲惫不堪,队伍几次被军警拦腰斩断。学生们机动灵活,散而复聚,仍顽强地坚持斗争。反动军警竟野蛮地把冯静安、王新山、戴洪图等许多同学抓走,几经斗争才被放回。佟质中、毛真(女)等 30 余名同学身负重伤,很多男女生的衣服被扯破。灯市口凝结着爱国同学的斑斑血迹。深夜里饥寒交迫,无处安身的东大学生,仰观北斗,触景伤情,有人朗读起鲁迅的诗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盘暗故园,寄语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歌和泪水,感染了在场的同学,一些军警也受到感动。22日同学们将搜集到的500余件血衣,放在中国大学逸仙堂展览,并组织控诉会。到会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二千余人,无不潸然泪下。

“一二·九”运动的初步胜利,推迟了“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一二·九”运动的救亡呼声,迅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响应。正如斯诺在《我在中国的三十年》一书中所说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情景振奋人心,无论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是如此”。北京的示威,被世界报纸用大标题登出。中国的许多报纸,也无视新闻检查官的禁令,报道了示威的消息。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发展。包括南京在内,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

1935年12月底,北平学联,通过了平津学生“南下宣传”的决议。冯静安认识到抗日救亡伟大任务,绝不是单独学生所能胜任,必须扩大宣传,尤其是下乡宣传,使广大民众都知道当前中华民族处于严重危机的关头奋起抗日。他响应北平学联的号召,积极参加了南下宣传活动,并成为骨干力量。冯静安、关山复等带领南下宣传同学,徒步七百里,历时三星期,博得了民众的同情,撒下了抗日的种子。

 1936年2月初,冯静安、关山复、詹金全等同学,经北平师大学生王仁忱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关山复任团支部书记,冯静安任团小组长。4月中旬共青团北平市委通知接关系,决定关山复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兼东北大学共青团书记,冯静安、肖润和为支部委员。“五·一”以后,中共北平市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撤销共青团组织,共青团员都转为共产党员。冯静安等成为共产党员。当时东大法学院边政系俄文班党的力量最强。冯静安、关山复等党员同学,顾全大局带领进步学生,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英勇的革命斗争。

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摧毁东大这个学运堡垒,进而破坏华北的抗日救国运动,于1936年3 月下旬,下令将东大改为国立大学,并派臧启芳前来接收。学生们识破了这一阴谋,展开了护校斗争,并组织了南下请愿团。一天,同学们齐集天安门火车站,要求铁路局派车送到南京。几经交涉,铁路局始答应由东大工学院同学自找火车司机开动列车南下。请愿团的列车到达柳泉车站时,大批国民党军警将列车团团包围,如临大敌。值此千钧一发之际,请愿同学将此消息通知了在校留守的冯静安。经冯静安代表“东北旅平各界救国联合会”,广泛接触上层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呼吁,多方求援,请愿团始得脱险。同学们返校之后,编写了反映在柳泉被围实况的活报剧《柳泉之夜》 在校内演出,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阴谋。

1937年7月19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东大学生在学生会的统一布置下,有组织地撤出北平,到了济南。在此住一段时间,学生们就分赴各地参加抗日工作。冯静安拟去五十一军于学忠部,但因东北军溃散而未成行。后来,他到了设在河南省新乡由冯玉祥任长官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公署工作。半个月后,蒋介石下令将第六战区司令公署合并到程潜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公署。经党支部决定,他又去太原,找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工作。10月中旬,由彭真决定,让冯静安参加十八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队工作。这支游击队,由司令员张廷枢(张作相之侄),副司令员张政枋(东北军师长)奉领,奉命从太原出发,到晋东南,又转到邢台去收编东北军散兵。后来,八路军129师党委决定,这个游击队到晋东南进行整训。在山西省潞城县进行整训期间,冯静安意志坚强,情绪旺盛,但因劳累成疾,身体虚弱,行军艰难,经关山复与和顺县委(归彭涛领导)联系,安置于此,交给地方予以照顾。

1938 年,冯静安同志被任命为晋冀豫区党委秘书处发行科长。此时,冯静安胃病、肺病、浮肿病等多病缠身,但他仍为革命日夜工作,忘记了自己的健康,加之当时又无诊疗条件,不幸于38年10月 31日病故。噩耗传出,战友们悲痛欲绝。区党委副秘书长关山复与总务科长刘裕孚,工作人员李都等商量,将冯静安埋葬在山西省屯留县寺底村南约十几华里小土丘上。

冯静安和我们永别了,然而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赵  犁  编辑)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
http://lnsyyfgz.360doc.com